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入温水,王氏一边让赵莺莺用大火熬煮,一边动手撇去汤汁内的浮沫。等到汤色澄清之后又加入食盐调味,姜丝等去味调和,最后一勺猪油完毕。看着差不多了,对赵莺莺道:“莺姐儿,换上小火,住一刻钟到半个时辰就够了。”

    赵莺莺应了,一面主意着火候,一边看准备其他菜色的王氏。道:“娘,我今日在刘二姐那里听她说话,已经明白她的意思了。”

    说着把刘二姐和她说的那些话原模原样给王氏学了一遍,然后才道:“娘,你觉得刘二姐她是怎么想的?”

    王氏似乎已经明白赵莺莺远比其他的孩子要早慧,因此也不避讳她这些。赵莺莺问她,她就道:“这有什么不懂的,不过是个小姑娘做人家外室心里害怕,想要找个娘家人依靠而已。”

    时下风俗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家在夫家的地位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她在娘家的地位——这很好理解,如果在娘家也没人理的话,那自然是夫家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反正不会有人替她出头。

    刘二姐是被家里人‘卖’给了潘裁缝的,刘家人本就没有底气找上潘裁缝。再加上刘家现在已经回乡下老家了,更是说不上话。刘二姐从小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关于娘家如何重要。却没想到有朝一日她是个没有婆家也没有娘家的人。

    或者说,她的婆家是个假婆家,而娘家永远没有指望。

    这种情况下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给自己找个娘家,也就是找个靠山。

    王氏想了想又道:“不过她怎么这么快就想到这件事了,而且一下就想到了咱们家?说不定背后有人教她呢——这个不用猜,总归不会是潘裁缝教的,那不是叫家宅不宁吗!只能是她亲娘亲爹了。”

    赵莺莺不发一言,实际上这也是她的推测。所以说,刘二姐的功力还远远不够呢。不要说瞒过经过皇宫勾心斗角的她了,就是经历事情多一些的王氏都不能糊弄。

    “那。。。娘,咱们还管这件事儿么?”赵莺莺试探道。

    “不管了。”王氏擦擦手:“赶明日找一回潘夫人,给她提一回醒就是了。”

    赵莺莺明白王氏的意思——刘二姐这种主母点头之后才置下的外室其实没有什么需要防备的,而刘二姐之所以这么急迫地想要找到一个靠山,应该是另有原因。想想她现在的身份吧,答案还是挺明显的。

    她不甘心做外室,不甘心自己的儿子会被抱进潘家成为潘夫人的儿子,而从此之后和她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她不甘心也没有办法,谁让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外室,谁让她家收了潘裁缝的钱。文契上面也早就说好了包占她的事情,就连孩子的归属也白纸黑字写明了。

    面对这种情况,她首先想到的法子就是去闹。她一个人闹还不够,还得是整个娘家一起去闹。就像是她娘原来在刘家的时候,一开始她爹并没有分家出来,是两个舅舅加上娘一起大闹了一回。然后一切才得偿所愿。

    她的得偿所愿是什么?赵莺莺和王氏猜测,左不过就是进门当妾室,后头还能自己养孩子。至于说更高的,那是不可能了。但是就算是现在的这些,那也是难如登天。须知道潘裁缝是入赘的,很多事情她可做不了主。

    至于说娘家人去闹?谁去!反正赵家人是不回去的。

    没错,赵莺莺一家明显不会当这个冤大头。

    赵莺莺笑着点点头,彻底把这件事丢在了脑后。只是看菜色差不多了,道:“我去后面叫爹来吃饭!”

    赵莺莺从夹道小门到后院的时候,后面几个大铁锅和几个染缸都没有闲着。赵吉、赵蒙,请来的师傅和小工,全都忙的热火朝天。

    之前大旱大雨的,人人都忧心天灾去了,以至于染布的事情大家都忘记了。又加上后来大雨天连绵,就是想染布也不能够了。

    这样的后果就是到现在大量的染布单子积压,赵吉临时多请了两个小工,然而依旧是人手不足,每天从天亮忙到点灯为止。

    这样的劳累,王氏看在眼里,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很心疼——没有劝说,只不过每天早上单独七八个鸡蛋煮的红糖鸡蛋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鸡蛋对于如今的赵家来说已经说不上什么享受、补品了,看上去早上吃七八个红糖鸡蛋不算什么。只不过这也就是看上去而已,实际上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食谱。凡是需要点灯熬油干活的男人,女人家总是会每天烧七八个的红糖鸡蛋给他吃。

    还别说,真管用。不要说赵吉这样的了,就是要熬夜干重体力活的,有每日一大碗的红糖鸡蛋往往也能熬得住!

