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想让刘健终老于京师的。不要再像徐老师那样逝于老家,他只能在京中感怀、遥祭。但这个想法他知道不尽人情。谁不想在将死之时落叶归根呢?
    李东阳、谢迁两人看到此时的情景心中即感慨又羡慕。不知道他们请求致仕之时,天子会不会为不舍他们而流泪。
    历经数朝的大太监萧敬拦住了门口要进来的小太监。佝偻着身子看着弘治皇帝,心中激荡难言。当今天子真是圣天子啊。他萧敬有幸侍奉在左右。
    刘健垂下头遮掩他泛红的眼角,声音带着他没觉察的哽咽,“臣惶恐。请陛下保重龙体,用心国事。勿以臣为念。大明有陛下幸甚,天下幸甚。臣,请告退!”
    弘治皇帝转过身来,脸上泪痕未干,温声道:“朕知道。朕准先生致仕,赐驰驿差官护送。荫先生子孙一人出仕。先生归乡,朝廷给月米三石,优瞻终身。”
    刘健在弘治十五年时加官已经到人臣的顶峰:少师(从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华盖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正一品那是留着追封用的。
    弘治三年有规定:三品以上致仕有兼官者,多加从一品宫臣,无兼官者多加从一品散衔。太子太师就是从一品的散衔。
    文臣无生加三公者。唯一的例外就是万历年间的张相公。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从官位上来说,刘健已经到极致。所以弘治皇帝给全部是其他的待遇。恩赉有加。
    刘健含泪道谢,再叩首辞别,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东阳、谢迁两人跟着跪拜,高呼万岁。这不是抢戏,而是礼仪所在。
    弘治皇帝站在御座前,他日常生活的地方,看着自己的老师、首辅一步步的离开,心中怅然若失,茫然不知所言。
    一个时代落幕了。
    …
    …
    弘治十六年九月初三的上午,首辅刘健拜辞天子,消息随即传开。
    第二天圣旨下来,给予刘首辅极高的评价和待遇。刘健上表谢恩。
    其实从弘治皇帝的角度而言,在辽东、奴儿干设大布政司、小布政司他都可以。可以先试行,日后再调整。就因为这样的“小事”要他罢首辅,他肯定不干。
    但是刘健去意已决,弘治皇帝不得不放。君臣之间本来就是相互的。大臣不想干,明朝皇帝想留是留不住的。除非是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个狠人。
    刘健既去,京师舆论随即就沸腾起来。
    在刘健离开京师前,弘治皇帝不可能急忙忙的任命首辅,那是对刘老首辅的不尊重。当然,刘健也不可能在京师迁延时日,最多留十日,否则言官们要骂他眷恋权位。
    九月初十的下午,京师似乎比往日更加的喧嚣一些。城东报社镇中的第一酒楼望海楼二楼中,参加大明报业协会的报社总编们按照惯例再次聚会、喝茶。
    真理报总编汤玄策坐在主位旁,往日和他相提并论的《论道报》主编张名尹则是坐在他的下首。
    今时不同往日。张大帅在东北俨然一个东北王,号令百万之众,京中聚拢在成国公身边的武勋们如何能比?气势自然而然的衰落下去。
    而且,真理报在辽东、天津都有分社。
    仅仅是在京师中的销量是日销两万份。可谓天下第一大报。《论道报》如何能比?
