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发展嘛。”
临江前两年确定了要建高新区,临江大学往东,很大一片都被纳入了规划,正在逐步拆迁。
程蔓早些年买的房,就有一栋在拆迁范围内,不过现在还没拆到那,什么时候通知能下来还不好说。
“发展是好事,这几年首都也在搞开发,到处都在挖。”
程蔓心思一动:“首都现在房价贵吗?”
“贵,随便一间房就要几千块,房租也高,我租的四合院,就巴掌大的一间屋子,房租就要十块钱。”
在《经济日报》上班看着光鲜,实际上工资并不高,李文欣每月收入扣掉开支,三十块都剩不下来。
如果有房,一个月攒三十不算少,但对没房的人来说,这点钱很难在首都扎根。
有时候李文欣也会茫然,想自己去首都是不是错了,如果留在程蔓辅导班带课,她一个月挣的不一定比现在累死累活少。
可每当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上报纸,李文欣又会庆幸自己到了首都。
只是一谈到房子,李文欣难免忍不住叹气。
程蔓思索了下道:“我看新闻说深市现在有了新的购房政策,可以借贷买房,自己付部分首都,再借部分钱,借的钱按照固定利率,每月还贷。我还看到说国家有意在其他城市推行这样的购房政策,你如果想买房,可以考虑这办法。”
“你说的这事我知道,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售价本来就不低,就算是首付,以我现在的工资也很难拿出来。”李文欣无奈道,“而且一个人供房对我来说有点吃力。”
程蔓问道:“你不打算再找对象?”
“暂时没这想法。”
“那你过几年再看吧,房价肯定是会涨的,这几年买房多贵都不会亏,如果手上的钱实在不够付首付,找朋友借一点也行,可能前几年会比较难,但长期来看肯定能赚。”
李文欣自己也是学经济的,现在做的工作又跟专业有关系,程蔓说的这些话,她自己也能看明白。
只是很多时候,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狠下心去做又是一回事。
李文欣叹气道:“我再考虑考虑吧。”
“嗯……”
聊完房价,两人点的餐也差不多好了,李文欣拿起筷子挟起土豆片,一吃便拖长声音「嗯」了声:“好吃,你还记不记得咱们上大学,燕子美食馆的老板还在纺织厂门口摆摊那会,咱们隔三差五去那吃东西。”
“当然记得,最开始还是我带着你们去吃的土豆片。”
“没错。”李文欣点头,又突然问,“你这几年跟杨敏有联系吗?”
程蔓摇头:“没有,你跟她联系上了?”
这时候越洋电话可不便宜,信件往来也不容易,隔着万水千山,父母子女都可能失联,何况她和杨敏只是朋友。
李文欣也摇头说:“没有,不过我之前采访过一个人,对方跟她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知道她的消息。”
杨敏是八一年出国读研的,算起来已经有五年,已经参加工作并不稀奇,程蔓问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挺好的,她在华尔街上班,应该已经拿了绿卡。”
朋友过得好,程蔓应该为她感到高兴,但杨敏是公派出国的,按照规定,她毕业后应该直接回国。
程蔓问道:“她这样不违约吗?”
李文欣一愣:“应该算吧,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其实这几年出国的,像她这样留在国外的人不少。”
在这个年代,很多国人都觉得外面的月亮比国内圆,不止出国留学的不愿意回来,国内家庭条件好的,也有很多想出国移民。
两人只是普通人,干涉不了其他人做出的选择,没有就这件事深聊。
不过说到杨敏,程蔓也想起了一件事:“我前段时间也听说了一个消息,跟徐坤有关的。”
一听这名字,李文欣脸色沉下来,没有吭声。
有些夫妻分开后还能当朋友,也有些离婚后恨不得你死我活,李文欣和徐坤之间虽然没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却也当不成朋友。
反正李文欣不希望徐坤过得好。
程蔓心里也清楚这一点,所以继续说道:“他从美国回来了。”
李文欣闻言一愣:“他这么快毕业了?”问完嘴唇又抿了起来,像是有些后悔问出这个问题。
程蔓看出她的情绪,说道:“没有,被开除回来的。”
“开除?”李文欣表情愕然,“他干什么了?”
