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多事务,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条:开发、建设、管理开平中屯卫,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港口、煤炭、基建、钢铁、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他这两天过来看看,是担心大雪造成恶劣的伤亡事故。其他的具体事务,他其实并不大上心。
    劳心者治人。
    张昭对董朗道:“元明,过两天雪停了,陪我去钢铁厂转转。”
    开平卫钢铁厂在改进炼钢法,练出一批好钢,用途制造雁翎刀后,需要兼并其他铁矿山。他很关心钢厂的生产、扩张、研发。
    董朗赶紧道:“好的。”
    …
    …
    初十的上午,大雪融化。张昭坐着马车,在董朗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开平卫钢铁厂视察。
   

第四百六十章 视察
    开平中屯卫唐山的铁矿主要集中在迁安、滦州一线。
    而开平卫钢铁厂的炼钢厂区设在沙河边。占地面积数万亩,月产量数吨钢。距离主城区约六十里。
    张昭抵达钢铁厂时,一座座炼钢炉正在启用,炼钢的场面极其的恢宏。滚滚黑烟飘向天空中。
    这个年代就别讲什么环保了。能练出好钢才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等等因素都要向后排。
    环境和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明显是要优先保证工业化的。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谈环境。
    张昭前世里看过某个女主持人拍的记录片,对这位后来移居到大西洋另外一端的女主播,很不以为然。
    要求保护环境是没有错的。把儿子出生的缺陷赖到国家治理环境不利上,这不对吧?
    同理,在片子里面大量的宣传“去工业化”的观点更是扯瘠薄淡。没有工业化,没有钢铁,鹰酱的舰机天天来晃,靠什么挡?
    她最后不是去大西洋那边定居吗?这种把话说的漂漂亮亮,还夹带着私货,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的人,有什么好推崇的?
    有一个采访视频,丁礼仲院士当面反问她,“中国人是不是人?”,感兴趣的去看看她怎么回答的。
    什么自费拍摄的?那片子后面写的明明白白,感谢“福特基金会”。这种非政府组织是干什么的,谁不知道?臭名远扬!
    …
    具体的炼钢技术,张昭并不大懂。董朗让钢铁厂的总经理叫来几名负责的大匠陪同讲解着流程。
    听着工匠们介绍,张昭勉励他们几句,要求开平钢厂给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食宿、工资待遇。
    明朝有一种东西叫做“匠籍”。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有足够的工匠可用。但是也使得工匠们生活困苦,在给朝廷打造兵器时极其不用心,完全丧失主观能动性。
    新军营下属的工匠早就把待遇提起来。但是“改籍”的事情,张昭一直没有去碰。
    等年前回京之后,他给弘治皇帝提一提这件事。也是时候废除这种制度了。
    视察结束后,钢铁厂的苏掌柜安排张昭、董朗一行在厂区中吃饭。这算是一种国朝特色。
    钢铁厂的水泥瓦屋食堂中镶嵌着玻璃。窗明几亮。在午后两点时,热闹非凡。各种“硬菜”不断的被送上来:牛肉、羊肉、猪肉炒出的菜肴堆的满满一碗。
    坐在张昭这一桌的都是几名大匠。
    张恭就是其中一名。他三十五六岁,面色黝黑,中等身量。穿着钢铁厂的蓝色工人制服,冬季款式。这是由京师纺织厂出产的棉布,由钢铁厂这边采购,统一裁剪的厂服。
    他因改进炼钢炉的构造被新军营传令嘉奖。这次开平卫钢铁厂能批量生产雁翎刀,他是首功。
    张昭用卫生筷给他夹了一块红烧肉,道:“张大匠,我知道你。干的好哇。你是我们开平刚厂的宝贵财富。”
    以张昭的年龄,说出这么老气横秋的话,实在很违和。但是以张昭的身份,这番话是非常得体的。
    张恭激动的满脸通红。他祖宗往上数三代都是大明的铁匠。但没有一个人有他今日之荣耀。张大帅的礼遇,他回去都可以在祖宗牌位面前烧香。
    他站起来,举起酒杯,结结巴巴的道:“大帅,草民斗胆敬你一杯…”接下来的祝酒词因紧张忘掉。
    “坐,坐。”张昭做个手势,温和的笑一笑,和张恭碰了一杯,见其他几位大匠也想向他敬酒,道:“我敬大家一杯吧。”说着,拿着酒杯站起首发
    宽敞的食堂中,十几桌人都安静下来,看着张昭。
    张昭环视全场,朗声道:“诸位,一个国家的脊梁是靠钢铁来支撑的。而你们就是钢铁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今天在座的有管理者,有技术人员,对朵颜三卫决战的胜利有你们的一份功劳。我,代表朝廷,代表全军将士们敬你们一杯。祝愿我们开平钢厂越办越好。祝愿大家再创辉煌。”
    “啪啪啪!”
