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敬笑呵呵的道:“皇爷,张昭自喜峰口传信来,后军都督府和工部在燕山山脉中发现金矿,储量丰富。奴婢为皇爷贺喜。”
弘治皇帝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心情畅快到极点。
他在张昭的建议下,带头拿出十万两银子购买的战争债券,以示支持。现在转手卖掉,至少要价值十五万两。而如果持有到两年后,就是22万两。
凭空一笔横财,这如何不让他欣喜呢?张昭这经商的才干真是没的说。
弘治皇帝握着张皇后的小手,微笑(装逼)道:“皇后,朕说的如何?”
九月份,他本着让皇后的两个蠢货弟弟赚点银子的想法,叫他们购买战争债券。结果那两人一两银子都没买。他当时就给皇后说,“有他们后悔的时候。”
结果,如何?
张皇后三十出头的美妇,穿着宫装,披着狐裘,雍容华贵。这时娇媚的翻个白眼,道:“陛下圣明,臣妾不如。”她看似薄怒,其实是在配合皇帝。
这是夫妻见的小情趣。
弘治皇帝仰头大笑,道:“萧敬,把这件事传出去。另外,通知阁老们进宫,银元的事情要提上日程来。”
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整个京师都处在一片沸腾之中。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躁动。
兴州府下辖的燕山山脉中找到金矿了。那么,银矿还会远吗?甚至,有没有银矿又有什么关系呢?金矿就足够偿付那一百八十四万的战争债券啊!
以真理报、论道报为首的报纸上的消息,京师中的士民,还将信将疑。
而宫中传出来的消息就不得不令人相信啊!
难不成弘治皇帝撒谎?
接着,又有人从三位阁臣那里得知确切的消息。他们昨天下午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商谈铸造银元的事情。
今年,弘治皇帝令工部铸造一批弘治通宝(铜钱),现在像再铸造一批银元,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问题在于,1银元当做一两银子用。其含银量为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这铸币税收的有点狠。各地缙绅、商家们认不认呢?
而铸造银元又关系到两项国策:第一,矿山经营权拍卖,且每年要收税。第二,全国所有的金、银矿出产的金银只能卖给户部,充实国库。以银元兑付。
关于货币改革的消息,还只是在官面上流传。普通民众的躁动,全部是针对后军都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而去的。
之前赌一把,买战争债券的人要发横财了。至少两倍的收益率啊。
…
位于京城内城东的浙江会馆之中,最近人来人往,全部都是道喜之声。
夜色徐徐的降临。赵安午休起来没一会,给于掌柜叫着,在会馆里最好的庭院中参加一个推不掉的酒宴。
他是真不想来,昨天给一帮朋友拉着去教坊司中喝了一通花酒,他下午才缓过来。
“久仰,久仰!”
赵安一身文士长衫,拱手和客人寒暄。
于掌柜介绍,这是一位从扬州来的盐商,姓封,想要收购一批战争债券,“封员外,子鱼是我们浙江会馆中最出色的商贾。而且,他还得到新秦伯的接见。你要购买会馆商人们手中的战争债券,说服子鱼即可。”
赵安这才明白过来。其实,自京中消息传开,浙江会馆这里就有很多人找来,想要收购战争债券的。
封盐商四十岁许,白白胖胖的,很富态,笑的很和气,道:“还请赵朋友帮忙。”
赵安这段时间口水都说干了,道:“封员外,真理报上刊登过,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继续拍卖总面额两百万两的战争债券,您真心看好,等那时拍下就好。”
“那价格恐怕不低吧?”
赵安点头,他昨天还和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卢员外见过面,道:“上次拍卖价格是六十两左右。拍卖的门槛不高。而如今消息传得也广。我个人预估会在八十两左右。”
封盐商笑一笑,胖手拿着酒杯抿一口,说出一个让于掌柜、赵安震惊的消息,道:“赵朋友,你知道吗?
朝廷将会用发行的新银元兑这些债券。一银元的含银量大约只有六钱五分。
也就是说,所有的债券面值最终都要打六五折。那么,现在不知道赵朋友有没有兴趣转让你手中的债券呢?”
