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大宁城中训斥这个、训斥那个,一副狗脸无敌王的架势,在张昭面前却是个“温驯”的很。
    张昭接手从天津卫所调来的补充兵力时,孙启栋就是第一批的刺头。给王武教训了一回。但之后新军卫成军,他这个小旗却因训练麾下的士卒成绩出色,一路高升至百户。
    新军营当时模范标兵是吴臣率领的。当日张昭在弘治皇帝面前试枪就是用的吴臣所部。
    孙启栋和吴臣是另外一种风格。他有些江湖草莽习气,麾下士卒用命,所部战斗力强,一看就知道是带兵的好苗子。是以在西北时,张昭当时留孙启栋在榆林训练新兵。
    只是孙启栋最后没有赶上韦州大战。
    孙启栋在张昭面前老实的很,他对自己的领袖是衷心的拥护,“憨厚”的咧嘴笑道:“大帅,你怎么指挥、调配,老孙我无条件服从。嘿嘿。”
    张昭坐在茶几边的官帽椅中,好笑的看着他,道:“是吗?我可是听说你给我写信后,可是骂这个骂那个,愤愤不平。”
    孙启栋“啪”的一下立正,叫道:“那个苟日的打老子的小报告。”说着,腆着脸道:“大帅,末将那是不知道你对我的厚爱…”
    张昭笑着摇头,道:“行了。别扯淡。说奴儿干都司的正事。你去奴儿干军,麾下下辖两万人。火器军一个师,常备军三个师。主要目标是为大明将三江平原占领下来。将乌苏里江变成大明的内河。
    同时,你还要占领苦兀人所在的岛屿,打开前往东瀛诸岛的道路。有没有信心?”
    孙启栋抬手敬礼,慨然的道:“末将保证完成任务。”
    …
    …
    在张昭不断的调整麾下各部将的驻防区、目标时,正在江南之地自余姚前往杭州的官道上,一名中年男子骑着马,带着老仆、几名长随徐徐的前行。
    他正是弘治十四年请病假回乡的王阳明。
    弘治十六年夏,辽东巡抚王承裕表奏朝廷,起用前刑部主事王守仁为辽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正五品)分巡建州道,领守备营,即刻上任。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高中二甲第七,按照这个名次以及他的名声,这是要选中庶吉士进翰林院的。但国朝没有父子同在翰林院当官的道理。
    王守仁因而被划给为第二档,在六部中任职。
    此时王承裕的提议虽然是直接将王守仁提了两级,但朝中反对的人真不多。
    第一,王华的仕途明显有起色。自御前会议开始慢慢形成制度,储相们的地位就逐步的固定下来。而王华就是公认的储相,得以离席会议。
    这是将名望转化为权势的一步。更何况现在阁臣还差一名。虽说吴宽、王鏊、焦芳都有机会,谁知道李阁老会不会挑选为人忠厚的王华入阁呢?
    第二,辽东是新设的布政司,在中原而言是苦寒之地,要把人调去做官,升官也是应该的。
    王守仁的职责明显是率守备团营,弹压原建州五部所在的地方。这得有点本事,需要能人才能干。
    王守仁接到朝廷的调令之后立即启程准备前往辽东。他在回信中答应张昭去辽东负责兵事,所以才有朝廷这封敕书来。
    “少爷,咱们今日在哪里住宿?”老仆跟在马旁,看着秋日里的斜阳徐徐落下,张罗起来。
    王守仁骑在马上,道:“今日先赶一赶路。到钱塘江边咱们这一路就会轻松下来。”
    如今江南地区和北方沟通,主要还是靠京杭大运河。不过随着国泰商行在华亭、宁波、金陵等地大量的采购物资,倒是让近海的海路逐渐兴盛起来。
    …
    …
    张昭在春城并没有停留多久,随着天气转冷以及京中的消息进一步传来:李阁老选择了礼部右侍郎焦芳顺序增补至内阁。
    以焦芳焦侍郎的资历,确实算顺序,他真是够资格的。当然人品很差就是。
