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鼎蛟露出了非常官方正式的笑容,言道:
“老朴啊,小李同志,你们迫切希望我们大明出兵的心情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而且我们大明帝国已经在准备战争了,后金马上就要准备接受我们大明帝国主义的洗礼和摧残了。
你们就放心吧,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我们大明一定会把他们后金拉入帝国坟场。”
曹鼎蛟这时候脸上终于是露出了阴险的笑容,曹文诏,曹变蛟看了一下曹变蛟的脸色,他们下意识的觉得后背一凉,这过堂风刮得真的是奇怪呢…
是啊,帝国的坟场!把朝鲜洗澡盆都可以砸烂的帝国坟场,除了大明以外的敌人,全部都得陪葬。
老朴同志和小李同志的脸色好看了一些,老朴又继续问道:
“大明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补助?朝鲜毕竟国力有限,无法负担超过十万人的粮食,希望大明能够有所体谅,我们朝鲜最多补给三万人的粮食,不知大明将要出兵多少?”
曹鼎蛟皱着眉头说道:
“你们朝鲜也太过分了吧?我们十几万兵马到你们朝鲜和西北风去吗?万历时,我们大明对你们朝鲜的援助,都tnd忘到狗肚子里去了吧?”
三万人的粮食,你打算喂猪呢?就这点好处,就想把你大明爸爸给打发了?
十几万人马!!!老朴同志大喜过望,他万万没想到明朝居然这么仗义,有这十几万兵马入朝作战,不求能够打败后金,能把他们击退也算是好的了。
“好!有大人这会儿在那我们就放心了,实在不行,我们拿出国库里面囤积的粮食,也能够支持咱们大明天兵十万人吃喝拉撒一个月,曹大人以为如何?”
老朴终于是把他的底线说的出来。
曹鼎蛟十分真诚的说道:
“嗯,皇太极我是吃定了,我曹鼎蛟说的,努尔哈赤都保不住他,咱们拭目以待,到时候我的十万(三千)大军一定会把后金揍得落花流水。”
古代对于自己军队的规模,都会一定程度上进行吹嘘和夸张的吹捧,曹鼎蛟认为这也无可厚非。
老祖宗曹操二三十万兵马都敢号称八十四万兵马,他是曹某人有三千兵马却只号称了十万兵马。
这笔账一算下来,自己比曹操还节省了四五十万兵马呢!
数学鬼才曹鼎蛟。
………
北方兵荒马乱!
边镇积极备战!
大顺勉勉强强度过了新年,暂时是不用为粮食而发愁,那些世家们的渠道还是对接上了大顺,曹鼎蛟也没有太在意,只要不流入辽东,什么都好说!毕竟大顺也属于大明的一层保护壳了。
大家都是相安无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不好便是晴天霹雳。
南京城则是到处张灯结彩,鞭炮声喧闹了全城,烟花也喧闹升华了整个夜晚。
明清时代,我国爆竹烟花已经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神祭祖,表示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利,万事如意。
而祖家也是在张灯结彩置办着家当了,因为大年初二他们就打算把媳妇给嫁出去了,虽说好饭不怕晚,可他们家的姑娘也老大不小,二十多个兄弟疼着爱着,平常可没人敢招惹她。
直到有一天,祖轻萝终于是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自己二十多个兄弟都打不过的人。。。
毕竟曹鼎蛟大年初五就要出征了,所以大年初二很自然的变成了黄道吉日,而且钦天监的官员一口咬定大年初二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好日子。
反正这一天干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宜婚娶,搬家,拆迁,动土,乃是上上的黄道吉日。
吴家也是不甘示弱,虽然他家的两个小丫头并不是主妻,不过也不能弱了风头,吴家再怎么说也是辽东的大族,满门显赫。
这两个丫头的哥哥,吴三桂还特地从北方赶了回来,一身戎装风尘仆仆,赶在了大年三十之前来到了南京。
吴三桂一回到南京,跑过来接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曹鼎蛟,曹鼎蛟笑眯眯的看着自己这位大舅哥,当初还是他生拉硬拽的把吴家姐妹塞给了自己,也算得上是自己的半个媒人。
吴三桂较好的面容非常耐看,如刀削过般的鼻梁特别挺立,就连自认为平平无奇的曹鼎蛟也不得不承认,曹变蛟,吴三桂,朱由检足以和自己并称为大明四大美男啊。
吴三桂一脸提防的说道:
“喂,你小子到底是安的什么心啊?我告诉你,你千万别耍花招,不然我对我妹妹可不客气了……”
吴三桂自认为现在打不过曹鼎蛟,只能拿自己妹妹威胁他曹鼎蛟了。
曹鼎蛟这货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惊讶的说道:
“老吴…没想到你居然还有这种癖好,我倒是想要知道你要怎么对你妹妹不客气。
说来听听!放心,我手上没个轻重,真要把你打死了,我也只能给你磕磕头认错了,最多再说上一句对不起。”
哇啊,求求你做个人吧!
