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几百两上千两银子的绣品,即使是扬州,也不是随地可见的。

    而在这不多的份额里,他们更多地被管事们交给了各大绣庄。绣庄有很大一部分利润都用来贿赂这些管事了,也算是成本之一吧。至于指名,或者直接逛绣庄买现有的绣品,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可实在是太少了。

    赵莺莺并不挑拣,算一算,三四个月赚二百八十两,在市井中也不算少了。所以认可地点点头,只在最后要了绣送子观音的绣线和白绢,都是按照绣两幅的量来的。面上是说防着损耗之类,其实赵莺莺的手艺,这么简单的活计。。。就算是损耗也不会那么严重。

    只不过这种白来的便宜,不要白不要。这还引得掌柜的侧目道:“崔七奶奶到底是成家的人了,比以前厉害多了。”

    赵莺莺以前有的时候自己买材料,有的时候掌柜的主动给她。毕竟一块白绢、一包绣线,这能值多少?相对与普通绣品的价格,或许还值得一说,可是这种价高的绣品价格摆在那里,这点材料就不算什么了。

    赵莺莺拿了一块包袱皮把白绢和绣线装好,告别了掌柜的。因为事情顺利的关系,天色还很早。这一路又离太平巷子很近,要经过太平巷子口,她干脆脚一拐,往娘家走去。

    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看到她过来的时候王氏大为惊奇:“你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前一日还送过中秋节礼过来——你等等,我让李妈妈多做几个你爱吃的菜。”

    赵莺莺在家的时候就受宠,何况是出门了再回来。这种情况下的女儿总是格外尊贵的,娘家一般都要好好招待。

    赵莺莺却一把拉住了王氏:“娘,你别忙,我不吃饭的,晚饭已经煮了,我回去就有的吃。前日送中秋节礼也没能说什么话,刚才我上彩秀坊接了个活计,经过巷子口想着时辰还早,这就过来了。”

    因为住得近,实在没有什么格外想念的情绪,平常赵莺莺和崔本常有机会过来,王氏倒也没有一定要留赵莺莺吃饭的意思。上下打量赵莺莺,看了容光焕发精神极好,这就知道她在崔家过的不错了,心里并没有什么不放心。

    赵莺莺将手上的包袱放下,左右看了看,她是正在找赵芹芹。往常她要是回娘家,赵芹芹是第一个跳出来。这一次她都进门这么大一会儿了,却没有看到赵芹芹的影子,这一点让她颇为在意。

    知女莫若母,王氏一看赵莺莺的表现就知道她在想什么。笑着告诉她:“芹姐儿正好出门去玩儿了,还和我说是去伙伴家做针线,这话我能信?只不过想着半年来关她也关的够紧了,偶尔出去玩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赵莺莺出嫁之后,家里就只有赵芹芹一个女孩子了。虽然下面还有年纪更小的赵茂需要教导,但放在赵芹芹身上的目光还是很快增加了。更何况赵芹芹正是谈婚论嫁的好时候,王氏正给她四处看人家呢,这时候正该她好好表现。

    而未出门的女孩子要怎么表现?最好的表现就是没有表现,在家好好呆着就是了。至于别的好名声,无论是样貌,还是别的,王氏自忖赵芹芹都不差什么——所以始终是集中主要力量限制赵芹芹外出。

    别人问起赵芹芹最近怎么都不出门了,王氏就理所当然道:“都已经是大姑娘了,她自己也知道事了,怎好意思再满到处乱跑?”

    这话一出,旁的人自然之友赞叹的。就这样,赵家小女儿年纪到了,而且和她姐姐们一样贞静贤淑的名声可不是就传出来了。先不说事情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反正王氏的目的是达到了。

    赵莺莺听王氏无可奈何的话,笑着道:“娘就是这样了,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的严厉,说是要扳一扳芹姐儿的性子,然而一见芹姐儿闷闷不乐,有下不了狠心了。不过要我来说,芹姐儿性子活泼也蛮好的,她心里清楚什么是活泼什么是轻浮呢!您又怕什么?”