    京中小道消息对此自然是各种评论。有的人骂李东阳识人不明,焦芳的名声那不是阿附阉党才坏掉的,他现在在文官们的圈子中名声就不好:为人阴狠,有地域之见不喜欢南官,粗鄙,品格不高。
    当然,焦侍郎的能力朝中也认可。
    稍微高级一点的路边社分析,这是李阁老在酬功。八成是焦芳走通张昭的路线,然后张昭向李东阳推荐的。
    种种说法不一。
    真实情况是张昭确实有受到从家中稍带来的焦芳的亲笔信。焦芳在信中言辞谦卑。这相当于是把一个把柄送到张昭手中,而目的就是请求张昭帮他运作辅臣之位。
    张昭确实帮焦芳写信给李东阳举荐。当然不是那种“挟功图报”的方式,而是推荐的方式。他就给李阁老说了一句话:焦芳具备服从精神。
    说白了,焦芳为做官不择手段的。你让他当这个辅臣,他肯定听话的。
    而李阁老估计很清楚,以焦芳七十岁的年纪只怕不会在内阁里搞事,想着争夺首辅之位。
    具体详情只有等张昭回京才知道。
    得知辅臣的位置确定后,张昭就率部返回沈阳城,准备回京事宜。另外也是随着时间流逝,他必须得把新军营都带回来。到十月份就不适合行军了。
    事实上,自新军营在春城休整完毕,将兵员补充好,就已经在分批次返回开平城。再等张昭上书朝廷征得同意就可以率部回京。
    张昭在沈阳城等阳明先生到来时,先等到了来叙职的锦义右参将杨升。

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顺
    杨乡时年五十六岁,鬓发皆白,穿着崭新的灰布棉袄军装自外面走进来。
    他的几名亲卫都在外面候着。
    张昭在沈阳城中的住处,位于城东的军官宿舍区中。拿钢筋混泥土建成的一栋两层楼房别墅小院,窗户上都是装着落地玻璃。
    上午时分,张昭正在阳台上晒太阳,藤椅、小桌。一把小铜壶里温热的黄酒,小吃是几碟可口的瓜果和芙蓉糕。
    张昭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站起来,招呼杨乡过来坐,道:“杨将军,过来坐。”
    “大帅!”杨乡自然的想要单膝跪下行礼,这才想起军事改革后的规定只需要抬手敬礼就可以,赶紧抬手敬礼。
    此时的张昭给杨乡的压力就不像二月份左右在广宁城中相见之时。那时候,就算国朝第一名将、征虏前将军、新秦伯张昭的名号再响又如何?
    他是辽东宿将,而且年纪五十多,难道还需要跪舔一个毛头小伙子不成?
    当然,杨参将混一辈子官场他也不会傻的去和张昭搞对抗。杨乡对张昭的要求都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但五十多岁的人和十九岁的青年怎么都会有代沟的。
    而且,他最终并没有出任广宁军指挥。像宁远参将李博涛就亲率儿郎随张昭出战。
    在大明这种情况而言,说为国家出战其实有点务虚,说的直白点,出关平定当时的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其实是在给张昭卖命。
    而杨乡不想参与。这个疏离的态度就是很明显的。
    但是,时间走到弘治十六年的九月底,杨乡此时再见张昭,感受的压力就非常大!
    因为张昭此时率部平定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虎尔哈、窝集诸部。为大明开疆拓土三千余里。而且,李博涛还在按照他的命令沿江直下奴儿干城。
    并且,张昭在半年的时间内已经大致完成对辽东军的整训。而且,传闻张昭参与了首辅更迭。
    试想,在这样的人物面前,杨乡那点军中宿将的底气还剩多少?
    一点都不剩的!
