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不是有点太看不起我了…姜子柔皱了皱鼻子,“放心好了,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倒是你,要注意身体啊。”
……
夜晚。
京城某处官驿之中。
那些蛮族战士在海山的指挥下,将一箱又一箱的书籍搬入房间之中。
官驿是给外来使者所居住的住所,虽然地理位置稍有偏僻,但整体来说环境相当不错,亭台小楼假山园林,应有尽有。
大夏自认天下正统,即便是心里再鄙夷,痛恨这些蛮族人。
也不会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下绊子。
在官驿之外,夜色下,来来往往巡逻的有身穿黑色铠甲的禁军,也有穿着长衫的锦衣卫。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力量,至于隐藏在暗中的高手,则更是难以想象。
“哥哥,这些人都好厉害的样子!”
托雷把帽子摘下,杂乱的长发绑成厚厚黑黑的粗辫子扎在脑后,他肌肉紧绷,有些戒备的看着了站在门外的那些护卫。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文斗 下
“无妨,这些人虽然是来监视我们的,但同样也要负责我们的安全。”
海山瞳孔清澈,站在托雷的身旁,俊美的脸上带着少许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还是兴奋。
“明天要觐见圣上,还要去大夏学宫讲学,到时候你要注意我教你的那些东西,不要乱了分寸。”
他认真的叮嘱道。
“好了,这话你都说了多少遍了,俺笨是笨了点,但又不傻!”
托雷挠挠头,语气中带着些许的不耐。
“嗯,你既然明白了,那我就放心了…”
“这箱子里的书籍,也是要献给皇上的宝贝吗?”
托雷看着那些藤条编制的箱子,之所以用藤条而不是用木板,则是因为顺着水路走来,木箱容易沾潮,藤箱便要干爽很多。
“自然不是。”
海山晒笑两声:“大夏皇宫中有开国千年以来,无数的藏书,自然不会看的上这些东西。“
“那这些是?”托雷忍不住问。
可以看到自己的兄长对这些东西极为重视,亲自照看。
“是我写的书!”
他打开其中的一方藤箱,郑重其事的从箱子里拿出一本,在皎洁的月光下,托雷看到这本书上写着《海山文摘》
“我自幼好学,一开始只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后来随着族人南下劫掠,别人抢夺金银珠宝,马匹牛羊,我却从中原带回一筐筐的图书。”
“苦学三年,我偷偷去中原求学,前两年我听那些夫子们讲学,中两年我和他们论道,后两年我在中原遇到的读书人,学问无人在我之上。”
“那时候我十八岁,在学问上面,便已经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
海山叹了一口气,仰起头,那双清澈的瞳孔倒映着月光,望着视线尽头高大的皇宫。
在他的目光里,有着托雷从未见过的野心和斗志。
“之后,我又苦思整年,将少年时学到的知识总结升华。终于,我认识到了大夏这些学者们最重要的一个短板。”
“什么短板?”托雷双目发亮,赶忙问道。
“学以致用!”
海山停顿,重重的点头:
“大夏的那些学者注重理论,却并不注重实际,太过泛泛而谈。实际上这并不对,学以致用,才是学问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通了这一点之后,我回到北地,埋头苦干近十年。
这些年来,在蛮族取得的成果,就是这十余年中挨个总结出来的。后来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我日夜反思,将这十余年所做出的成果总结出来,便有了这本《海山文摘》”
“虽说是文摘,但这本书共三百零八卷,浩如烟海。包含天文地理农耕畜牧矿冶建筑兵法文史算数格物…等等,尤其是农耕畜牧,算数格物等方面的知识,不客气的说,足以领先大夏一个时代!”
托雷沉默。
数千里之外的月光同家乡一样皎洁,落在海山的身上,他身材不高,但却异乎寻常的挺拔,像是一个不屈的斗士。
他这才发现,那场战争并没有击垮自己的这个兄长。
如果不能在武力上战胜大夏,那便在学问上,在这个自称文明正统的大国最强盛的地方战胜它!
自己的哥哥选择了另外一片战场,独自一人参加战斗,在敌国的皇都里,面对满城文人。
……
第二天清晨。
海山在锦衣卫的带领下,来到金銮殿,觐见恒皇。
递交降书,奉上礼物。
至于后续的赔偿以及对蛮族的处置,这并非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扯皮,安排好各方的利益,才能有相对满意的结果。
海山对中原的礼仪传统,有着深刻了解。
这个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很顺利。
只不过,让他感觉到有些紧张的是,在大殿中,总是有两三个宗师高手隐藏在暗中,用气机封锁自己。
而在自己察觉不到的地方,也有更加隐秘的目光在窥视。
这皇帝是不是有点太过警惕了,明明自己只是一个没有修为的普通人。还是说是想要给自己压力,好让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糗,以羞辱蛮族?
海山思绪纷纷。
他自然不知道柯樵那件事情给满朝文武甚至是姜恒带来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好在,那些视线并没有太多的敌意,只是让他感到些许紧张。
不过,能在这个年龄就成为蛮族十八部落的大首领,而且即便是在战败之后,依旧能在部落之中有着相当崇高的威望。
海山绝对不像是他外表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普通。
这场早会进行的很顺利。
在会议结束的时候,海山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大夏学宫讲学论道的想法。
“哈哈哈!”
气氛慢慢变得欢快起来,朝中大臣王公们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大夏学宫是什么地方?
和古代的国子监差不多,汇聚了整个国家最顶尖的一批大儒,最优秀的一批学生。
哪怕是当今圣人,那位神秘无比的长公主殿下,机缘巧合之中,也在大夏学宫有个挂名讲师的职位。
而北方蛮族在中原人里的印象是什么?