    “还不是怕她将来婆家人不喜欢!做姑娘的时候活泼,远亲近邻哪一个不爱?见了都要夸一夸逗一逗。可是做人媳妇的,谁不喜欢轻声细语文文静静的样子?”王氏是赵芹芹的亲娘,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当然都是为了赵芹芹好。

    赵莺莺只能安慰王氏:“其实这是娘想的太偏了,真正明事理的婆婆又不是没有,您就是其中之一。您想想,您要是有个芹姐儿这样的儿媳妇,乐意不乐意,喜欢不喜欢?天底下难道婆家人都那么难缠?”

    王氏想想:“若是蒙哥儿讨老婆不能使那样的,茂哥儿倒是可以。”

    赵蒙是长子,长子媳妇的性格当然是端方稳重一些好。赵茂是幼子,自然没有这种忧虑。

    “那就给芹姐儿找个小儿子呗!不然您还指望芹姐儿做长子媳妇?”赵莺莺理所当然道。

    赵莺莺的话让王氏响起了什么,忽然笑了出来:“你别说,最近有个媒婆嫂子给我说了一户人家,说是要是芹姐儿说亲。这个人家最好,她一牵线,事情准能成。这家的哥儿就是小儿子!”

    赵芹芹今年十五岁,赵莺莺一出嫁,王氏的眼睛里就只有她一个了,麻利地开始给她寻摸亲事。王氏的这番作为没有瞒着人的意思,于是各方的媒婆都来打听,上门提亲的还没有,可是托媒人来试探的已经不少了。

    这媒婆虽然没有直说,可是话到这个份上,王氏也知道了,这家应该对赵芹芹有意思。

    对赵芹芹有意思本身不算稀奇,赵芹芹综合家世、人才、品貌等,算是左近很出挑的姑娘了。到了这个年纪,一家有女百家求,正是应当的。真正让王氏注意的是那些在她看来,确实可以做女婿的人选,而这家的哥儿显然就是。

    “家里并没有什么营生,有的是乡下二百亩水田,还有两所房子。一所房子自家住,一所房子出租了。家里世世代代是耕读传家,就是体面的好!对了,那哥儿的爹是个秀才,如今在个什么书院做启蒙的塾师,专教蒙童。”王氏兴致勃勃地给赵莺莺说明。

    两百亩水田,也不论是什么品质的水田了,在地狭人稠的江南一带,这已经是了不得的家底了。靠着两百亩水田佃租,这家人什么都不做,一年也能收入二百两到四百两。至于具体有多少,要看是什么品质的水田。

    更何况这还是一个读书人家——读书人家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若是家中无钱,穷的要饿死人了,这自然不值钱。可是家中但凡能够到达中等,哪怕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立刻也能显出值钱来。

    关于这一点,赵莺莺倒是能理解。真的那么穷了,吃饭过日子便是第一等要紧的事情了,至于读书不读书的,谁还管?但是一旦解决了吃饭问题,读书就是一件顶好的事情了。因为读书人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出人头地的希望。

    这又和做生意发财不同,或者说比那个要让人趋之若鹜的多。

    别看这世上笑贫不笑娼,真正论起来,这些商户相比起那些做官的的,那又是地下天上了。不然为什么他们一发了财就急着送家里的子弟去读书?也就是为了改换门庭而已!

    “是这家的小儿子——这家有兄弟两个。”说到这里,王氏似乎有些不满意:“按照他家的说法,水田不能平分,大儿子是长房,得分走一百五十亩,只有五十亩是小儿的。不过另外有了补偿,除了给起个和现在住的屋子差不多的房子给小儿子,另外那出租的宅子也归小儿子。我问过了,那宅子颇大,是个小三进,为了方便出租已经分成了前后两半,现在每年瓦片钱也有二三十两。说起来也马马虎虎了。”

    虽说民间多喜欢小儿子一些,可是分家产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完全以喜好来决定。更何况对方是一诗书传家的读书人,读书人么,总是更讲究一些的。所以最后的家产分成这样明显有利于长子的局面,也很正常。

    这都不算什么,怕的是那些表面上专程一碗水端平,实际嫁过去之后才知道丈夫待遇不好。那时候说什么不是迟了?最多就是分家产的时候帮着去闹而已。

    赵莺莺心里有一本账,算一算就知道了,若真是这家人,那么未来小夫妻两个衣食无忧没问题,大富大贵——或许,这要看赵芹芹会不会经营了。

    “那家小儿子读书怎么样?”赵莺莺首先想到了这一点,对方的身家在众多求亲者里面算不得好。不过读书好不好也是身价的一部分,如果是个读书好的,自然立刻身价百倍。

    “有些灵气,可也算不得好。我去像巷子里张秀才打听过了,这话的意思是,运气好的话,二十多岁就能当秀才,运气不好,考到老应该也能捞到一个秀才。可是举人,乃至于进士,那就需要大运气了!”王氏既不算满意也不算失望。

