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魔王娇养指南-第6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三郎即起身告辞。对如今的铁府来说,家人团聚的时间宝贵,他很有眼力价地不再占用。
  第二天一大早,铁钊果然在鸡鸣时分就走了。
  木夫人闷闷不乐了好些天。尽管铁太傅没敢跟她提起此战凶险,可老太太仿佛已经觉出不同。
  “山河飘摇啊!”她唉声叹气,“什么时候才有太平?”
  ……
  又过了些天,铁太傅备齐了资料,来找燕三郎商议。
  找好情报,他不得不承认,颜烈轻飘飘伸手这么一指定,留给燕时初的却是好大一个难题。
  燕三郎还是习惯随手先放个结界,才坐了下来:“青云宗的副山长文庚,是不是有志于山长之位?”
  “不排除他有这个心思。”铁太傅呵呵一笑,“干了那么多年副手,谁不想转正?摄政王几年才去一次,青云宗由他全权负责,他是实际上的一把手,现在他说不定希望自己实至名归。不过——”
  他顿了一顿:“这位文副山长家里两年前出了事,据说对他打击也很大。自那以后,青云宗跟着他更加低调。”
  “什么事?”这当然也是燕三郎想了解的情报。
  铁太傅叹了口气:“据说他女儿带着孙女儿下山玩耍,不幸遭遇山体塌方,一大一小都没了。”
  燕三郎点了点头:“长老会一共七人,有几个是拥戴他的?”


第1249章 详细剖析
  “臭小子,净刁难我。”铁太傅伸了个懒腰,“多亏我府中也有青云宗门下,帮着我把功课做全了。”
  他就跟着颜烈上过两次青云宗,还是以客人身份去的,哪里知道人家宗门里面那么多弯弯绕绕?
  “文庚的威望最高,但别人也有机会。”铁太傅掰着指头数,“杜时素杜堂主掌握禄事堂,除了千渡城之外,青云宗地界内收税收粮,山上一切用度开支,总之与银子有关的事务都由禄事堂专管打理。青云宗的供养,每年都要从禄事堂支出。”
  “不过依我个人所见,杜时素喜欢禄事堂的差事,一心经营,跟燕伯爷有两分相似,对山长之位反而不甚热衷。”
  燕三郎问他:“千渡城的财权独立?”
  “是啊,千渡城由颜庆全权打理,每年上交青云山的钱款据说数量惊人。”铁太傅笑道,“那是只下蛋的金鸡。”
  “这样说来,杜时素和颜庆的关系不好?”
  铁太傅挠了挠头,“从哪看出来?”
  “千渡城给钱,禄事堂收钱。给钱的从来觉得对方要得太多,收钱的一直觉得自己收上来太少。”燕三郎笑道,“没有矛盾就怪了。”
  铁太傅哈哈一笑:“说的是,这两位针尖对麦芒,互相看不上眼。”
  “不止吧?”千岁轻哼一声。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燕三郎提都没提,那就是千渡城的收入占到整个青云宗的两三成。
  也即是说,青云宗从其他领地收上来的税款太少了。
  你手下明明有几十只羊,你总是从最大的那一只身上薅不说,有时候还要把它的羊毛补贴给其他小秃羊。长此以往,大羊怎么会高兴?
  “谢冶光,言律堂堂主,保证青云宗律令森严不输军队。”铁太傅分析此人,“我与他相识多年,这人执拗刻板,为了律令一言之失,跟颜屹父子都曾当面争执。他不是山长的好人选,我想他自己应该也知道。”
  “就不知道他想支持谁上位。”刚强易折,为人上者,身段反而要柔和。燕三郎点头,“杜、谢无意山长,可以剔掉不算。颜庆呢?”
  “你已经知道颜庆是颜屹远亲,当年跟着他一起打下千渡城,功劳很大。但颜庆在安涞城受到排挤,因此颜屹就指其为千渡城主,让他在这里扎根。”铁太傅喝了口茶水,“摄政王告诉我,颜庆这人很有野心,其父不愿指其为副山长,于是将千渡城交给他打理,以作补偿。”
  颜屹和颜烈一样长居安涞城,青云宗必须交给稳妥之人打理,最好不是颜姓。所以最后是文庚当上了副山长,拥有最大权力。
  燕三郎嗯了一声:“现在颜烈已死,颜庆想必是跃跃欲试了。”
  “摄政王生前也作此想。”铁太傅接着道,“再说一人,刘怜玉,性情强势,是白鹿峰峰长。青云宗山峰无数,但峰长只有三位,除了她之外,还有知行峰峰长徐陵光,冲拔峰峰长孙红叶。不过这三位很少下山,专心打理宗内事务。都不像是竞争山长之位的好人选。”
  “青云宗长老会就是这么七人,各堂各峰底下还有许多分支,就不一一列举。”他总结道,“文庚、颜庆最有角逐山长的意愿。”
  燕三郎来回走了两步:“颜庆在青云宗中威望、声誉如何?”
