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他二十两银子花的不亏啊。他本来只是想凑个趣,附和刘公公的。
    “让你手下的那个管事保持和他的交往。有什么事照应着他。这件事就当我不知道,寻找张书生的事情,你安排下去,明日从青龙镇中开始。”
    二管家也不问缘由,应下来,“好的,老爷。”
    蒋太监挥挥手,让二管家退下去。
    且不说太子想见张昭为的什么事。刘公公只怕是不知道张昭还会做其他的美食。再好吃的东西总有吃腻的时候。到时候就能用的到张昭。所以,这条线要维持住。
    舔归舔,蒋太监做事向来周密。
    …
    …
    夕阳在天际边燃烧,金红的云朵一片一片。张昭三人从蒋家庄回来。张家的院落中随即热闹起来。留在家里的仆妇们谈论着蒋家庄的情况。
    婉儿穿着淡青色的长衫从后院里迎出来,喜道:“二哥,你们回了。”再和众人说话。见吴春时挑着酒菜,脸上带着笑容,就知道二哥此行顺利。
    张昭没搀和闲聊,吩咐一名仆妇准备热水洗澡,带着婉儿往里面走,笑着道:“婉儿,今天在家里做什么?还是绣花吗?二哥改天给你写本武侠给你看。”婉儿能识字。
    婉儿抿嘴一笑,“二哥,不然呢?”她其实有点担心流言碎语,想着要劝劝二哥别去做厨师,还有家里日常花销太大的事。刚跟着张昭进堂屋里,就见张昭笑着取出几锭银子给她,惊讶的道:“二哥,这是…”
    张昭笑道:“七十两银子。今天去蒋家庄帮忙额外的收获。婉儿,你收好。”
    婉儿顿时有点泄气,这叫她还怎么劝二哥啊?同时,又禁不住去想:二哥怎么赚钱好像很简单。
    晚饭后,气温渐渐的凉下来。张昭叫吴春时进来商量事。这次从蒋家庄招募一个长随,牵扯出一连串的事情。当然,只是小插曲。张昭不会因为见过刘公公,就想走太监路线。他既定的发展策略还是科举!
    但有个新问题出现。
    吴春时磕着旱烟,吸两口,说道:“少爷,陈康和他娘过来,家里的地方确实不够住。其实,老爷在世时就规划好。门前桑林右边是片荒地。有好几亩大。老爷早和村里的长辈张四伯说好,等你和小姐成亲前,给你们在荒地上起座院子住。”
    少爷和小姐已经到婚配的年纪。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他正好提醒少爷一句。
    张昭沉吟着。
    在前面的桑林外重新起一栋住宅也不错。现在确实住的狭窄了些。他连专门的浴室、书房都没有。只是,婉儿手里的银子还没焐热就得拿出来咯。
    “行吧。先让陈康他娘住在蒋家庄。陈康在前院住。老吴,修院子的事由你负责,马上就是农闲时节。我过两天要去青龙镇上读书,届时会带着陈康。等我回来新院子应该修好。哦,老吴,你大儿子在做什么?”
    老吴回答道:“好的,少爷。我家老大在通州码头抗包卖力气,养一家子吃饭。”他还有个女儿嫁在隔壁东刘村中。这便是他的人生。
    张昭拍板道:“盖房子的时候叫他回来帮忙。通州就别去了。家里有活干。他也好在你面前尽孝。”
    老吴眼睛顿时有点红,心情激荡,用力的点头:“嗯。”
    张昭微微一笑,看向窗外的西厢房。他知道老吴刚刚是在借机提醒他婚事的事。这份忠心还是嘉奖的。他并不担心什么尾大不掉的事。这才哪到哪?
