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鬼知道天子这里面是不是又藏着什么俺们看不懂的深意,万一有个什么后手,就像这次关羽取荆州似得,咔咔一下,莫名其妙的就结束战争了呢?说不定都不需要一年。
    可灭了袁尚,我还怎么养寇自重?我手里这么多的兵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握着呢?
    天子如果命令我解散兵马,我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可如果不尽快拿下魏郡,并在此设立冶铁大厂,自己麾下的这些嫡系一定受不住这个用食邑换股份的机会,可能真的就去青州抢盐去了。
    就和朝廷深度绑定了,如此用不了几年,他再使唤这些嫡系旧部的时候,还能这样顺手么?
    总而言之,曹操现在真的是有点难受。
    天子这一手,是阳谋啊!
    要么,你就痛痛快快的灭了袁尚,别玩什么养寇自重的把戏,我把整个魏郡送给你作为你的政治资本咱们慢慢的玩,限于内政、甚至商战的玩儿,别整的打打杀杀怪吓人的。
    要么,就考验一下你麾下嫡系的忠诚度,看你阻他们财路,甚至是后代万世子孙的富贵的话,他们还愿不愿意以他曹操马首是瞻。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臣俩都挺感动
    “什么?文若你要跟朕请辞?”
    一大早上,听人说荀彧求见,刘协本来还有点不太高兴,心想这荀彧也真是不太懂事儿,结果,这荀彧就突然冷不丁的,毫无预兆的给特扔了一颗大雷。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辞职呢?朝中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外面韩遂、吕布、孙策、袁尚还在,家里面还有数以百万的流民需要安抚,连年征战,民生多艰,又有盐铁新政等待着实施,甚至朝廷还要迁都,你这个时候辞职,谁还能担此大任?”
    我这还惦记着把你扶成权臣,架空我实行君主立宪呢啊,你怎么这么随随便便的就撂挑子了呢?
    我上哪去找一个新的权臣来代替你呢?
    当然荀彧要走,在刘协想来也并不全是坏事儿,毕竟这个荀彧,实在是太忠心了,也太有能力了,什么事儿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起码刘协自己单方面的就认定,如果不是这荀彧在做修补匠对着自己各种的奇思妙想在修修补补,说不定自己不是什么鬼神之谋的事实,这些朝臣们早就发现了。
    就见荀彧笑道:“今日之朝堂,已是今非昔比,朝中人才济济,就是尚书台的诸位尚书,其才能也都不弱于我了,我在与不在又有什么分别?”
    刘协还是拧着眉,问道:“那,令君之后,谁可继之?”
    “尚书台中,已有诸位尚书,天子英明神武,又何须尚书令?臣建议,这尚书令之职不如还是取消了吧,天下诸事,由各部尚书共同商议,由陛下来做最终仲裁,就是了。”
    “我来仲裁?我能仲裁什么?嗯……令君啊,你可是咱们大汉的大管家,你撂挑子不干,让朕亲自来管家,这又岂是人臣之道?”
    “陛下诸事繁忙,若是不愿亲自参会,完全可以借北宫,中书台,议税阁进行旁听和批复。”
    “嗯……嗯?”刘协一听,却是突然有点茅塞顿开之感觉。
    对啊,如今这尚书台的尚书越补越多,录尚书事的重臣也已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了尚书令的牵头,这不就乱作一团了么?
    那肯定是要动不动就开会的。
    这个尚书台会议,搭着议税阁的会议,一个管着提案一个管着审批,这不就有点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意思了么?
