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马匹,可不是在府学或是国子监练骑射时的那些马儿能相比的。
  每次林远秋跨上马鞍,稳坐红豆背上时,整个人要比平时高出了不少,而周边的事物都在自己的俯视之中,别说,这种一切尽收眼底的感觉还挺飒的。
  不过感觉再飒,林远秋也不敢骑的太快,而是跟着姜公公的马车速度,在一旁慢慢跑着。
  这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行人,要是碰到了哪个可不好。
  虽骑在马背上,可林远秋的脑袋瓜子从出翰林院的那一刻起,就没停止过转动。观今日姜公公马车的速度,林远秋便知此次的差事并不急,不然姜公公的马车早就像上次那样,速度飞快了。
  如此一想,林远秋心里倒是微微放松了些,只要圣上不是让自己当“周公”,去解答那些奇奇怪怪的梦境就成。
  想到这里,林远秋忍不住好笑,果然人的底线就是用来突破的。
  在没进宫之前,自己想的是,当个小透明安安心心修史就好。有了一次心惊肉跳的面圣经历,此时林远秋想得却是,只要没有“高挑战”就行。
  不得不说,人类的适应能力永远是最强大的。
  显然,林远秋的猜测是对的,这次的确不是件急差。因为姜公公示意他在御书房门口稍候,他进去通传,然后就小半天没有出来了。
  说是小半天,还真一点都没夸张,自己差不多未时出的翰林院,而这会儿已快申时。林远秋忍不住心想,要不是自己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像这种一站就是三个来小时的行当,一般人可吃不消。
  不过,林远秋很快想起那一日的场景,也是这个位置,杨学士和胡学士跪着一动不动的,那时可不止三个小时。
  所以,自己要是也这样被罚,保证啥矫情都没,啥都吃得消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忙收回翻飞的心绪,而后集中注意力,随时留意着御书房里的动静。
  大约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林远秋就听到景康帝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响起:“让人进来吧。”
  林远秋忙动了动发麻的腿,然后就看到走出门来的姜公公朝他点点头,林远秋也不敢耽搁,理了理身上的官袍后,就快步跟了进去。
  低头,躬身,缓步上前,待离御案大约三、四米左右,林远秋曲膝跪下,“微臣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着明显年轻的声音,让景康帝从奏折中抬起了头,等看清是林远秋时,当下就是一愣,还以为来的是杨砚呢,怎么又把林修撰给派过来了。
  景康帝大约知道了方青常的意思,这是怕杨砚他们又没把差事办好,到时连他一起罚吧,这只老狐狸。
  “起来吧!”说着,景康帝放下奏折,随后从御案上拿过一张纸,提笔写下几个字后,就递了过来。
  一旁姜公公接过,而后转交给林远秋。
  林远秋忙躬身接过,再看纸笺上写着“中流一葫,千金争挈”八个字。
  意思这是今日圣上想听的经史内容是吧?
  林远秋也没时间去吐槽这种“点菜式”的讲经,要是点到自己不会的内容该咋办。
  这会儿的他,已开始速度飞快的在脑海里搜索着有关此句的文章,待想起出自鹗冠子的文后,再用最短的时间理了一遍,而后结合此句的释义,便进讲了起来:
  “中流一葫,千金争挈,宁为铅刀……”
  许是看了太多奏折的缘故,此时景康帝正闭目轻靠于御座之上,不过右手手指却轻点御案,一下一下,好似打着拍子。
  林远秋的进讲还在继续,“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
  打拍子的手指停下,景康帝问,“一价贱之葫,却千金争挈,林修撰可解其意?”
  这是进讲经史时的正常环节,圣上若有不解之处,进讲者须得作出解答。
  林远秋躬身,“谓物之价贱只因其无所用处,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葫芦虽不能食,其价也甚贱,可若船在江中心侧了水,那葫芦便可济人渡水,有给予生路之功,自然千金争挈也。是以,微臣以为,平贱之物虽看似平庸,可也有千金难目的时候。”
  景康帝点头,“林修撰所言极是,贱生于无所用,可危难时却供人生路,实值一葫千金。”
  随即,他又问道,“林修撰家中兄弟几人?”
  正说着文章呢,却又问到了个人问题上,好在林远秋已适应了圣上的跳跃问话。
  “禀圣上,微臣父母只微臣一子。”
  只一子?