  “这人有些才能,的确把千渡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但颇为自负,对副山长文庚都不肯低头。他和知行峰峰长徐陵光、冲拔峰峰长孙红叶关系不错。”铁太傅想了想,“千渡城是青云宗最重要的钱袋子之一,旁人都不敢轻视于他。因为他文能治,武能战,宗内更有不少年轻弟子以他为榜样,认为他比副山长更有魄力。”
  铁太傅做了个总结:“因此,颜庆若想角逐山长之位,支持者甚众。”
  “那是视骄横傲慢为特立独行,以为谦逊礼让反是软弱无能。”燕三郎轻嗤一声,“误人子弟!”
  咦?千岁侧目。燕小三很少这么尖锐地点评别人。
  少年又问:“这两人当中,谁继任山长的可能最大?”
  这回铁太傅想了好半天:“以我个人之见,文庚最有可能,其次是颜庆。”
  “威望、实权。”燕三郎总结。他想掰倒其他竞争者,也要从这两方面下功夫。
  “今回铎人潜入宣国,显然是千渡城里出了问题。”
  这是英雄所见略同。铁太傅也道:“我思来想去,也不该是整个青云宗投敌。摄政王尸骨未寒,青云宗立刻反水的可能性很小。再说,青云宗里有奚人、有铎人,同样也有不少童渊子弟。”
  青云宗是颜屹一手创立的,宣国太祖颜枭原本希望它能取代拢沙宗的影响力,因此同样鼓励童渊人把后代送来这里修行。虽说青云宗到现在也没完成最初的使命,但宗内留驻不少童渊人却是既定事实。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千渡城的问题,就是颜庆的问题。”燕三郎笑了笑,“那就先从千渡城下手吧。”
  如果能弄掉颜庆,竞争山长之位的对手就只剩下文庚了。
  铁太傅想了想又道:“还有一人,传香掾的堂主檀闻道。”
  “哦?”这人怎么了?
  “我仿佛记得,他也是连容生门下。”铁太傅努力回想,“你们有同门之谊,他或可提供助力。檀闻道虽没有长老席位,但传香掾负责外事通联,专司对外事务,也是极其重要。”
  “檀闻道?”燕三郎精神一振,“我师门仿佛是有这么位师兄,应该是许多年前就已结业。先派人与他接触试试。”
  “好小子。”话都说完了,铁太傅回去之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原本困难重重之事,和你说完好似就有了一丁点可能。”
  他有点儿明白,颜烈为什么指定燕时初为下一任山长了。
  燕三郎笑了笑:“这一丁点也会变大的。”
  他只是将困难的任务拆解分析,一步一步提出解决方案罢了,最后看来仿佛就离成功很近。
  说穿了不值钱。
  待老人家转身离开以后,千岁才悠悠道:“是该让这老头子见识见识我们的手段,他才会对你更有信心。”
  更有信心,才会全心全意帮忙。
  “不急。”燕三郎一如既往地沉稳,“从长计议。”


第1250章 你们来了
  千渡城,何家坞。
  河边垂杨柳、碎花逐波流。
  燕三郎和铁太傅来到千渡城时,冬雪早就化尽,从高山淌下,一路变成了滚滚江河水。
  两人离开官道、骑马沿岸而行,蜈江在暮春时节的水量超过燕三郎想象。江水颜色浑浊,不似他常见的江河那样青碧。
  铁太傅介绍道:“蜈江流过沙原,带下的黄沙多。不过上游的水更黄哩,这里是河谷,七拐八弯,水流和缓,泥沙都沉了底,算是清亮一点儿了。”
  “一路上丛山峻岭。”燕三郎这一路都在观看风土人情,“路却修得不错,平宽直。”
  “千渡城可是双水双陆通衢之地,往来客商如云。”铁太傅来过不止一次,“除了官道,许多捷径、小路也都好好修,节省人们不少时间。”
  燕三郎看地面:“这路面不是石头吧?”