“据说是打黑工被发现了。”
这理由实在有点出乎李文欣的预料,公费出国不仅学费全免,国家还每个月会给发生活费,虽然钱不多,但基本够开支。
如果实在不够,也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找合规的兼职,不至于走到打黑工这一步。
何况,出国的学生应该都知道打黑工被发现的后果,徐坤又不蠢,李文欣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但她和徐坤那段婚姻结束得实在不怎么愉快,就算不清楚缘由,一想到他为了出国抛弃一切,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李文欣就忍不住鼓掌叫好。
乐过以后,李文欣想起来问:“他为什么要去打黑工?”
程蔓摇头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具体的不太清楚。”
“好吧。”李文欣面露遗憾,“那你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吗?”
刚听程蔓说有徐坤的消息时,李文欣还不乐意听,现在知道他被遣返回国,她就很好奇他的下场了。
“虽然他是被遣返回国的,但本身学历不低,据说事情解决后他去了深市,在一家私营工厂里上班。”程蔓见李文欣皱眉,补充道,“不过他被遣返回国,也算违约,需要赔偿留学费用,估计未来几年他都过不好。”
知道徐坤会过得不好,李文欣放心了,嘴上却仍说道:“还是便宜他了。”
“未必,虽然因为这件事传出去,对学校影响不好,具体情况压得挺严实,但我觉得他打黑工的原因应该不那么光彩。”
李文欣不自觉身体前倾,看这程蔓问:“你的意思是?”
“我怀疑他染上了什么坏习惯。”程蔓回答说道,“不然你想,他以前不比别人大手大脚,怎么出国后别人的钱够用,他却不够?”
李文欣陷入沉思,良久后道:“你说得对。”
“所以说啊,他这辈子就这样了,当初决定离开他,也会是你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几个决定之一。”程蔓适当劝道,“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还是要朝前看。”
“嗯……”
……
本来程蔓想邀请李文欣去家里住,但她说报社批的差旅费里包含住宿费,不用白不用,坚持住进了招待所。
程蔓见劝不动她,只好让一步,直坚持送她到招待所安顿下来。
报社批下来的差旅费很充足,李文欣最后选定的招待所环境很不错,里面工作人员也多,安全性挺好。
最重要的是招待所离辅导班总部近,过去很方便。
因为坐了一天火车,晚上没怎么睡,到招待所安顿下来后,李文欣没有急着进入工作状态,而是决定先洗澡睡个午觉。
程蔓没有一直在招待所里等李文欣,率先回了辅导班处理工作。
补足觉后,李文欣出去吃了点东西,便带着相机,背着包到了启明星辅导的总部。
启明星辅导的总部早已从最开始的地方搬离,现在在机械厂附近的一栋办公楼里,这边场地很大,上下有三层,每层有十来间办公室。
程蔓将二三楼改成教室,一楼办公室依旧办公,会议室依然用来开会,另外改造出几间招待室,专门接待学生和家长。
李文欣到了后,前台坐着的招生老师直接把她领到程蔓办公室。
进办公室后,李文欣和程蔓没聊一会,便提出让她带自己参观一下。
参观期间,李文欣拍下了不少照片。
但这些资料还不够,下课期间她接连采访了好几名学生,上课后又采访了几名不用上课的老师,以及坐在前台的招生老师。
等采访完总部,李文欣又让程蔓带她去其他分机构看看。
启明星辅导以前也接受过采访,但可能是报纸定位不同,于东来采访的过程比较简单,基本一天就搞定了。
李文欣则不同,启明星辅导开在临江的分机构,她基本都去看了一遍,采访的学生没有上千也有几百,老师接受采访的也不少。
另外她还采访了临江好几名重点高中的校长和老师,询问他们对辅导班的看法,还采访了学生家长,有孩子没孩子,报了辅导班和没报辅导班的,她都有采访到。
等采访完这些人,李文欣才再次找到程蔓,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信息,对她做了个全方位的采访。
