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升上来就开门见山,说的非常直接。这和弘治皇帝召见时间有限有关。
    不是谁都可以像张昭那样,到西暖阁中能先喝碗绿豆汤,再慢慢的和弘治皇帝掰扯。
    真理报在使用印刷机之后,大幅提高了印刷量,而其销售量随着“骂战”的爆发开始逐步的回落,近日稳定在日销12万份这个数据。
    而且,真理报主编汤玄策正在挑选分选,准备按照张昭的指示,将分社开到天津卫去。
    别问张升怎么知道的。国朝的礼部尚书想要知道这点小事还是很简单的。别把正二品的高官不当干粮!
    弘治皇帝穿着宽松的蓝色龙袍,腰板挺的笔直,神情疲倦。他早上操劳过度,早朝都没上。
    大臣们见皇帝,要求各种礼仪。皇帝接见大臣们,同样是要求仪态的。总不能堂堂明王朝的皇帝,懒洋洋的坐在龙椅上见大臣吧?那御史们知道后,会毫不留情的开喷。
    弘治皇帝对张昭的事还是有了解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隔段时间就把消息报过来。诧异的道:“真理报哪里来的银子首发
    张昭的新府邸都还是个半拉子工程。还是他赏赐一万盐引才得以破土动工。张昭哪来的银子让真理报去亏损?
    这个问题把张升给问住。他哪里知道。愣愣的站在原地。话说天子关注的点是不是有问题啊?
    司礼太监萧敬躬身道:“皇爷,张昭近日在美食镇的生意非常火爆。”
    弘治皇帝明白过来,也没当着礼部尚书张升的面问细节,温和的道:“张尚书,言路在科道,真理报还把持不了。”
    张升当然不可能因为皇帝一句话就罢休。话说张尚书的性格,有“不平则鸣”的一面,同样的也有“小心畏忌”的一面。这从他死后的谥号就可以看出来。谥:文僖。
    但是,张尚书可以很明白,弘治皇帝等闲是不会降罪大臣的。所以为心中那不平之气,他无惧皇帝明白的态度,再次躬身道:“陛下,如今报纸大兴。科道奏章已经无法领袖朝中公论。臣恳请陛下封禁真理报。”
    弘治皇帝微微眯着眼睛。他想起昨晚太子来见他的事情。
    …
    …
    夜晚之时,紫禁城的宫禁落锁。弘治皇帝这时不见外臣,通常是晚饭后欣赏一下歌舞,或者看看奏章,或者和张皇后来说说话,或者画画休息。
    偏偏昨晚,他正在看奏章时,太子求见。这倒是一反常态。往常太子躲他都来不及,就怕他问学业。没想到太子会主动来见他。
    “宣。”
    朱厚照穿着红色的太子常服,从宫外进来,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身边就一个王岳侍奉着,伸手示意道:“平身。皇儿夜里来朕这里有何事?”
    朱厚照抬起头,平视着自家父皇,大大咧咧的道:“儿臣来向父皇认错。儿臣在宫中吃牛肉、羊肉,和马奶酒是错的。儿臣其实向给天下臣民做示范,多吃肉食有益于身体强壮。儿臣恳请父皇准许我在报纸上实名发表文章,宣传多吃肉食的好处。”
    弘治皇帝这下就感到惊奇了,这想自己儿子说出来的话吗?想一想,道:“朕准了。你文章发之前,先拿来朕看一看。莫要丢你诸位先生的脸面。”
    他是真怕太子写一篇和张昭一样的白话文发出去,那可就成了笑柄。
    张昭作为武将,可以“不学无术”。但是太子必须要“文武双全”。这是必须正确的!
    朱厚照有点不耐烦,嘟嘴道:“儿臣知道。文章带来了,请父皇一观。”
    王岳将太子的文章接过来送到弘治皇帝的书桌面前。弘治皇帝一边读一边仔细的问这怎么回事。
    弘治皇帝不用下场科举,平日里的诏书有翰林们代劳。但这并不代表他文字功夫很差。至少好坏还是分的出来的。而他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要套朱厚照的话,那还不简单?
