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曹操那边,说句实在话,于禁从来都不是曹操的嫡系,谯县将领青州兵,于禁一样也没占。
曹操早期的将领都是自带部队的,于禁也不例外,于禁的根基就是泰山兵,更准确的说,就是原来鲍信的兵马,自鲍信死后,其手下的泰山雄兵陆陆续续的逐渐都归到了于禁的麾下。
因为于禁本人也是泰山人,早在何进还活着的时候,于禁就已经跟着鲍信在泰山募兵了,东汉时期乡党极重,老乡投老乡,风气就是如此。
泰山自古出雄兵,这支泰山军的战力不弱,对于早期的曹操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
然而去年,宛城大战。
曹军因为曹操玩人家婶子的那点事儿,作为曹操嫡系的青州兵在撤退的途中军纪涣散,劫掠百姓,于禁干脆命人攻打了青州兵。
结果曹操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却让他录前后功,给他封了侯。
所有人都在羡慕于禁的际遇,但于禁自己却无比的心慌。
曹操手下的兵,什么时候军纪严明过?
(个人感觉这些兵是曹洪下属的概率很大)
更让于禁心里没底的是,曹操还特意命吕虔担任了泰山太守。
而吕虔在到了泰山之后奉曹操的命令,大肆的收编泰山贼寇,编入自己的军队,号曰,泰山军。
他的兵叫泰山军,我的兵叫什么?
以后再有泰山人入伍,应该投入谁的麾下?
若是将来臧霸等人投降朝廷收编了他们的兵马,算特么的谁的?
吕虔出身于曹操的从事,甚至曹操还派了夏侯渊去辅佐他,这关系到底谁远谁近,谁是亲信谁是外人,一目了然啊。
因此表面上看来,于禁封了侯,而且还不是虚封的都亭侯,很得曹操信重,但于禁却嗅到了前所未有的致命危机。
他又不是谯县人,上面的信任都是虚的,乱世之中,侯爵的封号也不过是镜花水月,只有下边将士的支持才是实打实的立身之基。
因此今夜这场所谓的哗变之后,于禁马上就断定,这是属于他的千载良机!
这于禁是个武夫出身,但心思却是极为细腻的,至少一点也不傻,看得透朝堂上的局势。
在他看来,天子有中兴之志,是想以宿卫之权,最终慢慢的夺一部分朝廷的兵权,重建一个全新的三河五校的。
所谓三河五校,其中三河指的便是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东汉时期中央军出征打仗,都是从这三个郡来征兵,因此这三郡都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这三郡的世家子弟也很容易立下军功。
若是将来大汉可以中兴,征调颍川人出征打仗,何人可以为将?那当然是从羽林卫中选拔人才了啊,到时候羽林卫中随便一个小兵,也能当个百人将或是屯长。
那么,虎贲卫呢?
当然是要先把谯县人全都踢出去,全都换成兖州人,到时候征调兖州兵了啊,兖州兵里头哪个郡的人最能打?那当然是泰山兵了啊!
当前朝廷里,谁是泰山兵的头?那当然是他于禁于文则了啊!