    瞬间,食堂中掌声如潮。
    张恭站在张昭的身边,用力的鼓掌。
    而隔壁桌子上的董朗看着这一幕,心潮起伏。如果说大明正处在天翻地覆的变化中,一个不可抵挡其到来的时代浪潮中,这个时代、这个浪潮的推动者就是张昭。
    …
    …
    回程的路上,董朗还陷入在这种情绪中。
    张昭的马车在水泥大道中疾驰。
    张昭中午喝得有点微醺,倚在马车内的塌椅中,询问道:“元明兄,要收购的铁矿山谈好了吗?”
    董朗收回看向车窗外的视线,那是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道:“那座铁矿山归蓝家所有。昨天,兰夫人派人回信,同意我们收购,就是份额还想再谈谈。我没同意。”
    张昭点点头。他并不关注具体的商业谈判。随着兴州府那里发现金、银矿。关于天下所有矿山的开采律法即将推出。全部都是出售经营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下一步,钢厂要配合新军营研究院研究铁轨技术。我要把铁路铺起来。现在的交通实在太烂。”
    董朗赶紧拿铅笔记下来,道:“是。”
    …
    …
    在张昭视察开平钢厂时,遵化县的卫举人接到张昭的书信。
    腊月初十,遵化县中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氛。各家商铺外都挂着旗幡,迎风飘扬颇为喜庆。
    自张昭率军和朵颜三卫开战后,遵化县中但凡有胆量出塞运送物资、经商的商人都赚的盆满钵满。
    夜幕徐徐的降临,卫府的上房中一片漆黑。卫夫人带着丫鬟们进来,点亮蜡烛、点燃谈判,心疼的道:“老爷,什么事情难成这样?妾身的兄弟们还等着你去开席呢。”
    卫举人摆摆手,“妇道人家,不要管外事。”
    说完,又觉得语气有点重,握住妻子的手,温声道:“为夫这就去陪内兄他们。”
    卫夫人和卫举人相濡以沫多年,通情达理,道:“老爷心里有事,妾身去说一声。都是自家人,必不会见怪的。”
    卫举人摇摇头,“没事。我已经决定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
    卫举人的家在遵化县城东。这年头就算是盛世,山中的盗贼也是有的。卫举人选择住在城中。
    这栋占地十几亩的府邸是卫孚中举人之后扩建、翻修的,所谓改换门庭是也。
    卫孚从正房大院里出来,穿过甬道,到前厅中。
    此时他的两个舅兄,还有几名晚辈正坐在一起闲聊。腊月节刚过,遵化这里到处都是年味。舅兄们带着晚辈过来给他送年礼。算是一次日常的拜访。
    卫孚三十二岁的年纪,穿着白色儒衫,手里拿着折扇,走进来,众人纷纷起身问好,他团团的拱手回礼,歉然的道:“我来迟了,让诸位久候。魏伯上酒菜。”
    卫家的仆人们送来酒菜。花厅中顿时在飘起菜肴的香气,在冬夜里热气腾腾。
    卫孚的妻子在吴家中排第二。两个舅兄一个是兄长,一个是弟弟。畅饮片刻后,吴小舅喝着酒,略带些得意的道:“姐夫,你往常叫我们安分守己。可是如今这世道啊,只有胆大才能出人头地。”
    卫孚在遵化县中几近名流,年节之时迎来送往颇多,他最近精力都在官场上,倒没留意妻子娘家的情况,不动声色的道:“哦?”
    吴小舅自得的一笑,道:“我和大哥两人运了一些粮食、酒水、草药到兴州镇去贩卖,又带一些胡姬、牛羊回来转卖,这一趟下来赚了800两银子。
    你说,若是在乡里老实种地哪有这等机遇?”
