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色橄榄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冉说:“梁城卫视。”
  对方奇怪极了:“怎么让你一个女的单独上前线行动?”
  宋冉说:“我不是来采访的。来找人。”
  “都这时候了,还往北边跑?”
  “来找朋友,他们捎我去伽玛。”
  对方明白了,说:“你一路当心吧,这边局势不稳,城外有小型交战。”
  宋冉点点头:“我会的。谢谢。”
  她起身走到摩托车旁,无意识回头看了眼那个叫“azan”的男人。他正单膝蹲在地上,手里掂着一块炸弹碎片。黑色面罩上露出半张侧脸,鼻梁很高,眉骨英挺。
  她有丝莫名的惆怅,收回目光,跨上车刚准备发动,听见一道温和的嗓音:“你朋友在哪儿?”
  宋冉循声回头,是他。
  他仍蹲在地上,稍仰望着她。微眯着眼,眼珠子很亮。
  宋冉眼神飞去他帽檐上,说:“哈里斯酒店。”
  那边是外国记者驻地。
  他看了眼手表,问:“约的几点?”
  “十点半。”
  “来不及了。”他好心提醒。
  宋冉摸出手机,十点二十九分。
  她自言自语:“只能自己骑摩托去迦玛了。”
  他将手心的弹片抛起来,又接住,眼里闪过善意的笑:“你知道方向?”
  宋冉:“……”
  手机没信号看不了地图,地标上的异国文字她也不认识。
  她抬头看太阳方位,粗略地辨认了一下:“那边是南……吧。运气好的话,或许能跟上逃难的车流。”
  他扔下手中的碎片,拍拍裤子上的灰尘,站起身,问:“护照在吗?”
  宋冉摸摸裤子外侧的大口袋:“在的。”
  “城里有一批侨商侨民今天要撤走,你跟上吧。”
  半小时后,宋冉到了苏睿城西南城郊的中复工业园区。
  中复是东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中资公司,主营科研通讯和基建等产业。如今局势恶化,战争爆发,在外工作生活的侨民得撤返归国。中复园区成了中部地区撤侨的集散地。从昨天开始,周围几个城市的中国员工和居民开始朝这儿聚集。
  宋冉抵达园区时,里头停满了大巴车,空地上怕是聚集了一两千人。
  她职业病地打开设备摄像,穿梭在车辆和人群中。
  镜头里,男人们忙着往车下的行李舱塞行李,女人和孩子出示着护照证件登记上车,中年专家在人群外头和他们的东国同事紧急交流,他们拿着电脑和书面资料,语速飞快商谈着工作事宜;更多的东国人则在帮忙搬行李,或跟他们的中国同事相拥告别。几群不同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纷纷对着镜头做报道采访。
  宋冉的镜头意外捕捉到一个画面,一位中国姑娘上了车,透过车窗和一个高鼻梁深眼窝的东国小伙子拉着手。那姑娘说了句什么,表情恋恋不舍,小伙子深深吻了下她的手背,轻轻摇头。
  正在拍摄,有人拍了拍她的肩,是刚才的军士,“阿瓒”的同伴。他已摘了面罩,样貌端正,有着军人身上特有的英气。
  “我带你过去登记。”
  “好。”
  军士带着宋冉到了一辆大巴车边,跟车旁的检查人员说明情况。宋冉过了护照检查。那位军士又帮她把设备箱搬进行李舱。
  “谢谢啊。”上车前宋冉对他说。
  对方挥一挥手,转身就消失在人群里。
  他来去匆忙,宋冉这才想起忘了问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也忘了对那个叫“阿瓒”的人说声谢谢。
  上车后,视角受限,她四处张望却也只能望见人群外延几个走动的迷彩服。军人们在维持秩序,敦促侨民上车。
  等到几十辆大巴车满载出发,宋冉定睛搜索,全是身材高大戴着帽子统一着装的军人们,好些还戴着面罩。她很难分清谁是他。
  大巴车驶离园区大门时,她看到门口站着几个迷彩服,簇在一起讲话。其中一个男人比他的同伴要高一点儿,皮带绑在腰上,背脊板直挺挺的。他看见大巴车过来,微微侧过身,对开车的司机敬了个军礼。面罩之上,他的眉眼十分醒目。
  他的同伴们跟着敬了礼。
