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军营中现在就是四个兵种:步、骑、炮、辎重。但是这远远不够啊!
    随着火器的出现,对后勤的要求成倍的提高。仅仅只是一个辎重营来保障大军的行进和作战这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进行细化分工和扩编。
    所以,张昭准备在辎重营的基础之上,再扩展出两个营来。其一,工兵连。这是要确保大军前进道路通畅和防守时能构筑堡垒的工兵。
    其二,通信兵。现在没有电报、电话之类的装备,但是通信依旧是大问题。要把密码本和密文搞出来。
    其三,医疗兵。战地医疗兵和战时医院的重要性就用不多说。
    所以,最终新军营应该下辖以下几个兵种: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工兵、通信兵、医疗兵、斥候(侦察兵)八个兵种。
    这是后续军事改革的方向。
    …
    火器军的编制是一种,守备军的编制则是另外一种。
    火器军将来主要是作为野战军来使用。守备军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边关和国内的重地。
    正所谓: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是各自的作战任务不同所决定的编制不同。守备军就是目前大明军中最流行的三个兵种配置:神机营(火器)、三千营(骑兵)、五军营(步兵)。
    具体编制标准参照此时明军中的精锐:十二团营。即15万人为一营,分三个都指挥(5000人),下面再设千户等官职。
    在张昭的军事改革之后,以五千人为一个师,其中下辖三个团。骑兵团定额为一千人,步兵团定额为两千人,神机营一个团为1400人,再加其余辅兵600人,合计五千人。
    三个师为一个军。
    蓟镇十万大军改革之后的编制就是三个师的火器军,四个师(两万人)的守备军。
    宁远参将李博涛率部扩军至两个师,这只是守备军的编制。将来返回来,还是要往火器军转型的。
    广宁军也扩展到一个师的兵马,在阿城下游500里处横扫关外诸堡、寨。
    这都是精锐兵马和老部队,当然是要给他们野战军的待遇。
    其二,李博涛除开率领自己扩编的宁远军之外,还加上辅兵二团1400人,其余兵额全部用仆从兵补充。
    这些仆从兵将来是回不来的,要安排在三江平原上屯垦。
    …
    …
    所以,此刻张昭的大堂之中,除开李博涛、丁四娃、古节、博多衡奥(叶赫部)、丁之阳外,其余将官全部都在。
    这可不是将星云集么?
    张昭把众将召来,径直说事,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辽东战役至此已经全部结束。征讨奴儿干城的战事还要些时日,我今天找大家过来,主要是商议长城内外行政区划的问题。以及各自的驻军安排。我准备在过两天就启程返回春城。等朝廷的封赏下来后就回京。大家都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庞泰、李逍遥、刘二狗、王武、方兴、杜声、江马、库门,丰生额、江马等人都是低声交谈起来。
    张昭议事,没有采取如今明军主流的议事办法。而是按照他喜欢的那样,搞一个椭圆形的会议桌,众人围坐着开会。还可以在背后挂地图,会议桌中放沙盘。
    当然今天没有挂地图和放置沙盘。虽然议题重大,但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
    张昭的核心幕僚赵师爷补充道:“大帅的意思,行政区划主要是要考虑军事方面的要素,以及治理上的要素。大家从军事的角度去说。另外驻守的想法,各位可以畅所欲言。最终还是要尊重大家的意思。”
    张昭喝口茶,准备洗耳恭听。
    他原本的想法是划分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也就是:辽东、渤海、松花江布政司、奴儿干都司。
    但是,从军事的角度而言,这样还是有些弊端。毕竟大兴安岭这一带面临着鞑靼人强大的军事压力。分割成两个布政司接壤,再加上大宁都司,就显得特别难以协调。
    他要听一听手下将军们的意见。

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区划
    说起对北面鞑靼人的防御,庞泰最有资格发言。他先是领着军事参谋之职,后面又率军横穿松嫩平原将福余卫残部灭掉,设白马城(今齐齐哈尔)。
    庞泰汇报道:“少爷,其实对鞑靼人的防守压力,大部分还是由大宁都司承担。主要就是赤峰城一线。这里防御的主要区域。而松嫩平原之上,只需要放一个纯火器的团在白城防守就可以。所以行政区域还是可以按照山川地理来划分。”
    张昭轻轻的点点头,环顾众人,“大家的意见呢?”