  这倒是有些出乎景康帝的意料了,时下农人讲究多子多福,只有一子的人家,除了那些子嗣不丰的,倒是不常见。
  景康帝笑道,“好儿子不用多,想来林修撰父母心中,定是极为快心遂意的。”
  不过,此话一说出口,景康帝似想到了什么,突然面色不虞了起来。
  林远秋觉得,若让自己过着日日与圣上进讲经史的日子,那么一天三顿饭是绝对不够吃的,因为实在太费脑子,你看,方才还挺轻松的讲经气氛,这会儿自己又得揣摩上了。
  林远秋脑子转得飞快,再结合刚才那句“好儿子不用多”的话,马上明白,圣上怕是想到自己那几个不省心的皇子了。
  就在前几日,林远秋还听到大皇子与二皇子因着互别苗头,而被圣上训斥的事呢。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何况这还是帝王家。
  不过,林远秋也知道,这世上哪有真正嫌弃自己孩子的父母呢,所以,别看圣上骂了大皇子和二皇子,可在他心里,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是别家儿子不能及的,都好着呢。
  想明白后,林远秋并没理所当然认同下那句“好儿子不用多”的话,“禀圣上,微臣父亲常说,好儿子不怕多,可惜他只得微臣一子。”
  这话林三柱确实说过,所以,自己也算是实话实说了吧。
  好儿子不怕多?
  景康帝一听,笑着捋了捋胡须,心道,自然是这个理了,这世间有谁会嫌弃自己儿子太多的呢。
  ……
  等林远秋出了皇宫,已是酉时,仲冬时节,自然黑的早,这个时辰天已微微有些暗了。
  林远秋并没让马跑起来,虽路两旁有灯笼挂着,可视线还是受阻的,所以还是让马儿慢慢走着更稳当些。
  林远秋并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先去了一趟翰林院,自己还得去签退呢,虽下午自己是去“公干”的,可时间久了说不得就变成早退了,为了稳妥起见,这字肯定是要签的。
  等林远秋到时,韩守卫正准备把衙署大门关上,看到林修撰过来,便知他是来签退的,忙道,“林大人不必下了马来,小的这就过去拿册子。”
  下马拴马又得花些时候,自己直接把册子给人拿过去,也好让林修撰省心一些。
  “多谢!”林远秋与韩守卫点头道谢。
  人家的善意,自己自然得感谢才是。
  很快,韩守卫就把册子和已蘸了墨的毛笔拿了过来,林远秋接过,而后在下值这一页工工整整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样,一天的当值就算圆满完成了。
  ……
  钟家的年礼是林三柱送过去的,虽两家人已商谈好了亲事,可只要一日没定下,明面上他们还得按寻常友人走动。
  这也是林远秋没有亲自过去的原因,否则让有心人瞧见,说不得就会给钟家扣上一个孝中婚配的罪名。
  守孝期间还有少应酬的规矩,是以林三柱过去后,也是稍坐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开了。
  自当值之后,林远秋很少有和老师碰面的时候。因为没这个时间,而两人的休沐,也不在同一日。
  所以,今日给老师的送年礼,林远秋只能挑了中午饭的时间,再加上饭后还有半个多时辰的休憩,这样就有一个多时辰的空挡了,去一趟秦府肯定是够了的。
  其实,像这种挤出时间亲自上门送年礼的人,整个京城怕也只有林远秋一个了。要是忙的话,哪家不是直接安排给府中下人的。
  昨日林三柱也说了要不他去,或者让平安送去的话。可林远秋摇头,不管怎样,老师家的年礼他肯定是要亲自送过去的。
  待林远秋出了翰林院大门,就看到自家马车已停在了门口,而马车上的车夫正是林远柏。
  昨晚两人就说好了,等明日差不多午时的时候,林远柏就驾着装了年礼的马车到翰林院门口等他。
  “咱奶又往车上多装了一匣子吉祥如意饼,她说这东西吃着软糯,也不费牙,年纪大的人指定爱吃。”
  待林远秋坐上马车后,林远柏就开口聊上了。
  语气中透着开心,林远柏脸上虽有些疲惫,可却掩不住满眼的喜色。
  林远秋自然知道四哥为何会这般开心。
  前日四嫂顺利生下一个女儿,这下四哥也是儿女双全之人了,能不开心嘛。
  至于三哥,也在一个月前又当上了父亲,这次三嫂依旧生了一个闺女下来,听大伯娘说,小孙女长得白白胖胖的,可讨人喜欢了。
  每到这个时候,林远秋就会感叹时光荏苒,他还清楚记得,他们堂兄弟三人在柿子树下打柿子吃的场景呢。
  ……


第164章 走年礼
  今日秦遇休沐在家。
  当看到自己弟子依旧清朗的目光时,秦遇这几日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看来他这个弟子果真如自己料想的那样,是个能扛得住重压的。
  可不就是重压嘛,这才当差多久啊,就已经到圣上面前转悠过两回了。不说远秋才十九岁的年纪,只说那汪阁老女婿挨罚的那一次,没点定力的人怕是撑不下来。
  秦遇也是隔日听唐大人说起的这事,当时唐大人说的是,“不愧是秦大人你的亲传弟子,听说还得了圣上的赏赐呢,真是后生可畏啊!”