    和汤玄策一样坐在主位的是通政司的右参政蒋滔,他是《邸报》的总编。这是官方的报纸。
    大明报业协会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参与的报社从最多的时候二十多家到现在不增反降,只有十一家。全部都是日销量三千份以上的报纸。
    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和印刷机的发明,基本上实力弱小的小报都被淘汰。
    而唯一逆着这个大势的就是文学报。他们还是用古文写作,而且以骂张昭闻名京师。
    总编李梦阳一身青袍,对身边的几名报社总编道:“李阁老接任首辅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唉…”
    他虽然是进士,但是官都懒的做,直接来办报。而他和李东阳的名字虽然只差一个字,在文坛上属于两个派系。另外,他的报纸虽然骂张昭骂的凶,凡事先给张昭拉仇恨,但他本人而言其实更关心文学,不关心政治。
    旁边有名总编不知道李梦阳真正感叹的含义,接着话头道:“李阁老好手段啊!硬生生的把刘阁老挤走。张伯爷在朝中的份量会进一步加重。”
    “刘老首辅可惜了啊。身为帝师,却被李阁老和张伯爷联手排挤走。”
    “嗨。谢阁老怎么不为刘阁老说句话?据说当日陛见,李、谢两个阁老都没出声。”
    张名尹悠然的道:“诸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大帅在辽东才是真旗手。不过如文学报上所言,这可是犯了士林的忌讳。我们论道报最近接到读者来信,基本都在骂张大帅。”
    说着,得意的对真理报总编汤玄策笑一笑。
    汤玄策放下茶杯,呵呵一笑,蔑视的看一眼全场报业人,道:“诸位,在下有一言说给你们听一听。你们的报道只是以猎奇的角度关注这次首辅更迭的原因。作出各种分析。但是有谁真正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报道才会有方向。我们现在应该报道的是什么?是刘健刘老首辅自入阁以来的执政成绩。为他送别。这才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报社所为。
    所以,我们真理报会是大明的第一大报纸。而诸位的报纸只是庸庸碌碌。”
    汤玄策这番装逼的话说的酒楼包厢中满场寂静。
    一半以上的报纸总编都在肚子里骂汤玄策。你麻痹。
    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却无人想反驳汤玄策。因为这番话确实戳破一层朦朦胧胧的窗户纸,他们想要表达却没表达出来的意思:
    一个时代落幕了!

第五百五十章 张昭的微笑
    九月十二日清晨,大明朝弘治中兴时代的首辅刘健离开京师,弘治皇帝派内廷大珰萧敬十里长亭相送,恩荣至极。
    但不管弘治皇帝如何对刘健加恩、给予荣誉,大明的一个时代终究是落幕了。
    第二天,弘治皇帝按照惯例顺序任命为李东阳为首辅。谢迁顺次晋为次辅。
    在第三名阁臣还未定时,京中政治巨变的消息已经传递到东北大地之上。此时张昭身在春城。
    张昭是将最新的行政区划奏章报上去之后就率部由阿城依次返回春城。阿城(今哈尔滨)虽说土地肥沃、地理环境优越,但并未大开发。
    数万大军、民夫、奴隶拥挤在这里自然是白白的浪费粮食。张昭遂率部南归。而被俘虏的虎尔哈三部奴隶优先前往春城搞开发、安置下来。
    阿城这里张昭委任一个千户率一团(1400人)的火器军镇守。
    而张昭率部南归的背景,除却在阿城徒劳消耗粮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有很大的把握由他报上去的行政区划朝廷会通过。而阿城在新的区划中并非重镇。不属于大明优先开发的第一序列。
    明亮的光线照在山脚下的大帅行营中,九月中旬春城这里已经有些萧瑟的冬意。
    张昭书桌的案头摆着从京师送来的信。他坐在书桌后,慢慢的看着。嘴角的微笑慢慢的扬起来。
    他送到京师的那本奏章的作用,他当然是心知肚明。
    刘健刘首辅喜欢搞“小政府大社会”的治国方针,希望减少官吏的数量。他是吃过一次亏的。
    中国古代的王朝,自秦、西汉以后基本上都是皇权不下乡。地方上的政权先是被世家豪强垄断,自科举兴起后便是被科举世家、缙绅所垄断。
    所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国方略基本是历朝历代以一贯之的方针。
    这也没什么对错之分。西方横霸天下五百年的时候,他们也是搞的这种治国方略:不该政府管的事情就不要管,都交给市场去管。
    但张昭更喜欢的是增加大明朝廷的权威和权利。
    因为,要充分的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第一,西方这种凭借着自由市场竞争的模式,积累财富靠的是掠夺,然后发展数百年才有的成果。
    一个字:慢!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苏联和我们补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课用了多少年?
    第二,西方的自由市场竞争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和财富浪费。
    工业化当然是好东西。但是自由、充分的竞争会带来产能过剩。所以就有那种奇观: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河里去。数一数英国完成工业化之后,在欧洲大地上特别是西欧在一两百年内发生过多少次经济危机?