    一盏茶的功夫后,弘治皇帝就搞明白了。张昭下午入宫,和太子闲聊了一下午。这基本都是张昭启发太子的。心中禁不住有些感激。
    他并非是感激张昭启发太子,而是他前几天才抽了太子一顿,父子关系正在冰点。而张昭却很好的“调解”了这起纠纷。太子主动来认错。
    他很欣慰。
    …
    …
    昨晚的事历历在目,太子的文章还在这里。弘治皇帝准备让司礼太监萧敬帮着改一改,就投到真理报上去发表。
    所以…
    弘治皇帝看着自己的礼部尚书,还是一副明君的模样,“朕知道了。”
    要说国朝的太监们吃饭的技能是“进谗言”,而国朝的皇帝们就有两大江湖绝技。
    第一,留中。第二,知道了。
    所谓“知道了”,就是表示朕已经听到你说的事情。至于同意不同意,听没听进去,这就要自由心证。
    总之,当天子如此表态之后,臣子们就不能再纠缠当前的话题,否则就是“凌迫君父”。
    张升心里长叹一口气,张昭这圣恩真不是吹的,低头躬身行礼,“臣请告退。”
    …
    …
    乾清宫中发生的这一幕,随后就在“有心人”的传播下散开。顺带着传开的,还有美食镇中的“勾栏瓦舍”火爆的消息。
    弘治皇帝召见礼部尚书张升。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召见。张尚书在国朝的官位序列中排名连前五都算不上。
    但是,为何能传播开?因为一个礼部尚书在“攻讦”国朝的后军都督府都督啊!
    这消息难道还不够劲爆吗?严重点,甚至可以说文官集团在欺压武勋集团。
    张昭很快就接到李幽带来的消息。京中的事情,向来不能之看表面。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张网。李东阳托李幽带话,让他务必小心应对,不可大意。
    小安镇,张府的小厅中,李幽问道:“子尚,你打算如何应对张升的诘难?”

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
    李幽二十四岁,头戴黑色的四方平定巾,一袭青衫。装扮的很有富贵气息。只是身材短小,獐头鼠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会很好。他也因此绝了正途出仕的心。
    李幽捏着高脚玻璃杯,品着加冰的红葡萄酒。
    心里思索着张昭的处境。
    很明显,礼部尚书张升攻讦张昭,目标对准真理报,这只是一个信号。并不能简单的将其当做一个孤立的信号来看。
    试想,在不久前骂张昭的舆论风潮中,被真理报加大发行量一举翻盘心中最郁闷的是谁?
    科道言官。
    换言之,京中的一些文官们已经发现,京中舆论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就非常危险啊!
    所谓朝野自有公论,公论出自学校。而当发生的渠道和途径都被一家报纸所掌握,这谁能忍受?
    李幽是才智之士,以他看来,张昭现在最好要退一步。“阻塞言路”这个大帽子是非常吓人的。皇帝都戴不起。戴起来基本要被文官们扣个昏君的帽子。
    张昭轻轻的摇着高脚玻璃杯,叹口气,道:“子远兄,你的看法呢?”
    他没有矫情的去说,怎么又有事情找上门来。处在这个位置上,自然就会有四面八方的“风”袭来。他现在是后军都督府都督,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李幽道:“子尚,真理报实质上控制着京中舆论。下一步,搞不好就是科道群起弹劾。我是建议你退一步。让论道报发展起来。哪怕是假装给他们挖墙角,送几个好编辑过去。或者,你那个印刷机要考虑卖他们几台。”
    张昭笑着摇摇头,轻轻的吐出一口气,“子远兄,烦请你转告李阁老,就说‘我知道了’。”
    退,是不可能退的。他仗着先发优势和明朝文官集团对报纸的不了解,占据先手,将其密集的权力之网给撕开一条口子,此时怎么能退让呢?
    明朝文官集团的厉害之处,其中之一,不就是舆论掌握在他们手里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首发
    他另有办法。
    李幽表情微微有些错愕,道:“好吧。”说着,又忍不住劝道:“子尚,不可强来啊!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知道。京师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编写的事,你费点心。”
    …
    …
    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的事情,当然不能堂而皇之的刊登在报纸上。
    张昭在办报之初,就和招聘来的监生们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能辱骂、诽谤三品以上的大员。
    御前的事,谁敢乱编排?真的锦衣卫和东厂这些鹰犬都是吃干饭的吗?