    张家会越来越大!人口、财产会越来越多。
    至于和婉儿的婚事,他心里有数。婉儿固然是美丽,十足十的美人胚子。但她才十四岁啊!懂什么感情的事呢?他还是将她当小姑娘看。得等她长大。
    …
    …
    等待的时间很快过去。七月十七日,陈康从青龙镇中返回,给张昭带来最新消息:余夫子回明理书院了。

第十五章 青龙镇之行(上)
    清晨时分,张昭便带着长随陈康出发前往青龙镇。管家吴春时留在家中帮忙将粟谷装袋,给短工们发工资,清偿债务,准备缴纳秋税等事宜。
    张家的佣人比半个月前增加至:三名长工,四名妇人。外加农忙时雇的两名短工。老吴已是事实上的管家。
    陈康今年十四岁,身材看起来有些瘦小。穿着简朴的粗布衣衫,走在张昭身边,“少爷,余老爷昨天中午回到书院的。秋哥儿说余老爷会在书院休息几天。”
    张昭轻轻的点头,背着书袋,走在乡间的道路上。
    这段时间他吃的好、营养充足,锻炼充分,身体逐渐强健。背着几斤的书袋“远足”并不觉得吃力。但是,为以后出行方便,还是要搞一匹马啊。
    南口村距离青龙镇20里路,走路需要两三个小时。而骑马则只要半个小时左右。
    “陈康,帮我留意下市面上马匹的价格。”
    陈康道:“少爷,京城里一匹马大约15两银子。但养起来比较费事、费钱。”
    他不像小张昭,十七岁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门心思读书。他在蒋家庄中就懂人情世故。少爷刚发一笔横财,买肯定买得起,但是养马就很费钱。
    张昭意外的看陈康一眼,很机灵的小伙子啊,心里算一算账,只能叹口气,投资到马匹上不合算。遂将思绪放到此次青龙镇之行上。
    这次去青龙镇必须要把问题解决掉,不能再等了。
    …
    …
    将近中午时,张昭带着自己新招募的长随抵达青龙镇中。
    七月的中午,官道附近的青龙镇还是那样的繁华、热闹。明代不像后世人口爆炸。乡村中安静、闭塞。而青龙镇中就明显感觉到人口密集些。
    路过镇中宽敞的酒楼客满楼时,陈康道:“少爷,要不要我去买点酒菜。听秋哥儿说,中午饭后余老爷有午休的习惯。”
    他在青龙镇中这些天,和书院里的书童秋哥儿混的很熟,把一些情况都套出来。
    这个时间点去书院,会正好赶上余老爷吃饭。自家少爷怕是没资格让余老爷停止吃饭出来接待。那不如在镇中先吃点。
    张昭摆摆手,道:“不用,我们先去书院。办完事再出来吃饭。”带着长随一路到镇西的明理书院。
    正值中午,三三两两的学子正好下课从正中院落的教室里出来。
    有的去往书院里的食堂。明理书院雇了两名仆妇做饭食。饭菜称不上可口,但至少可以裹腹。当然,这是要钱的。另外一些学生则选择去镇中吃饭再回来。
    张昭就站在前院中,遇到相熟的同学,便拱手,笑一笑。但其实小张昭在书院中人缘很差,并没有多少同学回应他。不少学生好奇的看向张昭。
    张昭在书院中得罪徐郎中的事情,大家都是亲眼目睹,而且张昭被“开除”回家。他这会来书院干什么?
    至于说,镇中从董朗口中流传出来的张昭受到京中顶级权贵长宁伯的赏识,没几个人肯信。
    “哟,这不是张同学吗?你来书院做什么?”
    张昭刚和一个相熟的同学打个招呼,对方丝毫没看反应。这其实很正常。谁想和张昭沾上呢?得罪徐郎中,等于得罪徐县令、府学的李教谕!
    读书人想要考取秀才功名,需要经历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县试的主考官就是县令。而府学教谕天然是府试的判卷官。所以,这倒是人之常情!
    张昭遭到“冷遇”时,耳边忽而传来这么个声音。他放眼看过去,正是书院的学霸余冠一行四人。说话的是余冠身边的一名蓝衫童生。
    面若冠玉的白脸书生余冠绷着脸,不大想理张昭。
    张昭心里松口气,总算将这伙人等到。随意的拱拱手,针锋相对的道:“刘同学,在下来书院似乎并不需要你同意吧?”
    张昭这一开口,立即就路过或者要离开前院的学生们停下脚步。看热闹是人类的通性啊。
    张昭朗声道:“我为当日的鲁莽来向余夫子认错。这难道不行吗?刘同学莫非是忘了十天前是如何在客满楼中被我打脸的吗?”
    咦,有内幕!一帮书生“渴望”的看着院中的张昭、余冠等人。
    姓刘的书生顿时臭着脸。
    余冠皱眉,冷着一张俊脸,喝道:“张昭,当日长宁伯不过是给你一张名帖而已。你真觉得就攀上人家了?恬不知耻!再者,夫子怎么可能会见你?早点回去是正经!”
    余冠这番话里藏着“刀子”。一个读书人和勋贵牵扯不清,还引以为荣,这是要士林所鄙视的!