这于禁和种辑虽然不熟,但正所谓郎有情妾有意,一个是干柴,一个是烈火,这酒真的是越喝越舒坦,一个是粗野军夫,一个是累世官宦,俩人居然还能越聊越是投契,鬼知道那来的共同语言。
就差要拜把子了。
大汉的益寿亭侯,派儿子去给大汉天子把守宫门,很合理啊。
酒过三巡,于禁的脸色已经微微有些发红了,明明是征战沙场的猛将,酒量却并不如杨修。
这说明酒量这东西主要靠练,和身体素质的关系反而不大。
见种辑和于禁越聊越是投契,杨修也忍不住插嘴试探道:
“久闻亭候手下泰山兵勇各个勇猛无敌,在战场上有以一当十之能,最近许都一带大贼巨寇层出不穷,我许都卫中人手倒是够的,但他们都是普通农户,实在是不堪大用,能否请亭候借调一些人手给我,帮仲达训练他们一下,学习学习这军伍之道啊。”
于禁闻言则打了个哈哈:“杨公子说笑了,弘农杨氏人才济济,哪里还用得着我去添乱,再说这许都卫平日里对付的都是毛贼强盗,军伍之道,反倒是无用的能耐,我手下都是粗人,不合适,不合适。”
杨修闻言微微皱眉,心里有点失望。
看来这于禁至少没有要舍了曹操,改投他们杨家的打算啊。
司马懿却适时地说道:“我听说亭候身边有一些亲兵,都是这些年南征北战,身上负了伤的,亭候不忍将其舍弃,就一直在身边养了起来,听说,他们中的许多人连媳妇都没有?我倒是觉得,可以让他们来许都卫帮帮我,一来,他们可以教授我们技击之术,二来,也方便我们帮他们找到媳妇。”
于禁闻言一愣。
“许县令毕竟也是县令,既然是县令,自然就有清查户口,追缴税赋之责,谁家有未出嫁的姑娘,或是有年轻貌美的寡妇,总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若是能让他们在许县做个小吏,想来成家也能方便一些,有亭候您的关照,即使将来我和德祖两人外调不再做这县令和县尉,想来也没人就能欺负了他们。”
于禁闻言,这回倒是没有马上拒绝,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反而还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就要问他们自己的意思了,你说的倒也不无道理,在许县官寺做事,很多事确实会很方便。”
好歹算是有缓了。
种辑在一旁看着也是频频点头,更加确定这司马懿正是自己得意的人才,只可惜此人出身太高,又已经当了许县尉,自己稍微有点不够资格直接把他征辟成自己的府臣。
一定要将此人推荐给天子,让他得到重用。
第四十三章 这不会又是天子的算计吧
小小一个夏侯楙,牵动着整个许都的心。
李典和毛玠倒也痛快,第二天就真的把夏侯楙给下了大狱了,而他本不是宿卫成员,因此昨夜偷偷将夏侯楙放入营中喝酒的谯县一系武将,全都受到了牵连,被统统扔进狱中给夏侯楙作伴去了。
曹魏一系的人马就连想替夏侯楙求情都感到很是棘手,现在的情况是黄泥掉进裤裆里,根本就说不清,而且这事儿不单单是死了一个枣祗,还牵扯到了后宫。
南宫的臣子,向来对北宫的事儿都是比较忌讳的。
就连皇后曹曦想为夏侯楙说情也不太方便,毕竟他们两个有过婚约,真要是说情的话,搞不好明天许都城就会传出流言蜚语。
而且很尴尬的是,由于夏侯楙此前行为不检,有新婚之夜留宿妓馆的前科被闹得人尽皆知,本就给人留下了一个轻浮好色,孟浪而不知轻重的印象,因此对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他半夜进宫调戏天子贵人的这个事儿吧……
大家还真的信。
而当前这个节骨眼上,曹操也不得不顾虑这种谣言的影响力,不敢轻易为夏侯楙开脱。
而就在大家都左右为难的时候,一篇来自夏侯惇的小捷报就送到了许都城内,说是他小胜一场,想要也学着高顺搞个陷阵营,想从许都调一些死囚去前线充军。
这会儿朝廷内知兵事的大臣都觉得有点古怪,毕竟夏侯惇刚走了没几天啊,算算日子这才走到哪啊,这么快就打了胜仗,而且捷报还传回来了?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有点诡异。
但反正就坡下驴么,于是曹魏一系的臣子便纷纷上表,表示夏侯惇在前线刚刚打了胜仗,这个时候咱们在后方杀他的儿子,太说不过去了,也太残忍了,还是让夏侯楙加入陷阵营,戴罪立功吧。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而就在这期间,虎贲卫中的谯县人已经不露痕迹的被统统边缘化了,谯县曹系将领纷纷选择了默认。
蜜月期么,大家都很遵守政治规则,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互相妥协么,我们保下夏侯楙,你们替换谯县宿卫,这样你好我也好。
何况种辑替上来的都是兖州人,没直接把弘农杨氏的子弟拿过来用,这在曹操看来种辑还是很有分寸的,好歹兖州人都是陪着他起家的肱股之臣,不能算敌人。
直到这一批后补充进来的宿卫中泰山兵越来越多,曹操等人察觉出不对的时候却为时已晚,种辑已经奏请天子,表于禁之子于圭为虎贲右监,李整的从弟李典为虎贲左监。
朝中臣子才恍然大悟。
于禁啊于禁,你小子浓眉大眼的,也主动向天子示好去了?
