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呖ふ撸急匦刖飧龌嵋榈奶致郏拍苷娴陌洳汲鋈ァ!
    哼哼,如此一来,我这君权,不就进一步的分出去了么?这是为君主立宪开一个好头啊。
    众臣闻言却是倒吸一口凉气。
    高啊,此举可太高了啊!
    要知道政策这个东西那可都是互通的,边郡政策,历来和内地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此一来,这些异族首领岂不是变相的拥有了宰相之实?
    可问题是,本朝天子如此的强势,这政策再怎么商量,也注定不会给异族什么话语权的,而本朝之后,将来的异族首领那都是什么人啊,那可都是皇亲国戚啊,这岂不就成了皇亲议政?
    东汉一直以来真正核心且无解的矛盾是什么?不就是皇帝都死的太早,以至于外戚专权么?外戚专权其实还算是好事儿,自家舅舅专权总好过外人专权吧?
    皇亲议政,这不就是守为藩篱么?如此一来,臣权必然进一步的收归于皇权,万一到时候朝内主少国疑,这些统领异族的皇亲,就可以通过议政的机会对权臣进行一定的压制啊!
    这些皇亲本来就有身份,有军队,现在又有了议政的名分,这以后朝廷再想出个权臣可太难了。
    如果将来有一天主少国疑,参与议政的皇亲赖在京城不走了,自己成为了权臣,他的军队在外可以保证那个莫须有的权臣不敢轻易动他,而他的军队在外也进一步保证了他在京城至少干不出废立皇帝的事儿。
    这皇亲虽然有兵权,但有的都是异族的兵权,离着朝廷中枢又远,一年只开一次会,也保证了他们在加强皇权的同时本身并不会对皇帝本人进行侵蚀,也无需担心再有个七王之乱之类的。
    退一万步讲,万一哪天朝廷内部再有个农民起义啥的,朝廷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调异族军队进来镇压,万一让这个异族首领做大,进而夺下了江山,那这个新首领不也还是姓刘么?他难道还能改国号?
    那你说这到底是异族抢走了政权,还是本朝王爷借异族之兵复国?
    天子的这一手集权,玩得可真是漂亮啊!


第二百二十五章 凌烟阁与功臣们
    就这样,刘协在幽州一待,就是将近一个月。
    经过尚书台的选拔,最终,并州阳曲郭氏的郭缊接替了这一职务,此人以前做到雁门太守,也是两千石,并州人么,同样是胡汉杂居的地方,对于管理幽州事物也算是触类旁通,最关键是此举也算是给并州的那些士族一个明显的信号:只要你们乖,还是允许你们当官的,以前的事儿咱们都可以既往不咎。
    从此以后,并州人去幽州当刺史,幽州人去雍州当刺史,雍州人去并州当刺史成为常例,却是在百年之后意外整出来一个边郡士族集团,却是后话了。
    此外,刘协顺便在涿郡搞了一次大赏群臣,给此战中所有有功劳的将士都封了官,赐了爵位,并且传令给正在洛阳搞建设的司马防和糜竺,让他们把现有的张扬殿给改一下,给改成了凌烟阁。
    并且明确的表示,要在此供奉二十四个有功之臣,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让他们香火与太庙同在。
    内心深处则是计划着让二十四位权臣再接再厉加把劲,把自己架空好推动君主立宪再进而禅让回家。
    首先是曹操,作为官渡之战主力战场的指挥者他是毫无疑问的首功,而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却也实在是赏无可赏,想了想,刘协还是决定封他为魏公。
    这一个在东汉来说,实际上已经有一点超规格,甚至有一点点僭越的赏,命令他继续全督魏郡的战事。
    希望他可以像历史上一样再接再厉,争取也能称个王什么的重新把自己架空。
    当然封他当魏公这个事儿确实也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的,但总得来说反应不算大,毕竟只是封个公又没加九锡,也不像封王那样敏感,最关键的是,大家确实是已经不知道还能赏赐曹操点啥了,如果拿他当个忠臣来看的话,确实是太特么的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了,将来只要他不造反,凌烟阁第一位的人臣必然是他,谁也抢不走。
    (那啥,之所以把主战场写的比较简略实在是因为没啥可写的,主线上和历史上差不多,写出来就跟趣味讲历史似的,这还真不是跳得急,没让猪脚去官渡也是因为如此,那仗怎么打也打不出历史之外的主线,写这一仗的网文也太多了,我的能力有限,实在是写不出什么花来。)
