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乐疑惑地说道:“顾虑?他会有什么顾虑?”而后像是突然反应过来,说道:“难道他是怕战后……”
太尉点头说道:“是的,许多内阁大臣都是这样认为的。”
同乐的脸色变得难道起来,怒斥道:“这个韩擒好大胆,他以为朕是昏君吗?会屠杀功臣吗?”
太尉见理解错误,忙解释道:“陛下,韩擒不是怕陛下杀他,而是怕有人在战后,追究他的屠杀罪责。”
听见不是因为自己的因为,同乐的脸色才稍稍恢复,说道:“他又没有下达屠杀令,怕什么?”
太尉抬头看了一眼同乐,然后轻声道:“数十年前那次平叛的最后阶段,陛下还记得吗?”
他的话让同乐猛然醒悟过来,那次叛乱结束前,汉军开始对突忽人进行大规模屠杀,所有当过伪朝廷官员的人,全家皆在屠杀名单内。据说死在最后一两个月的叛匪就有上百万,正是如此,所以战事彻底结束后,朝中大臣和文人便掀起了倒屠杀最为积极的张熙的浪潮。
同乐也知道,现在一些人已经开始叫嚣要惩治疯虎。韩擒肯定是害怕了,这次平叛难免不会出现如上次的局面,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屠杀,这个罪责很有可能由主帅来承担。
“朕也不允许他辞职,告诉他要辞职也要等到战事彻底结束的那天才行。”同乐想清楚原因后,不由心头怒火中烧。心想,张锐都没有怕,他怕个什么劲儿。不能便宜了他,一定也要他尝尝挨骂的滋味。
不过太尉却劝道:“陛下,以臣的意思,还是准了他的请求为好。”
“这是为何?”同乐不解地问道。
“其一,韩擒已在战区呆了十年。十年来他没有回过家,整日为战事操劳。身体不好也是必然的,现在他感到力不从心,臣认为应该体量他,准他回家修养。”
“其二,战事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大势已定。陛下,您也知道,两个月前韩擒才会要在今年秋季发起对叛军的总攻,可是他现在却要提出辞职,证明了他的心思已经不在战事上,即使勉强将他留任,说不定还会影响到下一步的行动。”
“其心可诛!”同乐恶狠狠地骂了一声。
“韩擒毕竟是有功之臣。”太尉补充了一句。
同乐只能把升起的杀心按了下去,如果为了这事诛杀韩擒,后世会认为他是在诛杀功臣,会留下千古骂名。
“好吧,让他回家养老去吧。”同乐不甘心地同意了韩擒的辞呈。接着又问道:“不过由谁来接任韩擒的职位呢?”
太尉道:“臣已经考虑到了和适的人选,正要向陛下启奏。”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借力
第一百九十六章借力
“臣认为刘炯可以接任韩擒的职务。他也在战区呆了十年,一直是韩擒的副手。前一阵子又去了南波斯州单独指挥部队,有能力、有威望,是最佳人选。”
“刘炯?”同乐先是愣了一下,本来他以为太尉要推荐杨素,结果却出乎意料。刘炯他也是知道的,因为刘炯是现任东王的弟弟,也是王族成员。当初委任刘炯为战区副统帅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他身份。
同乐很清楚,刘炯此人虽勤勉,能力却很一般。让他指挥整个战区内的所有部队,管理战区内的所有行政事务,能行吗?不过这也是转瞬间的想法,即刻同乐就点头同意了太尉的提议。因为用刘炯就用在一个放心上,现在叛军已是垂死之时,谁当统帅都能平定叛乱。既然都一样,还不如任命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
同乐对太尉说道:““爱卿的提议不错,这事尽快定下来吧。刘炯上任后,叫他立刻组织进攻。”
太尉摇头说道:“陛下,进攻还是到明年开春后再进行吧。”
同乐不解,皱着眉头问道:“这是为何?”