    不对,应该说,一个是政府,一个是议会,只要接下来自己切实的不去管事儿,让他们爱怎么开怎么开,貌似就离着君主立宪更近一步了啊。
    想着,刘协的脑子里就开始勾画一张复杂,且庞大的行政结构图。
    首先是作为一年之初所召开的,规模最大的盐铁议会和勋贵会议,二者可以合二为一,上到勋贵,下到乡老、政绩优秀的小吏,都可以汇聚一堂,讨论这一整年朝廷施政的得失功过。
    主要是为朝廷起到一个监督、提议的作用,可以使朝廷在施政的时候充分了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对经济状况有一个了解。
    这些讨论,朝中诸公必须是全程旁听的,其中有意义的内容也会被当庭速记,在会后整理成册供朝中诸公反复阅览,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对朝廷施政不当的地方,尤其是中央政策下到地方的执行问题进行有效的上下沟通机制。
    盐铁会议和贵族会议之后便是朝廷的议税会议,议税会议作为朝廷的决策大会,首先要对盐铁会议中提到的热点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恶政要进行检讨,对于执行问题要对尚书台进行问责。
    之后,议税会对去年一整年的财政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是没有完成的,该问责的问责。
    然后商讨一下新一年的财政计划,这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军政两届方方面面的大事的,直接给尚书台列个清单,让尚书台负责具体执行。
    简而言之,尚书台对议税阁负责,议税阁对议税会负责,议税会对盐铁会议负责,那么他这个天子呢?
    没有人对天子负责。
    这就是刘协的计划了。
    不过确实,在这一年的实际运作中,这幅行政图吧……跟自己想的还真是不太一样。
    在刘协自己看来,这个不太一样主要就是因为荀彧这个尚书令,或者说,是因为政治惯性的原因,百官还是更习惯事事都以尚书台为主。
    而荀彧本身地位真的够高,功劳也够大,朝中的颍川人又实在是太多,所以事物在执行起来难免就会跑偏。
    最简单的一点,就连刘协也知道,荀彧现在和杨彪的关系已经不是很融洽了,俩人在尚书台总是吵架。
    而在刘协的设计里,管着议税阁的杨彪在决策的权力上应该是远大于荀彧的才对,但他也不应该去管执行。
    所以总而言之,荀彧走人,这其实对于刘协的计划,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他着手对朝政进行“微调”。
    比如将议税阁的成员构成,尽量的与朝廷脱离关系,比如盐铁会议的问题上,也尽量让自己抽身事外等等。
    不对,议税阁与尚书台之内的各部尚书,好多都是重复的,这个不好,得想个办法将之剥离,嗯……御史台好像不错,以后有机会我试着增加一下御史的权限,给他们改革改革,把他们直接送进议税阁。
    还有荀悦,对,既然荀彧现在跟我辞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荀悦也给安排了呢?这个荀悦简直是自己想要放权路上的绊脚石啊!
    当然直接把他扯下来或者踢出去也不成,因为他不当这个中书令,也会有别人来当,总不能把中书台这个机构都给撤了吧?
    那样的话确实不太方便,而且鬼知道这些群臣又会怎么脑补,莫名其妙的就再搞出一个实权的决策机构出来。
    于是刘协想啊,想啊,越想就越飞,脑子里一口气冒出了好多的骚操作。
    而荀彧见天子明显是一副正在深思,思得完全沉浸在思想的世界里都走神了的样子,当即便被吓得屏住了呼吸,生怕因为自己的喘息声太大了影响了天子的思绪。
    好一会儿,刘协突然问道:“令君既然辞职,那,仲豫呢?”
    荀彧愣了一下,道:“仲豫是陛下的私臣,如何安排,自然全由陛下一言而决。”
    “嗯,既然如此,等新皇宫建好之后就将中书台迁至北宫吧,新皇宫朕也不打算用太监了,就让嗯……让仲豫负责朕的私人事务如何?”
    说着,刘协还颇为忐忑的瞅着荀彧。
    毕竟这不管看起来,还是实际上,这不都是让荀悦干太监的事情么?虽然不会切了他就是了。
    说真的,刘协已经做好这荀彧当场翻脸的准备了。
    然而结果,对于此事早有预料,但是想的跟刘协又完全不一样的荀彧,闻言却是一丁点都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甚至心理还在感叹:果然啊,天子就是在等我辞职,你看我这一辞职,仲豫那头马上就给安排了,以后事归北宫,他的职权肯定还会进一步的上升的。
    于是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就代替荀悦谢恩了。
    刘协则被感动的都哭了。
    忠臣啊!这是怎样的忠臣啊!