    第二功是贾诩,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这贾诩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关中,嗯,虽然平定了的是一个破破烂烂几乎连人口都没有了的幽州,但好歹也算是是平了,更关键的是他的绕后一击,一举将整个西线战场的战局逆转,进而使得天子顺畅的兵出壶关,进而成为此战逆转的胜负手。
    第三大功是单骑平幽州的刘备,这却也没什么可说的,刘协直接将两人都封为县侯,食邑八千户。
    之所以还差着两千户没给到一万户,也是希望他们俩人再接再厉么,为了万户侯而努力么。
    这两个人,自然也是稳稳入凌烟阁的了,便也干脆命令司马防将俩人的画像也给挂上。
    又想了想,干脆又加了个张杨,好歹人家也是太傅么,虽然现在狗屁的实权也没有了,但当年的杨安典都是人家建的,这份忠贞总是要褒奖的。
    你们多录几个权臣,咱的权力不就分出去了么。
    第四大功夏侯渊,这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青州是他平定的,虽然听说张辽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毕竟他是张辽的领导么,也给封了县侯。
    这个就暂时不挂凌烟阁了,毕竟这夏侯渊此前也没什么前功,这个功绩以后也未必就不能被后人反超。
    第五功荀彧,第六功杜畿,第七功钟繇,仨文官都给封了乡侯,除了荀彧,其他人也就都暂时不进凌烟阁了。
    至于此战中表现的也算是比较优秀的张辽、徐晃、于禁、夏侯惇、还有关羽、张绣、贾逵等,也是人人都有封赏,不做细表,反正都没进凌烟阁。
    又想到刘备这次明明立了大功却主动放弃幽州刺史的高风亮节,又特意拜刘备为录尚书事。
    想了想,干脆给贾诩也加了个录尚书事职衔。
    刘协的目标,是希望大家都去录尚书事,不是都说这是权臣的标志么?希望大家都能当个权臣,把我这个君主的权力都给分走。
    要不是夏侯渊的这个战功实在是太虚,他自己以前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功绩,刘协都想把他也给录上。
    然后吧……众人就忧心忡忡的心中咯噔一声,而得知了这一消息的曹操也郁闷的仿佛吃了狗屎。
    一个人录尚书事那叫权臣,两个人录尚书事那叫重臣,一堆人录尚书事这算是怎么回事儿啊!这权责不就和议税阁重复了么?
    这哪是在奖励刘备和贾诩啊,这分明是在夺曹操的权啊!
    除了刘协之外,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看出来了,随着袁绍的身死,刘协与曹操这位功高震主赏无可赏的新任魏公之间,恐怕又要掀起一轮新的政治博弈了。
    就是不知道这次的斗争能不能控制好这个烈度,希望,别给这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朝局造成太大的震动吧。
    这么一想,天下的有识之士喜悦之心尽去,又变得忧心忡忡了起来。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老实说,这一个月里刘协过的是真的挺开心的,每天就是带着文武百官到处去各个少民部落中乱转,天天开篝火晚会吃烤串,晚上有三个大美人暖被窝轮番宠幸,有时候状态好还能一起宠幸。
    这日子,真的是舒服啊,舒服的他那颗想要回家的心思都有一点淡了。
    他甚至还心血来潮的,跑到右北平郡去赚了一圈,可惜,两千年的差距实在太大,除了一条无定河,哪都认不出来。
    一个月里,刘协将麾下的屯田之兵中,未曾婚配的,和这次帮助他一块作战,但实际上压根并未真的打起仗来的冀州辅兵,都给留在了涿郡和广阳一带,命令他们在此处耕种,择其精壮重新军屯,并交给了郭缊来进行管理。
    又命令一部分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少民以迁都需要填充人口为名,让他们去河南一代进行耕种。
    算是在两地进行了一次人口调配。
    这其中,又有好多的少民贵族和幽州本地的游侠被刘协所招募,成为了禁军和宿卫,而这两支职业的精锐的军队,数量上又一次的飞速膨胀,经过并州、冀州、幽州三弟的扩充,数量眼看着就要突破两万大观。
