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人已经齐了。”
房玄龄出声禀告,李世民这才悠悠抬起头,看向两侧。
左边,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李孝恭。。。。。。以及某个背景板。
右边,是李靖,程知节,尉迟敬德,侯君集。。。。。。
文左武右,可以说整个大唐的高层,除了还在长安城外的,基本上都来了。
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李世民,都在等待着他说话。
“吐蕃,现在并没有内乱。”
“或者说,松赞干布在几日前,就已经彻底平息了动乱。”
李世民的声音很平静,但话语的落下,众人还是哗然了!
也就是说,陛下之前的情报是错误的?
现在大军都已经在集结了,草原部落虽然很是不满,不情不愿,可也已经出兵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退兵,对于大唐的威信而言,毫无疑问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应该怎么办?
看着众人不安的神情,李世民轻轻喝了一口茶水,放下茶杯:
“不过,对于这个情况,朕已经想到办法了。”
什么!!
众人再次哗然,而且比之前还要恐怖!
“陛下,请你再给臣五万兵马,臣定可将吐蕃给彻底拿下!”
李靖站了出来,第一个请战。
他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陛下会有什么办法,只能单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给他十万兵马,外加二十万草原部落骑兵,他可以用人命和鲜血,强行踏平吐蕃!
虽然李靖的话语很平淡,但在这一刻,在场所有人的内心都感受了一丝丝寒气。
他们明白,李靖这是打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哪怕是用人命来耗,也要把吐蕃硬生生给耗死!
甚至连李世民,眼中也出现了一丝波动。
他看着李靖,对于自己手下这个大唐军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真的狠呀!
如果没有去过蓝田县,没有王公子的建议,李靖这个提议毫无因为是最好的了。
他这是想要把一切责任都揽在肩上,这样就算是大唐最后战败,世人也只是会怪罪李靖强行请战,而不会怪罪到李世民的头上。
“药师,你不必如此。”
李世民赞许点头,内心有着波澜,看着众人,接着道:
“朕说过了,朕有更好的办法。”
随即,他便将王远的计谋说了出来,而听完之后,在场的众人也全都目瞪口呆。
尤其是刚才主动请战的李靖,更是脑海一片轰鸣,直觉头发发麻!
“用。。。佛教。。。去强行引发宗教冲突,让吐蕃分崩离析!”
“这。。。这。。。”
这一刻,作为大唐军神,曾经纵横沙场,见过无数死亡的李靖,居然感受到毛骨悚然!
是的!
他在害怕!
更别说其他人了,他们全都傻在原地,呆滞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李世民刚刚所说的,是他们这辈子都未曾有过的疯狂想法!
吐蕃乱不乱,不是由松赞干布决定,而是由他们大唐来决定!
这话说的太霸气了!
他们大唐,完全可以觉得他国的命运!
一时间,众人内心自豪感顿生,看向了李世民的目光,充斥各种狂热!
而李世民见状,也露出微笑,嘴角微扬,忍不住嘚瑟了起来。
真是的,明明我不想装的,为什么你们还是那么兴奋呢?
哎!
这真的是太不好意了。
李世民幻想着,嘴角的弧度也越来越大,都快翘上天了。
其他大臣还在热切讨论,房玄龄三人从李世民开始“拽笑”的时候,就是一直在装死。
他们明白,虽然陛下尽全力保持严肃,可他终究帅不过三秒,最后还是飘了。
还是照抄王公子的话来飘得。
房玄龄几人,什么话都不想说了。
甚至连白眼都懒得翻,一句话,他们已经学会了“默默习惯”。
同样认识到这一幕的,还有李靖。
他看着正在逐渐“拽化”的李世民,第一反应不是得意,而是陛下。。。。。。嘴抽筋了吗?
想着,他走到某个背景板的身边,小声道:
“太子殿下,陛下最近的身体,可否有样?”
闻言,李承乾抬起了右手,将自己的眼皮硬生生“拉”了下来。
“抱歉,我刚才什么都没有看到。”
“李将军,其实你完全可以当我这个人不存在的。”
李靖:“。。。。。。”
“哼!”
“现在大局已定,诸位退朝吧!”
“不出三个月,那吐蕃自会不复存在!”
李世民用手把嘴角扳了回来,轻轻哼了一声,不等群臣退下便缓缓转身离开,心情十分的愉快。
很显然,他想要赶紧去立政殿,把这件事情告诉长孙无垢。
这种骄傲事情,自然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才是美滋滋,在这群逗比面前装有什么意思呀!
被留在原地的李承乾:“。。。。。。”
果然,父母是真爱,孩子只是意外。
等到李世民走后,诸位大臣也纷纷行礼离开。
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也先后离去,毫无表情,准备去忙活自己的事情。
而当房玄龄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却被人拦住。
正是刚刚被册封代国公的李靖,房玄龄眨了眨眼:“药师,你拦我做什么呢?”
李靖沉默了片刻,摸着下巴犹豫道:
“没什么,只是我最近得悉,你跟陛下经常出宫。”
“玄龄,你能否和我说一下,这如此精妙的计谋,是谁给陛下出的?”
“这不是明摆的事情吗?”
房玄龄额头冒汗:“自然是陛下他自己,不然还会。。。。。。”
“玄龄,我们认识也有几年,就不需要那么遮遮掩掩了。”
李靖不等后者说完,便直接打断,嘴角微微一抽:
“如果真的是陛下想出来,怎么会现在才说出来?恐怕早就忍不住开始炫耀了。”
“上次进攻东突厥也是,西北草原雪灾明明毫无消息,可陛下却恍如未仆先知一般,连夜派人去调查。”
“很抱歉,我这些日子已经在尽力说服自己,非常想认可陛下的‘智慧’,可这真的是做不到呀!”
