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表哥万福-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府不纳妾的规矩,很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
  而当年,谢府之所以将谢柔嘉嫁入虞府,也是虞府有祖训,凡虞氏子孙只允一妻一妾。
  谢柔嘉纳了何姨娘。
  后来虞老夫人将何姨娘送到庄子上,才提了秋姨娘。
  是杨氏进了静心居,虞宗正后院空虚,府中诸多事宜,才多纳了江姨娘,但江姨娘是要扶正的。
  谢老太爷想到了虞府,脸色顿时不大好了,当年柔嘉的亲事,就是毁在这个上头。
  一夫一妻的人家寻不到,像虞氏这种规矩又节烈的人家自然就进了眼睛。
  虞府优势太大了,既是世族,人口少,后院清净。
  谢府有恩虞氏,虞老夫人也是真心求娶。
  虞宗正初入朝堂,还算稚嫩,瞧不出好赖,考虑到虞府家风,想来也坏不到哪儿去。
  这对谢府来说,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哪能知道,千挑万选了一个灯下黑,害了柔嘉的命。
  见谢老太爷不说话,殷怀玺也能猜到他的心思,心中念转,就知道有了谢柔嘉前车之鉴,他就是诅咒发誓,把嘴说干了,也是没用。
  “虞老夫人临终前,我就向她保证过,弱水三千,此生只取一瓢饮。”
  谢老太爷冷笑一声:“高祖皇帝与发妻患难与共,情比金坚,高祖皇帝登基之后,为了巩权固位,平衡朝堂,依然在朝臣们的劝谏之下,迎了臣女进宫为妃。”
  殷怀玺这话,不过是知易行难。
  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能随心所欲,尤其是新朝初立,新皇登基,第一就是犒赏功臣良将,平衡朝堂势力,若不能令其归心,俯首称臣,致皇权不稳,朝局不定,届时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而选秀,就是最方便,快捷,有效的办法。
  历朝历代,就没有例外。
  殷怀玺蹙眉:“明宗皇帝专宠跟前的大宫女,二十余年不入后宫,不宠幸妃嫔,后大宫女病逝,明宗皇帝相继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与之生同寝,死同穴,也算是生死契阔。”
  当然了,最终那位大宫女,因为没名为份,只在皇陵偏殿陡留了一口孤棺,也算达成了皇帝的遗愿。
  谢老太爷没说话,但神情有些不以为然。
  殷怀玺只看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道:“宪宗皇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终其一生,空置后宫,只娶一妻为后,与妻长伴,宛如寻常夫妻,恩爱一生。”


第756章 只一瓢饮
  “我父亲短暂一生,不纳二色,不生二心,不异腹生子,与母亲恩爱,”他躬身下拜,语气真诚而又坚定:“区区不才,亦愿效仿宪宗父志,不求后宫佳丽三千,唯愿一生一世一双人,请老太爷成全。”
  倘若殷怀玺效仿隋炀帝杨坚发下毒誓,此生不纳二色,不生二心,不异腹生子,谢老太爷根本就不会相信。
  要知道,杨坚就是因为背弃盟誓,致独孤皇后郁郁病逝,之后更是纵欲无度,以致纵欲过度,伤精而亡。
  但是殷怀玺拿了殷氏先祖作伐,甚至以父明志,这其中的份量,不言而喻。
  不管将来怎么样,至少现在殷怀玺,确实是十二分的心诚,谢老太爷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
  殷怀玺也不觉得,仅凭自己三言两语,就能取信谢老太爷:“无论我说什么,在谢老太爷看来都是口说无凭,”他从怀里取了一封书信,恭敬地呈给了谢老太爷:“我今日所言,字字句句,白纸黑字,请老太爷明鉴。”
  谢老太爷接过来书信,展开来瞧,上面果真是拿了明宗,宪宗,周厉王三人明志,表明了对他对小窈儿一心一意,此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决心,甚至还承诺,必将善待妻族,上面签了名,印了手印,盖了殷怀玺的私章,及武穆定北王的印鉴,可见其心之诚。
  书信上的内容,不管是咬文嚼字,还是抠字眼儿,都叫人挑不出一丝不妥之处,可见写信之人在落笔之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世人喜欢指天发誓。
  若是敬畏天道,自然不敢违背。
  若是不敬天地,这誓言等同虚无。
  天道誓言,考验的是人心人性,需自我约束。
  鲜少有人拿先祖、父母来盟誓。
  百善孝为先,要常怀敬孝之心,方能立足于天地,行走于世间,立足于人情达练,自我约束的同时,也需受世人检验。
  倘若违背,则是身名败亡,世间鲜少有人,能承担这样的后果,故而常怀慎重之心,不敢轻易后亵渎。
  当这一纸白纸黑字拿出时,殷怀玺就已经斩断了自己一切后路。
  谢老太爷没有拒绝的理由和借口:“你,是认真的?”