你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吴三桂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的妹夫,这家伙绝对是个狼人啊。
“老曹,啊,你千万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我的底线,知道我这个人做人是有原则的。”
曹鼎蛟:……!!
我有原则吴三桂!!!!怎么感觉那么好笑呢。
第181章大明的年味(科普章,非)
在礼仪严格的明代,要论比逛街还累的苦事,当属拜年。
其实要单看明朝官场,拜年这事真心不累。
家家初一早晨备好笔墨纸砚,客人来了后也不用送啥礼,提笔签个名就算拜过年了。但是给亲友拜年,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以《水东日记》的记载,明代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
到了大年初一这天,全家起床后要先罗拜天地,然后就要出去拜年。
路上只要遇到亲友,就要当街叩头。
曹鼎蛟还好,这边并没有什么亲友,老家的亲戚全部安置在山西,所以他也乐得清闲,拜年的事情也不需要他操心,只要好好的,当他的新郎官就好。
以明朝名臣邱浚的形容说,大年初一出去走一圈,回来能把腰给累断。
而相比之下,明代南方的拜年习俗,倒是没这么苦累。
比如明代杭州的拜年,只需要施礼就好。
而且家里也摆上酒水。上门拜年的客人,得喝上三五行酒才能走。
明代河南籍名臣王越在浙江为官时,就曾有过出门拜一趟年,回来醉醺醺的囧事。
比起当前春节,电影市场的火爆炒作,戏曲文化发达的明代春节,也是“大片”热闹上演时。
以《见闻杂记》的记载,每年春节前夕,就连大户人家春节期间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订。
像样点的戏班子,春节期间都是每天连场演出,生意十分红火。
而场面更大的,当属春节期间各地的庙会。
同样是《见闻杂记》里的记载,这类庙会演出,都是请名声最响亮的强大戏班子,演最高难度的剧目。
比如鲁迅《社戏》里那种目连戏,就是明代时的火爆剧目。这可不止是在戏台上唱唱戏,而是翻跟斗钻火圈外加各种腾云驾雾的特技。
演一场的道具布景花费就有上万钱,戏班演员们每场演出的工资更有数万钱,简直天价大制作。
自正月初一拜年开始,就是尽情玩乐。年轻人更是钻进庙会等娱乐场所,没黑没白玩的痛快。
而以《豫变纪略》的记载,即使在明代河南农村地区,节日期间的吃喝风也十分热闹。
每年春节,都是各种热闹,却也少不了一句热热闹闹的吐槽:怎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那到底淡在哪里呢?不妨,就去春节传统已经十分成熟热闹的明朝去瞧瞧,看看几百年前的春节,“年味”通常浓在哪?