“玄龄,明人不说暗话,你觉得陛下真的有这个脑子吗?”
李世民:“@#¥%…!”
谢谢,有被冒犯到了!
也幸亏他不在这里,不然的话,肯定又要气到吐血了。
而房玄龄听到这话,也是一阵无言加无言,在原地哆嗦了半天,愣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
因为一时间,他居然觉得李靖这番话,是真的很有道理!
“你怎么了?”
李靖疑惑:
“你怎么不说话了?还是说有什么隐情?”
“我。。。。。。我现在还没编好借口,要不你先给我两天时间慢慢想想?”
李靖:“。。。。。。”
………………………………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你怎么又懂了?
房玄龄满头都是汗水,看着李靖,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比较好。
如果说出王公子的存在,不但能够狠狠地打陛下的脸,还能获得承天门倒吊体验资格。
如果不说,他又不知道该编什么理由,去反驳如此逻辑缜密的推测。
药师,你的直觉为什么就那么灵敏呢?
房玄龄内心挣扎不已,他其实很想强行说,这就是陛下想出来的计谋!
但又觉得这样说,会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自己那已经差不多掉完的大唐士族操守。
就这样,在良心和忠心之间,房玄龄陷入了深深迷茫之中,就在那里直瞪眼。
而这一幕,在李靖眼中,却是另一番意思。
房玄龄在忌惮!
他在害怕!
他知道一些秘密,但却害怕说出来,担心被人听到!
顿时,李靖的瞳孔微微一缩,感觉背后一阵冰寒!
“我懂了!难不成陛下在暗中,有着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神秘势力,在监视着整个天下?”
李靖压低声音,神色无比紧张:
“所以玄龄你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所以当初东突厥发生雪灾,吐蕃爆发内乱,他才能第一时间知晓?”
“原来他们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
说到这里,李靖顿时感到一阵毛骨悚然,明明御书房内除了自己和玄龄空无一人,却感觉有着无数对眼睛盯着自己。
房玄龄:“???”
“不是,不是这样的。”
房玄龄连连解释,可还没等他说完,就被李靖惊恐打断。
“不用说了,我懂,我一切都懂!”
“多谢梁国公解惑,药师此行受益匪浅。”
“如此大恩,我他日必定上门献礼感激!”
李靖后退一步,神色无比凝重,深深行了一礼之后,才缓缓转身离去。
而在原地,完全呆滞房玄龄,眨了眨老眼,一脸的懵逼加懵逼。
不是!
你怎么又懂了?
你到底懂了什么,就不能说给我听听吗?
还是说,你愿意给我两天时间慢慢想理由了?
房玄龄傻了,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变得迟钝,都揣摩不透别人的心思。
有什么话,就不能体谅一下老人家的思考能力,说个明白,遮遮掩掩有意思吗?
房玄龄愤愤不已,带着满腔的怒火,跺着脚离开。
而接下来的几天里面,整个朝廷也开始了飞速运转。
在李世民的命令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踏平吐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件不大不小事情发生,那就是禄东赞的死亡终究还是暴露,尸体被城外的一个农户给挖了出来。
被吓坏的农户,第一时间就报了官。
一时间,吐蕃人离奇死亡在城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跟着禄东赞一同前来的吐蕃使团,在知道消息后,皆是惊怒不已。
他们本以为禄东赞是找到了门路,偷偷离开了长安城,正满怀期待的等待着救援,希望吐蕃大军能够踏平大唐,俘虏李世民。
最好是能把他那对狗眼都给射瞎!
结果万万没想到,禄东赞居然就这样死了,而且还被人埋在了城外!
一时间,吐蕃使团三百多号人全部震怒,纷纷吵着要去太极宫里面大闹,要李世民给他们一个说法。
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吐蕃抱着诚意而已,诚心想成为大唐的附属国。
可李世民不但反对,强横禁锢他们的行动,而且现在还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如果不能给我们一个合适交代,大唐的边境必将永世不得安宁!”
“真替大唐边境的百姓不值,我吐蕃诚心求和,可他们的皇帝,却决议要把他们推上死路!”
“交出凶手,严惩!”
这些吐蕃使团十分的嚣张,不但扬言要到太极宫里面去闹,还派人到处去传播消息,企图引起长安城百姓的共情。
很显然,他们是想通过闹大此事来保全性命。
而李世民对于他们的胡闹,也给足够的面子,直接选择满足他们的最大愿望。
那就是。。。。。。赶尽杀绝!
全部咔嚓了事!
你们的吐蕃都快没了,居然还有胆敢威胁我大唐的边境?
做白日梦做多了吧!
这一天,长安城血流成河,人头遍地!
五天后,艳阳高照!
太极宫前,由十位得道高僧,百名佛家弟子随从组成的使团,正在这里举行出使仪式。
而李世民这一次也一反之前对佛教的排挤态度,亲自出面,来给众人送行,仪式那是相当的隆重。
这些高僧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佛法了的,而且面相也是一个个垂耳圆脸,慈眉善目。
不谈别的,就这幅样貌,都能把那些吐蕃蛮族给迷得团团转。
李世民没有告诉这些高僧真相,只是单纯说让他们去传播佛法,缓和与吐蕃的关系。
这让那些高僧,对于李世民更加的感激,拍着胸口保证,一定会办好此事。
因为李唐的关系,所以李世民一直都在支持道教。
因此佛教在大唐一直饱受挤压,现在有机会去吐蕃传法,他们自然是高兴不已,恨不得马上离开。
送别仪式很快就结束了,使团缓缓出发,而李世民也站在城墙上,亲自来给他们送行。
“来人!”
李世民嘴角微微扬起,看着已经消失的佛教使团,挥手道:
“给他们每人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