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在被窝里忙的热火朝天,如鱼得水。
完事以后,黄博华在她身旁躺下来,照旧一言不发。
铁凤摸黑穿上衬衣,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你就不能说句话?”
黄博华的呼吸顿了一下,故作不耐烦地问:“我说什么?你让我说什么?”
铁凤在黄博华的强势下又吃了个瘪,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似的,说:
“好歹打个招呼,不然我以为哪只狗爬我身上了。”
“你骂我是狗?!”
“没骂你,我是骂半夜三更不打招呼就往我身上爬的人,爬完了也不吱声。”
黄博华气的一下掀开被子,又回到自己被窝里去了:
“谁再爬,谁是狗!”
可是,第三天晚上,黄博华又悄悄地钻进铁凤的被桶里了。
铁凤望着在她身上的黄博华,说:“狗男人又来了。”
“就你废话多!”
在每天晚上乐此不疲的当“狗男人”的过程中,黄博华神奇地瘦了下来。
等他过段时间去县城看望张春桃,顺道去见程雪飞时,程雪飞一脸惊讶地望着他,问:
“博华,你最近怎么瘦了?”
黄博华笑着说:“最近工作累的。”
“什么工作能把你累成这样?!”程雪飞一脸狐疑,“王乡长不地道啊,也不知道找人替你分担一下,怎么光坑你一个人?”
黄博华苦笑:“没事,我还能扛得住,你呢,你的“大金蛋”下出来了没?”
黄博华特地跟程雪飞打听万元户的情况。
上次开表彰大会,整个西埠乡都知道他们乡有个金灿灿的万元户。但那时候,其实程雪飞根本没有那么多钱。
是个冒牌万元户。
这一回,要真正的在县里开万元户大会了,那就得真枪实弹地上了,不能有虚。
程雪飞冲他神秘地点点头,笑道:“放心,大金蛋马上就诞生!”
她的大金蛋,现在都在票房里。
只要去把钱分了,大金蛋就顺利诞生。
她这个万元户,也名副其实了。
“靠谱!”黄博华竖起了大拇指。
第475章
金蛋已下
两个人一道去看张春桃。
来到张春桃病房,看见张春桃正在病房里活动。
张春桃被铁凤两棍子打成重度脑震荡和鼻骨骨折,在县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恢复的差不多了。
不过医生还是让她继续住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什么后遗症。
张春桃住院的这段时间,一直是程雪飞负责送饭。
不一定是程雪飞亲自送,有时候是郑桂香,有时候是郑桂香的两个闺女一起来送。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程雪飞跟张春桃也开始熟悉起来。
而且,大概因为张春桃久不工作,也不用跟人争执打闹,她身上那股盛气凌人的气势减弱了很多,那张革命脸也变得似乎不那么革命了。
这天程雪飞和黄博华一块来看她,她还主动开口问话:
“黄主任怎么来了?”
黄主任听她语气和善,很是纳罕:
铁凤这一棍子,把张春桃的脑子打好了?
“我来看看你,看你恢复的怎么样了。”
说着,黄博华把带来的饼干、奶粉、罐头都放到柜子上。
张春桃神情柔和:“好多了,我早该出院了,但是医生不让我出。”
“那就听医生的,多住段时间!”
他们在病房里,陪张春桃闲聊。
以往张春桃从来不说工作以外的废话,现在也能跟他们聊上几句。
看完张春桃之后,两人离开病房。
路上,黄博华好奇地问:“你觉不觉得,张春桃好像变了?”
“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没工作吧,估计等出院以后,恢复了工作,又要恢复原样。”
黄博华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成天挨骂,甚至挨打,什么人能顶得住?
就是林黛玉,也能被折磨成张飞。
“我要是王乡长,我肯定不让张春桃做这种工作。”黄博华说。
“那你就好好干,争取早点当上乡长,把张春桃的工作给撤了,随便让她管什么——扫大街也行。”
黄博华苦笑:“我当乡长,猴年马月?”
