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远秋已经想好了,他准备在外放之前,一定得把自己手头上的这套纪传史修编完成。
  与此同时,林远秋也增加了每月卖画的数量。为了避免被人钻了空子,等到了地方上后,林远秋就准备暂停了卖画的事。
  是以,在此之前,他得尽量多卖些画作,好多存一些银子在口袋。
  反正林远秋还是那句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林三柱自然明白儿子的意思,对于多攒银子的事,他肯定是举双手支持的。
  都说穷家富路,在林三柱看来,出门在外,若没银子傍身,那么就会束手束脚的耽误了事儿。
  ……
  四宝斋里。
  待朱掌柜看到此次拿过来的画作,居然比先前要多上好几倍后,一时还有些呆愣。他记得之前两家可是特地定了每个月的数量的,怎么这会儿却送了这么多过来?
  只是没等朱掌柜问出心中的疑惑,林三柱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让朱掌柜仿佛掉到了冰窟窿里。
  啥叫等到了明年就不再送画过来了,这这这话也太吓人了吧。
  这几年,因着桃源山人的这些画作,他们四宝斋说是挣得盆满钵满都不为过。要是突然没了这宗生意,哎呦,朱掌柜简直都不敢去多想。
  对方的失落,看在林三柱眼里,就等于是自家狗子的非常吃香了。
  所以当事人的爹,林三柱此刻心中的自豪,好比那护城河水,满满当当的从来不会有干涸的时候。
  不过对方再是不舍也没用,狗子明年就要离开京城了,肯定是供不了画的。
  想了想,林三柱笑道,“虽明年不再送画过来,可离着那个时候还有十来个月呢。以现下送过来的数量,掌柜你大可以把画存下一大半,如此,等明、后年再拿出来,就不会有空档了。”
  存着?
  朱掌柜一听,觉得这主意挺好。且朱掌柜不愧是生意人,很快他就想到了另一点上,听林兄方才的意思,桃大家这是准备暂时停笔了。所以,自己把画攒下来,那么到时每幅就可以往上涨涨价了啊。
  这么一想,朱掌柜突然发现,桃大家暂时停笔未必是件坏事。
  只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尽量多攒些才成。
  于是,之后每次林三柱再送画到四宝斋时,朱掌柜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您让桃大家再多画一些呗!”
  此时的林远秋,并不知晓,因着自己的暂停卖画,再加上朱掌柜的这番操作,而使菩萨画像的价格直接翻了好几倍,从而也让更多的人追捧了起来。
  ……
  这日,姜公公又来到了翰林院。还跟先前一样,这次他们是过来传召林修撰进宫讲经史的。
  林远秋没敢耽搁,骑上红豆后,就跟上了姜公公的车马。
  原以为还和之前一样,御书房里除了景康帝,就只有吴公公和姜公公了。
  可等林远秋进去之后,却发现,圣上身旁还有一人站着,而这个人,正是皇后嫡出的三皇子李祯。
  ……


第177章 献策
  说来,林远秋会认出这位是三皇子,还得益于先前的琼林宴。
  当时大皇子和二皇子,还有三皇子,在宴席开始的时候,是过来小坐了一会儿的。
  按理说,琼林宴已过去两年多,像这种才照过一面的人,应该早就忘记才是。
  而林远秋之所以会对三皇子印象这么深刻,还是因为那日的几位皇子中,大皇子和二皇子都笑容可掬,满是邻家大哥哥的模样。
  只有这位,整衣危坐,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引得当时的林远秋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也就记在心里了。
  就像现在,在林远秋与他行礼后,三皇子也只是微微点了一下头,脸上不见有丁点笑容带出。
  林远秋并未多想,上辈子他经营公司,接触的人可不少,什么样的都见过。
  要林远秋说,真要打交道的话,还是这种不苟言笑的更让人安心。那些满脸慈和背后却捅你一刀的,他又不是没见过。
  所以说,了解一个人还真不能只看表面。
  皇子们成年后,时常会被派出去帮着处理事务。
  用景康帝的话说,坐而论道难见真章,只有多出去历练,方能开阔见识。