这次采访结束后,李文欣本次行程也告一段落,跟程蔓道别后再次离开了临江。
……
前两年于东来采访时,总是前一天做完采访,后一天就能从报纸上看到报道。
但这次李文欣的采访不是这样,她回首都后过了将近十天,报纸上才刊登出相关报道,而且版面非常大,位置也很靠前。
不过这次报道的主角不是启明星辅导,而是整个教培行业,数据也是基于整个教培行业整理出来的。
启明星辅导只能算是被当做行业榜样,拿出来重点举例的存在。
除了启明星辅导,报道上还列出了几家在首都的辅导班,但是这些辅导班规模小,得到的数据没那么准确,基本只在报道上露了下面。
而启明星辅导,过去三年招生、高考过线率,以及考进全省前几的学生数量等相关数据,都被列了出来,在整篇报道中占据了不小的篇幅。
《经济日报》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毕竟是国家办的报纸,权威性很高,自创刊后发行量节节攀升。
李文欣的报道虽然不是头版头条,但涉及的是新行业,见报后引起了规模不小的讨论。而在这篇报道中占据了不小篇幅的启明星辅导,也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
今年程蔓计划在临江新开十家分机构,其中有四家到九月份才能开业,八月初才开始招生。
到报道见报以前,这四家分机构才招了一半学生,见报后不到一周,两家分机构就迅速满员了。
不止临江,其他省市新开的辅导班,在启明星辅导上《经济日报》后,也迎来了报名潮。
程蔓也迅速做出应对措施,首先每家辅导班都增加一个落地的报刊置物架,把启明星辅导上过的报纸都摆上去,尤其是《经济日报》的这篇报道,必须摆在最上面。
然后在各省市本地的报纸上打广告,宣传启明星辅导过去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辅导班上过《经济日报》。
最后,也是程蔓最早安排人开始做的。
早在李文欣联系程蔓时,她就让潘鹤鸣和常红红各自带人去了首都和沪市,进行实地探访,做开设辅导班前的调查工作。
辅导班成立初期招的老员工,大部分都选择了留下来,潘鹤鸣和常红红都是其中之一。
而且两人情况跟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高珍,在担任职务之余依然兼任着带课老师的工作,这两人却放弃了带课,只专心做管理。
这也是程蔓求之不得的,启明星辅导有了名气后,临江大学的学生都以能进辅导班带课为荣,她并不愁招不到老师。
相对来说管理人员要难招一些,因为这类人能力强的会优先选择规模更大的国营企业,能力不强的,程蔓找他们干什么?
潘鹤鸣和常红红以前虽然是带课老师,但其他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不弱,两人转岗后,很大程度地缓解了程蔓的工作压力。
去首都和沪市开分机构是大事,所以下定决心后,程蔓就把两人给派了出去,另外还给他们各自安排了两个人打下手。
两人是李文欣来临江之前出发的,等新闻见报,两人也都带着详实的调查报告回了临江。
而在报告中,两人都列出了不下五个适合开辅导班的场地,并将这些场地的租金、周边学校的情况都调查清楚了。
另外他们还调查了两地的装修市场,列出了大致的装修费用。
虽然现在没有一线城市的概念,但首都和沪市和其他城市从来都不是一个级别,房价物价都要高很多。
在临江,筹备一家有二十间小教室的辅导班可能只需要五六千块,但在首都和沪市,可能需要八、九千甚至更多。
不过程蔓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觉得这个数字可以接受,再加上辅导班资金充裕,所以前期她打算在这两座城市各开三家辅导班。
并且未来三年里,启明星在这两座城市投资的辅导班,会以每年五至十家的速度增加。
当然,这些的前提是发展顺利。
……
虽然有了潘鹤鸣和常红红的调查报告,八月下旬程蔓还是去了趟首都和上海,走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