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的事情,我和青菱接触也不是很多,总之设了新的官吏结构,并派出了大量由义军里面出的工作小组,清理各地情况,包括当地官员之前的执政状况,还有各地账本。他们采用一明一暗的方式,明察与暗访结合,以求少出差错。”
“而后根据我们定的标准,对之前的官吏择其合格者方可留用。我们离开之前,主公正准备考虑重开科举之事。待开科取士后,就能解决目前人手不足的问题,天下人心也会真正的安定下来。”
“还要感谢兴庆府的两位简先生。当初他们办学的模式,已经传扬到了天下,有识之士无不称颂。义军在之前也吸收了不少那里的学生,他们在天下重安的过程中,出了大力气。而义军四处征战的时候,每攻下一地,恢复那里秩序的时候,条件合适也会办上所学校。所以现在,新朝倒不是那么缺乏能写会算的官吏。”
方长点点头,问柳元德:“百姓们如何?”
柳元德见方长更关心百姓,于是对他说了自己掌握的信息:“百姓们自然是重新安定下来,只是动乱的创伤远未到抹平的时候。兵荒马乱的时候过去后,诸业倒是已经重新兴旺,田里庄稼也种的整齐,我们一路走来,也看到了不少婚丧嫁娶的。”
“嗯,那便好。”
方长简单说道,而后他再也没提起这个话题。
天下人重归安定,这样已经够了。
至于这个年号昌平的新朝,不过是再一次的历史循环而已。
生产力的变化幅度不大,甚至由于人口损失,还有些倒退,仅靠义军们的个人觉悟,并无法持续太久。接下来,大概率还会是和以前一样的世界,或许会好上一点点,毕竟时代进步的虽然慢,但还是在前进。
………………
日出的时候,在高处看云海是很震撼的。
至少对柳元德和于青菱来说,他们感觉在这仙栖崖后山顶上看的云海日出,比在仙栖崖边看的日出,要壮丽许多。
这个高度,看向远方再无遮挡。
云海无边无际,看上去柔软而飘忽,金色的阳光在波涛汹涌的云端飞溅着,浮光跃金,瞬息便能变幻万千。
后山很高,而且早晨的山风很凉,但在方先生的护持下,柳元德和于青菱一点儿都感觉不到不适。他们之所以不说话,却是因为对眼前美景的震惊,也因为这幅美景让他们带上了几分沉醉。
待太阳完全跃出到半空中,方长对二人笑道:“好了,日出已经结束,咱们下去吃早餐吧。”
于青菱:“嗯,这里的云海真好看。”
从后山下去的路途并不好走,而且上山容易下山难。
还好方长之前无事,已经在一些险峻处修建了些石阶,而于青菱和柳元德都有功夫在身,虽然没吃早饭力气不足,身手也超出普通人一截,对于这种山路也能接受,并无多少不适。
………………………………
第476章 【脱胎换骨】
三人脚力都很快,所以下山的路途显得不算太长。
借着之前方长开辟出来的一些台阶,他们穿过几片嶙峋乱石,穿过几大片灌木,来到了灵剑泉所在的位置。
灵剑泉的名字,乃是平平地刻在泉边大石上,正对着天空。
所以,在之前上山时候,再加上天色昏暗的缘故,柳元德和于青菱并未看见这三个字。但如今太阳已经出来,灵剑泉旁边又没有遮挡,于是下面的情形一览无余。
就像无名殿的匾额一样,初见时,平平无奇,但越看,越觉得这三个字有味道。
柳元德停住脚步,指着下面好奇地问:“方先生,前面山脚处这口泉,为何命名为灵剑泉?”
