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徐老作为第一作者署名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也仅仅只有三篇而已。
江扶月年纪轻轻,还是个学生,就已经有了一篇。
未来是不是会产出更多?
要知道当年徐开青快四十岁了才拿下第一篇《Nature》,如今的她还不到二十!
消息一出不仅震住了明大,还轰动了国内学术界。
当天中午,闻风而动的媒体记者就把学校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保安事先没有接到通知,看着这么大堆记者,争先恐后,长枪短炮,直接懵了。
等反应过来,拦都拦不及。
“妈的!这群记者疯了吗?”
“咱们学校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啊?怎么就把他们给招来了?”
“你问我?我问谁?”
“……”
记者被保安推来推去也怒了,干脆把话筒怼到其中一人脸上,“请问江扶月在不在学校?”
“能叫她出来接受采访吗?”
“你们对江扶月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觉得她这个人怎么样?”
“……”
几个保安这才反应过来——
这群人是冲着月姐来的!
没错,他们也跟着大家一起喊“月姐”。
本来哥儿几个的年龄都能给人小姑娘当叔了,可谁让这个称呼太魔性,校园每个角落几乎都能听到,叫着叫着就习惯了。
“抱歉,工作时间不接受采访!”
对于记者抛出的问题,几人概不接茬。
很快,萧山出现,主持大局。
“各位记者朋友,请稍安勿躁,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也是才得到这个消息,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记者敏锐地抓住关键:“那这么说,明大并不知晓江扶月的具体研究内容?”
萧山:“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校为江扶月同学修建了独立实验室,我想这才是对她最大的支持。”
记者们还想再问,但都被萧山四两拨千斤顶回来。
最后,他承诺:“采访当然可以,但今天不行,还请各位在门卫处留下联系方式,校方会通知具体时间。”
这才把一群记者打发了。
萧山轻舒口气,汗都没来得及擦,又大步朝实验室走去。
他要找江扶月问清楚!
什么论文?
几时投的《Nature》?
怎么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突然给他整这么一下?
人都差点吓傻!
萧山心头气哼哼,可去实验室的路上,嘴角却忍不住一扬再扬。
妈呀!那可是《Nature》!
顶级学术权威啊!
敲!
江扶月这是不做就不做,一做就干了票大的。
等萧山到了实验室,果然看见坐在电脑前导入数据的江扶月。
她穿着白色实验袍,长发束成高马尾,目光专注。
萧山张了张嘴,突然之间好像变得不会说话。
半晌,他才开口:“校外那么多记者,你倒好在这儿躲清静。”
江扶月手上动作没停:“反正你会处理,我就不操那份心了。”
萧山嘴角一抽:“……”她还挺理直气壮。
不过……
“好歹抽个时间去见见那些记者,对你,对明大,都有好处。”
“嗯,我知道。”江扶月点头,“你看着安排吧。”
过了两秒,她又说:“但我建议最好再等一个星期。”
萧山皱眉,目露疑惑:“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吗?”
江扶月勾唇:“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会更好。”
萧山:“?”电影看多了?
疑惑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他就知道了原因。
在距离江扶月论文登上《Nature》仅两天之后,又一重磅惊雷投下。
她的另一篇生物学领域论文《解析活性的人组蛋白pre…mRNA 3'末端加工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发表于最新一期的《Science》之上。
《Science》和《Nature》地位相当,都是世界级的权威学术期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博士阶段,能在两者中任意发表一篇论文,那么留校的时候,妥妥直升副教授。
如果能拿下两篇,那教授职称基本就没跑了。
这可难为了明大一票学生,在此之前,少爷小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Science》、《Nature》,就算听过,也并不清楚它们在学术界代表的权威和荣耀。
因此,最近几天校园内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疯狂检索这两本期刊的学生。
然后——
“卧槽!以为就是两本杂志而已,没想到这么牛X!”
“刚看到一个网友的留言,说如果有生之年谁能给他一篇CNS,他愿意mpg(卖pigu)!”
“月姐一出手就拿下俩,这是什么水平?”
“国内迄今为止无人能及的水平,嗯,就是这么简单。”
“月神不愧是月神,请接受我的滑跪。”
“得!那群记者又要来堵校门了!”
“兄弟们,我有种很强烈的预感,明大要起飞了,大家赶紧坐稳!”
“抱稳月姐的粗大腿,咸鱼也能变肥美~”
“已经想不到什么合适的词可以用来形容月姐——天才?太俗气。牛人?又太粗鲁。”
“……”
别说明大众人惊叹不已,就连徐开青和老彼得这两个和江扶月在同一个实验室进进出出的大佬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就奇了怪了,你成天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晃,跟进合作项目,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另外两项不同领域的研究?”
还分别投了《Science》和《Nature》。
“瞒得够严实啊?”
江扶月轻咳:“早就投出去了,又不是最近才投的。”
徐开青:“……”
老彼得抱着ipad,打开最新一期《Science》和《Nature》的电子版,把江扶月那两篇论文找出来,从头到位看了两遍。
随后表情夸张地惊叹道:“噢!Chou,你简直就是学术界的bug!交叉学科领域的全能天才!”
而此时,萧山却坐在办公室里,手指摩挲下巴,静静思考——
这就是江扶月让他推迟一个星期安排记者采访的原因?
一篇是访,两篇也是访,弄到一起更省事。
所以,她早就料到自己还有一篇论文会登上《Science》!
“啧……”
不过,为什么是一个星期?
明明只有两天而已。
萧山暗搓搓想,再料事如神又怎样,时间不也还是没估准吗?
江扶月也没那么无所不能!