  殷怀玺撩了衣摆,磕头跪拜:“请老太爷能成全我一片心意,待窈窈孝期之后,再正式商定婚姻大事。”
  这下谢老太爷就更没有拒绝的余地了。
  虞老夫人临终之前,给了殷怀玺信物也是事实,亲事没有订死,但也作出了约定,谢府也不好一口回绝,咬死了这亲事不做数。
  原就打算先借着小窈儿需为祖母守孝三年,将亲事拖延三年,让殷怀玺知难而退,也不算背弃约定。
  但殷怀玺也不好糊弄,先是利用北境番薯缓解灾情一事“威逼”,然后搬出自己的先祖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利诱”,之后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弄了一个白纸黑字,直接表明了“心意”。
  至此,谢府就没法再对这桩亲事含糊其词了。
  却也没法一口应下。
  可殷怀玺就好像他肚里的蛔虫,将他的心思猜得分毫不差,最后一句“成全心意”,“三年后再议”,把梯子送到他脚边上,让他顺梯下。
  成全了殷怀玺的心意,往后殷怀玺就能光明正大地往来谢府,接触小窈儿。
  小窈儿还在孝期,相看小议,倒无妨碍。
  但定亲还需要等孝期过后。
  殷怀玺没有逼着谢府立马答复,而是顺应了谢府,要借着孝期拖延三年的意思,给足了谢府的脸面。
  可三年之后呢?
  小窈儿早就知道殷怀玺的身份,两人关系亲近,但碍于“表哥”的身份,肯定是没有捅破窗户纸,一切就还有余地。
  可一旦殷怀玺与谢府坦白了身份,得了谢府的认可,殷怀玺再与小窈儿往来,那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彻底将窗户纸捅破了。
  两人本就有感情基础在,到了三年后,亲事就更是顺理成章了。
  谢老太爷无语:“为了小窈儿,你倒是用心良苦,半点也不带含糊,”罢了,如不能一口回绝了这桩亲事,以殷怀玺的心志,迟早是要得偿所愿,谢府又何必去做恶人,让小窈儿为难:“你之前和虞老夫人是怎么约定的,就怎么来吧!”
  殷怀玺今日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小窈儿。
  小窈儿知道他的身份,两个相处也逾越了男女大防的礼数,可殷怀玺始终没能捅破窗户纸,反而先要得长辈认可。
  是不愿小窈儿背了“私情”的污名。
  他分明想带小窈儿回北境,却偏偏绕了一道弯子,先让小窈儿归母族,是因为“奔为妾,聘为妻”,他不想委屈了小窈儿。
  他欲聘小窈儿,就要名正言顺,光明坦荡。
  他要为小窈儿向朝廷请功,要让世人都知道小窈儿的善德之名,然后光明正大地爱慕,求娶,昭告天下。
  小窈儿名声大盛,受世人景仰拥戴,将来就无人敢僭越半分。
  爱之深,则计之深远。
  殷怀玺走的每一步,都在为他们的将来铺路。
  殷怀玺诚心实意,恭敬下拜:“多谢老太爷。”
  谢老太爷神情复杂:“我虽然成全了你的心意,但是你和小窈儿的亲事,将来是要问过小窈儿自己,成与不成,也要看小窈儿自己的意思,你好自为之。”
  虞老夫人临终前,将信物交给殷怀玺,想来也是这个意思。
  殷怀玺心眼多得跟筛子一样,但在这事上倒是坦荡,不敢欺瞒含糊,也只利用“信物”,让谢府成全了他对小窈儿的心意,却没让谢府成全了这门亲事。
  到了中午,谢府设宴款待了殷怀玺。
  虞幼窈有孝在身,没有出席。
  殷怀玺心中遗憾,却也没有强求,他是特意上门拜见长辈,也就不好借机,和虞幼窈相见,让谢景流转交了礼物。
  没有太特别的,却都是一些泉州的特产,并一些新鲜果物,吃食。
  谢府自然是不缺这个。
  但,虞幼窈也喜欢这些。
  缺不缺是谢府的事,送不送是他的心意。


第757章 做生意
  一转眼,就到了十一月。
  虞幼窈在谢府安顿下来,远离了京中是非,脱离虞府的规矩条框,谢府的日子,无疑是悠闲又自在。
  唯独有一点就是,来了泉州之后,见殷怀玺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并且每一次,都有长辈在场,碍于礼数连单独说话的机会也没有。
  她也知道这才是男女大防,该有的规矩和礼数。
  闲暇之余,虞幼窈给虞府和虞氏族里,还有京中的好友去了信,并寄了一些泉州的特产。
  她整日里深居简出,王氏担心她呆在家里闷坏了:“你在泉州还有几家不错的铺子,要不要出去逛一逛,看一看铺子?”