  进入六月,南方又开始了多雨天气。雨水多了,难免会出现洪涝灾害。此次漉州府的石青县与长山县受涝最为严重。虽屋宅倒塌不多,可正值抽穗的水稻却被雨水连泡了数日,尽管如今涨水已退,可这一季的粮食,铁定是颗粒无收了。
  三皇子昨日才从漉州府回来,此次他不但去查看了被洪水冲塌的堤坝。还与漉州知府一起,协助当地百姓抓紧时间补种上了水稻,这样才不会一整年都失了收成。
  不过三皇子也知道,虽谷种已重新播种上,可等地里的粮食能收割时,怕是要到十一月了。且像这种错了气候的水稻,届时收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此次的水灾,朝廷要给石青县和长山县发赈济粮是肯定的了。
  是以今日三皇子过来,除了与圣上陈述漉州府的事务,另外就是想说一说赈济的事。
  不过,看到有翰林院官员过来,三皇子便知是父皇传召进宫进讲经史的,是以话才说了一半的他,就准备先退下了。
  其实这会儿的林远秋,心里是有些纳闷的。
  按理来说,三皇子与圣上在御书房说事的时候,不是应该让他先在门外候着的吗,怎么就这样让自己进来了呢?
  林远秋自然不知,这会儿景康帝喊他进来,只是因为想到了先前林修撰给出的流民安置方法,所以在听到三皇子说有不少农人对补种粮食不积极时,景康帝就想着听听林修撰有没有好一点的法子。
  原来,此次退水之后的粮食补种,有些农人并没当一回事。
  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觉得肯定白忙一场外,更多的则是直接在家里等着赈济粮了。
  要不是当地知县让众差役去各村下了告示,说谁家若空了田地,就会被严惩的话,恐怕这会儿还有好些田荒着呢。
  其实,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好些农人,只要一受了灾,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该如何补救,而是只一门心思等着朝廷的救济了。
  要景康帝说,他还真不是舍不得这些赈济粮,而是这些百姓的心态实在要不得。
  如今年景好,百姓们这样做并不觉得,可若遇到景盛二十一年的旱涝,那么饿殍遍野的场景说不定又得重现。
  当时景康帝已有十七,对这件事自然是记得一清二楚的。
  现在想来,当年的旱涝,除了受灾面广,其实也算不得严重。之所以后来会造成百姓们的饥不果腹,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太过依赖赈灾粮的缘故。
  景康帝心想,要是当时洪涝过后,能及时把受灾不重的地全补种上粮食,哪怕追种上其他易活的短期农作物,也不至于到后来干旱来临时,家家户户都无充饥之物,而全指着朝廷了。
  更不会到了最后,就连朝廷都无粮可赈的地步。
  所以,当务之急,得想一个让百姓们遇到灾害就能积极补救的法子,且一定得是心甘情愿的那种。这样的话,日后真要是遇上涉及面广的灾荒,那么朝廷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饥不裹腹,以至于流民成患,而束手无策了。
  听到父皇居然把这问题问向了林修撰,李祯心里是十分惊讶的。
  作为一个皇子,朝中的事虽不说事无巨细,可绝大多数他都是知晓的,包括先前杨学士和胡学士被父皇罚跪,而林修撰却得了父皇赏赐文房的事。
  说实话,当时听过之后,李祯心里的想法其实与杨、胡两人差不多,也是觉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罢了。
  不过从这样的取巧中,倒可看出林修撰的机灵。
  只是,机灵并不代表智谋,毕竟年纪摆在这儿呢。
  所以,三皇子并不觉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谋的本事。
  而林远秋,这会儿已在懵圈当中。
  说好的进讲经史呢,怎么又变成出主意想法子了,亏他骑马过来时,还一路盲猜着今日的经史题呢。
  还有,那什么让百姓们甘心情愿自救的主意,这么冷不丁的让他想,他哪里想得出啊。
  可看到两双十分相似的单凤眼正盯着自己瞧时,林远秋很快明白,今日他要是直接说不知道的话,那么怕是得跪到门口去。
  林远秋没再耽搁,很快转动脑筋思索了起来。
  话说人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一件事呢?