方长也停下来,看着那三个字笑着道:
“我之前在山下背的那口灵泉剑,你们也熟悉,它是我给自己铸的一柄剑,当时灵泉剑出炉时候,便是在此泉中淬火。于是铸好的剑便取名为灵泉剑,这口泉也被我命名为灵剑泉。”
“原来如此。”于青菱称赞道,“先生真会起名。”
“哈哈哈。”方长忍俊不禁,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于是对柳元德和于青菱说道:“对了,我看到你们上山时候,带了兵刃来。待吃完早饭后,将你们的兵刃给我,我来将它们优化下。”
…………
早餐比较简单,每人一个煎鸡蛋,还有薄面饼卷蔬菜,以及一大碗茶。
鸡蛋来自于崖上的鸡棚,用油煎的焦黄,而其中还有溏心。面饼和蔬菜的材料,也是来自崖上的粮田和菜畦,饼烙的洁白且软,蔬菜新鲜无比,还抹了些方长自制的面酱。茶叶更是崖边茶树所产,灵气充沛,柳元德他们这样的凡人,饮之可以延年益寿。
“唔,我来收拾,你们去把随身兵器取来。”
吃完后,方长收拾起碗碟,而后让柳元德和于青菱回屋拿兵器,自己则去洗刷。
这两天里,他们被方长安排在无名殿的一间客房里住下,两人回到住的屋中,取来了自己素常所用的兵刃。在外面行走的时候,他们兵刃不离身,不过来到了仙栖崖上后,一是由于这里安全,二是出于对方长的尊重,他们选择将随身兵刃放在了住处。
于青菱和柳元德的兵器,依然是当年方长和他们一起护送囚车时候,所见的那两柄。于青菱的随身兵刃还是当初那柄细窄长刀,柳元德的佩剑依然未变。
两人捧着兵刃走出来,见方长已经将早餐所用碗碟洗刷完毕,正坐在擦干净的石桌旁,于是走上前去,对方长说道:
“方先生,这就是我们的兵刃了。”
“好,交给我吧,你们可以在这里喝茶等待。”方长接过刀和剑,说道。
“我们很好奇,不知道先生是否介意,我们观摩下您怎么处理这两柄普通刀剑么?”于青菱按讷不住好奇心,遂直白地对方长说道。
对此方长当然不介意,他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你们不嫌弃炉火炽热,过来看看便是。”
说罢,他拎着刀和剑走向工棚处,于是柳元德和于青菱一起跟上。
工棚这里大大小小的都是各种窑炉,有的适合烧石灰,有的适合烧瓷器,有的适合炼铁炼铜,有的适合炼钢,还有的可以烧焦炭。
方长又大把空闲时间,窑炉这种东西又不容易坏,几年下来便攒了这许多。
之前柳元德和于青菱一起上崖的时候,便看到工棚处有炉子正在冒烟,其实那是方长又冶了炉铁。此时,流进铁炉旁边凹槽里面的铁锭,早已经冷却凝结,只待被放进旁边反射炉里面炼成粗钢。
选了个适合简单操作的小炉子,方长扔进去些焦炭,而后借着旁边的余烬,将炉火点燃。
随着风箱的运作,炉子里面的火焰,颜色逐渐变化。
长久以来,方长早就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他根据火焰的颜色,就能估计炉膛里面的温度,虽然不如温度计,但锻造些普通用具和材料,完全足够。
等待炉温上升的时候,他在柳元德和于青菱平静的目光中,去掉了刀剑的鞘和装具,只剩下中间的刀条剑条。这两柄刀剑,是柳元德和于青菱还在行走江湖时候置办的,材质并不算好,但多年来他们早已经用习惯。
方长将刀条剑条扔进炉子里面,待炉火将它们烧得通红,在将融未融的时候,伸手将它们拿出来,而后拎起旁边锤子,各自锻打了五十三下。不过他并未改变刀剑的形状,依然维持着它们原本的样子,毕竟这是两人用习惯的长短和外形。
接着他将锻好的刀剑,用力一抛。
在柳元德和于青菱有些惊讶的眼神中,刀剑在空中划过两道痕迹,被齐齐扔进了灵剑泉中。
“淬火,顺便温养一下,三日后便好。”他解释道。
…………
接下来两天,柳元德和于青菱,并没有和方长一起进山寻景。
他们各自拿了铁锹锄头,和方长一起劳作。
在田中锄草、给药材花卉浇水、搬运作为建筑材料的石头、挖掘扩充碧玉塘……两人身体素质很好,干活这种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虽然远远比不上方长。
到了原本计划离别的日子,也正是方长帮他们锻造刀剑的三日后。
