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等林石媳妇把话说完,就见大门边上立着的两名红衣妇人高声喊唱,“状元簪花一枝!”
  这两位红衣妇人,正是林三柱特地去镇上请来的喜娘,今日这两人要跟着马车一起送嫁妆的。
  而院子里的村民们听到“状元簪花”这几个字后,惊诧不小。
  忙朝嫁妆担子围了上去,都想看看这状元簪花长啥样。
  只见金花瓣,金花叶,金花蕊,整一个金灿灿,再看扁扁的花枝上,好像还有几个字刻着。
  而这几个字,很快已有识字之人念出了声来,“琼林宴……”
  琼林宴?!
  哎呦,琼林宴不就是皇帝请吃的饭吗?
  村民们虽识不得这几个字,可琼林宴却是知道的,那戏文里不是经常唱“金銮殿御赐琼林宴”吗。
  所以,状元郎这是把圣上恩赐的金花给两个妹妹作嫁妆了啊!
  哎呦哎呦,天爷,这也太体面了吧!
  没等众人感叹完,很快第二抬嫁妆又抬了出来,这会儿是一大摞用红绸系着的书册。
  只听红衣喜娘齐齐唱道,“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
  村民们一看这一抬是书,并未说什么,毕竟这东西再贵,也是寻常之物,自从族学办起来后,谁家没个一两本书啊。
  可识字之人不是白站在边上的,那封皮上头可印着“国子监”三个字呢。
  所以这套书可不寻常。
  待看到第三抬嫁妆担子上系着红绸的一块瓦片时,院里众人大吃一惊,瓦片可是宅子的意思,难道林大贵还给孙女陪嫁了屋宅?
  果然就听喜娘唱,“二进宅院一座!”
  老天,二进宅院,这得两、三百两银子了吧?而两座,那就得五、六百两银子了啊。
  村民们都觉不可思议,一个个盯着嫁妆担子上的瓦片几乎没挪开眼。
  只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进行,随着一抬抬嫁妆继续抬出,村民们的嘴巴就没合拢过,什么铺子两间,水田二十六亩,金头面两套,各式绸缎等等等等,再有压箱银两百多两,而最后走出来的十人,竟然是新嫁娘的陪房。
  老天,林大贵家这是真的门庭改换了啊!
  而此时的林石媳妇,早已跑没了踪影。
  很快,一担担嫁妆被抬到马车上,然后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十几辆马车跑动起来,往男方家送嫁妆去了。
  待马车走远,村民们就看到,方才帮着抬嫁妆的十几个青壮,这会儿或抱着麻绳团子,或挎着毛竹竿,或扛着锄头,从院子里出了来。
  然后快步往村口走去。
  这一奇怪的行径,让村民们紧随其后,都想看看他们这是准备做啥。
  等快到村口时,就见青壮们停下了脚步,然后挖坑的挖坑,立竹竿的立竹竿,再看他们拿着麻绳开始连着竹竿绑了起来。
  有村民忍不住上前问,“你们这是做啥?”
  林族长的孙子笑道,“拉好了绳子,明早好挂联对,再让新郎答了对子接新娘。”
  林冬爹不解,“啥联对要挂到村口啊?”
  “叔,咱们这联对可不止挂一副,听远柏哥说,要从村口一直挂到他家哩!”
  啥?
  要挂这么多?
  村民们惊诧的嘴巴,可以塞进一个瓜瓜来。
  半刻钟后,按耐不住的村民们,很快参与了进来,挖坑、立竹竿、绑绳子,忙的不亦乐乎。
  “哎呦,你这样绑可不牢固!”