  话是好话,如果不配上唐大人那酸酸的口气的话。
  这怕是,还在惋惜没替刘尚书保成媒的事呢。
  其实唐大人之前惋惜的情绪还没这么明显,毕竟就一个农家小子,就算考中状元又如何,京城可不是单靠一点俸禄就能把日子过好的地方。没看那翰林院里有几个修撰、编修,就连好茶叶都买不上一斤吗。
  在唐大人看来,那林修撰可是地地道道的贫家出身,若没个好岳家帮衬,将来指不定连那些买不起好茶叶的老翰林都不如。
  岂知,就前几日,有同僚在公厨用饭时说起了林修撰,因他看到林修撰时常出入南锣鼓巷。后来照面打招呼时,才知道,原来林修撰居然就住在南锣鼓巷的四进大宅院里。
  一听这话,众人首先都是不敢相信,忙去向秦大人证实。
  秦遇不置可否,不过了解秦大人脾性的,自然知道这就是默认的意思。
  所以,当时的唐大人都惊呆了。
  不是说唐大人买不起四进大宅院,而是一个农家子居然能一口气掏出几千两银子来,着实太让人意外,可见对方还是有些家底的。
  唐大人可不会怀疑林修撰买宅子的银钱来路不正,毕竟真要是来路不正的话,林修撰也不敢就这样大剌剌的花了出来。
  可以说,唐大人是非常后悔的,后悔当日怎么没直接告诉林修撰,自己想给他说亲的对象是刘尚书家的小姐,想来林修撰听过之后肯定会同意才对。
  唉,说来,还是自己不够重视啊。
  而之所以不够重视,也是觉得林修撰除了一个状元名头,其他啥啥都没有的缘故。
  如今看来,人家不但学识了得、样貌清俊、儒雅持重。而且还才思敏捷,这一点,从那日汪阁老的女婿挨了罚,林修撰却毫发无损,还得了圣上的赏赐中就能看出。
  至于那原本让大家都看不上眼的家境,现下看来,也并不是那么不堪。
  所以,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女婿人选啊。
  无独有偶,与唐大人同样十分后悔的人还有一个。
  这人就是太仆寺少卿黄有忠,当初赵氏与他家说起这门亲事时,黄有忠夫妻俩觉得不过就一个农家举子,自家嫡女肯定是舍不得的,认为用庶女相配足已。
  岂知当时被连襟给怼了回来,那会儿黄有忠可是气了好一阵子呢,心里大有走着瞧,看你弟子能有多少出息的意思在。
  谁知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子,先是考中会元,后来干脆来了个金榜状元,你说气人不气人。
  原想着状元就状元吧,反正一个穷状元也当不得宝。结果这会儿又听说这小子买了大宅子,这可是四进大宅院呢,且还在那位置不错的南锣鼓巷。
  话说家里有银子为啥不早说啊,不然像这种青年才俊,他家丽儿配着不是挺好,哪像现在说了门不上不下的亲事,上头还有三层婆婆压着,往后这日子绝对好过不到哪里去。
  黄有忠心想,若当时与林修撰定了亲,那肯定就不一样了,对方先前可是农户人家,他家一个四品官家的小姐,嫁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