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终于是睁开了精明的双眼,然后缓缓开口说道:
“肃静,大家说的这么多朕也觉得各位说的有理,只不过大家的意见难以统一,朕实在是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不过,朕知道这里有一位专门奋战在前线的文官,他是最了解闯贼了,不如各位听听他的意见如何?”
“山西按察司正使曹鼎蛟何在,不知汝有何等高见?”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文武百官齐刷刷的把目光撇向了曹鼎蛟,曹鼎蛟对于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还是有点不适应陛下你就不能旁敲侧击一下吗?
既然皇帝陛下都点名了,曹鼎蛟就在文武百官的异样目光下缓缓出列,行了一礼之后,这才开口说道:
“微臣诚惶诚恐,能得到陛下的召见,实在是微臣之幸,微臣不敢藏拙,臣窃以为北直隶之大顺军乃是我大明心腹之患。
若是坐视其壮大置之不理,迟早有亡国之危险,所以微臣以为必须将其根除,格杀勿尽,除恶勿尽。
大明应尽起天兵,征讨顺军叛贼。”
这……
北方的官员们甚至快要欢呼雀跃了,曹鼎蛟曹大人还真的是个好人呢,是条血性的汉子,大明的好文官!
南方的官员们则是心情复杂的看着曹鼎蛟,他们没想到这货实在是一根搅屎棍呢,大好的局面似乎要被死人破坏了?
为什么就不能把南京城定为都城呢……这样他们才能借着地利人和篡夺整个帝国的权限,可惜事实并不如意。
然而最傻眼的不是别人,是那一堆辽东的大将军们,祖大寿和吴三桂都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某个坑爹玩意儿。
大兄弟,我们好不容易逃出辽东,那个鬼地方难不成又要让我们打回去不成,你这操作是什么鬼……
这些辽东的大军实在是不愿意再回到那天寒地冻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真的是受够了。
第152章百万大军北伐
特别是祖大寿,还有吴老爷子他们有点摸不着头脑呢,当初提议放弃辽东的是你曹鼎蛟,建议我们让大顺军顶住北方的压力也是你。
你小子怎么现在又同意北上了呢?难道是收了那些文官的好处?
北方的官员欢呼雀跃,曹鼎蛟的话语权很重,不仅仅是皇帝看中的大臣,而且还是大明屡战屡胜的新战神,有他上场,胜算都多了两成。
崇祯皇帝故意挤眉弄眼的说道:
“曹爱卿,朕没想到你也赞成北伐,只不过如今朝中,实在是无兵可调,京营又是新编之军。
北方前线数省皆有强敌环视,朕也是呜呼奈何,祖爱卿,吴爱卿,如今京营如何可堪上阵???”
崇祯皇帝的疑问句字眼咬得很重,吴三桂他爹还有祖大寿都是人精般的人物,哪里会不懂得皇帝陛下的意思?
新军刚立,水土不服,战力孱弱,绝对出不了战,这是皇帝定下来基调,谁敢有异议?
祖大寿委屈的开口道:
“陛下,大军刚刚搬至南都,军中士兵都是水土不服还在调养之中,最新招收的士兵更是毫无半点战斗能力,实在是无法对付凶残的大顺军。”
吴老爷子也是一脸认真的说道:
“有心杀贼,可力不从心,大顺军马扩充至上百万,除去其中老弱妇残不能上阵者,依旧有近百万兵马可以调动,投鞭断流也不在话下,京营二十万新兵可不是他们的对手。
恐遇敌一触即溃,不可胜之。”
文官阵营沉默片刻……
他们很多人都是不通兵事,可他们也不是傻子啊,京营的老底子是哪支部队出身?
正儿八经的辽东十二万精锐,如今虽然部队扩充了一半战斗力下降了不少,可也不不至于沦落到你们嘴中的一碰就碎的那种地步吧?这到底是大军还是鸡蛋啊?
南边的官员都是捂嘴轻笑,北边的官员却是群情激奋,他们都用着希翼的目光看向了曹鼎蛟,曹鼎蛟果果然不负众望地站了出来,一脸认真的分析到:
“启奏陛下,咱们还有士兵可以调啊,大明至少还有着数百万军户,每户十人抽调五人,北上讨贼,则至少可以获得两百万精兵。
在此之前微臣简单的做了一个计算,大明除却各省必要的驻军之外,还有着大量的军户。
大明军户共四百多万户,若能抽掉其中一半兵力北上。
何愁大顺不灭,何愁后金不灭?”