于掌柜听得神情都沉郁下来,明显有转让的意图。
赵安沉吟片刻,笑着举起酒杯,道:“封员外的意思是银元对付会影响债券的价值?照我看实则不会。
后军都督府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有把握推广银元使用。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只要可以使用银元缴税,其价值就不会差到那里去。”
封员外这话也就糊弄外行人。张伯爷连用纸印刷的银票都能推出来流通,拿银子铸造的银元怎么可能流通不了?
国泰商行的经济体量非常大的。而且,地处京师,对天下而言有示范效应。
只要这银元做工精美,推广起来肯定不费什么力气。
封盐商哈哈一笑,诚心诚意的拱拱手,“赵朋友果然厉害。如果你的朋友中有谁愿意出售的,你可以推荐给我。另外,还请赵朋友帮忙引荐一下卢掌柜。
我愿代表两淮的同行,认购一百万两的战争债券,请他拨冗一见。”
他需要卢掌柜打个折。八十两银子的价格购买战争债券太高。
赵安痛快的道:“这没问题,还请封员外留下联络地址。我估计就在这一两天。”
这么大笔的交易,引荐于他而言有好处。
…
…
浙江会馆这边是一番热闹,生意勾兑。而另外一拨人,曾经购买战争债券的勋贵们都已经乐疯。
初十的傍晚,天已经黑透。冬季便是如此。
崔元带着陈泰直奔美食镇的东楼而去。
少顷之后,张铭、周修以及刘泰等八名勋贵子弟齐齐抵达。开始叫姑娘们进来陪酒,一个个酣饮畅谈。
广宁伯刘佶之子刘泰道:“崔都尉,我们现在对张伯爷是非常服气。心服口服。”
崔元是他们这帮人的核心,笑道:“别嘴巴里服气。你们不是要进军校吗?怎么还没有人去?”
一帮年轻的勋贵子弟叫屈道:“崔大哥,不是我们不去。张伯爷他现在还不招手啊!”
“是啊。张伯爷率部停在开平中屯卫。据说是没有敌酋首级,他不好意思率兵回京。”
“扯淡!”张铭作为英国公张懋的第三子对军中的动静很清楚,“你以为废除卫所是那么好废除的吗?特别是辽东都司的那帮军头。张伯爷估计开春后会移驻辽东。新军营回京之后,再出京可就没那么简单,要朝廷批准的。”
长宁伯周彧的长孙周修道:“不说这么严肃的事情。就说赚多少钱。崔都尉,是你赚的最多吧?”
他在家里给他爷爷骂的狗血淋头。其实,爷爷是推卸责任。他能管得了府里的支出。他爷爷现在更加迫切的想把他妹妹嫁给张昭。
崔元大笑,豪爽的挥手道:“今晚我请客。”
他投了两万两银子进去。翻倍赚钱岂能不爽。
下午在宫中的时候,他还和“画友”弘治皇帝两个商业互吹了一番。
归根结底,要对张昭有信心啊!
其实,他这不算什么,赚点汤水。张昭才是厉害啊!想想看,当今天子尝到甜头,对张昭的信任会增加到何种地步?
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里疯狂的拍卖场面,通过京中各家报纸往四周扩散而去。
令每一个得知此消息的人都感到咋舌:什么时候大明这么富裕了?