    王氏这样关心,不过赵吉自己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对家里人他只高兴道:“这一次接的订单多,恐怕是前些日子生意冷淡的补偿了——所以说啊,不管扬州遭了什么难,人都是要过日子的。前头没买的布,后头也要买。等着吧,这能忙上好一段时间了!”

    相比忙碌,赵吉更不能忍受的显然是闲着。前头闲了好长一阵,他一直记着没有事做的时候他有多慌张。他就是一个染布的,果然还是总想着这个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是靠这个赚钱、养家糊口的。

    即使后来靠着买卖石灰和瓦片大赚了一笔,但是那是横财!哪里比得上整日都有染布的订单做来的让人踏实!

    “爹、大哥,娘让我来叫你们吃饭了!”赵莺莺通知他们。

    赵蒙听到这话如何不喜,他早就巴不得去休息了,奈何赵吉不点头,他根本不敢休息。这会儿却是王氏叫他们吃饭,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于是丢下手里的东西,一溜烟就跑回前院了。

    赵吉指指做工的师傅和小工:“请师傅们的中饭准备好了?”

    赵家的染坊供应师傅和小工一顿中饭这是一直都有的,赵莺莺笑着道:“娘已经煮好了浓浓的大米粥,还有配着吃的三合面馒头和酱菜。马上送来,您就放心吧!”

    赵家一家人坐在桌前,赵吉搓搓手:“哟!原来今日吃中和汤,难怪莺姐儿那般积极,这是她爱的啊。”

    说着赵吉用汤勺捞了慢慢一勺的‘干货’在赵莺莺碗里:“喜欢吃就多吃一些。”

    赵莺莺笑着应下了,家里人此时都是满脸的笑意,她也跟着笑了起来。她想起了锦衣玉食的上辈子,想起了刚刚回到家乡时的忐忑——而紧接着她想到的只有,这样的寻常欢乐日子长一些,再长一些!

    第92章

    冬天的早上; 天还没有亮。住在倒座柴房里的丫头杏儿就起身了,别的先不做; 先去隔壁房敲门:“李妈妈; 李妈妈,该起了!”

    听到屋子里传来悉悉索索的响动,杏儿这才到厨房去。厨房里有留了一夜的暗火; 上面放着一把锡壶。壶口微微冒出一些白气,里面的水应该还是暖的。顾不上其他; 杏儿先用了一半的水洗漱。

    等到她头也梳的溜光,扎成一个长长的辫子的时候。一个四十出头的妇女走进了厨房; 见她就点点头:“你这丫头倒也勤谨; 居然一日也没有误过。”

    虽说每个人在固定的时间起床; 习惯了的话轻易不会改变。但是这种事情也不是十成十地准; 总有那么一两回不灵的。可是杏儿起床却不是这样; 每日一个钟点起来; 竟是从来没有错过。

    杏儿给李妈妈的铜盆里添热水,腼腆地笑了:“我在家时伺候我爹; 早就习惯了。”

    李妈妈想起杏儿的来历,叹了一口气; 道:“你别多想,这家主家都是好人来着——虽然卖身为奴怎么也说不上好,但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杏儿将厨房水缸里的水添在锡壶里,又把炭火烧旺,低着头看着红彤彤的火炭道:“李妈妈; 我知道好歹的。我家的境况是那样。。。爹早就看不惯我和我姐姐们了,姐姐们熬到嫁人,不是给人做填房,就是给人做童养媳。轮到我甚至等不到嫁人就不愿意养活了,卖给人做奴婢。”

    那火钳拨弄了一下炭火,她表情平静道:“不过做奴婢也没什么不好的,在家的时候伺候父亲、继母、弟弟们,万事不由己。现在被卖了,同样是伺候人而已,又有什么不同呢?好歹主家人好,连脸都没有和我红过一次,和以前相比,我算是过上好日子了。”

    李妈妈忙着点燃灶膛里的火,笑着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人呐就是要看得开才能过的好一些,不然一辈子岂不是和自己较劲过日子了?”