方长朝着灵剑泉的方向,轻轻招了招手,之前又遭到一番锻打的刀剑,齐齐破开水面,飞将过来。
他将刀剑拿在手中,展示给二人看。
原本明亮的刀剑,外表变得稍晦,不再那么耀眼,但剑身刀身清澈的像一泓泉水,看起来便很不凡。而且,更是有丝丝锋锐之气,萦绕在上面,细细想来,倒是有些像面对方先生那柄灵泉剑的感觉。
领着二人到工棚,方长依然用之前拆下来的装具,将刀剑恢复原样。
“给,试试感觉如何。”
两人接过各自的兵刃,柳元德虚刺了两下,于青菱挽了个刀花。原本就很熟悉的兵刃,忽然变得更加顺手,宛若延长了几尺的手臂,运转之间毫无滞涩。对比之前的刀剑,它们现在简直已经脱胎换骨。
………………………………
第477章 【碧玉塘将有新名字】
“真不敢相信,这竟然是我原来那柄刀。”
于青菱有些爱不释手,她又挽了几个刀花,称赞道:“先生的锻造方法真是奇妙,虽然看起来和原来没有任何区别,但就是感觉好用了太多。”
兵刃在手,她便忍不住想砍点儿什么东西。
四周望了下,征求了方长的同意后,她拿来几根正在晾晒的粗竹子,立在地上。轻咤并轻轻挥刀,几根竹子应声而断,噼里啪啦几声,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
“好刀!”于青菱说道。
而后她兴奋地示意柳元德道:“元德,你也试试你的剑。”
柳元德点点头,走上前去,他抽剑在手,朝着刚刚于青菱竖起来、已经被砍去一半的竹竿们,轻轻刺过去。
几根粗竹竿被一剑穿了个透亮。
而后他轻轻挥剑,原本就被砍去一半的竹竿们,登时只剩下了四分之一。
看两人对新的兵刃很满意,方长笑道:“喜欢就好,若是有兴趣,你们可以自行给它们取名字。之前在某本杂书里面看到,说刀剑有了名气,也就有了精气神,未曾考证过,但真假无伤大雅。”
于青菱和柳元德对视了眼,笑着应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便到了分别的时刻,两人准备向方长辞行。
于青菱和柳元德来崖上的时候,便没有带什么行礼,只是一人背了个小包裹,拎着柄兵刃。他们准备走的时候也如此,简单而潇洒。比起在义军中时,当初的丞相和元帅,如今显得十分自由自在。
方长收拾了刚刚锻刀剑用的炉子,从工棚方向走过来。
他手里拎了块金砖,走过来递给于青菱,指了指工棚的方向道:“云中山里有矿,我仓库里面有不少金银,知道你们要走,这块金砖送给你们。对于平常人家来说,钱这东西多多益善,居家过日子,定不能缺了这些东西。”
于青菱大方地接过,将其塞进包裹中,而后和柳元德一起,向方长致谢告辞。
方长点点头,摆摆手道:“你们走吧,这会儿下去,傍晚前就能到虎桥镇,可以在那里歇息一晚,再筹划接下来的行程。路上小心,希望后会有期。”
…………
仙栖崖上重归清净。
接下来几天,方长劳作不停。
这些普通而繁杂的事情,用超然的心态坐起来,十分的有乐趣。
不管是挖湖搭屋,还是给田地浇水锄草,亦或是采收些蔬菜,再将成熟的药材简单处理后,放进竹匾里或者玉盒中,都让方长兴致勃勃,从不厌烦。
无名殿边上,被方长建造了长长的回廊,直接通到厨房处,还分了岔路,通向地窖和浣花溪边。
厨房也被重新翻盖,墙壁俱都用砖石砌就,十分结实,不过房顶还是竹木结构,以大木为梁,上覆竹片,竹片上覆盖了稻草垫,稻草垫上面铺泥和瓦片。
不过重点是里面。
方长在厨房里面,砌了个大炉子,上面有两三个出火孔,而且可以随时封闭其中一部分。
长长的烟囱直指上方,等其正式使用时候,定然火力猛旺,很适合颠炒。
他还给自己的大铁锅做了个灶台,旁边置有风箱。除此之外,还有个小火炉,用来慢火炖煮。
如此一来,厨房的功能齐全了许多。
方长破开木板,贴着一面墙,打了个长长的碗架,上面盖了布,可以防止灰尘进去。
他还预留了个孔洞,将竹渠接入进来。
当初从南屏山回来后,方长便仿照自己给南屏山铺的竹渠,在仙栖崖上也铺了一条,不过后来用的较少,有些朽坏。而自己平常用水,也多喜欢去溪边和湖边,或者去灵剑泉打水,放进厨房的水缸中。
如今,他替换了旧竹子,重新修了这条竹渠,并将其直接引入了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