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
张昭早就知道如此。弘治十四年的大战他是亲身经历者。数年间积蓄的仓储都被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耗尽。
张昭道:“陛下,臣不动用国库的粮草、银子。只需陛下将辽东都司划拨给臣管辖,另外许臣便宜行事。臣便能积攒足够的粮草。届时,臣会上书朝廷,率新军营出塞,灭掉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在明初时是大明的小弟。宁王的封地就在大宁,辖朵颜三卫。
永乐元年,太宗文皇帝撤大宁卫。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四哥为酬功,将大宁都司的土地许给朵颜三卫。
但是,明实录和正在编修的大明会典都没有对这一说法予以确认。是不是就搞不清楚。
但是,据闻朵颜三卫在土木堡之变中帮助也先,而且近年来时常寇边。所以,其身份早就发生转变。
张昭在弘治皇帝面前满口“灭掉”朵颜三卫,弘治皇帝真没觉得刺耳。事实证明,朵颜三卫就是欠抽。
弘治皇帝想了想,道:“朕准了。此事,朕会与阁老们协商。还要稍待时日才有结果。”
这件事涉及到军事、移民、卫所、户部。即便张昭不动用国库,他仍需要和阁臣们商议后才能定下来。
张昭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恩准。”
他并不是在弘治皇帝面前吹牛。只增加负责辽东都司的情况下,没有当地府县的配合,他如何积攒征讨朵颜三卫的粮草?
明朝的卫所体系弊端重重,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譬如,卫所屯田所得的粮食,都得上缴给国家。具体到北直隶、辽东现在的情况来说,就是上缴给张昭执掌的后军都督府。
张昭要改革天下卫所,释放人口,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他不会乱来。卫所制度在边疆屯田还是有其可取之处。
当然,他会修改明太祖时的规定。即便是军屯,也不能搞成地租七分。这太夸张了。
他的目的是用卫所这个旧瓶来装拓边这新酒。
其实把卫所的名字改掉最好啊。但是,不用卫所,他如何名正言顺的去管理呢?又得和文官们去打擂台。得不偿失。
…
弘治皇帝闻言笑一笑,从书桌后站起来,看着张昭,感慨的道:“张爱卿,朕登基十五年来,无日不想着:不要愧对历代先帝,勤政爱民,使得朝序清宁,民物康阜。卿之策能有利于国家,朕岂会不采纳?”
这话有一点剖析内心、陈述理想的意思。
张昭对弘治皇帝的认知,也是几经变化。作为一个穿越者,“弘治中兴”不说如雷贯耳,至少在历史书上是学过的。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而明孝宗朱佑樘在他的印象中就是“明君”。
他刚穿越来时,还想着见一见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君、能臣。而他真正的和弘治皇帝接触多了,对其评价直线下降。
弘治皇帝以其勤勉、宽仁、正直,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盛世。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但是,作为皇帝,他并非完美无瑕。
第一,弘治皇帝对张皇后的宠爱大于一切。宠妻不是错。但纵容外戚张鹤龄为非作歹,这就很蛋疼。
张鹤龄堪称京中搅屎棍。张昭和张鹤龄打过几次交道,给恶心的不行。
第二,弘治皇帝虽然贤明,但他并无锐意改革之心。明朝很多很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更多的时间是在解决表面问题。
张昭对弘治皇帝叫停国子监改革,心中有一些看法。更关键的事,叫停的原因是张皇后吹了枕头风,说他武将干涉朝政。真是扯淡。
所以,张昭当时气愤之下,直接把希望寄托在朱厚照身上。反正也是苟三年而已。
但随后,他的看法再次改变。
不久前,征收卫所土地赎买银时,张昭单独和弘治皇帝谈一次。张昭说服弘治皇帝保持沉默,他借其虎威一用,把权贵们欠的土地赎买银给征收上来。
这件事改变了他对弘治皇帝的看法。
弘治皇帝虽然是个“裱糊匠”,但还是有把国事处理好、解决根本问题的想法。
再加上此时。
张昭大致上明白怎么回事:你可以说弘治皇帝没有“远见”,但他确实有想把问题解决,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意愿。
弘治皇帝并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自身的水平有限。这和其成长环境有关,充满着黑暗和邪恶。但是,他愿意听取意见,任用人才。如果他觉得对大明有利,他会支持。
关键在于如何“说服”他。
一个三十三岁的皇帝,执政十五年,有些思路是固定的。张昭之前还是太急。或者说,他在弘治皇帝面前圣眷不够,还不够熟悉,凭什么三言两语就要弘治皇帝支持他的想法?
