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听其中有个孩子的爹娘已被人另买了去,林三柱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见客人皱眉,牙婆以为是对这种“老拖小”的不满意,忙开口道,“若是客人看中,咱们价钱好商量。”
  难得有把这些老妇脱手的时候,牙婆自然不愿错过。
  其实她也想把孩子单开来卖,可这几个妇人让她做再累的活都可以,要是把孩子给他们分开了去,这些人绝对会拼命。
  其实牙婆也不是没法子治她们,只不过觉得没必要做的这么缺德。
  一番开价还价,最后定下,妇人七两银子,那四个小孩,女娃四两,男娃五两,林三柱一共付了六十八两银子。
  六个妇人自然不够,接着两人又逛了隔壁几家,最后把十个人凑齐了,而小孩子又多了三个出来。
  就这样,出门时父子两个人,这会儿已有十七个人跟着了。
  林远秋雇了马车,不然这样一长串在身后跟着,实在太引人注目。
  等去衙门办好了身契过户手续,再回到南锣鼓巷时,已差不多到了午时。
  让林三柱,还有林大柱林二柱都没想到的是,原本昨日头摇成拨浪鼓的周氏刘氏和冯氏她们,在听到这些仆人要分到各房做活时,都笑着点头,没有一个不情愿的,就连高翠她们也一改先前的态度,没再说出反对的话。
  吴氏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过这会儿她最想收拾的还是老三,个糟心玩意,说好了只买两个做饭的就成,结果一转身就带了这么一大群回来。
  当不要粮食养的啊!
  林三柱只当没察觉到老娘要揍他的眼神,笑道,“娘,具体该怎样安排,您跟大嫂她们商量就行了,儿子得回房换身衣衫去,大热天的,可把儿子累出了一身汗。”
  说着,林三柱还拿过老娘手里的扇子朝自己摇了摇,嗯,还挺凉快的,不过说出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了,“娘,您这把扇子有好几年了吧,你看,扇着也不解热,娘,待会儿吃了饭,儿子就上街给您挑把新的去,保证摇着轻巧,扇着凉快。”
  一听这样的贴心话,吴氏哪里还记得方才自己的咬牙切齿,再看到三儿子额头上全是汗,心疼道,“买啥买,你当这日头是唬人玩的啊,娘的扇子不是还能使吗,再用上一年肯定没问题,哎哟,你看你,后背都湿透了,快快快,快先去把衣裳换了,今日娘让张妈煮了绿豆汤,你换了衣裳就过来,娘待会儿给你盛一碗去!”
  “诶诶,儿子这就去换。”林三柱提脚就准备往外走,似想到了什么,忙转身补了一句,“娘,您对儿子可真好!”
  “臭小子,啥好不好的,我可是你娘!”嘴上虽这样说,可吴氏的嘴角已咧到了耳朵根。
  这母慈子孝的场景,哪怕早已见惯不怪的林大柱和林二柱,此时也对三弟佩服的五体投地。
  换作是他们,不说会不会挨揍,被大骂一顿是肯定的。
  ……
  有人帮着做活,果然要轻省了不少。两天过去,周氏刘氏和冯氏,还有高翠她们,都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可以说,这两日她们除了一日三顿,其他时候基本都是顾着绣活居多。
  像分到高翠和秦荷花,还有王云香和丁菊房里的婆子,忙好了活计后,还常会帮着带小公子小小姐,这下就连吴氏也都觉得这银子花的值了。
  那日十个仆妇,吴氏挑了两个做饭手艺好的分到灶间,其他的每房分了一个。
  而仆妇们睡觉的地方,院子最后头可有一大排后罩房呢,住下她们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不过,考虑到往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奴仆添进来,林三柱并没有把十几间罩房全都安排出去,只让她们两个人住一个房间。
  至于那几个孩子,现下都还小呢,等岁数大一些,再安排差事也不迟。
  接下来的几日,林三柱先领着家里人去看了自家的两间店铺,然后又去了庄子上一趟。
  去庄子的时候,林远秋并没跟着,正值老师的休沐,他去了一趟秦府。
  一晃两个多月,秦遇觉得今日再看自己的弟子,好像比上次更持重了些。
  想到上次,秦遇很快记起那日远秋告诉自己亲事已定的事,说实话,当时听到说亲的对象是忠勇伯的侄女时,秦遇还是有些吃惊的。
  因着钟家也住在金雀胡同,秦遇自然清楚忠勇伯府家的事。老忠勇伯共有两个嫡子四个庶子,早些年,他就把偏房的几个庶子全给分了出去。
  而前年老忠勇伯离世,其长子袭爵,如今伯府的当家人正是钟策。
  严格来说,分家出去的钟姑娘已算不得伯府家的小姐了,所以远秋与钟家结亲,往后基本不太可能得到忠勇伯府的帮扶,想来远秋也是明白这点的。
  不过,以远秋的性子,应该也不会看重这些,不然先前唐大人想说亲刘尚书家的女儿时,远秋也就不会想法子婉拒了。
  秦遇不准备再分心到弟子的亲事上,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之后姻缘的如何,以及往后日子会咋样,都不是自己所能操心的。
  想到远秋很快就要去翰林院当值,所以自己还是多叮嘱叮嘱为官上的事吧。
  秦遇把这许多年自己积累的为官之道说了,“远秋,身处官场,切记要谨言慎行,常言道,祸从口出、直言贾祸,官场中,人际复杂,记住勿管他人之事,更不可随意评人长短,也不要轻信于人,可知?”