    说话间灶膛里的火已经燃起来了,她又放了两块木柴进去,差不多了就把洗好的米倒进锅里这是要煮粥。

    “你先去大小姐二小姐房里看看,两位小姐一惯起得早,这时候说不定已经起了——打些热水过去,服侍着梳头洗脸。”

    杏儿应了一声,便撩开门帘子跨过厨房门槛出去了。

    她先去东厢房看,东厢房两间房分别住着大小姐和三小姐。三小姐那间屋子听不到什么动静,但是大小姐房里却点着灯。杏儿知道这是大小姐醒了,忙到门前敲门:“大小姐,我提热水来了!”

    几息功夫门就打开了,开门的是个十八岁上下的大姑娘。她生的清秀可人,又正当时候,因此虽没有锦衣华服珠宝首饰,也颇有一种动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长到十八岁的赵蓉蓉。

    赵家自赵蓉蓉十四岁定亲之后又过了四年,这四年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只不过赵吉王氏两个勤恳经营,经过四年赵家的家业比以前不同。赵吉家后面的染坊已经雇佣了三个师傅和七八个小工,每年有两三百两银子的赚头!

    王氏原先想的要多多地买织机,然后租给人使用赚钱的事也成了。如今她手上已经有了六七张织机,每年都会租出去。她什么也不做,只管收租子钱也能进账三十两上下。

    不得不感慨了,这世上真是有钱的越有钱,因为他们有本钱可以钱生钱。

    这样的赵家虽然还是在升斗小民之列,但是与曾经的赵家却大大不同了。这些不同是方方面面的,放在最表面上来说大概就是赵家如今也是有下人的了。

    赵家第一个下人是两年前买的,两年前鲁地又逢着大灾,人市上买人格外便宜。正好王婆子见王氏和赵蓉蓉赵莺莺每日操持家务辛苦,便劝道:“你们家如今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了,何必事事躬亲?就说侄媳妇你吧,若是不做这些家务,时间放在织绸上,也赚的多。”

    她这句话提醒了赵家,又道:“要我说,你们该买个丫头婆子之类的,不说服侍起居,就是做做粗活也是好的。”

    以赵家的情况确实能用得上下人了,只不过赵家人是苦过来的,哪能想到自家还有用下人的时候,所以竟是从来没有往这上头想过的。这时候王婆子提了一句,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请认识的人伢子介绍,花了十两银子买了李妈妈。李妈妈四十岁上下,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又烧的一手好菜——虽然只是家常菜,但是对于赵家也够了。总之这对于赵家来说,比瘦瘦小小的小姑娘可强多了。至于说今年十三岁的丫头杏儿,那是今年初秋的时候买下的。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赵蓉蓉。

    这件事是王氏给赵蓉蓉准备嫁妆的时候,打听龙家前面几个孙媳妇的情况后才决定的。

    “我们家底子比起宇哥儿他大嫂家还是薄了一些,人家到底是承重孙,说亲的时候也不寻常。但是比起其他三家,那又不差什么了。既然是这样,她们有的东西咱们蓉姐儿必定也要有,不然到时候还没进门就叫人小看了。”

    赵蓉蓉许配的龙家老五龙闵宇上头还有四个哥哥,四个哥哥都有了,当然就还有四个嫂子。这家里人口多了就是有这一点不好,什么事儿都不能是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事事要比较着来!

    人家都没有的,你最好不要独一个有。而人家都有的,你就一定要有。总之,记得要和光同尘!

    王氏在饭桌上就和丈夫、婆婆商量:“我打听过了,龙家是有下人服侍的。不过宇哥儿几个嫂子里头除了三嫂没有带丫头陪嫁之外,其他的都是有丫头做陪嫁的。我寻思着一个丫头的钱我们又不是出不起,该给蓉姐儿买一个的。不然到时候她进了龙家的门脸上无光。”

    赵吉一边吃菜一边点头:“这件事提醒的及时,还是你们女人家细心!人家闺女有的,但凡咱们负担的起,咱们闺女就该有。”

    于是之后找了相熟的人伢子,带来几个女孩子,小的有七八岁的,大的有十五六岁的。小的便宜,只要七八两银子就能买下,大的贵一些,要二十两银子。最终王氏花了十五两买下了十三岁的杏儿。

    这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