    论道报挖了一大批真理报的编辑、记者,这个约法三章的内容自然也被带过去。
    但是,论道报不报道,不代表余夫子不知道。
    第二天的上午,余夫子约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在报社镇的酒楼中见面详谈。
    一个下午的时间足够消息传播了。而今天早晨就有弹劾真理报的奏章递到宫中。
    上午炙热的阳光晒的报社镇中鳞次栉比的民居、各种店铺屋顶上冒烟。
    如今报社镇这里是越发的繁华。其原因是城东这里人口正在慢慢的汇聚。
    报社镇过去一里路就是新起的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老师五六百人。这些人都是在报社镇消费。再过去五里许就是美食镇。
    而论道报前段时间又扩招进一倍的印刷工人。光是两家报社的印刷工人就不下两千余人。
    二楼的雅间中,余夫子拱手道:“这段时间承蒙徐世孙看顾,在下感激不尽。且在这里敬世孙一杯。”
    徐光祚早有心里准备,和余夫子喝一杯,道:“余夫子这是打算去何处高就?”
    余夫子道:“在下和李空同有旧,准备去他那里的报社共襄盛举。”
    李空同,就是李梦阳。这位仁兄和李阁老的名字只有一字之隔,但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是明朝前七子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
    徐光祚一听就懂,然后微微惊讶。
    他还以为余夫子是和礼部尚书张升的门生走在一起。没想到是李梦阳那帮人。
    张昭这又多出一批意料之外的敌人啊!
    他其实很清楚,余夫子之前也和他提过,希望论道报与真理报区分开,不要走白话文的路线。要爱惜文字。写白话文成何体统?
    但是他遵从已经离开的孟先生的教导,向真理报学习。论道报的文风其实正在逐渐的转白话文。因为这样报纸才有广大的受众啊!
    而余夫子这帮进士,显然是不认可这种道理。肯定也是看不起写白话文的人。
    徐光祚收起惊讶的神情,笑着道:“那我在这里祝余夫子前程似锦。只是我一个疑问,不知道余夫子是否能为我解惑?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不成。怎么李梦阳会开报社?”
    他记得很清楚。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弘治皇帝亲口允许的。否则,你当通政司的官员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余夫子笑笑,“自有人会在天子面前进言。天子既然不愿意禁真理报,那应当把报禁放开。”
    徐光祚明白过来,心里琢磨着。
    …
    …
    两三天内,科道言官们对真理报的弹劾奏章就堆满弘治皇帝的书房。
    而在天子面前请开报禁的是兵部尚书刘大夏。他直接上奏章给弘治皇帝:细数真理报掌控舆论之弊端,请开报禁。
    内阁票拟的意见是:同意。
    消息随后就传开。
    这其实意味着局势的复杂化。礼部尚书张升攻击真理报,请求禁掉真理报可以看做是信号。而随后文官集团的力量并没有都跟着张升走。
    在一片喊打喊杀中,刘大夏代表的是另一个方向。他们主张“削弱”真理报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中,弘治皇帝宣张昭进宫。
    召见地点是乾清宫中的西暖阁。一场忽如其来的暴雨让天地间都变得阴暗。乌云密布。
    弘治皇帝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窗户边看雨,让张昭平身后,道:“张爱卿,你是什么意见?”
    他本来是想帮张昭遮挡“风雨”的。毕竟,数日前张昭帮他修复了和太子的关系。但是,朝中的风波愈演愈烈,仅凭着“不表态”已经糊弄不过去。
    他想听听张昭这个当事人的意见。

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
    暴雨噼里啪啦的砸在琉璃瓦上,再顺着朱红的廊柱流下来。
    弘治皇帝在玻璃窗前转过身来,看着张昭。
    他御极这些年,朝政总体上还算平稳。并没有大的党争。但自弘治十四年张昭冒出头后,朝政纷争不断。
    他并非如先帝那样是一个怕麻烦的皇帝。谁敢制造麻烦,先帝就解决制造麻烦的人。而他希望能解决大明的问题,带领着大明重新走向辉煌。
    此心,从未改变!
    张昭这两天都在家里编写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
    他开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