    堂堂一朝宰相,我让他来北宫帮我管理私人事务,除了不切那一刀和太监也没啥区别了,这是多么大的侮辱啊,这荀彧居然还笑得出来。
    又想到前些年,这荀彧夹在自己与曹操中间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让这个傀儡朝廷保持基本的尊严是如何的呕心沥血,又想到没有他们哥俩,自己这个皇帝说不定直到现在都还只是傀儡,想到自己能有今日,这哥俩的居功至伟,嗯……虽然这真不是自己的本意。
    但总之吧,即使是刘协事实上一心只想禅让,也被这荀家两兄弟给感动的哗哗的。
    大忠臣啊!
    是我亏待了他们啊!
    “文若啊,请辞之前,你作为尚书令,再帮我拟最后一道诏令可好?”
    “陛下您吩咐。”
    “荀彧自守尚书令以来功勋卓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举贤荐能,使百官各司其职,理政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尽忠职守,使大军出征在外而没有粮草只忧,录前后功,封颍阴县侯,追加食邑一万户。”
    荀彧闻言也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天子这是要加我的爵位了。
    但是荀彧也没有想到,这爵位居然会加得这么狠,好家伙这是一步到位啊,大汉朝现在才几个万户侯?
    退休之后有万户的食邑,想来,也可以占据更加要害的企业,占有更多的股份,更重要的是,他也可以作为勋贵议会的一员,堂而皇之的向朝廷进行施压和问责。
    只要曹操不退休,谁能跟自己相争呢?
    如此,尚书台对议税阁负责,议税阁对自己所主导的勋贵院负责,再加上荀悦的中书台坐镇北宫对这些行政衙门加以统筹协调,这天下不就万万年稳如泰山了么。
    反正结果吧,就是俩人都挺感动的,一时间君臣相知,被写进了史书之中,想必,又是一段佳话吧。


第二百六十九章 忠义之士许攸
    却说荀彧走了之后,刘协一个人也是感慨良多,心中虽有计划顺利的欣喜,却也有着对荀氏两兄弟的愧疚。
    想来想去,刘协又拿出了洛阳新皇宫的图纸,挑了个好位置把中书台的位置给画了上去,给了他很大的占地面积,并给他规划了花园。
    貌似是只能从这个方面来补偿荀悦了啊。
    不过画完了中书台,刘协又陷入到了纠结之中,因为这新的北宫实在是太大了,大得他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将其填满。
    正这么想着呢,刘备就亲自带着一张他与刘艾刘晔刘延等人的联名奏表来了,说是天下宗亲颇有些凄惨,期望能以天子牵头,在盐铁专营之外,再做一点独属于皇家的小生意,他们这些人愿意用自己的勋田来置换股份。
    听得刘协直拍大腿,他正发愁如何安置这诺大的一个北宫呢。
    把它变成工业区不就得了么!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之所以建设这么大的北宫,一来是为了自己享受,二来也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我是一个昏君啊,这三来更重要的是,我要从南宫那里吸血的啊,我要在不影响百姓生计的前提之下,尽量的花钱,迟滞这一统天下的速度啊。
    造成工坊的话,那才能花几个钱?这玩意建造起来比造宫殿可容易太多了啊,几天的时间不就造好了么?而且这自己造的工坊,怎么弄,都一定是要赚钱的。
    嗯……虽然北宫的工坊赚了钱,都是朕和宗亲们的私房钱,理论上,确实可以不给军队花。
    而且公私分明其实也挺好的,这其实一直都是君主立宪的一个隐藏前提条件,即君主的钱不等于国家的钱,并使这个概念深入身心。
    但这怎么看也不是昏君应该干的事儿。
    所以刘协真的就觉得刘备的这个提议挺好的,但是细节上,还是应该改进。
    皇家工坊可以干,但是要干,就得干那种投资额度非常大的,回报周期非常长的,最好盈利性也不怎么好的项目。
    最好还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这样也方便跟朝廷借钱,而如果总借,却不还款,或者还不上,还款特别墨迹,如此不就是既昏庸无能,又能耽误正事儿了么?
    计划通。
    ……………………
    就在朝廷这边,热热闹闹的准备过新年,建皇宫,开大会,以及各种脑补的时候,天下其他的诸侯的日子却是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不太好过。
    而其中日子过得最艰难的,毫无疑问当属冀州的袁尚了。
    人家吕布和孙策,好歹都还有地利之便,就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