  地面是灰色的,平坦方正,特别规整,每块大小如一。燕三郎见识广博,盛邑天耀宫用白玉为砖,平整度当然要胜过脚下这些。但说起平民百姓都能走的路,其他官道多半只是沙土路,风一吹,黄沙漫天扬;好一点的路段会凿取大块青石铺路,但限于手工,路面可磨不到平滑如镜。
  但马儿踩踏的这条路很平整,听声音也不像是石质。
  “不是。”铁太傅笑道,“这是千渡城西边出产灰沙岩,材质松脆,很容易敲成粉末。我见过千渡城外的石工铺锻造这种仿石地面,就是用灰沙、黄泥掺和碎蚌壳,倒进模子里定型,再以火煅,即成这种坚硬路石。工艺简便,结实耐用。”
  “好办法。”这种路面石造起来可比切割和打磨天然的大石头方便多了,难怪千渡城用它铺路,原来是因为多快好省。
  铁太傅也有些意外。新到一处繁华盛地,这小子却对灰朴朴毫不起眼的地面感兴趣,眼力是十分独到了。实际上这种路面还有个好处,就是减小了骡马牛等牲畜的蹄铁磨损。
  何家渡在千渡城东北近郊,离主城只有区区六里。事实上,雨季发大水时,暴涨的河水有时也会倒灌进城里。
  因为上下的客人多,刘家坞外也修起好大一个驿站,供来往船客歇脚、换乘。
  燕三郎和铁太傅在这里下马,立刻就有好几个小厮奔上前来,要替他们牵马。他们相互推搡,长得最瘦小的那个被推到一边去,差点坐倒在地。
  燕三郎偏偏指着他道:“你来。”
  这孩子只有十岁,脸很瘦就显得眼睛大,闻言大喜。
  少年扔给他半两银子,他一咧嘴,门牙漏了一颗:“谢谢少爷!”
  “去吧。”对于外人,燕三郎向来话不多。
  男孩牵着两匹大马,转去后边儿的石厩了。两位客人休憩期间,他得喂马、刷马,检查蹄铁。
  这活计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不轻松。可是想赚钱吃饱饭,哪有简单的出路?
  燕三郎和铁太傅就往驿站里走。
  这驿站里头人可不少,居然还有十几个铺面,有卖鱼丸粗面的,有卖杂料蹄铁的,但凡客人会用上的,这里多半都有,就是价格贵上不止一筹。
  当然渡口都少不了茶楼。
  燕三郎选了一家看起来门面最大最干净的,见它门边的砖头上有一块显眼的黄色圆渍,就对铁太傅道:“这一家。”然后顺手在砖上又戳了两个点儿。
  他指力惊人,轻轻一戳,坚硬的青砖就簌簌掉粉。
  这就做好了信号。瞅着无人注意,他们走进茶楼。
  这种地方没有包厢,两人加了半两银子,挑到了靠窗边的四角桌。
  驿馆里头,不管是茶楼还是底下的茶摊子,提供的都是大碗茶。粗瓷碗比婴儿的脑袋还大,茶水一注七分满。这会儿已到暮春,赶到这里的人大多燎火口渴,得一口气先灌两大碗茶才能顺气舒坦,然后慢悠悠地开喝第三碗。
  燕三郎额外要了一碟茴香豆,一碟老醋花生,两人凭窗喝茶,都慢下来了。
  现在江面已经很宽,好在河水不算湍急。有经验的千渡人在最平静的河湾处修起了刘家坞,坞内放船,坞外渡口。燕三郎极目远眺,望不见对岸,只能欣赏千帆竞渡。
  “海事繁忙啊。”燕三郎轻声道,“何家坞的摆渡生意可真不错。”
  大船,小船,不大不小的船,满载来去,在河面上随处可见。
  “别忘了,这地方名作‘千家渡’。”铁太傅笑道,“沿着蜈江,你都找不到几个这么好的渡口了。”
  “水运成本低,比陆运至少要便宜一半以上。”燕三郎点头,“只要水情不算凶险,多数商人会选择水运。”
  这点他有发言权,燕记在卫国南部凤崃山腹地可是吃足了水运的甜头。
  “汛期可能停航,但最多也就是半个月吧。”铁太傅丢了颗茴香豆进嘴,“这些航线十分稳定,送货载人,等同是千渡城的命脉。”
  千渡城不仅是个四通八达的陆上枢纽,还是水运的起点,光是收买路钱都收到手软。
  当然,对官方来说那不叫买路钱,而叫作路租或者渡租。
  他们聊不一会儿,外头就有两人进来了,东张西望,见到燕三郎目光一亮,大步往这里走来。
  “少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