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儿也黄了,你现在还有什么指望?只怕一般人家也进不了了。干脆再等一等,你给家里做两年活儿再说——到时候那些等着娶媳妇的人家哪里还会计较你现在的一点小事。”

    可是那样的人家也是最不好的人家啊!

    赵蕙蕙知道这件事不关赵蓉蓉的事,但是她能怨恨谁?她只能怨恨赵蓉蓉,明明她们两个遇到的是一样的事儿,凭什么最终却这么不同?

    第64章

    明晃晃的太阳当空挂; 到了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大姑娘小媳妇的大都躲在家里,或者操持家务或者做一做女红; 只有家里困难非要女子也出外打混的人家才会例外。

    赵莺莺一家当然不是这之列; 如今赵莺莺家的染坊越发兴旺了。蓝白布的订单一直在下,虽然没有成为大流行,但细水长流的更让人安心——赵吉早就估摸着蓝白布无法成为特别时兴的花样。

    卖给富贵人家吧; 人家嫌太朴素寻常,卖给穷人家吧; 人家又觉得太贵,等于是两边都不讨好。唯一的好处是蓝白布算是个稀奇; 物以稀为贵; 总有一些富贵人家愿意买来显摆自身。而且这蓝白布至少在扬州只有赵吉能染; 这就等于是独门生意了。算起来也赚的不少了。

    而且靠着蓝白布; 赵吉逐渐认识了一些布庄绸缎庄的大老板; 勤于走动; 时常问候。长久下来多少留个印象,混个眼熟; 人家要是没有自己合作的染坊,或者有的时候活儿多活儿急; 一下就想起赵吉来了。

    因此染坊的活计越来越多,赵家日子自然也就越来越滋润了。过去四月算账,一个月就进账二十多两,这可是以前染坊一年才能有的进项!

    有了这些进项,赵吉和王氏不仅把之前买房子倒拿赵莺莺的银子给抹平了; 还有了结余。靠着这样的红火,赵家一家越过越松快。

    气候热起来之后,家里人不仅少出门,还买了许多绿豆之类消暑之物,每天都有绿豆汤、酸梅汤供应。准备起夏季衣裳也一点不吝啬,王氏特意去布庄挑选了好夏布,准备给家里人都做一套新夏裳,和以前的旧的换着穿。

    王婆子来串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已经裁剪到一半的夏裳,王氏自然没空做这些,这都是赵蓉蓉和赵莺莺一起做的——赵莺莺今年也开始‘学’裁剪了。表现的一学就会,不过王氏和赵蓉蓉等人似乎对赵莺莺在女红上的天赋已经习惯了,并没有什么惊讶的样子。

    “好巧的手艺。”王婆子捧着夏裳啧啧称赞。

    要知道剪裁在女红里面算不得格外难的,所以剪裁也是学的比较早的手艺——因为华夏衣冠自有定例,就算所谓新的流行风尚,也不过就是换个花样,少有衣服本身的制式都换的。

    所以知道几个制式,然后按照每个人的身量调整就是了。而且华夏衣冠还不讲究贴身,所谓量体裁衣,一般人家也不要求格外精确。这即是说,手艺平平也能照样供应一家人穿衣。

    “做这一身衣裳费多少布料?”王婆子又问道。

    赵莺莺不说话,赵蓉蓉便小声道:“这样上下一套,连小衣肚兜的,我做要十二尺半,若是莺姐儿做还能少快一尺。”

    王婆子才一听就又忍不住叫起来:“哎呦呦!老天爷怎么牲畜恁般巧的姑娘来了?这裙子可是今年时兴的样式,我之前也见别的姐儿做过,没有十三尺布料可做不来。十三尺一下的那都是老裁缝才能有的手艺,更别说莺姐儿居然能在十二迟以内!”

    是的,剪裁缝补似乎不难,但是分辨巧与不巧还是有办法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省不省布料,据说最巧的裁缝能活生生省掉三分之一的布料,但是于成衣上看不出分别。凭借的无非是下手之前胸有成竹,下手之后眼光精准,经验丰富。

    王婆子看过了姐妹两个正在做的夏裳,又瞟见针线笸箩最上面放着几只绣好的香囊。便问:“这是蓉姐儿的手艺罢。”

    这话也是白问了,因为赵莺莺如今还没有学刺绣,这上头她就是有百般手艺也不能施展。

    赵蓉蓉手上不停,笑着道:“随便做两个,现下蚊虫越发厉害了,倒不用一定要等端午的时候才戴避虫的香囊。”