可曹操却也没什么理由阻拦,毕竟于禁是大汉的益寿亭侯,派儿子给天子守门,这怎么看都是忠心之举。
用一个夏侯楙,换一个于禁,天子这买卖做得未免也忒划算了。
而且曹操马上就猜到了于禁的心思,这是自己任用吕虔的后遗症啊!这于禁是觉得自己不信任他了呀。
莫非,真的是我待亲族太厚,待谯沛武人太厚,寒了这些外姓将领的心么?
可……眼下天子与我夺权,若不将军权尽数委于亲族,这些外姓人如何就靠得住?他们当的毕竟都是大汉的官啊,投效天子,连一点心理建设都不用做,更不会有人骂他们不忠义。
一时间,曹操也不由得头疼了起来。
信任这些外姓将领,给他们充分的兵权,可他们本来就是汉将啊,到时候天子和自己闹分歧,他们听谁的?
不信任这些外姓将领,不给他们兵权吧,又容易让他们心生不满,就像现在的于禁这样。
愁啊,天子这一手,至少也是一箭四雕。
第一箭,宿卫中的谯县人被大量踢了出去,从此以后曹操对虎贲、羽林两卫的影响力只会愈发的变低。
第二箭,同时离间了颍川人和兖州人对自己和谯县人的感情,这其实已经动摇了曹操的根基了。
第三箭,于禁、李整,两个自己手里久握有兵权的兖州大将都被天子给拉拢了,而且整的现在曹操对外姓将领疑神疑鬼的。
第四箭,通过收拾夏侯楙,充分的向满朝文武展示了一下他的这些个亲族是多么的无能。
这天子的谋略,还真是一环套着一环啊!
可惜我征战张绣不顺,折损了威望,唉,就算是想还击,也有些无从下手。
今夜,曹操无眠。
然后第二天,曹操就收到了一个足以让他发疯的坏消息。
夏侯惇回来了。
不是夏侯惇的信使回来了,而是夏侯惇本人回来了,朝廷收到他消息的时候,他的残兵败将们离着许都已经不足二百里了,天黑之前就能赶到。
战报显示,夏侯惇压根就没到小沛,在路上就被高顺伏击,一战,就打得他惨败,狼狈而逃。
就一战啊!
几千人马,连目的地都没到,一天都没坚持下来就被打没了。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就是几千头猪,高顺也不可能一天之内全杀完了吧!
远在小沛的刘备一看,这援军也太不中用了吧,没援军他还守个屁啊,于是连夜就带着残兵败将也逃回来了,连家眷都被吕布俘虏了。
一时间,曹操突然有一种被人用大锤子狠狠的砸后脑勺的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不是说小胜一场么?这就是所谓的小胜?
荀彧这会儿也丝毫不给自己的这位亲家脸面了,都不等他回来,就派人去质问他,到底是不是谎报军情,自然,被夏侯惇极力否认。
我夏侯惇打仗打不赢那纯粹是我的能力有问题,你不能再说我品行有问题啊,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回都用不着天子下诏了,曹操自己就先坐不住了,下令,严查!
不查不行,毕竟丧师辱国,仗打得稀碎,又谎报了军情,这两条稍微一延展就是杀良冒功了,除非他打算彻底放弃夏侯惇,否则这两条绝对不能扣在夏侯惇的头上。
至于所谓谎报军情的人到底是谁,曹操心里大概也有数,但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了。
弃车保帅,无可奈何啊。
第四十四章 真·坑爹
午时,毛玠的府上。
毛玠,董昭两个人面面相觑,心如死灰,枯坐在书房对视,都没说话。
好一会儿,下人跌跌撞撞的跑进来:“大人,有消息了大人。”
“如何?”
“太傅下令,谎报军情之事,当严查。”
“让什么人去查?”
“这……是太尉杨彪亲自彻查此事。”
毛玠闻言,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一口气憋在肚子里好半天都没吐出来,董昭闻言,整个人却像是突然被抽掉了身上的骨头一般,连坐,都已经坐不住了。
好一会儿,毛玠才不无悲凉地道:“在主公的心里,十个毛玠,也比不上一个丧师辱国,无能废物的夏侯惇啊。”
董昭则叹了口气,站起身来抱拳道:“此事全是我一人所为,若有责罚,自然也应该我自己一力承担,孝先兄,保重。”
“公仁兄这是何意?此事要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