    所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在工业化的同时,大明的朝廷要有管控市场的能力。
    因而,用张昭的观点来看,将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布政司和南北两直隶这是不够的。而是要增设官吏充分的调动大明的人力、物力资源,迈向工业化时代。
    而增加官吏的数量和刘健刘首辅的治国理念是相悖的。刘首辅拒绝冗官。
    所以,张昭这封奏章送进京师,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刘首辅如果认可张昭,张昭这一套好用,在大宁、永平府、辽东都运作的不错,他完全可以搞拿来主义嘛。但是,要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改变他长期以来固有的观点,这何其之难啊!
    …
    …
    张昭正笑着,房间门被推开,高一典跟在王武身后进来,略显腼腆,“大帅…”
    王武一眼就看到张昭脸上的笑容,他和张昭要亲近得多,直接问道:“相公,什么事情这么高兴?”
    张昭就笑,揉揉脸,“我表现的有那么明显吗?”手指在书信上点一点,道:“京中来信,刘首辅去职。李阁老即将继任。”
    王武就是一乐,“相公,这个消息值得喝三杯。刘健那老家伙…”他爱憎分明。刘健没少给张相公添乱。
    高一典跟着反应过来,他现在转文职,对这方面的事情要上心的多,感慨的道:“大帅,刘老首辅去职,你才好施展自己的抱负啊!”
    张昭笑着摆摆手,道:“咱们私下里说话。不必虚伪。高兴归高兴。刘首辅对大明还是有贡献的。咱们心里还要存一分敬意。将来咱们落幕之时也会希望对手给予这样的敬意。走吧,去参加曼成的婚礼。这事我心里有数。”
    高一典感激的笑起来,道:“大帅,请!”
    他从春城里打马二十里来大帅行营就是为这件事。他和张静的婚礼即将在春城举行。
    …
    …
    高一典的婚礼在尚是一个大工地的春城中进行。具体地点就是城北的官署中。
    张昭带着亲卫、幕僚们上午时一起出发抵达。中午就是迎亲的各种流程。晚间时张昭作为“长辈”,为高一典、张静证婚。
    高一典在军中的好友、同僚都来参加。像真理报辽东分社社长赵统,炮兵营总旗谢浚等好友全部前来。
    因张昭来证婚,新军营的高级指挥官们几乎都来凑趣。令这场新式婚礼变得极其瞩目。
    移风易俗,张昭倒没有这想法。毕竟他和婉儿的婚礼是三书六礼的流程走下来的,非常隆重。他不能剥夺麾下的将士们这样娶妻的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传统婚礼也没什么不好的,看个人喜好吧。怎么说呢,生活有时候需要一种仪式感。而婚礼更是个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这一次新式婚礼纯粹属于两个新人都没有父母长辈在身边,事急从权而已。
    新军营要组建医护兵、野战医院,将来这种婚礼估计还会很多。他这是提供一个模板。
    黑夜之中,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在吉时之中,张昭为两人证婚后,便是酒宴。
    一桌一桌的摆开。大院里人来人往。
    张昭知道他在众人放不开,喝两杯酒后就离席,到官署(将来要做布政司衙门)的偏厅中去休息。让王武去把辽阳军的将领杜声、江马叫进来。
    行政区划既设,首辅更迭,他返京的日子不远啊!所以要将四个布政司外加一个奴儿干都司驻防的事情定下来。

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宽容
    辽阳军精锐五千人分左右卫,分别由杜声、江马两人统帅。各自下辖两千人。其中约一千人是定辽前卫的人马。这都是前辽东总兵郭令的亲信。
    因张昭“玩弄”手段,将前辽东总兵郭令踢到大宁都司的预备役中去。相当于半退役状态。他们在沈阳城中拒绝为张昭出战。这一千人最终在新军整训中自然是全部被强制退役,安排在原籍辽阳城外种地。
    很多人涉世不深,以为人间处处充满爱。都是成年人作出选择就要付出代价。
    从张昭的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什么宽宏大量的人。或许会有人认为他没有一个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