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瑜看着热闹的古代街道,行人交织,叫卖声不绝于耳,对身在古代的感觉更加强烈了。
乐平县确实是附近几十里最繁华的县城,不过对于见惯了现代大都市的方瑜来说,这县城也不是很大,不过就是比镇上多了几十家商铺而已,根本就不够逛的。
方瑾此时已经乐疯了,在方瑜旁边蹦蹦跳跳,看见什么好吃好玩的都想要……
作者有话说:
希望大家不要对身边的暴力问题麻木不仁,对受害者有罪论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
第11章 乐平县私塾互夸局
方瑾此时已经乐疯了,在方瑜旁边蹦蹦跳跳,看见什么好吃好玩的都想要,他爷爷兜里也有不少钱,只要不是太离谱的东西都会应了小孙子的请求,一样买两份,把方瑜的那份也带了出来。
托方瑾这小子的福,让方瑜品尝到了许多这个朝代才有的特色小吃。
方老太太也不是喜欢白占人家便宜的主儿,见大伯子给福娃买了东西,便也主动给瑾哥买东西。
一行人逛了有小半个时辰,方老秀才特地找了个小酒馆,做东请客。方老太太客气推托了两次,见大伯子是真心实意想请他们吃饭,便也不做那小家子气的模样,直接坐下吃饭,心里盘算着等回去之后送两匹孙女织的布,当做回礼。
方老二要在外面看着牛车卖货,没有办法进饭馆吃,方老秀才就让小二装了一盘子的好饭菜送过去让侄子吃。
然后又多拿了些银钱打发小二去他学生家里捎个口信,说他过一会儿去。
等这边饭菜上了一半后,那派过去的小二身后跟着个长衫的中年人回来了。方老秀才抬头一看,笑着说:“秀原,你怎么直接过来了,为师不是派这小二和你说了一会儿就带人去你家了嘛。”
刘秀原向方老秀才深深行了一礼,殷勤地说:“先生远道而来,做弟子的怎么能不出来恭迎。”
这时候尊师重道的风气在文人士子中极为重要,身为学生的刘秀原对于开蒙恩师自然是礼敬有加。“先生到了县上怎么不直接来学生家里,还到饭馆里吃饭,真是太见外了!学生的内人听说您来了,立刻就下厨去准备了一桌酒席,现在全家都等着您过去呢!”
“你在私塾里也有那么多的学生,为师不想早过去打扰你们,这才想吃过午饭赶着午休的时候去看看你。”方老秀才看学生这边尊敬自己,心里也是热乎乎的。“秀原先坐下,为师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弟妹,这是我侄孙方瑜,这是我那不听话的小孙子方瑾。”
刘秀原连忙起身对着方老太太拱手行礼:“给老夫人请安。”
方老太太见一个秀才公向她这个乡下老婆子行礼,心中是高兴又慌乱,连忙说道:“刘秀才有礼了,老身也常听我家大哥提起你,说你是他的得意门生。”
“学生不才,全承蒙先生的谆谆教诲。”刘秀原又从荷包里倒出两个银花生,塞到方瑾和方瑜的手里,笑着说:“来得匆忙,没有带什么好东西,这点小玩意两个师侄拿着玩吧。”
方瑾握着手上的银花生心里乐翻了天,玉皇大帝各路天神啊,他有银子啦,这些银子能让他买到多少好吃的啊!
不过他面上还是端住了,和方瑜一起向刘秀才行礼道:“多谢师叔。”
刘秀原又对这家饭馆的掌柜说:“账记在我这,你把这些菜都打包好。”然后搀扶起方老秀才,恳切地说:“学生已经让内人备下您最喜欢的酒菜了,还请先生和老夫人移步赏光。”
方老秀才盛情难却,只好跟着学生去了家里。方瑜跟在这对师生身后,心中对这个朝代尊师观念的认识更为加深,又联想到他以后的求学路,便认真观摩起刘秀原招待先生的规格和模式。
不一会儿功夫,方瑜边看到一处气派的宅子,大门上的红漆是新涂的,颜色很是鲜亮富贵,门口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在张望,见到他们一行人出现,快步走上前来恭迎。
那少年先对方老秀才行礼道:“勤书给师祖请安,祝师祖福寿安康。”
“好好好!”方老秀才看见师孙更是高兴,握着刘勤书的手对学生说:“上次见到你家这儿子还是个小娃呢,现在就长成了,一看就是个腹有诗书的少年郎,真是好啊!”