大明皇家银行拿出来拍卖的两百万面额的证券,在半个时辰之内就被抢购一空,成交均价在每份战争证8004两白银。
而大明皇家银行还在私下里以每份证券75两白银的价格,销售给以封盐商为代表的两淮盐商100万两面额的证券。
算下来,加上之前九月份分两批销售掉出的184万两的证券,后军都督府通过大明皇家银行总计发行484万两白银的债券。获得白银33508万两。
将发动对朵颜三卫的战争经费全部覆盖住。
经张昭的“长史”林文宁的统计,此次战争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资,弹药,军饷,民夫的工食银,各种抚恤,奖赏总计耗费约为180万两白银。
确实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
想想看,在这一个月的战争时间中,光是新军营就动用16万余人,外加从北直隶、山东各地征来的近五万名民夫。每日光是口粮、饷银的消耗就很大的。
这还是因为新军营采取最快的决战方式,若是这场战争持续到明年开春去,战争经费绝对会涨到500万两白银以上。
而之所以经费没有超出两百万两白银以上,是因为战后的犒赏、抚恤有一部分使用兴州府的土地作为替代。
比如,蓟镇军出征6000人,伤亡近两千人。他们这批士卒的奖赏、抚恤,基本都是土地。
别看朵颜卫把兴州(承德)搞的乱七八糟,养八千人都费劲,日子过的苦哈哈。真正让大明的百姓来耕种。
即便只是燕山山脉中几块小的平原区域,照样能养活十万以上的人口。中国的农耕技术是非常牛逼的。
新军营的部分奖赏、抚恤是开平中屯卫那边的土地。真正需要支付银两的是那五万余征来民夫。他们都要带银子回家过年。
…
等到第二批债券发出来,后军都督府手中的资金顿时就宽裕起来。首先是,偿付国泰商行垫付的约六十万两白银,利息三万两。
其次,将账本上奏朝廷,报请朝廷同意后军都督府对全军将士的犒赏、抚恤方案。
这种程序上的问题,张昭是不会犯的。其实,朝廷同不同意,他都已经在按照这个方案在做。
最后,剩下约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张昭不可能存在大明皇家银行吃利息,而是将投入到开平中屯卫的建设和大宁都司的开发中。
单靠金矿的开采去偿还战争债券的本息,肯定会有缺额。这两地在两年内产生的税收才是关键。
当然,现在宽城镇那里的几座金矿的开采权、经营权还没有开始拍卖,价格未知。
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顺水推舟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拒绝。十一月二十日,张昭就收到朝廷批复的行文。
同时,还有弘治皇帝派来犒赏三军的使者: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官、詹事府右谕德王华携御酒、牛羊而来。
他下面还有礼部官员会带着御酒往古北口、喜峰口、兴州镇、富裕镇、大宁去犒赏大明的将士。
张昭召集在开平卫的全军将士,在校场上听王华宣读嘉奖三军将士的圣旨。
全场一片欢呼声。
张大帅没有在赏赐、抚恤上亏待大家。而朝廷的嘉奖到来,官职不要钱似的正式下发,让众将士更加振奋。这意味着针对朵颜三卫的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当即,张昭下令犒赏三军。位于开平卫中心东北方向二十里的军营中在临近中午时美酒飘香。
张昭在都督府的正堂中招待翰林学士王华。军中的高级军官们作陪。
张昭和王华是老相识,特别是夏季时在京中和鞑靼使团配合的比较默契,是以这时候喝酒闲聊比较随意,“老大人,令郎还没有出仕的意图?”
王华时年五十七岁。作为翰苑清流,士林华选,在张昭面前自然不会有什么压力。微笑着点点头,道:“伯安对刑名之事兴趣不大。”
王华的儿子就是王阳明,一代圣人。
自弘治十四年因病求归之后,一直住在余姚老家。生病什么的,当然是借口。大明朝廷还是很人性化的,这种理由请辞一般上官都会照批。
张昭叹道:“可惜后军都督府没有文官任职的资格啊。”
大明朝,文官是文官,武将是武将。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所以,王守仁是两榜进士,就算只是个正六品的主事,也不可能转为武官到后军都督府任职。
张昭知道,王阳明最中意的职位,还是兵事。他之前给朝廷上过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
王华笑着摇摇头,悠闲的小饮一口御酒。
他于仕途看得很淡,人生的价值不在此。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十五年,多少翰林都被压着。对儿子的仕途并没有特别的规划,终究是要靠他自己走。
“张伯爷,我来开平之前,京中有传闻,说陛下要给你一个一等伯。但是庙堂诸公有异议。说是等你把二十万户在籍百姓交给朝廷再行封赏。”
张昭对爵位晋级同样不太在意,吃着从火锅里捞出来的牛肚,说道:“顺天府,还有南面的几个府,陆陆续续交给朝廷有一万户。预估剩余的土地还能再产生约两万户。
光靠朝廷给改革司的那点编制,人手太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