    反正许都肯定是吞不下了的,回去之后刘协就会让禁军改为洛阳屯驻,也算是为迁都做准备。
    再用许都来做国都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司马懿曾经提醒他,如此一来全职士兵太多,朝廷的财政打完仗虽然稍微宽裕了一点,但想养活这么庞大的全职士兵队伍,还要发俸禄,还是有一点吃力的,建议刘协进行军制改革,并且为两支大军进行军事改革。
    而对此,刘协却是胸有成竹地打了包票:“你放心,此事我早有算计,回了许都之后就会实行。”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养寇自重
    建安四年十一月初,初冬。
    虽说是初冬,但幽州的初冬也是真的够冷的了,感觉比许都的深冬都还要冷得多,小风一吹,冻得贼鸡儿僵硬,必须要搂着新娶的三位贵人才能感觉好一点。
    这样的冷风里,来自于南边,前线的两封战报却是给了他一丝温暖。
    这一日,作为朝中中书令,但在此战之中并没有什么表现以至于明明随君出征,但事实上作者已经把他忘了刚想起来的荀悦跌跌撞撞地就跑过来,脸色颇为愤懑地递上来两封来自于南边前线的奏表。
    “发生了什么事儿了,怎么还把你给气成这样?”
    “官渡的战事打完了,袁绍亲自堵在黎阳掩护淳于琼带领袁军主力后退,坚守了三天之后张郃投降,在投降之前斩杀了袁绍的首级,咱们大胜了。”
    “这不是好事么?”
    “但是淳于琼和高览都回到了邺城,伪赵此战虽然丢了青州、并州、幽州,但冀州主力折损其实并不大,现在邺城里面怕是还有十万大军,冀州的根本还在,袁尚的这口气还真让他喘回来了。”
    司马懿闻言道:“这不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儿么,那袁尚虽然不孝但毕竟也是袁绍的儿子,既然袁绍都已经死了……不对,你说高览也退回去了?全军都退会邺城了么?”
    荀悦点头。
    “夏侯渊到底是干什么吃的!高览手里才三万多人,他和张辽两个人都咬不住么?”
    “哼,人家压根就没去咬!曹操在张郃投降之后也没有半点去追击的意思,干脆就在黎阳休整上了,我看,那袁绍这次根本就是白死,他就算不亲自断后,恐怕曹操也不会追他。”
    荀悦这回是真的生气了,以至于提起曹操来,又一次的直呼其名了。
    司马懿闻言皱眉道:“会不会是,粮草不济?”
    “不可能,官渡距离许都那么近,曹操手中的存粮至少还能支持一个月以上,他这分明就是在养寇自重!”
    “唉~”
    其实曹操养寇自重并非不能理解,老实说,这场仗打得实在是太顺利了,以至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猝不及防,自然也包括了曹操自己。
    原本以为,这一仗能把袁绍打退,就已经是大胜了,能把青州之地给占领并且守得住,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袁绍的势力那么大,想彻底的弄死他怎么还不得个十年八年的时间么?
    可结果万万没有想到,这老小子这么不禁打,朝廷还没用力,他就倒下了。
    他这一倒,曹操与天子之间那个共同的悬顶之剑也就没有了,这也就是曹曦当了皇后并生下了太子,否则天子与曹操立刻就会重新陷于政争,甚至干脆割据分裂也不是没可能。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作为一个赏以无所可赏,功早就高到了没边,甚至曾经架空过天子的权臣,这个时候养寇自重心存自保之念,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说老实话,曹曦是皇后又能如何呢?太子的地位稳固么?霍光的女儿难道就不是皇后了吗?两汉以来哪个权臣的女儿不是皇后,多少个太子外公,东汉打光武以来,朝政一直都被外戚大将军所独揽。
    西汉的王、卫、霍、上官,东汉的窦、陈、梁,甚至刚死了没几年的何进,哪个不是外戚权臣,有多少太子外公,有一个是善终的么?
    死的是一个比一个惨啊!
    说实在的只是养寇自重而不是直接决裂,这曹操已经很克制了,也说明他确有自知之明,知道真要是翻了脸,他万万不是天子的对手。
    然而要真是翻脸,朝廷可就不是元气大伤那么简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