  “不对不对,这坑得再挖深一些,不然杆子立不住。”
  “诶诶,我说你咋一点劲儿都没有呢,该不会早饭都没吃吧。”
  老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样的,人多速度也快,不出一个时辰,挂联对的绳子就全都拉好了。
  ……
  都说左眼跳财,所以周子旭肯定自己今天会有好事发生。
  不过,在想到今日是自己娶媳妇成亲的大喜日子后,周子旭觉得,这左眼跳的好事,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
  只是等周子旭穿着大红喜袍,领着吹吹打打的接亲队伍到达小高山村时,很快就明白,自己今日的“左眼跳的好事”到底来自哪里了。
  谁能告诉他,这连成片的联对是做啥用的,总不会是专门等着自己和连襟过来答对的吧。
  周子旭有些哭笑不得。
  原本他就防着大舅子来这一招,是以特地去二叔私塾,找了几个擅长吟诗作赋的学子过来,可周子旭万万没想到,大舅哥居然会这般“狠”,这里少说有一百多副对子吧。
  一阵微风缓缓吹过,大红联对随风飘啊飘,周子旭只觉心中哇凉哇凉,呜呜呜,大舅哥的下马威确实厉害。
  王文昌也才了到没一会儿,为了不耽搁接亲的吉时,昨晚他是歇在横溪镇的。
  而原本被成片联对看的傻愣当场的王文昌,这会儿看到连襟过来,以及连襟身旁站着的五、六个书生时,如同看到了救星一般。
  人多好啊,自己这边四个读书人,连襟那边有六个,想来要把这些联对都答出来并不是难事。
  见两位新郎磨拳擦掌,一旁捧着笔墨托盘的青壮忙走了过去。
  “两位新郎,若要答对,笔墨在此。”
  说罢,便把托盘递了过去。
  周子旭和王文昌也不含糊,各自抓起一支毛笔,待蘸了墨汁之后,就行至联对前,开始对答起来。
  上联:两姓联姻。
  周子旭提笔写下:一堂缔约。
  再看第二张,上联是: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周子旭想了想,提笔: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王文昌也不耽搁,待看到上联为:“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的联对时,便挥毫写下: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蝶。
  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众村民,在看到周子旭和王文昌的对答如流后,都忍不住夸赞,“两位新郎官好学识啊!”
  而躲在人群后的林三柱,看到两个女婿没被为难住后,终于松了口气,能答出来就好,能答出来就好,别到时天都黑了,还没把自家闺女给接走。
  其实林三柱也不想想,这两人,一个举人一个秀才,怎可能连诗句都对答不出来。
  只不过,实在手酸是肯定的。
  等周子旭和王文昌,差不多对答了一小半联对后,那几位一同前来接亲的书生才提笔上去帮忙。
  风流倜傥的十来人,同时挥洒笔墨的场景,看着可不是一般的养眼,众村民只觉一双眼睛都不够用了。
  而听到鞭炮声往这边过来的小娃儿们,哪管什么对不对联的事啊,一个个跑到新郎官面前,讨着糖块吃。
  书砚把手上的大包袱一举,“要吃喜糖的快些过来这边!”
  小娃儿一听,立马掉转方向,满脸是笑的在书砚跟前排起了长队。
  不多会儿,小孩子们就领到了松子糖,每人四块。这下,娃儿们乐得走起路来都是蹦蹦跳跳的。
  待写出最后一副联对,周子旭和王文昌,只觉此刻脖子酸、胳膊酸。
  再看立在院门外的大舅哥,一身绯色长袍,发髻纹丝不乱,看着宛若一颗青松一般,雄气勃发。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吉时已到,新娘子要出娘们了。
  春燕顶着红盖头,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很快就把自家哥哥的肩膀给打湿了。
  林远秋轻声,“以后子旭若是欺负你,你就回家告诉哥哥,哥哥一定帮你收拾他。”
  春燕只轻轻“嗯”了一声,很快就呜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把大妹背上马车后,林远秋又转回来背小妹。
  比起春燕的满脸是泪,春草则咬着嘴唇,“哥,记着一定要给草儿多写信哈……”
  声音已带了哭腔。
  林远秋点头,“哥一定记得,小妹也千万记得多照顾好自己,晓得了吗?”