    按照辽东的军事变革的制度,张大帅现在要把他弄回去种田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他也别想着能喊冤或者折腾出什么浪花来,老老实实的回去种地。
    而张大帅事实上就在“敲打”他,将他从锦义右参将,舒服的辽西走廊调到了金州卫吹海风。
    他再在张大帅面前摆宿将的架子,接下来的命运可想而知。
    当然,心里怨气还是有的。这张大帅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一套能长久得了?只是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张昭一身青衫,微笑着点点头,让充当勤务兵的亲卫拿一个直筒玻璃杯子来,提壶给杨升斟半杯黄酒,道:“杨将军是军中的汉子,无需忸怩、拘束。”
    杨乡微微沉默的坐在椅中,心里的吐槽就不说了,拿起玻璃杯喝一口温软的黄酒,揣摩着张昭将他叫到沈阳来叙述的意图。
    张昭在藤椅中坐直身体,没和杨乡兜圈子,开门见山的道:“我调杨将军去金山卫,想必杨将军是很不理解的。”说着,顿了顿,看着杨乡。
    杨乡有些抵触的道:“末将会遵大帅的调令。”
    张昭微微一笑,从容而洒脱,话题跳跃的问道:“杨将军对大海怎么看?辽西走廊那里也有海。”
    杨乡在来的路上设想很多种情况,就是没有想过这种情况:张大帅问他对大海的看法。对于大海,他的印象就是海风潮湿、非常冷。他们卫所种地的军户贫苦,那些打渔的渔民、逃户更苦。纯粹是拿命在海中讨生活。
    他们在海上遇到一次风暴可能人就没了。而且个个患有风湿病,一到阴雨天气就疼的厉害。
    这一次辽东分配土地,基本上海边的渔民、逃户都放弃渔业,到岸上来种地。
    杨乡沉思一会,斟酌着答道:“大帅,末将是个旱鸭子。”
    张昭不以为意的一笑,说道:“那你平常要多关注下这方面的消息。国泰商行正在开发永平府开平城,那里就是一个优良的港口。现在天津卫和南方的贸易,大半都是国泰商行采购的各种物资。
    海禁迟早是要开的。不可能大明只允许南方享受海贸的利润,而北方这里却过苦寒的日子。
    金州卫今大连那里有优良的深水港。而且金州卫这里的地理位置,从供应关外四布政司的角度来说,比天津卫更优越。出兵征讨东瀛必然需要船队。这里会是舰队基地。”
    张昭对杨乡疏远的想法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他把杨乡调到金州卫,也就是未来的海军港口担任最高军事长官,也是看重其能力。
    这个位置不算重用,但远谈不上流放。
    从张昭的角度来,将军中的英才一网打尽是最好的。他可不想留下军事人才给政敌们拉拢。现在大明的国势正在向上,想要安排个把人还是很容易的。
    杨乡愣了一下。他又不是傻子,张昭这样解释一番,他纵然不熟悉大致还是听的懂的。他留在广宁当锦义右参将,随着朵颜三卫的覆灭,关外四布政司的设立,那里就是个养老的职位。他的新职位倒是颇有前途。
    他干的好,那将来东征东瀛四岛,张大帅就会调他参战。那升官进爵不在话下。而他这个金州卫参将,坐镇在海边,只要有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自江南流入。油水还是很丰厚的,权势自然重。
    当然,这不是说他准备捞一把。军中对这一块控制的很严,真理报上时常刊登警示章。据闻后军都督府查账的账房非常厉害。
    张昭轻轻的抿一口酒,等杨乡消化完他说的话,再正式的问道:“杨将军可愿意去金州上任?”
    杨乡赶紧起身,躬身抱拳行礼,“末将愿意去。”
    张昭微笑着颔首。
    上午和熙的阳光落在二楼的阳台上,明亮、暖和。
    杨乡在沈阳城中停留了三日就往金州卫去赴任。作为辽东都司下的老参将,他在沈阳城中有不少故旧需要走动一下。
    张昭接见完杨乡,算是处理完最后一件大事,剩下便是等待王阳明来辽东。
    清晨的餐厅中,金黄色的阳光照在玻璃门上,反射着光芒。
    “小二,有王伯安的消息来吗?”
    “还没有。”
    “行吧。我们去城里走走。”

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
    京师。
    有道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在辽东九月底景象越发的萧瑟,而京师之中还是深秋景象。
    香山上的枫叶红艳如火,引得游人如织。大明京师人口按照警察局的统计约有三百六十万人。当然这不是宛平、大兴两县的人口统计,还包括大半的顺天府下属州、县。
    上午出门时给太阳晒一晒还有些热。李幽大早上到小时雍坊的李府中等候着。到上午八九点许才得到李阁老的接见。
    今日是休沐日。
    在精雅的小舍中,李东阳的侍妾帮他梳头离开,他坐在桌边吃着点心,“子远吃过早饭了吗?”
    李幽虽然身材短小,但在礼仪上还是很注意,作揖道:“回阁老的话,学生刚在府中吃过。三鲜馅的汤包味道可口。”
    李东阳手里拿着筷子正好在喝稀饭吃汤包,打趣道:“你倒是不见外。”喝一口香甜的稀饭,道:“关于辽东战役奖赏的问题,兵部那边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户部确实也拿不出钱来。你去信和张昭那边说一声。”
    他也很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