两人出了医院,在大路上分别。
临走时,黄博华还不忘嘱咐程雪飞,要她尽快把“金蛋”下出来。
程雪飞满口答应,让黄博华放心,金蛋已经在鸡屁股里,马上就能见天了。
黄博华很满意。
等黄博华走了以后,程雪飞就去接她的金蛋了。
她带上赵体育,先去了市文化馆,再去满仓县文化馆,把这两家的票房分了。
两家文化馆,共四间录像厅,一个月,共分得八千三百块票房。
揣着满满一包钱回到临河县,先去信用社,存了整八千。
然后再去葛英雄那,把这边两间录像厅的票房分了。
这边两家,分到了四千两百块。
她拿出两千,又送到信用社存了。
这样,存下整一万,这个金蛋,就下出来了。
她这个万元户,真名副其实了。
剩下两千多块钱,她把所有员工的工资和补贴都发了。
葛英雄和汪母,每人一百。
赵体育八十。
其余各人,各有不同,有的五十,有的三十五。
还有文化馆那帮“闲杂人等”赚的外快。
在这个小县城,五十块钱的工资,已经算是中上收入水平,超出了好多工人老大哥的工资。
各人拿到工资后,都喜气洋洋的,忙着给自己和家里添置东西,或者买酒买肉来解馋。
这天早上汪母来幼儿园,正好遇见郑沐曦、郑沐晨两姐妹出门去上学。
汪母看见两姐妹身上仍然穿着那件打满补丁的旧褂子,下摆已经接过一回,看着破破烂烂,不像话,就去后厨找郑桂香:
“桂香,不是刚发工资吗,你买块布,给大丫二丫做件新衣服。”
郑桂香笑着说:“我也在想这事,我等星期天闲下来,就去买块布,给他们一人裁一件新褂子。”
汪母点头:“这么大的孩子爱面子,老穿旧衣服,会被同学嘲笑的。”
“我知道,以后别人有什么,她们也有什么,不会叫她们丢了面子的。”
汪母放心了。
要是搁在以前,她肯定不会多管闲事。
现在知道郑桂香手里有了点钱,才敢这么说。
她又嘱咐:“买了布,上我们家去做,我有台缝纫机,用缝纫机做的快,一天就能做完,不然一针一线的缝,够你熬的。”
“是吗……”郑桂香脸上笑意更深,“那太好了,到时候我就借用你家缝纫机,周园长,太谢谢你了。”
“别老跟我这么客气。”
郑桂香笑而不语。
等到了星期天,学生们都放假了,老师也都回家去了。
郑桂香忙完里里外外的活,留下两个孩子看幼儿园,她一个人来到菜市场一家卖布的摊子上,买了块山楂红布料,又买了一把黑色纽扣。
拿着布料回去,跟孩子说,要给她们做新衣服,孩子高兴地围过来,看着郑桂香用剪子裁布。
从小到大这,两个孩子的衣服都是郑桂香自己做的。
那时候做的衣服,没有一块完整的布料,多数是别人不用的碎布头,郑桂香收集起来,勉强拼件衣服。
拼出来的衣服,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跟乞丐服一样。
或者好一点的,捡别人穿小的旧衣服,缝缝补补,就成了她们的新衣服。
姐妹两个,还从来没穿过真正的新衣服。
现在看着这块干净崭新的布料,不停地摸来摸去,期待新衣服做成的样子。
郑桂香裁好布片,让她们在这等着,她去汪家借缝纫机用。
郑桂香从没去过汪家,只知道他们住在一中家属院里。
来到家属院,稍微打听,就问出了汪家的方位。
郑桂香走到他们家门口敲门进来,汪母出来见是她拿着一把布片,问:
“动作这么快,已经裁好啦?”
