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红楼,王夫人选择咸鱼-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春为此哭晕过去了一场,她生身之父贾敬去世的时候,她心里憋闷归憋闷,难受归难受,却一点想哭的意思也没有,可见惜春确实跟她公公处的好了。
  惜春夫婿接过了宗令的活儿,也从忠顺王世子变成了新一代忠顺亲王,只是他们夫妻遇事还是有商有量,并没有因为老忠顺亲王的去世有任何改变。
  又说起生孩子的事儿,平熙帝去世之后,惜春夫妻俩才想起生孩的事儿来,也亏得忠顺亲王从来没有催促过。
  这投胎就是儿子,等到孩子蹦蹦跳跳五岁都过了,惜春两口子便想着生第二个,哪知道第二个孩子并不是他们俩热切期盼的女儿,这原本计划中的第三胎就彻底没了踪影。
  倒是忠顺亲王自己看得明白,两个孙儿也够了,他自己还只有一个儿子呢,没有孙女缘分也罢,总不能逼着孩子非要生出一个孙女来吧!
  说来也奇怪,荣宁二府除了贾琏宝玉一辈还有几个女孩儿,等到了贾蓉贾兰一辈,也就只有贾琏家里有个贾萋,探春头一胎生了个女儿,再往下数,便连着三代一个女孩儿也没有了。
  惜春也是生了两个儿子之后,才惊觉孩子生的晚了,她若是嫁了人就生一个,说不定还能将贾萋娶回家。若是第二子也早生几年,说不定也能娶到探春的姑娘。
  操心儿子婚事的惜春夫婿也愁得挠头,“实在不行,咱们便只好指着宫里选秀看看了。”
  惜春再一次听到选秀,却没想到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当年第一次听到选秀的时候,还是元春从宫里归家备嫁的时候,眼下元春的儿子都登基好几年了,过几年都要给她孙子相看媳妇了!
  惜春对选秀产生了兴趣,借着元春的光也看了一回,回来却专门找尚在人世的王晴吐槽:
  “那些个姑娘穿得一样,妆容也差不多,也只是头上的首饰能看出几分差异来。若是真这样选,那选出来的姑娘还有什么看头呢!”
  王晴当场便给惜春出了个主意,“不如给一份卷子,让大家填一填好啦。”
  王晴看着老了,但其实内里依旧年轻地跟二十出头似的。所以很快就拿出了一份看着不错的卷子,惜春凑过去一看,上面的题目跟什么经史子集都不相干。反而很是日常,多是问喜欢什么菜式,喜欢什么颜色,会做什么手艺之类的。
  当然后面便有几道非常规的问题:做错过什么事情没有,事后可有如何补救;有没有什么遗憾等。
  惜春一看就忍不住拿着去见了元春,元春很快就把这考题安排了下去,惜春倒也从中选了合适的媳妇,日后也算儿孙满堂,一派和睦。
  只是,自从送走了王晴,惜春大病一场之后,便一直郁郁寡欢,迎春黛玉并探春几个轮番劝导也没什么作用。
  还是她夫婿当机立断,辞了宗人府的差事,陪着她走了一趟金陵,这才叫她重新活了过来。
  只是那之后,她便一心管着从王晴那里得来的产业,连儿孙之事都不管了。
  还是后来迎春因为丈夫去世,她想去江南游历一番。但因为一人出门若是排场大了太显眼,便想着拉上她,她又想起王晴当年也曾在江南各处游览过,途中还给大家写了信件描述各处的景色,她便同意了跟迎春一起出门。
  姐妹二人互相扶持,在江南待了一整年,将昔日王晴看过的风景都看了个遍,将王晴吃过的美食都尝试过,之后又去了福建跟广州。
  外头的世界实在是太纷繁了,好的坏的都叫她们遇上过,姐妹二人还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游记,出版过后竟然意外地受欢迎。
  她们姐妹二人也被王晴调教了几十年,走到哪里便能发现新的商机,倒是让王家和贾家合作的商队开辟了不少新的路子,也让好些贫困又封闭的村子走了出来,更是给不少在外地做官的贾氏子弟添了好几笔政绩。
  惜春是宗室,终究不好在外头就留,两年一过便被召回京城,而迎春带着小儿子继续游历,还取到黔州和滇州,去了缅甸跟高棉。
  探春此时也眼红得很,送走了丈夫也加入了迎春的队伍,她年轻的时候还想过找到跟土豆一样的高产物种,只可惜一直没有那个运气。
  后来在高棉以南的地方游历之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红色表皮的薯类,她翻开爬在地上的藤蔓,发现这爬藤隔一段便生了根,心念一动,便取走了几条藤蔓,一路上用和了水的稀泥养着,竟然真的长出了根茎,继续存活了下来。
  后来,等她乘船回到广州的时候,那些偷来的藤蔓都已经结出了手指粗细的红薯。等到丰收的时候,她暗自一算收成,竟然跟土豆也差不离!