  车上有人欢呼,有人冲他们大声道谢。
  视线一闪而过。
  宋冉心一揪,扒着窗户看,觉得那好像是他,但来不及判定清楚,车就驶离开。
  一眨眼,那身影拐进视线死角,再也看不见了。
  宋冉望了好一会儿,才不自主地呼出一口气,头重重地靠在椅背上。
  车队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辆军用车,护送这批侨民南下。她不知道他会不会跟上。
  她一路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炫目的阳光,干燥的沙地荆棘。不知是否受到炎热的天气影响,她心里燥热不宁。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行驶过半程。车队行到一处哨卡,停了下来。
  交通封锁了。
  公路上挤满了被拦截在哨卡外不让放行的汽车和各国人们。烈日之下,吵闹喧天,空气中充斥着十多个国家的语言。有人在跟守卡的政府军交涉,有的大声争论咒骂,有的打电话寻求斡旋渠道,有的愁眉苦脸目光呆滞。
  车外一派恐慌混乱景象,车上的人也不安地伸出脑袋眺望。
  宋冉无意看向窗外,撞见几个本国的迷彩服经过。她目光追过去,但走过的人里没有她熟悉的身影。
  双方交涉过后,哨卡开始对中方放行。中方车队的大巴逐辆过哨卡,人先全部下车,政府军检查车辆行李,车过;而后车上乘客一个个持护照验证身份,过关后再上车。
  宋冉的车是第十二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他们。
  所有人下车通关,周围各个国家的人群潮水般拥挤起来,拿着证件文书争辩着比划着。政府军持枪阻挡着他们。宋冉他们被推搡挤攘着,一小队中国军人在关卡口围成圈,护着他们的国民,拽拉他们到关口,避免有人中途掉队被人挤散。
  人群挤攘寸步难行,宋冉被一个军人拉住手腕,用力拖到关卡,手中的护照都捏折了皱,政府军军官检查完毕后交还给她,做了个放行的手势。
  宋冉终于过了关,人没被挤脱一层皮。
  她上车时又是一层热汗。才坐下,听到车上有人说:“过了这关就安全了。还有一个半小时到伽玛。”
  “听说航空班机都停了,不过有特批的一批飞机能回国内。”
  “那么多人坐得下吗?”
  “放心吧,我刚问了一个军官,说是有海军舰队过来接我们。”
  “真的?太棒了。”众人激动而又放心的样子。
  忽然有人说:“但刚那批军人就送我们到这儿,他们不去伽玛了。”
  “啊?为什么?”
  “说是还有别的护送任务。后头还有几批没撤过来呢。”
  一秒的安静后,车上有人扑到窗口向外头喊:“谢谢你们!”
  大家纷纷朝外喊:“谢谢你们!”
  关卡外,一拨军人正费力维护秩序,他们没听到;可关卡内,几位拿着文件正和东国政府军交涉的军人听见了,他们回头看了眼,摆手打了个招呼。
  也就是在那时,宋冉看见了他。
  她的心突然加速一道,人差点儿从座位上弹起来。
  他也看着这个方向,但并没有抬手打招呼,扭头又继续跟政府军交流了。很快,他们几人朝车队这边走来,分别跟各辆车的司机们打手势说了什么。这一批放行过来的车队陆叙开始启动。
  宋冉紧张地盯着他,他面罩遮面,一身迷彩作战衣,腰带处绑得很紧;裤腿又直又长,裤脚紧紧实实扎进军靴里。
  他跟几辆车的司机示意,做了个前行的手势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重新走向关卡。
  宋冉的车缓缓启动,她看着他迎面走过来,可他没有看车,而是盯着哨卡的方向,眉心微拧,渗着细汗,黑色的眼睛明亮有力。
  人车擦身而过的一瞬,宋冉忽然喊了声:“喂!”
  她的声音淹没在哨卡那头嘈杂的人声和各国语言里,他和他的同伴都没有回头。
  “诶!”她又叫了声,他依然没听见。
  她急得伸头出窗,猛地喊出一声:
  “阿瓒!”
  这下,他回头了,有些疑惑。
  仿佛天在助她,车突然暂时停下,他离她几步之遥。
  她飞快摘了面罩和头巾,朝他伸手,喊:“阿瓒!”