  林远秋躬身,“多谢老师教导,弟子定铭记在心!”
  ……
  翰林院在东安街上,与鸿胪寺只隔着一道墙。和六部同在一条街上。
  朝中规定,凡无须早朝之官员,只需卯时末到达衙署便可。听着好像挺松泛,其实不然,卯时末就是早上七点,而这个时间,若除去起床洗漱的用时,还有吃早饭以及路上的,那么自己每日五点钟就必须起床了。
  想到往后每天都必须如此,别说还挺可怕的。
  昨日林远秋特地去了一趟李牙侩那儿,让对方帮自己留意马匹的事,林远秋准备买一匹马。
  从南锣鼓巷到翰林院,走路过去得花半个多时辰,可若是骑马,最起码能省下三分之二路上的用时。如此,在时间上就不会很赶了。
  风路过鸿胪寺时,林远秋特地朝门里望了望,发现院内已有人走动了。
  两间衙署隔墙相邻,才过了鸿胪寺大门,很快林远秋就到了翰林院这边。
  ……


第159章 翰林院
  先前与掌院学士请祭祖假时,林远秋就来过翰林院,是以才跨进大门,门房里的韩守卫已把他认了出来。
  其实要认出林修撰并不难,毕竟这样高的个子,在整个翰林院怕是再难寻第二个出来。还有就是林修撰的长相,韩守卫自认在翰林院守门近二十年,今年的状元是他看到过最年轻、最俊秀的一个了。
  见对方与自己行礼,林远秋点头做了回应,韩守卫把手中毛笔递上,然后再捧出一本大册子,林远秋知道这是让他签到的意思,是以也没耽搁,提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朝廷对官员的职守有明文规定,林远秋记得第一条就是“无故不得缺勤”,要是本该当值的时候却不上值,那么都会有相应的处罚。
  就比如缺勤一天会处笞十小板,若缺勤达到三天,那么处笞翻上一倍,也就是二十下。
  而要是缺勤满一个月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脱裤子打大板了。
  所以,就算是为了自己这张脸皮,也没有官员敢无故缺勤或是迟到的。
  看到掌院厅堂的门开着,想来方掌院已经过来了。林远秋转身先去了方掌院那儿。自己既已上值,自然要把假给销了,不然届时人家说你缺勤,就会多了没必要的麻烦。
  其实销假手续非常简单,林远秋先躬身与方掌院行礼,而后告知对方自己已经来上值的事,这就可以了。
  林远秋肯定没想到,在自己转身离开时,方掌院却看着他的背影忍俊不禁了起来。
  只不过,方掌院笑的是自己的判断错误。
  此次新进翰林院的,除了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再有就是十二位庶吉士了。方掌院是怎么都没想到,在这些人当中,岁数最小的林修撰,却是最沉得住气的那个。
  可不就是沉得住气嘛,对苦读数载的学子来说,如今终于步入仕途,哪个不是心情激动,都想一展抱负,好早日扶摇直上的。
  方掌院之所以会这样认为,那也是有根据的,此次回乡祭祖虽给每人批了至少两个月的假期,可和以往任何一次一样,许多人都会选择提早结束假期,开始过来当值。就连家离京城最远的顾平,人家也提早了半个多月过来销假。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给上官留下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印象。
  可林修撰倒好,两个半月的假期,他倒是一天不落的全给休完了。
  如此与众不同的做法,让方掌院惊诧不已。
  这几日方掌院一直都在想,难道林修撰是个做事懒散、性子温吞的?