    以明代的生活水平,一个乡中的百姓在两个月内能赚到800两银子。这真的算是人生巨大的跨越。
    京师附近一亩好地也不过8两银子啊。这笔银子全部拿来在遵化县买地,立即可以晋升为“殷实”之家。
    吴大舅笑呵呵的道:“还有些倒卖废布、帐篷等零碎的赚头。我索性就在兴州府宽城镇那里买了几十亩地,准备年后去那里做生意。那地方发现了金矿,日后肯定能发展起来。”
    这话看似述说,实则吴家兄弟俩带着炫耀之意。几名子侄辈七嘴八舌的说起这两个月在燕山山脉中的见闻。
    卫孚一个举人,涵养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和两个内兄生气,举杯道:“那我在此先祝贺大哥和三弟明年生意兴隆。”
    吴小舅咧嘴一笑,道:“姐夫,你在这遵化县中人面熟,要不要入一股?赚的钱就有你一份。不必你坐着吃那点租子强?搞的我姐跟你这么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话就有点过分,甚至是得寸进尺。
    卫孚心中怒火一闪,将酒杯放下来,道:“不必了。我年后要去开平中屯卫任职。”
    这话一出,满桌子都安静下来。
    吴小舅顿时脸色有点讪讪的。这年头,官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
    吴大舅愣一下,身体微微前倾,赔笑着道:“妹夫,你去开平卫担任什么职务?”
    遵化县和开平中屯卫都属于永平府。而且,最近开平卫在京中的报纸上大发异彩,天天都有相应的报道,发展的很快。
    卫孚道:“都督府经历,署理开平中屯卫事。”
    吴大舅听懂了。这是要治理二十万人口的开平城啊,相当于县太爷。心里颤一下,扭头一巴掌拍在弟弟头上,“你喝两杯黄汤就上头。快给你姐夫道歉。”
    吴小舅倒是有“唾面自干”的精神,乐呵呵的举杯道:“姐夫,姐夫,我自罚三杯。你大人大量,不计小人之过。”
    卫孚无语的摇头,也不去解释这个职位其实是“知府”,和小舅子把“陪礼”酒喝了。他和这两个浑人计较什么?
    时代在变化,如同车轮般滚滚而来。有识之士都能感受得到。但是真正的变化,岂是经商机会?真正的时代浪潮在开平,在新秦伯张昭那里啊!
    随着卫孚心中的感慨,花厅的氛围顿时又恢复年节前的欢声笑语,只是比刚才略有不同。
    好像又恢复到以往之时。
    腊月初十,张昭视察钢铁厂回来,再次变得悠闲起来。
    这并非是他的事情变少了。而是朝廷各部到此时已经基本不办公。比如:他十一月初回开平卫时,就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营换装的事上书。
    十一月中旬在御前议事会议中讨论一次,未果。
    张昭于下旬再就此事上书,此时连影子都没见到。
    大明朝的官场惯例:过了冬至,所有衙门都消停。没有紧急事务基本不干活,就等着过年。
    大雪才消融,民生百事艰。张昭委托婉儿代表他出面,慰问新军营中因战争变成孤儿寡母的家庭。
    因张昭在十一月初的军中会议上确定过,新军营日后的家属区最好是设在开平这里。相关的机构如新军营初级学堂,养济院等在开平设分支机构。
    一批家属安置过来。
    午后时分,天阴沉着,书房里略显清冷。
    张昭习惯在书房里不用炭盆,这有助于保持清醒,有助于思考。
    将要写给京中的奏章拟出一个蓝本:建议废除匠籍,回头把这简要送到都督府,会由幕僚赵师爷他们起草,再拿过来给他确认就可以发出去。
    张昭起身活动手脚。接下来是就是给京中的王小娘子,金凤回信。让两个美妾在京中做好过年的准备。他过几天就准备回京过年。
    “少爷,你忙完了吗?”慕容雪提着一把小巧的铜壶进来给张昭添热水。
    她今天穿着浅粉色的对襟褂子,一头秀发盘起,薄施粉黛。身姿丰盈,古典意蕴十足。行走间带着淡淡的香风。粉腻酥融娇欲滴的大美人。
    “还差给京中两个大美人回信啊。”张昭欣赏着她美丽的身段、容颜。那天把话挑明白后,他和慕容雪的关系略有变化。最近,他都把名满三秦的慕容大家喊来当他的侍女使唤。
    “哦。”慕容雪知道张昭说的是王、陈两个姨娘。美眸飞快的和他对视一眼,知道他在看她。俏脸微红,面如桃花。把张昭的茶杯拿过来,倒上热茶。
    茶香袅袅。慕容雪安静、柔柔的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