张昭心中略有些愧疚。
平心而论,弘治皇帝对他确实不错。他是成年人,不会认为“有功就赏”是理所当然。社会上,被人驱做犬马,最终酬劳微薄的事一大把。
弘治皇帝不仅公平的奖赏,甚至赏赐超出他应得的。
张昭郑重的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采纳谏言,励精图治,古之明君不外乎此。如汉文帝,如宋仁宗。国家中兴,乃陛下之功。臣愿为陛下披坚执锐,扫平寰宇。”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不是那种雄烈的皇帝,笑的有点温和,开口道:“张爱卿,朝中拍马屁比你好的人很多。但做事如你这样得力的却很少。朕信的过你。你我君臣一起,让大明变得更好。”
“臣遵旨。”
…
…
张昭面圣之后,第二天午后朝廷要开报禁的消息就开始在京中流传,还有约法三章的条令。
稍后,刘大夏的奏章被留中。内阁在另外一本请求开报禁的奏章上重新票拟,批红之后,下发到六科,形成圣旨,颁布执行。
针对真理报阻塞言路的舆论迅速的回落。
京中大小衙门、权贵,都在张罗着创办报纸的事宜。早有准备的户部郎中李梦阳率先打出旗号,创办“文学报”。当今明朝文坛两大派系。
第一,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第二,就是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各领风骚。
随后是在刘大夏、李东阳等人支持下由通政司延续原来的旗号:邸报。
这一段时间,报社镇那里人来人往。印刷工人、记者、编辑、报童这都是报业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国泰商行的印刷机,定价1000两白银一台,也在被下了二十几台订单。
张昭在李幽代表李东阳来和他沟通将北直隶卫所往辽东移民的事宜后,他知道他在京城安逸的时间不多了。
但是,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处理。
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
在金红的朝阳之下,又一个早朝结束。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的越过波光粼粼的金水桥,各自返回衙门。
李东阳略微慢走几步,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闲谈几句,到午门外的翰林值房稍坐,“东山兄,张昭欲以北直隶卫所移辽东实边,你意下如何?”
这句话问的是有背景的。
刘大夏前几天上书力陈真理报掌握舆论的坏处,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批。而是被留中。
恰恰,前段时间第二次奏陈兵政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弘治皇帝没有同意,而是令刘大夏“兵政十害”的具体内容报上去。
在刘大夏眼中,明王朝此时是国家民穷财尽。现在应该革除弊政,消减开支。
但是,张昭还在瞎瘠薄折腾。弘治皇帝竟然想让张昭到辽东屯田,积攒钱粮,然后剿灭朵颜三卫。他怎么可能同意?
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攻掌兵权。随后兵部逐渐凌驾在五军都督府之上。到弘治年间,刘大夏这个兵部尚书,有权对明朝军队的任何事务发表评论,且份量很重。
但是,张昭执掌后军都督府,按照职权,同样可以对北直隶卫所拥有发言权。而且,他和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两人拥有着废除卫所的“人望”。
废除卫所的好处,目前朝堂诸公都是看的到的。而经历过之前张昭的真理报和徐光祚的论道报的口水战,京中上下对废除卫所都有共识。差别只在如何废除上面。
而弘治此时偏向张昭的意见,这就很微妙啊!
怎么,兵部尚书的份量何时比不过一个后军都督府的伯爵?