“………”
“咳咳…咳咳…”辽东派系的那些正规军差点在朝堂上乐出了声。
祖大寿和吴老爷子也是忍得很辛苦,他们没想到自己的侄女婿居然是这样一个奇葩,尼玛敢不敢正常一点?居然敢去招惹大明的卫所兵。
满朝文武愣住了许久,崇祯皇帝得意的看着底下的大臣,脸上露出了琢磨不透的笑容,当初他也是被曹鼎蛟丢出的这个大饼给吓到了。
老子什么时候有四百万马仔了?就算我真的有四百万马仔,拿什么养活这么多部队?
就算是按平常的标准十人养一兵,老子还搞个四五千万人养这么多士兵吗?朕的大明朝玩得起吗?
曹鼎蛟自然是知晓自己丢出来的大饼是一个伪命题,为何?
其实后世很多人都说,我大青靠着十二万兵马就打败了明朝四百万兵马,这就是个伪命题。
实际没这么多,万历末期兵部尚书上书,说全国兵马大约一百一十万,很多都是冗员,实际精兵不足二十万,结果又给后金消灭了八万。。。
着四百万兵马是把全国的卫所兵都算进去了,没错,就是那些连倭寇都打不过的卫所兵,三四千人被人家倭寇上百人追着砍也是正常的。
咱们换个概念,就相当于三四千农民被穷凶极恶的一百多名见过血的老兵追着砍,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舒服了一点?
曹鼎蛟一脸较真的说道:
“还请陛下封臣为大明卫所总指挥使,臣愿意执三尺青锋号召大明之雄兵两百万,于京城地区决战。
收复京师,克复中原,击溃辽东皇太极,重新夺回辽东。
在此之前,微臣还要去全国各个卫所召集人马,于明年初夏之际出征,还请陛下批准。”
北方的官员跟脖子被人踩住了一下难受,南方的官员们同样是难受,军中不少大将也是很难受。
军事对比不能光看兵力对比,历史上好多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
明朝后期出现了好多问题,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国内的天灾人祸,政治腐败政令不一。
朱由检兢兢业业却是风雨飘摇中,不看袁崇焕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谁的过错至今也是稀里糊涂。
即便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出来,那样的状况下又怎么用力。
诸葛亮的北伐也得靠后主的背后支持。
奈何国内又有李闯王胡折腾,清兵当时是后金才有机可乘,其实努尔哈赤是个会钻空子的人,现在的皇太极也是一条泥鳅。
朝堂上的文官倒是没什么,只不过那些武将就有话说了,特别是南京这边那些卫所的长官,光留守南京的士兵不加孝陵卫就有三万多人马。
可是其中的实额最多才一半左右,曹鼎蛟一口气要抽掉全国所有卫所的一半兵马。
如果按照明面上的编制来,有的地方连一半人马都凑不出来,就看上面的长官黑不黑心了,有些家伙三四百人都敢报一千人的标配。
曹鼎蛟别说是凑齐两百万万大军,最多一百万出头,而且这已经是全国的卫所兵了。
本来这事不提就算了,大家跟着喝口汤吃口肉,曹鼎蛟这狗东西直接把锅都给端走了。
南京城的这些指挥使,卫所千户指不定要把某人给编排死那就算他们脾气好。
崇祯皇帝拍手叫好说道:
“曹鼎蛟曹爱卿果然是朕的忠臣啊,居然为朕想到了这么好的办法,大明养士百二十年,正是需要这些忠贞义士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
朕窃以为,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如今国家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曹爱卿愿意为国分忧,朕怎敢凉了忠正文臣之心,曹鼎蛟听旨,即日敕封曹鼎蛟为大明天下卫所兵马总督,天下军户皆听之调遣,三品之下享有先斩后奏之权。
事急从权,务必于明年春夏之际起兵北伐,收复大好河山,望卿莫负朕心,快快领旨。”
文武百官的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委屈,心酸,愤怒,不甘,不知道该如何阻止。
陛下自从手握二十多万兵马之后,好像对他们这些东林君子置之不理了呢?陛下以前那种亲近儒生的风采哪去了?
狗……
难道是被狗吃了吗?