  他不解地看了她两秒,但还是微微一笑,上前两步朝她伸了手。
  她一下子用力抓住,他手上戴着黑色的半指作战手套,皮革面料柔软,他的手心炙热而汗湿。
  他短暂与她握了下手便松开。那一刻,大巴车忽然开动,她还不肯,条件反射地抓他的手腕,却从他手上扯下一根红绳。
  他愣了一下,想上前一步把绳子抢回,但车已将两人分开,驶过第二道内部关卡。
  宋冉也怔愣不已,回过神来已看不到他人影,只有一条护平安的红绳静静躺在她手中,还带着他手上的热度。
  那是六月三号,下午三点过十分。
  以后回想起,她遇见李瓒的那天,是很平凡的一天。
  那天看上去很普通,天气闷热又压抑,那时,她以为那是她生命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天。


第3章 chapter 3
  宋冉时差没倒过来,凌晨三点还全无睡意。
  窗外夜色无边,雨水潺潺。
  她坐在木窗边,开了盏台灯,在灯下整理这次在外的随笔日记和贴图手账。她补写着六月三号那天的日记:那天她坐飞机从伽玛到广州,之后转机回梁城。落地天河机场的时候,机上的人欢呼一片。
  她用倒叙的方式记录那段经历,写到那个叫“azan”的男人时,停了笔。
  安静的夜里,她抬头看窗外。
  窗户是老式的排扇木窗,木棱把窗户切割成整整齐齐的小方块,拿白石灰和钉子嵌上四四方方的玻璃。
  此刻,夜雨敲打木窗,在玻璃上留下一道道蜿蜒的水痕。
  她想用一些话来形容他的外貌,落笔却只写了一句:
  “他有一双漆黑的眼睛。”
  她努力回忆,还想为他写些别的什么,楼下传来玻璃杯摔碎的声响。
  她下楼去看。她回家后开窗通风,晚上暴雨来前漏了扇窗没关,风雨摔落窗边的一杯水生金钱草。她关上窗子,重新拿一只碗接了水,把小草丢进去,收拾地板上的残局。
  在东国的那几个月太干燥了,回到梁城,恰逢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像浸在水里。
  由于返潮,地板、墙壁、家具、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宋冉想,等过了雨季,得找装修公司给这老屋加上防潮层。
  这是梁城典型的地方特色老屋,红砖水泥搭建的两层小楼,外墙露着红砖;内墙刷白,墙角留约一米高的绿色脚线;白绿撞色干净清新。房子坐北朝南,大窗大门,前后通风。后院有灶屋,前院种满花草树木;二楼有露天的楼梯和劈出一半空间的大阳台。
  这是外婆的屋。几月前老人离世,宋冉从父亲家搬来这里。
  父亲住单位的筒子楼,两室一厅,房子又老又小。她跟同父异母的妹妹宋央在十几平的房间里挤了二十多年。
  她家境普通,父亲拿工资供一家四口生活,等后来手头宽裕些,梁城经济飞速发展,房价上涨,均价已破三万,普通家庭望尘莫及。
  宋冉上床睡觉时,窗外的风雨愈发大了。这样下去,院子的花都要打落了。
  她睡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醒,窗外阳光明媚,橘子树叶被水洗过,一片嫩绿。推开窗,雨后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房梁上树梢上却看不出半点雨渍了。
  墙外一条青石巷,几个刚下班的女人拎着菜闲聊走过,附近学校的孩子也放学了,边走边低头玩手机游戏。
  宋冉靠在窗边看手机新闻,东国反政府武装攻占了哈鲁城三分之二的区域,政府军退守回了城南。
  而从前天到现在,已有24376位国人成功通过海陆空各种渠道归国。负责撤侨任务的军官军士也会在近期归航。
  她看着新闻照片里一排排的迷彩服,怅然地叹了一口气。
  书上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七十亿分之一的缘分。
  不知道她和他是否还有那微妙的缘分再遇见。
  她无心做午餐,冲一碗泡面填肚,去了电视台。
  宋冉大学毕业后进入梁城卫视新闻部做记者,到今年九月份就满两年了。
  她刚从国外回来,照理说要休息到明天。但现在是特殊时期,东国战争是当下热点。
  梁城卫视此前在东国投入的记者数量是全国之最,报道及时,内容详尽,涵盖面广。此刻电视台网络台联合滚动直播的《战事最前线》在工作日白天时段就拿到了同时段全国第一的收视率。
  演播室内,主持人、专家、嘉宾、前方连线记者,所有人都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幕后导演,编导,采编、文案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