但事实证明,该打的脸,迟早还是要打回来的。
而江扶月真的无所不能。
因为——
三天后,前方再度传来捷报。
江扶月又一篇论文《小胶质细胞通过补体依赖性突触消除介导遗忘》(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被《Cell》收录在最新一期杂志中!
至此,江扶月集齐世界三大顶级学术周刊——《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而时间刚好就是——
一个星期!
萧山独自坐在办公室,手抖到端不稳查茶杯。
她还是人?
------题外话------
两更合一,五千字。
今天的月姐继续光芒万丈~
注:相关资料来源网络,请勿考究。
第761章 她在发光,周校长悔(两更合一)
叩叩叩——
敲门声传来。
萧山猛地抬头,看向来人,茶水洒在手背上,他一点反应都没有。
“何主任,什么事?”
“校长!拦不住了!您快去看看吧!那群记者就像疯了一样!哦,还有隔壁Q大的几个老教授,颤颤巍巍守在校门口,希望能见江扶月一面,我劝不住,也不好拦……”
何主任快哭了。
这一个星期,明大就跟坐过山车一样。
不,比坐过山车还夸张。
过山车好歹高低错落,有起有伏,而明大这一个星期只有高没有低,只有起不带伏。
总之,就是被江扶月三篇CNS带得冲上了青云端。
眼看一高再高,实则后背悬空,不知道哪一秒就会掉下来,轻则缺胳膊断腿,重则粉身又碎骨!
主任慌了,从记者堆儿里挤出来,赶紧跑来找萧山。
萧山深吸口气,扯过纸巾擦掉再次被茶水溅湿的手背——
以前没学术成绩的时候,他愁。
现在有了,还一来就仨,他好像更愁了是肿么肥事?
“这样何主任,你先把那些记者带到阶梯会议室,安抚一下情绪,我随后就到。至于那几位Q大的老教授……沈老今天在我们这边有课,等会儿你让他去接待一下。”
“好。”何主任点点头:“那您呢?”
萧山咬牙:“我去找躲懒的那个!”
“?”谁?
……
实验室。
萧山风一样刮进来,差点撞翻了椅子。
“徐老,江扶月呢?”
徐开青朝里面封闭实验室看了眼:“刚进去。”
萧山:“……”
“她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
“不知道,估计半天吧。”
“……”萧山急匆匆来,最后蔫巴巴离开,还是先搞定那帮记者再说吧……
傍晚,江扶月从实验室出来。
由于双手在药水里泡太久,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十个指腹还是起了褶皱。
她伸出手,嫌弃地看了眼。
脑子里已经在思考用什么防护性能更好的材料来替代,下一秒,冷不丁抬眼,看见萧山坐在椅子上,眉眼流露疲态,好像等了很久的样子。
“你怎么在这?”她走过去。
萧山起身:“总算出来了……”他已经送走记者,又送走Q大那几位老教授,还在这里干等了快三个小时,江扶月才从里面出来。
何止半天?
大半天都有了!
江扶月:“找我有事?”
“已经一个星期了,你后面不会再来几篇CNS吧?”
她莞尔:“你猜?”
萧山:“……”不,我不想猜。
“你以为CNS是大白菜?”想要就有?
萧山:“在你这儿,难道不是?”
江扶月:“……”
“不开玩笑,说正经的,那群记者已经劝不住了,今天打发走,明天估计还会来。我的建议是,尽快接受采访。”
江扶月点头,轻嗯一声。
“那明天?”萧山试探。
“可以。”
他轻舒口气:“还有一件事,隔壁Q大几个老教授也想来,可能会针对对你那三篇论文的具体内容当场提问,你看同意还是拒了?”
江扶月:“没关系,都来吧。”
临走前,萧山不放心地再次跟她确认:“没有第四篇CNS了吧?”
江扶月勾唇:“萧校长是想有,还是不想呢?”
萧山:“……”问题超纲,拒绝回答。
采访时间定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各大媒体闻风而动。
从Q大过来的教授远不止昨天那几位,愣是把会议厅前两排都包圆儿了。
萧山轻啧出声。
何主任跟在旁边,悄悄擦汗水:“咱们明大还从没这么风光过。”
是啊,众人瞩目。
萧山:“越是这种时候,咱们越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差错。”
何主任忙不迭点头:“是这个道理。”
上午十点,受邀人员到齐,现场座无虚席。
江扶月走到台上。
提问正式开始。
记者的问题都比较常规,不难回答,江扶月游刃有余。
只是轮到几位教授提问,现场气氛便不自觉严肃起来——
一名老教授翻出论文,指着其中某个观点,“在《小胶质细胞通过补体依赖性突触消除介导遗忘》中,你提到……”
江扶月认真听完,也拿出随身携带的iPad,打开论文:“1856年德国医生Rudolf Virchow观察到……”
“众所周知,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大约占脑细胞的10%。在过去,它们被认为是大脑中的被动旁观者,仅在受伤或感染时,才起作用……”
然后,又一名教授继续提问。
江扶月:“后生动物细胞中三种主要类型的RNA聚合酶II转录本………聚腺苷酸化信使RNA(mRNA)、组蛋白mRNA和小核RNA(snRNA)……”
“我尝试重建活性的人组蛋白pre…mRNA 3'末端加工复合物,并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在近原子分辨率下解析出它的结构……”
她站在台上,面对业内权威、媒体记者,以及来旁观的众多师生,自信从容,侃侃而谈。
像一个发光体,无法不吸引所有人的注意。
明明是一场采访,可记者们听完,却感觉自己听了一堂学术报告会。
什么小胶质细胞……什么RNA聚合酶……
离开的时候,表情里还带着几分懵然。
算了,听不懂。
Q大那群老教授们倒是点着头,一边讨论着,心满意足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