“嗯,裁好了,周园长,借你的缝纫机用一下。”
郑桂香其实跟孩子一样,也期待新衣服做出来的样子,所以没顾得上客气,到了汪家,就直奔缝纫机去了。
缝纫机放在汪父汪母的卧室里。
汪母把缝纫机打开,郑桂香就埋头开始缝。
第476章
给大丫二丫做新衣服
她住在娘家时,娘家弟媳妇就有一台缝纫机。
但是弟媳妇不爱干这种针线细活,所以全家的缝补,都落在郑桂香身上。
郑桂香踩起踏板,钢针“嗒嗒嗒”地落在红布上,把两张布片缝在一起。
汪母在一旁看的认真,忍不住赞叹:“还是年轻人手脚利索,我老眼昏花的,干什么都不顶用了。”
郑桂香一边忙活一边说:“周园长,你要有什么针线活,交给我,我来帮你做。”
“行啊,你要是不嫌麻烦,帮我缝几件衣服。”
“你现在就拿过来吧。”
郑桂香缝完手里的两片布,收到一边,抬起头,让汪母去拿衣服。
汪母连连摆手:“不不不,我的不着急,你先忙你的,忙完你的再说。”
“没事,这些我一会儿就做完了,你先把你的衣服拿过来。”
两个人推让了好一会儿,郑桂香非要先把汪母的衣服缝了,才肯去干自己的活。
汪母见她那么坚持,只好去箱子里翻了几件衣服来。
有的是裤腿开了线,有的是被老鼠咬了个洞。
汪母又到另一间屋子门口,对里面说:“小健,你不是有几件衣服破了吗,拿出来给你缝缝。”
郑桂香一听,原来汪健也在家,一直躲在屋子里没吭声。
汪健在屋里懒懒地说:“不着急,以后再缝也不晚。”
汪母催儿子:“今天正好桂香来了,她缝的比我好,我老眼昏花,手也不听使唤,你快拿来!”
汪健还是没动静。
汪母责怪了一声,自己进去翻了。
翻了几分钟,就抱了几件衣服回到屋里,挨个翻找破损的地方。
多数是袖口磨损。
当老师的,常常要备课、批改作业,袖子很容易磨损。
修补这些地方,不用打补丁,只要来回跑几道就行了。
实在破的厉害的,就在里边放块颜色差不多的布,来来回回缝几道。
不过汪建的衣服还没破到那种程度。
郑桂香手脚并用,很快把汪健的衣服都修好,汪母看了,一脸笑容,抱着衣服送回儿子的房间:
“你看看,桂香的针线活真不错,手很巧。”
郑桂香在这边的屋子,听到汪母在汪建面前夸她,觉得汪母真是小题大做。
这点雕虫小技算什么,怎么敢拿到堂堂的人民教师面前去卖弄?
真叫人难为情。
汪建随便应付了几声,显然对针线活什么的一点都不上心。
又听汪母小声嘀咕:“你别一直赖在屋里,家里来客人了,你出去见见面,老躲在屋里干嘛?”
虽然汪母说话声音很小,但郑桂香还是听得一清二楚。
她很有些惶恐,自己算什么客人哟,哪敢劳驾汪老师出来见见。
郑桂香的心理包袱,一下子变得比麻袋还沉。
郑桂香不愿多听,又“嗒嗒嗒”地踩起踏板,故意给自己制造噪音,隔绝这母子的谈话声。
可是,过了没多久,一个人影进来了。
这人影明显不是汪母,是一个男人的气息。
郑桂香停下脚,转过头,就看见汪健端了杯水送过来。
郑桂香慌慌张张站起身,不知该说什么。
她怎敢让汪老师给她倒水!
汪建把杯子送到郑桂香面前:“来,喝口水。”
“谢谢!谢谢!”
郑桂香手忙脚乱地去接水。
水很烫,导致搪瓷缸子也特别烫。
郑桂香双手捧着搪瓷缸子,顿时被烫的缩回了手,赶忙捏住两只耳朵。
汪健看到她这个样子,突然笑了:“水刚烧开,热的很。”
郑桂香脸色发窘,觉得自己出了丑。
汪建把茶缸放放旁边的一张课桌上,放下水就走了。
他一走,郑桂香才放松下来,又坐回去继续缝衣服。
她特意加快了动作,一个多小时,就把两件红色的小褂缝好了,就等着回去安装纽扣。
汪母拎起衣服的两个肩膀,提起来看了又看,衣服很周正,没有一点歪的地方,也完全看不到针脚和线头,跟裁缝做的一样好。
“桂香,你这针线活,留在幼儿园后厨真是屈才了,你都能开裁缝店了。”
“园长,可不敢这么说,就算给我家裁缝店,我也不想去,还是留在幼儿园好!”
能得幼儿园收留,已经是她修来的福,她哪敢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汪母见她惶恐的样子,就不再跟她开玩笑。
做好了衣服,正好到了中午。
郑桂香带着衣服回去,想着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