    他其实最中意的行政区划当然是新中国的那种,真要他说原因他当然是说不上来,只能说这是习惯的力量。
    行政区划一般而言是有两种脉络:其一,山川地理。其二,历史沿革。
    他后面又有点担心设:渤海、松花江两个布政司对大兴安岭以西的鞑靼人军事防守不利。不过庞泰这番话是打破他的疑虑。
    庞泰再道:“少爷,我自松嫩平原上回来,沿途所见这块平原上的地形并非都会沃野千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地貌。所以,我是建议以松花江、嫩江为两个布政司的边界。主要对北的防御还是以大宁都司为主,以白城为辅。”
    张昭微微颔首,喝着茶水。
    方兴抱拳道:“大帅,末将倒是有个不同的想法。是否可以设辽北布政司,统筹整个松嫩平原。阿城这里虽然将来要发展起来,但现在还是小城。省城设在春城。
    往南的山区地带倒是可以遵守旧制设渤海布政司。和朝鲜国接壤。三江平原为奴儿干都司的精华。驻守之地设在佳木斯。奴儿干城那里反倒是象征意义重大。”
    渤海布政司这里有个说法。在唐朝时渤海国兴起,定都在上京(今宁安,位于佳木斯市)。
    张昭道:“奴儿干城那里在当前而言,占领下来确实只是象征意义。很难实施有效的治理。但是整个三江平原两千余里,佳木斯城位于三江平原的起点。把奴儿干都司设在这里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还得往前推。在乌苏里江的中段设重镇。”
    现在明军的斥候还有过去,但是他知道那个地方叫什么。共青城!奴儿干都司最好设在这里。
    李逍遥道:“相公,渤海布政司这名字听的怪怪的。再说他们之前也没管辖到春城这里来。春城这里不如叫辽北布政司。”
    幕僚赵子龙对典故要熟悉一些,张昭在这方面也是个小白水平,道:“大帅,渤海国在牡丹江边兴起,往北能到佳木斯那里。但并未到松嫩平原一线。
    何不以长白山脉为界限,吉林镇以东的地区都归为渤海,正好下辖牡丹江、图们江一线,兼顾出海口。而春城这里肯定为辽北布政司首府。倒是阿城这里并不一定要设为首府。”
    “哦?”张昭来了兴趣,叫于参谋去把地形图拿来,铺开在椭圆形的会议桌上,后排的将校都站起来看。个个神情兴奋。这可是参与历史事件啊!
    油灯将官署大堂中照的通明。明军斥候用比例尺等比例画出来的精细地图很清晰的将山川地理呈现出来。
    赵师爷拿起木杆,指着道:“大帅,竟然庞千户认为防备鞑靼人的终点在大宁都司,辽北这里可为辅助。阿城这里固然是土地富饶,但是距离春城过近。往松花江下游走又是佳木斯城那一线的平原。
    何不这样?北面以嫩江、松花江为界限,西面以大兴安岭为界,东面以延伸出来的长白山脉为界,南面则是囊括延伸出来的辽源、梅河口一线的丘陵地带,以此为辽北布政司的地界。
    而松花江布政司应将白马城(齐齐哈尔)设为首府。这可以影响到以北广大的平原地区。而且,可以防备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鞑靼人过来。”
    “大帅,赵师爷这个方案好。”
    王武坐在前排,右手摩挲着自己的络腮胡子,道:“那设在白马城就不要叫松花江布政司了。这里是嫩江占主要部分啊。而且大明应当继续向北开疆拓土。至少要打到外兴安岭吧?以我看,应当叫黑龙江布政司。”
    张昭笑道:“哈哈,小二这话说的好。但是将来要开拓到外兴安岭,将白马城设为首府就不合适,还得往北迁移。不过那是将来的事。现在设在白马城就很好。”
    众人一番讨论,各抒己见。最终的方案确定下来,要在东北大地上设四个布政司,一个都司。分别是:辽东、辽北、渤海、黑龙江布政司。外加奴儿干都司。
    基本都是依照山川地理所划分的。
    即在辽东这里,将之前建州女真五部的区域囊括进去,长白三部归辽北。往北将铁岭外的长白山买囊括。也就是哈达部和叶赫部基本归辽东布政司所有。而和大宁都司交界的燕山山脉,全部划归辽东布政司。
    渤海布政司就是牡丹江和松花江东源的这一片区域,外加囊括今海参崴的区域。再加上佳木斯一线的富饶平原,也就是狭义上的三江平原、北大荒。
    黑龙江布政司和辽北以松花江为界,首府设在白马城,疆域继续向北扩张。
    奴儿干都司则是三江平原的北段,也就是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的区域。那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地点:庙街!