太尉耐心地解释道:“因为刘炯接手部队,再组织进攻已经是十一月了。这时叛匪的秋收已经结束,他们可以轻易地聚集上百万农兵抵抗我军的进攻,我军的伤亡会增加许多。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趁着叛匪正在春耕的时候再出兵,成功的把握要大得多。”
“有理,有理。”同乐连声赞同,暗道还是太尉考虑得周全,这些年全靠他出谋划策,才能顺利地平定叛乱。而且他为了平叛还冤枉背负了骂名,这样的人应该好好奖赏。这时,同乐已经有了让杨坚进凌烟阁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到叛乱彻底平定后再说。
“明年春天发动进攻,需要多久才能剿灭叛军?”同乐还是很急切地问了一句。
“明年秋天前,一定结束战事。”太尉十分肯定地回答道。
“好,好。就这样定了吧,内阁要尽快统一意见,这事不能拖延。”
“臣等遵旨。”三公异口同声回答道。
“你们退下吧。”同乐便想结束今日的谈话。
不过太尉却没有走的意思,继续说道:“臣还有一事要启禀陛下。”
“爱卿尽管说。”
“这几日内阁除了在讨论韩擒的继任者外,还在商讨战区内的一些将领的调动。臣想听听陛下的意见。”
同乐奇怪地问道:“还有什么职务需要替换?”
“刘炯升任战区统帅后,副统帅的职务就空缺了。”
“爱卿可有人选?”
“人选不止一个,不过不好定夺。”
同乐的兴趣来,问道:“都是那些人?”
“飞骑军指挥官史万岁也是当世的名将,都着足够的资格和能力。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而暴熊军团的元景山对步军战法颇有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同乐听了也很为难,要说史万岁的名声和战绩都比元景山强,但是他的脾气也是出了名的火爆,论沉稳元景山就比他好得多。还是选元景山吧,沉稳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
刚想告诉太尉答案,就听太尉又说道:“臣认为,何不设立两个副统帅的位置?史万岁和元景山,一个擅长骑兵运用,一个擅长步军战法,他们联合起来可谓是相得益彰。”同乐不由点头,刘炯的确不能让人放心,如果有史万岁和元景山当他副手,随时提醒和指点,相信刘炯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战区这么大,设立两个副统帅也是常理,就这么定了吧。”
“可是有些大臣说,如果他俩上调战区,他们的职位势必空出来。那么又该让谁接任飞骑军和暴熊军团呢?”
“这……。”同乐的头又疼起来,这两个军团都是主力,如果挑选的继任者能力不佳,势必会影响两个军团的战力。
考虑了半晌,他也没有想出合适的人选,便问太尉:“爱卿是如何考虑的?”
太尉回答道:“臣的意思是他俩两个职务都兼任。”
“这能行吗?他们有精力管两个方面的事务吗?”同乐表示怀疑。
太尉知道皇帝对战区内的事务了解较少,于是解释道:“这没有问题。首先,军团指挥官一般是不跟随部队行动的,各军团的指挥部都设立在风铃城,而战区总部也在风铃城,所以不用担心距离过远,事务处理不及时。其次,副统帅的本身事务很少,主要是与统帅商议确定计划,所以空闲的时间较多,不必担心他们会荒废本身的事务。最后,让史万岁和元景山成为副统帅,也是陛下对他们的一种表彰。臣相信,他们会竭尽全力报效陛下的恩典。”
“既然爱卿说没有问题,那就择日晋升他们。”同乐也反应过来,其实晋升副统帅,也就要提升他们的军衔。心想,晋升就晋升吧,平叛成功后也要奖赏有功将士,他们俩就权当是提前封赏了。
“多谢陛下,此外第二十一军团的指挥官退休已经半年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臣经过仔细的考察,觉得现任飞骑军副指挥官杨义臣能够胜任这个职务。他训练部队很有一套办法,飞骑军游骑正是在他多年的训练下,才有强大的战力。第二十一军团就是需要他这样的训练人才,臣相信,他能够把这支预备役军团带好。”
同乐根本记不得杨义臣这个人,听见太尉说合适,就答应了下来。太尉又接着说了几个人的变动情况,准备委任陆柯为陷阵军团指挥官,委派杜陵去南波斯州,任南波斯州各部的临时指挥官,委任王仲民代理武勇军团指挥官。
同乐也没有细想,都答应了下来。这时,新任的御史大夫虞世基奏道:“飞骑军的副指挥官的位置空闲下来,臣举荐张锐担任这个职务。”
太尉反对道:“不行,张锐刚刚才接手飞骑军前师,才把整个师整合到一起。前师是飞骑军中的主力,一年内两次更换师长,对部队的战力会有很大的影响。”
虞世基道:“可是副指挥的位置也不能一直空闲着。”
这时,同乐眼前一亮,说道:“让他暂时也兼着前师师长不就行了?以后有了合适的人选,再另行委派他人。”
已经成为丞相的高颖反对道:“不可,前师需要随时出动,那里能有多余的时间管理军团的事务?这不是白白占着一个职务吗?臣以为还是另选他人为好。”
同乐的脸沉了下来,心想,刚才杨坚说让史万岁和元景山兼任战区副统帅的时候,也没有见你反对,我刚刚才说了一句,你就迫不及待地出言阻止。这不是诚心跟我作对吗?