    端午节向来有避五毒的传统,这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譬如说佩戴五毒形状的健人,譬如说喝雄黄酒,又譬如说戴这种装了避蚊虫药粉的香囊。

    今年天气不寻常,蚊虫出来的也早,倒是不一定非要等端午节才佩戴这种香囊。

    晚间家里吃晚饭的时候赵蓉蓉就和王氏道:“娘,我给家里人都绣了香囊,莺姐儿给样囊打了络子,那些避蚊虫的药粉都用上了。”

    王氏点点头,吃了一碗茶泡饭——茶泡饭大概是最简单的一种饭食了,一碗白米饭,一辈茶水。王氏还特别喜欢用冷茶,因为这样米饭就能很快冷下来,在越来越热的日子里,吃这样一碗清爽的茶泡饭显然比吃一碗干巴巴的滚烫米饭来的舒服。

    在这件事上方婆子也差不多,不过她吃不惯茶味儿。便拿凉水冲一遍饭就是了,这便是过水饭。都是市井人家的吃法,上不得台面,不过过日子么,只要自己舒服就够了。

    “今年热的古怪,幸亏咱们家的避暑药买的早。我前些日子还挺巷子口牛嫂子抱怨,现在才五月初,避暑药就已经比往年贵了近一半,而且还供不应求。看看要铺前挤着要买的人没有?据说药铺都限定每人买的分量了,这倒是和灾荒时节卖粮差不多。”

    赵莺莺听着王氏的话心里点头,想了想道:“娘,家里什么时候买粽叶,买米包粽子?”

    如果是乡村地方,粽子叶当然不用发愁,不仅家家户户有,有的时候野外也可得。但是在扬州这样的城里,一根青草也要花银子,更不要说端午的粽子叶了,那更是连着涨价也有人要。

    至于说米,包粽子可以用的米种类有很多,就算直接用家里的米也可以。但是按照传统,北方人用粳米,南方人用糯米。扬州地处江北,但许多风俗上面更接近南方,在粽子上也一样,用的正是糯米。糯米香糯粘滑和普通的白米口感特色上差别很大,也就是这种差别使得糯米一般不是用来做主食。而是在做各种副食的时候使用,譬如糍粑、年糕、汤圆等都是使用糯米。

    南方人用糯米做粽子,把糯米粒扎的紧紧的。等到粽子煮熟出锅,剥开粽叶露出来的粽子总是格外晶莹剔透。

    粽叶不能久放,所以这才一直拖着。王氏也没多考虑,想到只有几天就端午了,粽叶买回来用水养着也不妨事,便道:“明日就去买,江米和粽叶都多买一些——江米至少要二十斤,粽叶就配合着江米的分量来。”

    江米就是糯米,王氏一直习惯这种叫法。

    二十斤江米,那可不少了。以王家吃饭为例,因为家里油水越来越厚,吃饭就没有以往厉害了,这么一大家子二十斤米也足够吃上半个月了。

    不过王氏让买二十斤江米并不是打算家里吃半个月粽子,而是因为端午节的粽子不只是自家吃,还要作礼。无论是赵家小院那里的两个大伯子,还是小三巷王家,又或者街坊邻里,那都是要送的。

    当然了,也会有回送的粽子。不过粽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放,轻易不会坏。所以家里存的多了也不打紧,慢慢吃就是了——甚至不会吃厌烦!因为这些粽子来自不同的人家,味道也有各家特色。

    有甜有咸,有肉有豆,里面馅料可以各种不同,味道自然也就大不一样了。

    第二天趁着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赵莺莺和赵蓉蓉就结伴去买江米等包粽子用的到的了——随着赵蓉蓉的年纪越大和赵莺莺的越发懂事,王氏越发在家务上倚重两个女儿。

    这时候她才对婆婆方婆子道:“我生蓉姐儿的时候我娘就和我说了,先开花后结果这才是最有福气的,比先有一个淘气小子不知道好到哪里去。现在看果然不错,有蓉姐儿领着家事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我不知道省了多少是,放下多少心。”

    赵家如今虽然有染坊赚钱,似乎用不着王氏在织绸了。但王氏却不这样认为,一则她赚的钱也不是小钱,一年二三十两,积攒下来将来也是一份家业——她听说那些徽商大户明明已经腰缠万贯,却生活中十分节省,平常是一文不舍一分不用,家业就是这样积少成多出来的。