    明朝中期,文官执政之后,读书人鄙视武将、勋贵正常的很。虽然没有宋朝时韩琦嘲讽名将狄青那么夸张,但文贵武贱是大势。
    “哦…”人群中有轻微的喧哗声。原来,张昭和长宁伯真的有交集。同时,另有一些复杂的目光看向张昭。
    长宁伯是谁,这些天董朗不遗余力的放出消息,书院的学生基本都有个大致的概念:太皇太后的弟弟。所以此时,众人的眼神中,羡慕,鄙视,嫉妒混合。
    张昭目的已经达到,哪里会管余冠的“刀子”。这时,陈康机灵的从人群外钻进来,行礼道:“少爷,秋哥儿说余老爷要见你。”
    “哈哈。”众人中有人起哄般的笑起来。
    余冠的脸顿时红一块,白一块。恨恨的看着张昭,你小子t故意的是吧?
    张昭嘴角抽了抽,他这个长随很有眼力!
    他自然知道余夫子会见他。因为,他早就和秋哥儿说好的,只要余夫子愿意见他,就给其五钱银子。
    有秋哥儿主动去传话,再加上他要递给余夫子的说辞,余夫子怎么可能不见他呢?
    张昭对余冠几人拱拱手,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劳架,让让。”从前院去后面精雅的小院见余夫子。
    看着张昭的背影,余冠身边的一人道:“走。我们去看看,别被他唬着。虚张声势。”
    “走!去看看。”
    几人纷纷附和。另有一些看热闹的学生跟着去后院中。
    且不说张昭是否得到长宁伯的赏识,谁都知道,拿长宁伯去压徐郎中没有用。
    那么,张昭说是来道歉,而余夫子和徐郎中是旧识,会原谅张昭重新让他回来读书吗?根本不会的!根源根本不在书院这里。张昭是读书读傻了吧?
    众人跟着到后院,就见张昭在门口和书童秋哥儿说几句话,走进茂林修竹的小院中。

第十六章 青龙镇之行(下)
    前工部主事余籍的小院中种满竹子,秋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
    张昭穿着青衫,身姿修长,顺着院中的鹅卵石甬道走到厅前,作揖行礼,朗声道:“学生张昭求见先生。”
    张昭在明理书院中成绩中等,来这间小院的机会实在不多。也就今年四月过府试后来过几次。他府试成绩虽然排名吊车尾,但终究是童生不是?
    明理书院的学生三十多人,历年来真正通过府试的童生也就七八人而已。
    里面传来一声咳嗽,接着道:“进来吧!”
    张昭走进小厅中。
    正房三间屋子联通,正中是客厅,东面是卧室,西面是书房。张昭进去时,余夫子正在书桌坐着。他约六十多岁,身形清瘦,颌下有着长须。
    余夫子看着眼前挺拔、俊朗的青年,心中不喜。拿着茶碗喝茶。
    张昭在明理书院读书多年,他虽然没有特别的关注,但还是眼熟、认识。张昭今天求见,说要“进献一物给徐朗中,以求弥补他当日之错。”
    一个童生能有什么东西?说到底,还是要求他出面说情。而他,如何能对李阁老的高足有这影响力?
    徐贵于弘治六年高中,二甲进士。虽然没有通过馆选成为庶吉士,但短短七年时间,从正七品的官场菜鸟,就升为正五品的户部郎中,连升4级,这种升迁速度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李阁老对徐贵是很器重的。
    这件事根本不是张昭想的那样。要说徐贵当日有多生气,那可真未必。但是,他必须要做给外人看!否则,舆论会对其非常不利。
    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如何劝徐贵?根本没有那份交情。所以,他当日将张昭“劝退”。
    但是,张昭人都在书院里了,站在他的立场,他又不得不见其一面。否则如何为人师表?
    张昭仿佛并没看见余夫子的“情绪”,问好后,从袖袋里取出一卷纸,这是他连日来写就的,走上前呈送给余夫子,“学生近日偶得一种统计法,请先生一观。”
    余夫子扫一眼桌面上的纸张,似乎有图表,他原来在工部做官对此并不陌生,拿起纸张顺手搁在手边,轻叹口气道:“子尚,徐充遂来书院前,我就叮嘱过你们,不要随意抨击朝政。可你…
    你还是回去吧。徐充遂日后肯定要出京为官,他的族弟也不会一直待在县中。你还年轻,日后再做计较吧。”
    这话其实有点“安慰”张昭的意思。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