  虞幼窈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
  王氏神情一讪,就想到虞幼窈是官家女,还被封了韶仪县主,哪能随便到外面去抛头露面?
  官家不比商户,产业以庄子田亩较多,也更体面一些,铺面营生还是少些,都是交给家里忠心的世仆打理,平常只需往府里报账。
  王氏连忙道:“我见你来了泉州也有些日子,总不好一直闷在家里,走一走散散心,对身体也好。”
  虞幼窈这才回过味来,笑弯了唇儿:“看一看铺子,散散心也好,泉州这边的铺子,都是交由大舅母代为打理,我从前却是坐享其成,如今来了泉州,自然要过去看一看,总不好再继续操劳大舅母。”
  她娘远嫁京中,名下的大部分产业,都是谢府在京里重新置办,包括铺面、庄子,田亩,林地等等。
  泉州这边的产业反而不多。
  王氏一听这话就觉得妥帖,握着她的手:“拢共就七间铺子,有三间铺子是你娘当初自己捣鼓的脂粉铺子,另外四间货铺,出售商船上的稀罕物,并京里时兴的东西,都是做老的铺子,也不费什么心思,也就花点时间瞧一瞧账本,没什么操劳的,我是担心你成天呆在家里会无聊,手上有了事做,人也踏实一些。”
  虞幼窈却知道,这七间铺子的营利非常可观,都是直接存到钱庄,账本每季度送给她看一次。
  可见是花了心思打理。
  利益见人心、人性,谢府家大业大,不至于贪了七间铺子的便宜,但是十几年如一日,用心经营“别人”的铺子,其真心可见一斑。
  “谢谢舅母,”虞幼窈心里很感动:“祖母生前在泉州为我置办了一处宅院,请了族里的族叔族婶打理宅院,表哥和四弟就住在那边,今儿难得出去,我想顺道过去看看。”
  王氏连忙道:“虞府安排了人在泉州照应你,这也是好事,以后闲来无事,多过去走动走动也无妨碍。”
  虞幼窈回房换了一身藕荷色袄裙,颜色淡雅素净,也不张扬。
  春晓取了一身及腰的灰鼠毛领斗篷,虞幼窈难免就想到,京里每年到了十月,天气转冬,到了十一月,已经是天寒地冻。
  家里老早就烧了地龙,置了碳笼。
  她畏冷畏寒,每到了冬天都觉得日子难捱,恨不得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泉州这边气候较暖,到了十一月,只一身薄袄,也不觉得冷。
  王氏先带着虞幼窈去看了铺子,细心地为她讲解,铺子里的运作、采购、盈利,还带着她查账。
  都是生意上的事,和虞幼窈在虞府学得那些看账、管家、治事有些不同。
  虞幼窈听得津津有味。
  王氏见她感兴趣,又教她如何谈生意,做生意,之后就道:“林家也是泉州数一数二的巨贾,家中主营药材香料生意,你名下铺子里所需的香料药材,就是从林家拿货,林家一些小宗的生意,都是交给林小姐在打理,恰好你铺子里,要进一批香料药材,你若感兴趣,改天我替你约林小姐出来,这次的生意,就交给你来谈如何?”
  一屋子的臭小子,连个能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同为女儿家,一起谈一谈生意,长一长见识,磨练一番,也还妥当,小窈儿来了泉州,总归要认识些年岁相当的人,今后往来走动,也热闹一些。
  王氏又提了一些林家的事。
  虞幼窈心中一动,挽着王氏的胳膊,撒娇:“我还是头一次谈生意,大舅母多教教我。”
  林家的药材来源如此稳定,能把生意做大,一定是有自己的药植庄子,还有货源渠道。
  北境不缺钱粮,唯独药材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