刘秀原骄傲地看着自家长子,嘴上谦虚道:“不是多聪明的孩子,所幸还算用功勤奋,在私塾上混着学的,还请先生指教学问呢。”
方老秀才说:“能勤奋用功就是最好的学生了,比我家的孙子都强。”
两位秀才一番客套闲话,穿过前院的学堂,跨过一个月洞门进了内宅,这家秀才娘子才过来行礼招待客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个秀才公也不像外面没文化的大老粗那样吹牛胡侃,反而讨论起最近两年的县试和府试的考题。
刘勤书志在科举又是十四岁的年纪,自然是在旁边听得认真,方瑜也是个渴求知识和信息的现代人,坐在席上连菜都不吃了,用心听着两位秀才的话,生怕漏下一个字。
方瑾还是个爱玩爱闹的小孩子,听不下这些无聊的话,想要找堂弟玩,堂弟也不搭理他,他只好和方老太太做伴,在席面上捡着甜食吃。
聊完科举题目的事,这两位秀才又扒拉出自家孩子开始现场问答考试。先是方老秀才考校刘勤书的学问,见刘勤书神态自若,谈吐不凡,心中十分欢喜,就把随身带着的一块玉佩摘下来赐给师孙,并勉励师孙刻苦读书,争取过两年就去参加县试府试,考中榜首。
按照年龄排序,接下来就是考方瑾。方瑾十分紧张,抓着堂弟的手开始嘟囔道:“唉呀,烦死啦,好不容易从村子里出来玩一趟还带考试的,烦死啦,烦死啦!”
方瑜被方瑾反复唠叨的的“烦死啦”给烦死了。又觉得这家伙抓着他的手很别扭,想要挣脱,可方瑾的力气比他大,手拽不回来,又被方瑾魔音贯耳,可把他给烦得够呛。
终于方老秀才考刘勤书考得尽了兴,想起来自家孙子,叫方瑾过去。
方瑜这下终于摆脱了方瑾的撩闲,十分开心地围观起类似家里亲戚来了逼熊孩子表演节目的戏码。
方瑾被自家爷爷管得严,脑子又是聪明的,所以功课上还算扎实,除了个别的地方有点磕绊,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对答如流。
刘秀原见先生的孙子如此出息,自然是将肚里的百般好话掏出,夸奖之语不绝如缕,让方老秀才很是骄傲开怀。
方瑜对考胜归来的破小孩很是无语,明明学得很好,为什么考前还要抓着他絮絮念,真的是个好烦人的小破孩啊。
方老秀才乐完后,对学生说:“瑾哥的功课还算可以,不过比不上勤书的刻苦努力,我家瑜哥却是个天赋异禀又知上进的好孩子。”
“先生家的瑾哥已经是同龄幼子中的良才美玉了,没想到您的族中后辈还有好苗子,这可真是多亏了先生您慧眼识英才,又耐心地因材施教。”刘秀原知道先生是个有一说一的人,因而对方瑜十分看好,笑着说:“诗既亡,春秋作。”
方瑜见刘秀才示意他往后背,便笔直站好,不急不缓地继续背着,直到刘秀才叫停。之后刘秀才问了几个典故含义,又考了他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先生的孙子辈果然不凡,瑾哥和瑜哥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刘秀原先生把两个孩子一起夸,又对方老太太笑着说:“老夫人好福气,您这孙子以后肯定能光宗耀祖的。”
“谢刘秀才的吉言,都是大哥教得好,要不然我们一普通农家的孩子哪有这么早就能读书认字的。”方老太太在席上一直不敢多说话,她一个乡下婆子也没多少见识,能到县上秀才先生家做客也是托大伯子的福,方老太太很有自知之明,因此在为数不多的话里也要带着对大伯子的感谢和夸赞。
方瑜在一旁乖乖站着,看大人们愉快地互相夸,以为今儿的表演节目算是完成了。可没想到,两个卫朝的秀才十分喜欢以文会友,又让下人搬来书桌和笔墨纸砚,现场做了两首诗,又誊写下来细细鉴赏。
这自然又是一场大型互夸现场。方瑜看两个正宗古代老书生作诗写字,还能算得上是看个新鲜。可方瑾却是觉得无趣极了,外加上早上赶路的疲乏和饱足的肚子,靠着叔奶奶打了个哈欠,没一会儿就眯着了。
等到两位秀才鉴赏完诗文,又想起让孩子上来展示写字的功底时,才发现方瑾睡了,只能跳过他,让剩下的两个孩子来写。
方瑜看刘勤书神情专注地下笔,每个字都写得极为工整方正。方老秀才又开始对刘秀才说一些夸奖他家长子的话,刘秀才依旧谦虚客套。
之后方瑜也去写了一首诗,然后又是夸奖和勉励,种种如此便不必一一赘述,这古代的考小孩学问也和现代家长让孩子表演才艺一般,没什么可新鲜的。
吃罢饭后,方老秀才和刘秀原去了书房,刘勤书陪着方瑜去前院的学堂参观,这家的夫人过来陪着方老太太说话。
方瑜很好奇古代的私塾,河东镇虽也有私塾,方瑜却没进去过,只在门口望望,能听到里面有读书声传出来。今天正好有机会来县上的私塾先生家做客,方瑜是一定要趁机好好参观。
作者有话说:
快过年了,熊孩子们做好表演的准备了嘛!