李东阳找刘大夏“谈话”,是怕这位仁兄真的辞职不干。第一,弘治皇帝还是很看重刘大夏的,希望他干下去。第二,刘大夏是李东阳推荐的。
这其实也是内阁的意思。李东阳和刘大夏私交甚好,由他来出面和刘大夏沟通。两人不仅仅是乡党。而且同为天顺八年的进士,而且还同时是庶吉士。这关系铁的没话说。
…
刘大夏坐在值房的板凳中,窗外的广场上树影被朝阳照的斜斜的。他看一眼窗外的景色,收回视线,叹口气,道:“宾之,如今国困民乏。张昭怎么老想着征战?那人血染红的爵位真的那么好?”
时年六十六岁的刘大夏须发皆白,看着老态龙钟,但说话很不客气。
李东阳还是笑眯眯的模样,说道:“东山兄,张昭在天子面前打包票,不用国家一分银子。”
他对张昭平定鞑靼之前,先灭掉朵颜三卫的战略是认可的。
刘大夏喝口茶水,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宾之,这是蒙蔽天子吧?北直隶所有卫所中的士卒、以及其家属加起来只怕不下有一两百万人。移民辽东,路上都不吃不喝吗?
辽东的土地再肥沃。如今是夏季。走过去种冬小麦,也得来年才有收成吧?这些人这几个月怎么熬?死在路中,就是作孽!”
李东阳依旧不恼,慢条斯理的解释道:“移民辽东将会分批次进行。鉴于宣府的形势,那里的卫所暂时不动。先迁大宁都司那里的卫所。”
刘大夏皱眉,“怀来、延庆两地的卫所也要迁离?这可是拱卫京师的力量。宾之,你没有忘记瓦刺人是怎么打到京师来的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大臣们心中永远的痛。煌煌大明,竟然被蒙元余孽打到京师,连皇帝都俘虏。
李东阳道:“有新军营镇守京师,不回再出现那种情况。张昭准备在迁移的卫所所在的府各设府卫所,用于管理征兵、预备役、退役等事宜。归各都司管理。”
刘大夏愤然的冷哼一声。如此大的变动,他这个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
李东阳无奈的叹口气,道:“东山兄,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还没有递上来。按照这个设想,等同于裁撤多余的兵员啊。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东山兄,张昭到辽东屯田,总好过他继续折腾万全都司、大宁都司的架构。他想要积攒足够的钱粮剿灭朵颜三卫,至少要五年的时间。
闹个天灾,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费十年之功。何妨先答应他?”
这样解释,刘大夏就能接受了。张昭自己愿意去辽东种地,确实好过他在京中折腾来折腾去。他现在务实的做法不是抵触,而是赶紧答应张昭的条件,把张昭送去辽东种地。
“张昭要朝廷给予什么条件?”
“辽东都司划归他管。再加上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这三个都司的人事权归他。另外,他有权调动宣府、蓟州镇、辽东镇的边军,以及新军营,应付朵颜三卫的袭击。
内阁那边,他要求沿途府县,以及山东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给出的承诺时,为国家新增二十万自耕农。重新设置大宁卫,拓土千里。噢,这话听听就可以。光是二十万户自耕农的承诺。内阁就愿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是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诸部。而真正实地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铁岭、抚顺、本溪一线。差不多是今辽东省的区域。
明王朝并未设辽东布政司,而是将这块区域划归山东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张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会涉及到山东布政司。
而所谓“自耕农”,就是在黄册、鱼鳞册上,缴纳赋税,服徭役的百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基础。其余的权贵啊、读书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别想收税。
所以,明朝财政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税源枯竭啊!自耕农从来都是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刘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当过总督的人,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二十万户自耕农啊,这条件开出来,朝廷根本没法拒绝。西北那边新增万户,朝廷上下就欢喜的不行。
“可以答应。做不到,就让他在辽东种地。但是,张昭军权在手,就怕他擅开边衅。”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