    另外一个就是王氏已经习惯自己也能赚钱了,这时候就算家里有了赵吉做主心骨,她依旧不肯轻易放下织绸。她不仅没有放下织绸,还打算攒一些钱,再买织机。

    这时候扬州城里有织户,往往有好几架织机,花钱雇佣人来织布。织户出钱,织工出力。好多人家靠着几架织机吃饭,经营得当居然也能小康。王氏倒不觉得自己能做多大——那些做的大就不只是经营上的事情了,往往还有人脉。但是十来架上下的织机也不少了,一年收入也颇丰。

    不过现在也只是计划而已,一架织机二三十两,可不是轻易能攒下来的。

    赵莺莺和赵蓉蓉可不知道王氏背后说这些,姐妹两个这时候在粮米铺子里正按照王氏的吩咐买东西呢。

    “江米二十斤,红豆两斤,绿豆两斤,红枣一包——家里不是有红枣吗?算了,反正红枣放不坏,家里常常要吃的。”赵莺莺不过是照着单子买东西。

    临会账的时候才道:“大姐,绿豆再多买一些吧。家里用来煮绿豆粥绿豆汤的绿豆剩的不多了!”

    赵蓉蓉有些犹豫,因为最近气候热的关系,绿豆也比平常涨价三分。不过想到赵莺莺说的都是现实情况,家里也不缺这一点子。便点点头,对小伙计道:“在多称两斤绿豆,一起送到太平巷子赵家染坊。”

    小伙计连忙再去量绿豆,装好之后交代人送走,笑着与赵莺莺赵蓉蓉道:“姐儿们下手快,这些日子最好卖的是绿豆。也就是这早上一会儿了,再等一会儿这绿豆必然卖完。”

    赵莺莺和赵蓉蓉互相看了一眼,赵莺莺忽然觉得这几天听了太多天气极热的消息,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而且总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事,无论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无法,赵莺莺只能不去想。和赵蓉蓉又去了杂货铺买火腿之类的东西。这也是要用来做粽子馅料的,除此之外鲜肉、腊肉、蛋黄等都是咸味粽的馅料。只不过这些都是自己家里制作,用不着像火腿这样在外面买。

    买回东西的第二天赵家就开始包粽子了,这是一件全家人都参与的活动——除了还睡在襁褓里的赵茂。赵芹芹原来还想跑来着,被眼睛尖的王氏一扫,立刻老老实实了。

    不管她能做多少事,这种一家人一起的活动总是不能逃的。

    之前赵家已经把糯米泡着有半日多了,正好拿来包粽子。赵莺莺没有做过这个活计,一开始并不着急上手,而是仔细观察王氏和方婆子的动作。她发现方婆子的动作要比王氏利索的多。

    虽然之前并不知道方婆子和王氏那一个包粽子厉害一些,这时候她也直觉一样认为方婆子包的更好,于是凑到方婆子身边去仔细看。

    王氏见了便点头道:“你奶的粽子确实包的好,整条巷子都没有比你奶的粽子更齐整好看的了,你多向你奶学。”

    对比王氏和方婆子包粽子,赵莺莺很快发现不同,方婆子往粽叶里面放江米和馅料的时候是唯恐不紧实,一个劲地用筷子把米粒和馅料扎紧。赵莺莺很聪明,立刻想象到出锅的粽子——如果包的不紧,那不是和米饭差不多了。

    因此立刻知道粽子的要诀就是要扎的紧。

    不过知道归知道,真的上手去做的时候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是使用蛮力的话,速度慢,而且做久了之后就手酸。特别是赵莺莺这样的小孩子,力气本来就不大,那就更吃力了。

    不过她手很巧人也聪明,前面做的很难,但是很快就掌握了诀窍。就算比不上大人,看起来却比之前强得多,很是有模有样。

    王氏看了就赞:“莺姐儿聪明,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和你外婆学这些,从来都是一遍两遍地教。当时就算学会了,等到第二年端午又全忘了。非得等这样来个四五年,然后才记得牢牢的,再不忘。”

    正说话间,外面有傍晚吃完饭无事做四处走动散步的街坊站在门口道:“嗳,赵三嫂在包粽子呐!”

    如果没有之前张家那种情况,平常家里有人的时候,赵家是不关院门的。这时候院门开着,外头人自然能看见赵家一家老小都坐在院子里包粽子。

    王氏笑着招呼:“正是了,四嫂!我家各种馅料都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