第12章 女孩学习进展与入学问题
“勤书兄,您是几岁正式入学的?”方瑜问道:“私塾里其他的学生大多是几岁入学的啊?”
刘勤书笑道:“父亲忙于教导学生,没时间私下给我开蒙,就直接把我放到蒙学班里混着学,说来也就是三四岁的年纪吧。至于其他的学生,大多都是七八岁入学,要不然太小的孩子也坐不住,当然也有一些父母盼子成龙的,五岁多就想送进来,不过我父亲不大爱收,因为太小的小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私塾里只有我父亲一位先生,他照顾不过来。”
“刘师叔也真是辛苦。”方瑜又打听道:“勤书兄学到哪里了,刚才看叔爷爷考您您对答如流,弟弟真是羡慕,勤书兄是不是快要去考童生试了?”
“哪里啊,我还差得远呢。”刘勤书笑着谦逊道:“不过粗粗学了一遍,离下场考试还远着呢。倒是瑾师弟少年英才,才六岁便能专心读书,前途不可限量啊。”
方瑜在学堂逛了一圈,又问了许多问题,然后就被叫回了后院,坐下喝茶用了点心果子。方瑾这时也醒了,吃了不少甜点心,而后要去如厕,非拖着方瑜陪他一起去。
方瑜嫌茅厕太臭,就跑到远处站着等,方瑾磨磨唧唧的,方瑜等得不耐烦,在外面跺脚喊方瑾快些。
好不容易方瑾才出来,也没洗手,就想过来抓方瑜的手。方瑜跳着躲了过去,方瑾不依,又追着挎住方瑜的脖子,方瑜实在是折腾不过这个堂兄,最后只能这样走路了。
方瑾对方瑜说:“县上私塾比镇子上的好多了,房子更气派,茅厕也好,院子还大,真希望我能在这读书啊。”
方瑜说:“刘秀才是叔爷爷的学生,那你哥哥为什么不送到这里来上学,反而都在镇上的私塾学习啊?”
“我也不知道啊。”方瑾蹦哒两下,“应该是我们家在县城里没房子吧,所以才不过来读书的。”
“也对,不过你哥哥他们要是来师叔这里读书,肯定能被照顾的。”方瑜想以后来这里学习,这样有叔爷爷这层关系,以后刘秀才肯定会多照顾他的,而且以后参加县试也方便,不用来回赶路。只不过,怕家里负担不起,毕竟去镇上读书还可天天往返,要是在县城读书肯定是要在这边租房子的啊,还要一个人过来陪他,方老太太必定不能放心。
方瑜左想右想,回到堂上不免又端起好学生的模样,希望在刘秀才那里留下一个好印象。
方老秀才看了看天色,起身提出告辞,刘秀原苦留几番,说家里房舍充裕,先生几人可留宿,不必着急赶路。方老秀才推辞,说家里人还等着他们,又说了些闲话,才彻底出来。
祖孙几个找到方老二,坐上牛车原路返回。方瑜这时才抵不过困意,迷迷糊糊睡着了,一觉睡到夕阳西下时,醒来就直接到家了。
方瑜从炕上爬起来,看到四妮坐在炕的另一头缝补衣裳,又听见院子里几个女人在说县城的见闻。
四妮看弟弟醒了,连忙把手里的针别在线团上再拿到远处,然后端来一杯温水,送到弟弟嘴边。
方瑜先道了谢,然后接过碗自己喝。
“县城好玩吧?我刚才听奶讲,你们还去饭馆吃席面了呢!”四妮最远才去过镇上,县城对于这个女孩来说简直就是她所知道的最好的地方了。
方瑜笑着说:“比镇子大,人也多些,还有高高的城墙,城墙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