    赵莺莺点点头,心里衡量了一番,觉得这户人家还可以。不过具体的,还要看那家的人好不好。婆婆是不是刁钻的,嫂子是不是大度的,小姑是不是难缠的,哥儿是不是上进的。一样样要细看,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决定的。

    王氏说到这里,小声与赵莺莺笑道:“这家人也是十分聪明的了,不算是格外有钱的,可是能一直坚持诗书传家。除了勤俭朴素之外,也就在于他们会挑媳妇。专门找那种家底厚实又会经营的——家底厚实看的到,至于会不会经营,这就很看眼光了。”

    就像这一次一样,这一辈有两个儿子,那么本来只够一人舒舒服服读书过日子的家产要分成两份。这还是兄弟少了,真要哪一辈有兄弟四五个,立刻就得让家里打回原形!读书可是很贵的。

    所以不仅要子弟勤俭节约不学坏,还要子弟会生发。可是读书又是一个需要专心的事情,分心去学经营产业,那读书就肯定没有希望了——理所当然的,这件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找一个会经营的媳妇。

    从这家如今依旧过的很滋润来看,他家确实很会挑儿媳妇了。甚至这一次挑中赵芹芹,别人不知道,赵家人自己还会没数吗?赵家这几个姑娘其实都是很机灵很会经营的那一类。就算是赵莺莺,她也只是不喜欢风险颇大的生意而已,真的要经营,见识远超过一般街坊人家女孩子的她会比别人差?

    母女两个到头来闲话半天,根本没有说什么别的,全放在赵芹芹的婚事上面了。这时候赵莺莺才有些明白为什么那些已婚妇人都爱说这个,这个时候谈论果然和做姑娘的时候感觉不同,就连她也投入进去了。

    唯一不好的大概是赵芹芹玩儿野了心,赵莺莺直到离开她也没回家。赵莺莺也不等她了,抱着自己的包袱,慢悠悠地晃了回去。

    回去的时候崔本还没有到家,家里只有桃儿他们。桃儿给赵莺莺开门之后接过了赵莺莺的包袱,给赵莺莺说下午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某个崔家亲戚家里要办喜事嫁女儿了,请赵莺莺和崔本大后天别忘记过去。

    这种喜事其实是早就知道的,就算不通知也是一样。可是这又是一定要通知的,若是没有这一请一接,气性大的甚至就不去了——你都没有接我,实在是太不尊重人了,那我又为什么要上赶着去?

    “知道了。”赵莺莺应了一声算是记下,这次的喜宴也算是她第一次参加崔家亲戚这边的喜事,是早就有打算的。所以并不怎么挂心,只不过感叹了一句:“最近是什么日子,怎么大家都说起婚事的事情了?在家的时候才听我娘念叨了一耳朵要给芹姐儿寻摸亲事的事情呢。”

    第175章

    此时; 哪怕不是世家大族; 普通百姓依旧聚族而居。但是城里可没那么容易,因为除了最早入城的那一批; 其余的进来,哪还有整块的地让人买到一起?所以同族人往往只能尽量买到相近的地方。

    住得近是有考量的——哪怕分支再远,那也是同族; 往往能互相照顾; 遇到外面的困难也能共同抵御。如今这个年头生存不易; 只有集□□同的力量才能生活的更好。

    崔家也是如此,崔父这一支居住的地方离其他各支距离并不远,平常走动是十分容易的。赵莺莺之前跟着崔本、崔家大嫂等人还去过各家; 算是认认门路,是免得以后见了亲戚都不认得的意思。

    这一次嫁女儿的人家; 算起来是崔本侄儿辈。毕竟是大家族了,总是年纪差不多,辈分差得远的也多了去了。至于说血缘远近,大概是四服。也就是出了三服,但又在五服之内,不算是近亲,可硬要说有多远,那又不是了。

    可别小看这种亲缘算法,很多情况下同族人并没有多少交情,那么平常交往的分寸就在这上面了。赵莺莺只问崔本和这家有没有特殊的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