野蛮粗鄙…
这样的一个蛮子居然说要去儒道圣地大夏学宫中讲学论道…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海山的身份特殊,是蛮族部落的大首领。
这个要求本身也不出格。
姜恒大手一挥,“既然爱卿求学若渴,这件事情朕准了!”
……
蛮族的大首领要去大夏学宫求学论道这件事情,很快在京城之中传开。
酒楼里,人们议论纷纷。
“区区一个蛮子,居然还想着著书立传,这真是十年来,我听说过的最好听的笑话了!”
“真是可笑,若是说蛮子体格强壮,那我还能勉强赞同一二,但要说这蛮子都能做学问了,那岂不是…母猪都能上大树了!”
“你凭什么看不起母猪!”
市井百姓大多粗鄙。
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不屑,并且已经兴冲冲的买好瓜子,就等着明天看这从北方来的蛮子如何出糗,如何怀疑人生。
然而。
第二天,正午刚过。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便从大夏学宫中传来。
蛮族首领海山与大夏学宫院长赵构坐而论道,大胜之。
此人满腹经纶,学以致用,不落窠臼,我不如之…这是大宗师学院长的原话,此话一出,整片皇城掀起了滔天巨浪!
第一百五十七章 小丑竟是我自己 上
“赵构这个不学无术的国贼!”
“妄为大儒,他定是收了那蛮族大首领的好处!”
“大夏学宫不过如此,实在是让人失望!”
“……”
酒馆中,议论纷纷。
人们争辩的面红耳赤,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区区一个蛮子居然能在学问上压过身为儒道魁首的大夏学宫学院长。
有些愤怒的民众还要想着把赵构吊死在午门之外。
当然,他们充其量也就是只能想想罢了。
作为武道圣地的执掌者,赵构凭借的可不仅仅是在儒道学问上的造诣,更多的还是在武道上独步天下的神通。
这件事情愈演愈烈。
到了第二天正午,更加劲爆的消息从大夏学宫之中传来。
蛮族首领海山与大夏学宫诸位大儒论道。
大国手申屠旭兵法大家喻白犬儒齐项…这些在儒林中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一败涂地。
而且还是败在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之中。
这时候,大夏皇都的人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
……
时间到了第二天下午。
海山眼眶微微泛黑,但精神极好,斗志昂扬,大步流星般来到学宫之中。
论道结束,这天下午要做的事情是…讲学!
他来到一处宽阔的学堂中,足以容纳两百人的学堂硬生生的挤满了三四百号人。
而且在窗外,还有一大批学子正在翘首以盼。
原本纷乱的教堂在海山进入之后,瞬间变得安静下来。
一双双或是探究或是敌对或是好奇的眼睛看向了这位敌国首领。
海山深吸一口气。
看着台下如同潮水般的学子,他并未感到有丝毫的紧张,反而有种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大施拳脚的畅快淋漓感。
在讲台上,有着类似黑板的白色石板。
桌案上,盛放着的是用来书写的黑色炭笔。
海山拿起炭笔,在石板上写下“学以致用”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
他缓缓开口,今天的讲学是重中之重。毫不客气的说,眼前这些学子,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夏的未来。
若是他们认同并且学习自己的观点。
那么,便足够说明,在文道造诣之上,蛮族或者说是他,胜过了大夏。
这件事情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在文化上的落败,比在军事上的落败更能打击到大夏的自信。
尤其是在这些年来。
随着一系列改革的实施,武道学院的普及越来越广泛。
如果他的思想能够被广泛接受,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能在大夏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
海山本就聪慧,腹稿也已经做了很多遍。
围绕着学以致用四个字,再结合这些年来自己所作的研究。
他的讲解循序渐进,涉猎众多,却又不失趣味性,让很多人听的入迷。
时间飞速流逝。
等到一节课程结束,外面的天色已见昏黄。
“咚!”
钟声响起,人们这才如梦初醒。
“这个家伙有点本事的啊…”
“学以致用,这个观点提出的当真巧妙,我们以前做学问实在是太过狭隘了!”
“实在是太博学了,他看起来年纪也不大,但学问却广博而精通,实在是了不起!”
人们议论纷纷,课程结束,即便是最桀骜的学子此刻看向海山的目光中也带着倾佩。
“咳!”
讲学实际上是极为消耗体力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这样重要的时刻。
海山只是一个普通人,此刻渐渐感觉到体力已经有所不支,他喝了一口凉茶润了润嗓子,随后轻轻一挥手。
一直等候在门外的几个强壮侍从便带着藤箱从门外走来。
“因为时间有限,今天讲学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点。”
海山双手支撑在桌案上,目光柔和而深邃,平静的看着桌案下的学生们。
“我把我平生所学的知识总结到了这些书中,名为《海山文摘》共三百零八卷,涉猎广博,若是对这些课程感兴趣的,大家可以挑选几本,课下相互交流一下。”
去去蛮子也想要立书做传,实在是贻笑大方…如果是在这节课之前,这些学子们肯定会在心里这样想。
但现在。
在听完了海山的讲学之后,大夏学宫的学生们对这些书籍已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兴趣。
很快。
在侍从的帮助下,书籍分发在了每个人的手中。
在场的学生,学堂内簇拥着的再加上学堂外翘首企盼的,足有五六百号人。
约莫两人一本,大家头碰着头,一边认真观看,一边互相讨论。
不时之间,学宫中传来一阵阵的惊呼声。
眼看时间已晚,海山面带笑容,起身行礼后告辞离去。
学生们纷纷起身。
人群中,不知是谁喊出第一句“恭送老师”。
随后,呼声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