狗……
文官们关门齐刷刷地看向了曹鼎蛟…
“下官领旨谢恩!!!”
曹鼎蛟激动万分,这下子回去可以好好的跟大同的弟兄们吹吹牛了,本官也曾经辉煌过,阔绰过。
当年,本官一下子成为了大明百万守备军的总指挥,级别大概相当于陆军总司令?手底下百万兵马那是闹着玩的?
曹鼎蛟知道:这些都是过往云烟,两百万大军北伐是假的。不管再怎么努力,这也只是个虚假的谎言,谎言就是谎言的,永远都成不了真。
就算是真正的要北伐,统帅也不可能是他曹鼎蛟,朝中比他资历高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几个叔父也比他更有资格挂帅。
卢象升,洪承畴,孙承畴,孙传庭这些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存在。
第152章玩大了
曹鼎蛟与崇祯皇帝打了一波极其默契的配合球,两个人眼神交错之间说不尽的得意浮现。
“陛下,此事是否需要再斟酌一二……”
有文官刚想出声阻止,崇祯皇帝立刻大义凛然的说道:
“大顺贼军毁我大明祖陵,杀我黎民百姓,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此仇不共戴天。
哪个还想要阻止朕?是想要弃祖宗江山于不顾?还是想要委曲求全?尔等以后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谁若是开口阻止朕之北伐事宜,朱由检与其不共戴天之仇,北伐大军之事就此定下,不可再变。
曹鼎蛟听旨,立刻整顿兵马,若有地方卫所军官士兵抗旨之不尊,全部以军法论处,格杀无论,就从南京开始吧!
徐国公,你先配合着曹鼎蛟整顿军伍,希望你二人同心齐力,万事以曹鼎蛟为主,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北伐的银子全部由朕出了,户部没有异议了吧?”
“遵旨……”
徐国公苦笑的看着曹鼎蛟,这下子算是倒了大霉了,他手底下的卫所哪个跟不跟他沾亲带故?这拿哪个开刀都不合适啊。
崇祯皇帝的话也让文武百官很是无奈,以前皇帝陛下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谦谦君子,虽然脾气有时候会暴躁乱动大臣,但总归还是有个讲理的人。
可现在皇帝陛下不知道跟谁学的,居然学会了不要脸的本事,直接拿着祖宗江山来威胁他们,这时候谁敢跳出来,谁跳出来就是找死啊。
皇帝陛下占据着大义,皇帝陛下要北伐收复故土,甚至皇帝陛下还没有劳民伤财,直接自己从内库出银子,这让他们拿什么阻止?
没看到人家户部尚书笑的跟个二傻子似的了吗?人家就差举双手双脚赞同这个英明的决定了。
接下来朝廷又说了一些琐碎的小事,可是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此次北伐的事情上面,还有这一次整顿卫所的事情,南京的文官们倒是无所谓,反正火又烧不到他们头上来。
那些勋贵家族则是惶惶不安,因为大部分卫所的长官都是由那些勋贵们担任,这已经是祖传的官职了。
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老弟兄们确实是获得了历朝历代最滋润的补助,不是说那些顶级的勋贵,而是说那些中低层的军官们。
他们的子子孙孙在大明朝灭亡之前都依旧担任着那些百户官千户官小旗总旗之类的中低级官员。
历朝历代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封赏,别人的子孙富不过三代,那些开国中低层军官的子孙却富贵了这么久。
然而铁饭碗带来的就是战斗力低下,军纪涣散,还有吃空饷,占着茅坑不拉屎,贪污腐败成风,最底层的军户们却越来越穷,然后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早朝就这样索然无味的结束了,大家的心思都没有放在早朝上面,不少人都目光炽热的看向了曹鼎蛟,也有人对之嗤之以鼻,不过更多的是勋贵们惶恐不安的眼神。
曹鼎蛟这个杀神的威名,他们早就如雷贯耳,战场上战无不胜,亲自杀死敌人起码不下一二万了。
曹鼎蛟昨天早就和崇祯皇帝商量好了,就在百官纷纷退朝的时候,那些兄弟们纷纷准备上前盘问曹鼎蛟,或者准备跟他打好关系,可是曹鼎蛟却被崇祯皇帝留下来了。
曹鼎蛟可不想面对那些如苍蝇一般的搅屎棍,南京本地的勋贵势力确实是牛逼,可惜比不过曹鼎蛟背后有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