  林远秋一边想一边挨个举着例子。很快他想到了挣银子上,人之所以会主动去挣银子,不外乎几点,一是养家糊口,不得不去挣。二是想让家中日子蒸蒸日上,所以去挣。还有一点就是家里有外债要还,不得不挣。
  对了,外债!
  林远秋突然福至心灵,朝廷大可以把给灾民们发赈济粮改为出借粮食啊,这样有了粮食要还的灾民们,就会积极想着补救措施,而不是干等着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赈济粮和借粮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因为是白给,所以百姓们能领到的粮食少的可怜,想要吃饱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借粮食,官府可以根据借粮人家中的田地亩数定出一个上限,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量,无论借多少都成。如此,灾民们就会依照自家的偿还能力,有计划的决定要借的粮食斤额,想来这个数量,绝对能保证家里人的肚子不再挨饿。
  至于所借的粮食来源,林远秋觉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仓就可以。
  原本常平仓里的粮食就有着备荒救灾的作用,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常平仓直接归朝廷所管,这样就能避开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借着借粮的由头,做出各种坑害灾民的事。
  林远秋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法子挺好,这样有灾荒来临之时,百姓们就不用因为缺粮而心中不安了。
  在林远秋看来,这世上谁人愿意过着跌沛流离、饥不饱腹的日子呢。想来等灾民们借了粮食,接下来就是好好补救,争取早日把粮食归还上了。
  至于朝廷,也不会因为支出大量的赈济粮而造成粮仓空虚,以致于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赈灾的时候,却拿不出粮食来。
  只不过,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区分出可补救与不可补救的两种情况。别到时地里根本补种不出粮食,而这边还逼着灾民归还粮食,这不是逼人家走投无路吗。
  林远秋认为,凡不能补救的,朝廷只能发放不用归还的救济粮给灾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远秋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开口说道,“回禀圣上,微臣以为,若旱涝致使田地一时无法续种,则依旧赈济,可若涝旱能挽回,则可通融借粮,不收息,俟来年丰熟补还,如此,虽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于流亡。”
  借粮?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灾荒,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赈济,还从未有人想过用出借粮食的方式供灾民们度过难关。
  不过只一细想,景康帝就觉得此方法甚妙。
  因为只有这样,灾民们才会安心且积极忙于地里,等得了收成,就把借粮还上。
  还有,就像林修撰说的,此方法可免于流亡。
  要知道,每有灾荒生起,最让景康帝头痛的就是聚集成势的流民了,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也威胁着朝堂,若管控不好的话,颠覆政权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下,算是从根本上把难题解决了。
  想到这里,景康帝忍不住点头称赞,“此主意极佳!”
  景康帝已拿定主意,若通融借粮,那么灾民们只需归还借粮的七成就行了,剩下的三成,算作朝廷给灾民们的救济吧。
  三皇子也与景康帝同样的想法,毕竟这也算是带了赈灾性质的借粮,朝廷总不好一毛都不拔吧。
  何况若是让灾民们全数归还,那么来年的日子,肯定好过不到哪里去。
  想到方才自己的不以为意,三皇子忍不住朝林修撰看去,温文尔雅、风华正茂,虽年纪轻轻,可给出的主意却是老成,直接解决了赈灾的好多难题。
  果然,父皇的眼光从来都不会有错的时候。
  臣子表现优秀,当皇帝的自然要以资鼓励了。
  听到圣上让吴公公去库房拿套文房时,林远秋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皇上怕是准备了不少文房在仓库里吧,这不,自己已得了第二套了。
  而那第一套,还在家里的香案上供着呢。
  林远秋磕头谢赏,待起身准备退出御书房时,却听圣上问道,“昨日吏部送了外放请折过来,朕瞧见上头也有林修撰之名,不知林修撰因何有此想法?”
  因何,当然是想避开你家儿子抢宝座的危险时期啊。
  林远秋躬身,“回禀圣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微臣以为,当官也应如此,多到民间,多走近地方百姓,才更能问需于民。”
  景康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