明朝的皇家“春晚”也特别有意思:
明初的春节假期日,一度十分抠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一度只有五天假,直到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才大方了一把,增加了十天元宵节假期。
但比这更大方的,却是大明朝从此发的另一个大福利——鳌山灯会。
鳌山灯会,是每年元宵佳节时,大明皇家在宫城里搭成的巨型花灯烟火景观。因其形状似鳌,因此名为“鳌山灯会”。从永乐七年元宵节起,这个盛大灯会更是高调开放——
“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堪称明朝版的“春晚”。
如此重大意义,鳌山灯会的规模自然空前。
明初的时候,每次花费就有数万两,到了隆庆万历年间,一次灯会花费更暴涨到数十万两白银。
通常是从上一年的十二月起开始准备,把各种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叠积起来,通常会堆积十三层高数丈。待到元宵节这天。
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停燃放,更有钟鼓司优美音乐里,宫娥们翩翩起舞,简直美妙无比的视听享受。
如此盛大场景,在明代文人的笔下,更常有生动记述。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游学京城时,就曾亲见鳌山灯会的盛况,激动写下名诗:
“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就是这么震撼效果。
明朝过年的第二项特色就是逛街治病!!
而能和这明代春晚比热闹的,当属明朝的“春节大卖场”。
比如正月初一的北京城隍庙会,那就是规模空前。
从早晨开市起,各种货物摊点一气排开,竟然能把刑部衙门整条街都占了。
以礼部尚书于慎行《谷山笔尘》的形容说,就连庙会上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家资往往都有百万。比自己“高官”的俸禄还多。
但要论最红火的,还是每年元宵节的“灯市”。
北京东安门外北大街的“灯市”,年年都是全国奇珍货物荟萃,甚至还有欧洲进口来的西洋物件。
杭州寿安坊的“灯市”,则是全国各地美食糕点荟萃。
明末时张岱等风流才子们不惜舟车劳顿,也要来杭州逛灯市,就为吃一口寿安坊的糕点。
要论最搞怪的,却还是京城的妇女们。北京的“灯市”上最常见的,就是结伴闲逛的京城妇女们,而且常常只看不买,就沿着整个“灯市”来回看,看一夜都不带累。
美其名曰“走百病”,也就是在灯市上多逛几圈,再严重的疾病也全都甩掉。热热闹闹景象,正如明代《元宵曲》形容: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拜年累断腰
但在礼仪严格的明代,要论比逛街还累的苦事,当属拜年。
比起当前春节,电影市场的火爆炒作,戏曲文化发达的明代春节,也是“大片”热闹上演时。
以《见闻杂记》的记载,每年春节前夕,就连大户人家春节期间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订。像样点的戏班子,春节期间都是每天连场演出,生意十分红火。
而场面更大的,当属春节期间各地的庙会。同样是《见闻杂记》里的记载,这类庙会演出,都是请名声最响亮的强大戏班子,演最高难度的剧目。
比如鲁迅《社戏》里那种目连戏,就是明代时的火爆剧目。这可不止是在戏台上唱唱戏,而是翻跟斗钻火圈外加各种腾云驾雾的特技。
演一场的道具布景花费就有上万钱。戏班演员们每场演出的工资更有数万钱,简直天价大制作。
同样是天价大制作,作为明代运河枢纽的临清,春节“贺岁片”也更有特色:每年迎春这一天时,全城三十六行的老板们,就会凑上几万钱演出费。
亲自扮成当时各类火热剧目里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吕洞宾诸葛亮猪八戒,而且哪家老板掏钱最多,扮的角色戏份就越重。
然后就在锣鼓喧天里沿街招摇,每次都惹得沿街人山人海围观。就为祈求来年的好财运。
“放魂”“收魂”
当然,和今天一样,春节也是明朝人尽情撒欢的时候。
以明代杭州方言说叫“放魂”,自正月初一拜年开始,就是尽情玩乐。年轻人更是钻进庙会等娱乐场所,没黑没白玩的痛快。
而以《豫变纪略》的记载,即使在明代河南农村地区,节日期间的吃喝风也十分热闹。就连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农,也会在春节期间特意穿上华美的丝绸衣服,揣上几百钱就骑马出门赴宴。
只要能每席送上百文钱礼金,就能吃上一顿上好的宴会酒席。好些人的一日三餐,全在酒宴上穿梭。
而以《五杂俎》等史料的形容,明代中后期的节日饮宴风气,更是奢靡到加速度。
但凡是有钱人家的节日宴会,经常就成了全球动物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