    所以还是满清无能啊。签署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还能被称为圣祖。这帮文人得跪成什么样?
    …
    …
    第二天下午,张昭的奏章经过赵师爷的润色之后就发出去。
    他则是带着王武、庞泰几人在阿城外沿着河骑马秋游。八月中秋刚过,关外天气略冷,但是骑马跑几圈还是问题不大。
    “小泰,你现在什么想法?一个卫指挥的军衔朝廷肯定会给的。”张昭骑着马,在松花江边奔驰,随口问道。
    庞泰立下大功,升官自然是不必说。现在就看他个人的想法,是想下去带兵还是留在他身边继续当参谋。要带兵的话,就要趁着这次辽东军队革新安排下去。
    新军营的规模定死了。所以上升通道比较窄。基本上要升官都得往外走。辽东军二十万最终会整编出四万火器军,外加六万守备军。这批军队将会分布在四个布政司和奴儿干都司中。
    庞泰在军事上展露才华,但还是个年轻人,挠头道:“少爷,我再想想。”他有些舍不得新军营。
    张昭点点头,在亲卫的簇拥下,驻马眺望着远方的平原。
    他的奏章已经去往京师。“倒刘”的活动他虽然不想参加,但他终究还是扣下扳机!
    刘健,这一代名臣的时代最终还是要终结啊!

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
    京师的八月下旬天气干燥,秋风扫过就是尘土飞扬,如同扬起一阵阵的沙尘暴。
    如果有仪器检测估计p25值早就爆表。
    古代也不尽是青山绿水啊!只要发展,那里不付出环境的代价呢?只能是先发展后治理。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这两个先后的全球霸主都是走这个路子。
    所以公知什么的,都是扯淡。内心又脏又黑。
    明王朝的京师最早就两百多万人口。这些人的生活需求就造成环境的恶化。
    漕运可以解决吃的问题。京师这里是平原,河流资源丰富。喝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但是冬天取暖的问题呢?那就知道去砍伐西山的树木。最终是“薪尽煤出”。家家户户都在烧煤。
    小时雍坊中,在深沉的夜幕之中,首辅刘健的府中就已经将煤烧起来。刘健的书房中暖洋洋的。
    他在灯下微微沉思着。手里的书自然是半页都没看进去。京中暗流汹涌,作为首辅他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察觉呢?
    如今天下称不上国泰民安,总会有点小事故出来。但是都在可以处理的范围内。比如今年七月不就把黎贼给平定了?
    而大明有张昭在,在军事上基本是稳如泰山。
    但是,但是…
    朝堂上明面上的矛盾是户部尚书侣钟要辞职。
    弘治十五年秋,天子下令如何改善当前的财政状况,可以增加那些收入,可以节省那些之处。户部牵头组织朝臣们讨论这件事,一共提出二十二条。
    其中包括:罢除传奉冗官,裁汰宫廷滥收的军匠,清理腾骧四卫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观的斋醮,减省内侍、画工、番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监过度地乞取盐引,命令有司征收庄田的田租。
    除开新秦伯张昭去年底回京后,在军务上改革,把腾骧四卫四万余人给清理成7千人。其余的建议天子一条都没有采用。
    户部尚书侣钟为此事不断的上书天子,而涉及到利益的权贵们早对其不满。
    导火索就是京中有商人走通外戚张鹤龄的门路,请求将十七万引旧长芦盐场的盐引免于盐课,天子许之。
    近来官场上为这事闹的非常凶。侣钟在辞职。而听闻宫中的大珰们在指使东厂搜集侣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