  迎春跟探春将这东西献给了宫里。当然,她们没能给自己挣来一个配享太庙的荣耀。
  但是齐齐封为国夫人,享受跟王晴昔日一样的待遇,也足够让她们满意了。
  再后来,因为朝廷局势的混乱,宝玉跟黛玉决定带着全家老小回金陵,迎春那时候早已回了金陵做起了富家翁,探春跟惜春却一时不得脱身,只能继续在京城里煎熬着。
  后来皇子们互相攻讦,宗室都被那些起兵造反之人屠杀殆尽,惜春痛失一家老小的同时,看着满皇宫的乱象,干脆和探春一道,压下了朝臣的不服,直接把皇位交给了最先领兵回京的那位杨姓小将。
  杨小将乃是先皇后母族,先皇不做人,在几个孩子当中搞平衡,害得先皇后母子三人冤死,娘家也流放西北。
  杨小将便借着从西域剿匪得来的军功,又搭上了贾家跟王家的商队,这才在短短五年里升任到正五品,又娶了西北将军的长女。
  算起来,司徒氏男丁无一幸存,这位杨小将,已经是眼下最好的人选了。
  杨氏当国,改朝换代之后,并没有把司徒氏太庙里供奉的王晴和王子腾兄妹移出来。毕竟他发家也好,得位也好,都离不开王家跟贾家的帮助。
  贾氏女眷的名声在杨氏一朝开国时候,再次传遍大江南北,叫天下人心生向往。
  只是啊,昔年养在一处的姐妹四个,竟然病逝在了同一个月,几家人连丧事都办不过来,杨氏国朝甚至亲自前往祭奠,只是姐妹几个本身不在意,且早已看不到这些身后事了。


第157章 贾政番外
  荣国府贾政,第二代荣国府嫡次子,贾母的心头肉。
  从他懂事的时候起,贾母就告诉他,他是个读书的种子,将来一定能成为荣国府转文的助力,甚至……能越过他上头的兄长贾赦,继承家业也未可知。
  那时贾政年纪尚小,还不到需要男女避嫌的年纪,日常又没有跟他说过爵位继承的国法如何,他哪里知道贾母不过是妄想,但心中的欲念却真实种下了。
  等他入了学,学了规矩之后,才惊觉这世上许多事情都跟贾母所说不一样,像是贾赦那样的,单单他嫡长子的出身,就注定了日后荣国府只能由他来继承,旁人,哪怕他也是贾母所生的嫡子,日后也只能做一个跟后街那些人一样的旁支!
  贾政不甘心啊,贾赦也没有年长他几岁,人品学识也都比不过他,家里的老夫人只能看到他一个不说,甚至日后贾家的一切都是他的!
  而他自己,若是不能自己求取到功名,日后连家产都只能分到一两分!
  少年人心高气傲,很多时候他自然也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来博得全家上下的青眼。
  可这世上多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
  他自认在贾氏一族,已经算得上会读书的了,可去外面跟别的学子一聊,才发现自己也不过尔尔。甚至他还听到夫子说,他将来侥幸能得中举人。
  哈哈,侥幸!
  让人绝望的还在后头,他们兄弟长大了,贾赦要继承爵位,娶的是当朝内阁首辅,太子太师的孙女,一个书香世家出身的贵女!
  而他的妻子,则是同为勋贵的王家的女儿,一个大字不识的蠢妇!
  他自然要向贾母抱怨亲爹的不公,可不久他就发现,家里不是不能为他寻一个书香世家出身的妻子,而是他的母亲不愿意。
  “那些个清流人家说的好听,其实家里精穷得很,你将来还要走仕途,这钱财自然就少不了!”