  春草“嗯嗯嗯”地点着头。
  ……
  送走了春燕春草,林三柱只觉心里空落落的。
  冯氏也是眼眶红红。
  所以养闺女有啥好的,长大了就去别人家了。
  唉!也不知道她们在婆家适不适应。
  想到三日后还会回门,冯氏准备到时好好问问。
  挂在村道上的联对被村民们一张张小心取下,然后全都拿回家去了。
  林远枫几个去把绑在竹竿上的麻绳解了下来。马上就要搬家,这些绳子肯定能派上用场。
  ……
  再有一段时日就要前往京城,所以家中有些行李已经可以收拾起来了。
  吃晚饭的时候,老林头就与家里说了此事,让大家可以把一些暂时不穿的衣物先收到箱笼里。
  还有就是家中田地该如何安排的事。
  三年前家里新买了十二亩水田,算上原先的六亩,如今家里共有水田十八亩。
  老林头看向林远秋,前几日他就提过此事,也不知小孙子这会儿是个什么章程。
  ……


第152章 祭田
  家中的这些田地,其实在京城时,林远秋心里就有了盘算。
  反正捐给族里当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过族田分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还有学田。
  其中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的收成,基本用作族中各项祭祀的花销。
  而祭田的收成,则用来赈济贫困族人,比如施医药、施粮食、施棺木等等。
  至于学田,顾名思义,自然是用来兴办族学或者私塾,以及资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应举赴试的费用。
  就像林远秋上族学的那会儿,请王夫子的束脩,还有当年去县城参加县试的路费,以及每年奖励学业优异学子的笔墨纸砚,都来自学田中的产出。
  如今族里就有林有志当初考中秀才后,捐赠的十二亩学田。
  既然是学田,那么当时去衙门登记时,就规定了这些田地的具体用途,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为学田,那么他的收入,只能归作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
  其实专田专用可不止学田,其他像祭田,祠堂田这些都一样。
  这是朝廷为了避免出现族事纠纷,才下的规定。
  是以,凡族中田地去衙门登记时,必须讲明用途,之后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这也是林远秋在捐赠之前,想着该给自家捐赠的水田作个怎样定性的原因。
  时下学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时,都以兴办族学、捐赠学田为主。
  那日在琼林宴上,林远秋就听好多同年聊过此事。有族中尚无族学的同年决定开办族学,而族中已有族学的同年,则准备壮大族学。
  毕竟当下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要想把宗族发扬光大,在时人眼里,读书入仕才是关键,
  对于同年们的做法,林远秋也是认同的。
  不过他并不准备像他们那样做。
  这几年,族里学田的收入,一直都够族学的开销,且每年都还有剩余,所以实在没必要再增加族中学田的数量。
  何况,承办族学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举,自己没必要插上一脚,从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劳。
  再则,林远秋这个人比较现实。在他看来,念书出仕固然重要,可让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样重要。
  就拿念书来说吧,若家中吃饱饭都成问题,还有谁会想着送孩子去族学念书呢,毕竟族学免的只是束脩,像笔墨纸砚和书本啥的,都得自己负担。
  是以,家中贫困的族人,肯定不会义无反顾的送娃儿去念学的。
  就像当初的自己,没有书,没有笔墨砚台,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给他置办了学习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学中也坚持不了多久。
  更没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远秋觉得,让族人吃饱饭,不用一有银钱就想着买粮食填饱肚子,也同样是光大他们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给族里的水田,林远秋给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远秋还准备与族长和族老们定下规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赠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须赈济给族里的三种人,一是五岁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最后一种就是从怀孕到生产这一时间段的妇人,包括做月子的一个月也算在内。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户,只要家中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就可以从祭田的收成中领取一定的粮食,做口粮之用。
  林远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么就现下家中的十八亩水田,肯定远远不够,所以他还得再买些田地才成。
  这也是前段时日给春草置办嫁妆时,他向牙侩打听水田的原因。
  听了林远秋的打算后,屋里所有人,包括林三柱在内,都久久难以回神,此时大家想的是,若按着小孙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么他们家能领到祭田粮食的,会有几人。
  特别是王香云和丁菊,如今她们俩正怀着孕呢,正是可以领口粮的范围。
  最后算出的人数是八人,而林大柱,再过四年就能轮到他了。
  而村里和他们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