显然虞世基也是这样想的,挑拨道:“副指挥要处理的事务很少,也就是防止指挥官突然不能理事才设置的。既然没有多少事务,由张锐兼职怎么就不行了?我以为,这样反倒节省了一个人才是。”
他的很有道理,高颖也找不到适合的反驳理由,只能说:“担任副指挥是要晋升军衔的,张锐才二十六岁就成为中将,这是自圣祖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我的意思,还是等张锐三十岁以后再晋升他的军衔比较合适,否则升迁得太快会惹人非议。”
“惹人非议” 虞世基嘿嘿笑了两声,说道:“张锐自从军以来身经百战,身上的战伤无数。按照他所立的军功,升他中将军衔绰绰有余。是何人要非议?不就是那些整个高叫他是屠夫的那些人吗?他们当然看不得张锐晋升,他们巴不得张锐早点死才会趁人如意。”
虞世基的话,让同乐眼前浮现出张锐满身的伤痕。听说白堡之役里,他的身上又增加五十余处战伤。据颁旨太监回报,张锐接旨的时候,身上的伤疤破裂、血流如注,可是他还是按照礼仪谢恩后,才去治疗。最让同乐感动的是张锐一心为国,从不估计自己的名声。与韩擒相比,他的品性好上百倍,对国家,对自己也更加的尽心尽力。
想到这里,同乐说道:“世人越骂张锐,朕越要晋升他。谁是一心为国之人,朕看得清清楚楚。不要以为有人说几句坏话,就能害了好人。朕不是昏君,眼睛也没有瞎。虞爱卿,朕就升了他的职,当然也能升张锐的军衔。”
虞世基闻言跪倒在地,哽咽道:“臣做的都是份内之事,陛下却一直念念不忘。圣恩浩荡,臣九死不能报答万一。”
同乐用充满感情的眼光看着他,说道:“只要卿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朕就会封赏。”
虞世基再三磕头谢恩:“臣自当全心为陛下尽忠,为朝廷效力!”
见太尉没有反对,同乐便道:“这事就这样定了吧,刚才所奏之事,朕就等着内阁的上表!”
太尉躬身回答道:“臣遵旨,三日内,表章便会送给陛下过目。”
从内宫出来之后,高颖似乎不愿与虞世基同行,对太尉说了一声自己还有事情要处理,便匆匆离去。虞世基看着他的背影,对太尉说道:“大人,高大人最近与我们的意见一直相左。他是不是……”
“不要胡乱猜疑!”太尉及时制止了虞世基的话,说道:“高大人有不同的意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不要与计较,只做好份内的事情就行了。”说罢也转身离去。
虞世基愣了片刻,仿佛抓住了什么东西,却又不十分确定。心想,我还是暗地准备着,如果需要动手的时候,我就能随时拿出证据。
他心里对高颖是深恶痛绝,因为独孤信退隐后,高朔接任的丞相之职。太尉就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他任御史大夫,可高颖却反对。反对的理由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他曾经在高颖手下任督察处参议,高颖对他能力不信任。二是不能违背民意提升他。
他在内阁会议上对众人说:“新罗州和度信州加入突忽联盟的时候,虞世基就失职没有提前发现。后来突忽人发起对西海州的战役时,他没有能察觉叛军组织平民参战,再一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