  他嫂子张氏进门就生了贾瑚,立马就成了他爹手里的宝。就连他妈想要抱过去养一段时间都不成,索性他的妻子王氏进门很快也怀上了孩子,并且是个男孩儿。
  这孩子是他的嫡长子,他不想让他们兄弟这一辈的事情重演。在他妈将孩子养到周岁之后,就把孩子抱了回来。
  也多亏了他妈跟他嫂子张氏在争夺管家权,不然他哪里要的回孩子呢。
  贾政跟王氏又添了一个女儿元春之后,张氏再次怀孕,只是这时候京中时局紧张,还没等张氏的孩子生下来,宫中就传来消息说废太子举兵谋反失败,当着皇帝的面儿自刎了。
  废太子死后,皇帝又想起了废太子那些年的好,将废太子以亲王礼下葬,废太子留下的唯一的儿子自然就继承了义忠亲王的爵位。
  只是张家作为太子太师,被皇帝迁怒全家流放不说,张首辅为了保全儿孙,在狱中自刎。
  后来这消息传到贾家,张氏当场便动了胎气,只要看见贾赦,便要求贾赦去为她的父兄奔走,贾赦确实算得上有情有义,至少打点好了昭狱,让张家的女眷不至于受苦。
  可张氏还不满意,挺着大肚子去贾代善门前跪求,贾代善直接将她送了回去。
  可是没几天,已经在读书上看出一点天分的贾瑚,竟然溺死在了梨香院外头的荷花池里,张氏听到噩耗直接早产,自己更是血崩而死。
  贾政不知道那些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只是下意识地察觉这一切恐怕都跟他亲妈有关。
  自此,他也被贾母的残酷手段给震慑了一番。想起贾敏上头还有三位庶出的姐妹,说起来嫁的也不差,甚至都算嫁的挺好了。
  可她们出门之后,只是在三朝回门的时候才回来过,之后,便再也没有消息了。
  先是贾瑚,再是张氏,然后是贾代善,贾家接连有主子去世,三年孝期过后,贾政带着一家子搬进了荣禧堂侧院,以孝敬的名义。
  后来啊,贾珠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二十多岁便考中了举人,只可惜他身子不算好,出了考场就病倒了。
  哪怕后来得知中举也没能让他直接好起来。
  李纨也是在他的灵堂上晕过去,才被大夫检查出了三个月的身孕。
  贾政本人是嫉妒过儿子贾珠的。因为他们的经历都太过相似了,不同的是贾珠能堂堂正正地去科举入仕。
  而他贾政,从此只能凭借着贾代善的遗泽,在工部做着一个从五品的小官儿!
  贾政浑浑噩噩十几年,突然有一天接到消息说远在扬州的亲妹妹贾敏去世了,只留下一个不到六岁的小外甥女,且林如海还不知道有没有要续娶的心思。
  然后又过了几年,他突然察觉自家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最主要的便是他的妻子王氏,对贾母好似没有那么恭敬了,对幼子宝玉也没有以前那样宠溺,甚至还暗中想了不少法子改了宝玉好吃胭脂的恶习!
  在他长久的把目光放到王氏身上的时候,恰好贾珠的遗孀李纨上门来挑事。
  李纨外表看起来就是个普通读着女四书长大的寻常女眷,却不想,她内里极为狠辣,竟然看贾珠卧床不起,干脆给贾珠下了药,怀上了孩子,害得贾珠绝了生机,一命呜呼。
  那时候的贾政对贾珠感受复杂得很,羡慕嫉妒贾珠娶了一个书香世家的妻子,恨他年纪轻轻便得中举人。所以他英年早逝,贾政内心里确实窃喜过的。
  可这并不代表贾珠的死,他便真的无动于衷了。
  所以王晴将李纨禁足,甚至不许贾兰去看望,他轻易便同意了,再说那时候李纨的娘家也已经没落,便是没有没落,李祭酒也明说了让李纨给贾珠守节。
  后来王晴又整治了赵姨娘,贾政也只觉得王晴做得对,或许是因为他上了年纪,在女色上便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多追求。
  后来随着元春出宫给肃王做了侧妃,又很快给肃王添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儿子,贾政这才惊觉,王家已经投了肃王了,他贾家的女儿贾元春,便是投名状。
  贾政在外头也做过不少投机的事儿。可自从察觉到王家的小动作之后,便说服贾母也跟着投了肃王,后来甚至还通过贾母限制了贾赦的行为,让荣国府彻底站在了肃王身后。
  果然,王晴的选择没有错,元春入宫便是贵妃,只在皇后之下,后来还做了太后,登基的皇子,就是他们贾家的外孙。
  贾政老得动弹不得的时候,回望起一生的经历。不得不说,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靠着自己做成什么事儿,年轻的时候靠着亲妈掌握了荣国府的实权,老年靠着妻子还封了个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