  否则也解释不通此人不思进取的行径啊。
  同年都在上进,你却人影都不见,这不是不思进取还会是啥。
  方掌院虽是猜想,可在心里,已觉得林修撰就是这样的人了。
  可就在刚刚,当方掌院看到林远秋说话时的不疾不徐,以及清明的目光时,就知道自己猜错了。
  这人一看就是四平八稳的性子,怎可能会是个散慢的。
  方掌院在脑海里回想着自己十九岁时的样子,虽早已模糊不清,可绝对做不到林修撰的大方持重。
  想到这里,方掌院忍不住心中感叹,如今的青年才俊,很是不一般啊。
  ……
  在出了掌院厅堂后,便有一位沈姓侍诏过来为林远秋引路,翰林院侍诏官阶从九品,算是末尾小官了,其职要,掌应对,也就是应接翰林院各种琐碎。
  沿着游廊,林远秋和沈侍诏一直往内院走,第四进院落有间坐北朝南的大通间,正是修史馆所在。
  说来,翰林院的院内结构与普通民居没多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翰林院共有五进院落,而京城民宅,最大一般也只有四进。
  之所以会把修史馆设在第四进,正是为了取资料方便的缘故,因为再往后面,就是整个大景朝藏书最多的地方——翰林院藏书阁了。
  大通间里摆满了桌椅,此时这些桌椅上,已有好多人坐着了。
  林远秋在他们当中看到了好几张熟悉的面孔,韩士成,丁德进,张清远,王顺知,还有顾平。
  咦,顾平?
  这人不是有三个月的假期吗?
  林远秋纳闷,他这个两个半月的才过来报到呢,怎么顾平比他还早?
  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人家这是提早销假了吧。
  林远秋突然觉得,他们这群同年当中,自己怕是最迟过来报到的那一个了。
  不过也无妨,只要没延迟来上值就成。
  自那日在唐大人家见过之后,林远秋便未再见过他们,这会儿看到,难免要热聊上几句。
  至于丁德进,林远秋还跟先前一样的做法,你敬我一尺,我也敬你一尺,一切以对方的言行举止而定,绝不做热脸往上贴的事。
  早来了半个多月,顾平自然要比林远秋知道的多一些,“咱们修史馆共有同僚十四人,哦,不对,再算上林大人,如今已有十五人了。这几日,我与丁大人正校对《大景史册》,其他事项倒还未有接触。林大人你主管修史,不如直接去藏书阁,问阁主拿修史资料就成。”
  话语中的丁大人就是丁德进,而林大人自然就是林远秋了,顾平一改先前“林兄”“丁兄”的叫法,如今大家都步入官场,自不好再跟念书那会儿,称兄道弟的了。
  有了顾平的告知,林远秋上手就要容易了许多。去藏书阁领了修史材料后,他便开始研读和整理起实录中的内容来。
  翰林院修撰其实就是史官,以掌修实录为主要职责,包括文史档案的收集,比如皇帝起居注这些。
  一句话,修撰就是一份整天埋进书堆里的差事。
  其实除了每日和实录打交道,修撰还有给皇帝讲经史的职责。景康帝就时常会召人过去与他讲经解惑。
  不过,这样的肥差,像林远秋这种刚进翰林院的新手,肯定是轮不到的。
  忙碌中,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林远秋感觉自己才坐下来没多久,就已到了吃中饭的时候。
  因着院内有藏书的缘故,翰林院并未像其他署衙那样设有官厨。
  可吃饭的地方总得有一个,不然大家都回去吃,家离得近一些的官员还好,要是太远的话,下午的当值肯定得迟到。
  如此,便有户部官员给出了翰林院与隔壁鸿胪寺共用一个官厨的建议,也很快得到了圣上的恩准。
  不过每次翰林院官员的饭食,都会有专门安排的人从隔壁官厨提过来,免得这边的人日日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