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狩帝:“诸位卿家,可都听到了?”
百官犹如鹌鹑,头颅深深埋进胸口。
元狩帝又问太子和郑楚之:“你们有何话说?”
郑楚之一咬牙推卸责任,大声喊道:“臣无能!臣难堪大任,竟叫安怀德、司马骄一干心怀叵测的乱臣贼子瞒过如此重大罪行,还在御前沾沾自喜、夸夸其谈,臣实在是无知无能,无德无才!”
太子叩头,紧跟着说道:“父皇,非儿臣徇私,但凭吕良仕一人之言,难以服众,焉知不是他心存怨恨,临死前胡乱攀咬他人?”
元狩帝怒极反笑:“好,问得好,但凡你对朝事、对百姓有这份刨根问底的执着,有这份追求公道公理的坚持,朕也不必劳心费力——十弟,事关储君和中宫,如无铁证,朕就治你造谣生事,抄斩满门!”
“臣弟不敢有半句假话!”康王指天对地地发誓,“安怀德昨夜忽然想通,召狱卒来传话,道是临死前愿意将功赎罪,只求不牵连妻儿,臣弟是陪审官之一,凑巧昨夜在刑部大牢,便自作主张问审安怀德直到天亮才结束。因兹事体大,脸都没洗就匆匆跑来面见陛下,哪里敢有半句谎言?”
他言罢便将新鲜出炉的证供交出,大太监将证供拿给元狩帝看。
元狩帝看完,猛将证据砸到太子面前:“朕的太子,朕的好儿子,看看你仗义执言的舅舅是什么狼心狗肺的东西!”
太子连忙抓起证供看完,眼里倏地点燃暗火,安怀德为什么突然背叛他们?他不是对八叔忠心耿耿吗?还是说,安怀德和八叔联手耍了他们?!
还有平时不声不响犹如废物的十叔怎么不纨绔了?谁和他告密?他怎么想到吕良仕?也是安怀德告诉他的?
这招是釜底抽薪,他们像鸭子一样被赶进圈套里一网打尽!
八叔和安怀德好手段,十叔更是扮猪吃老虎,谁能料到他会突然来这么一出,打得他们晕头转向!
等等——
眼下突如其来的变故,父皇没有预料到吗?
十叔一切作为都和父皇无关吗?
回想秦王被废,元狩帝也是置身事外仿佛头一次知道的表现,事后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不少顶了缺的新官既不是他的人、也不是郑国公府的门党,更不是朝堂任何一个宰执的学生。
太子知道这种人只效忠帝王。
如此深思一番,太子明白过来,不由遍体生寒。
电光石火间,反倒是五皇子反应迅速,抢先一步说道:“司马骄一错私吞税款、二错屯兵,仗着他是国舅,是皇后和太子的亲人便在外生事,猖獗作乱,骄横之心膨胀,不顾念陛下恩德,也不顾念皇后和太子对他的信任,行事无法无天,大逆不道,便是抄家灭族也不为过!但是司马骄一人作恶,向来谦虚谨慎、君子不党的司马家何辜?为命妇表率的皇后、在其位尽职尽责的太子何其无辜?儿臣知道太子重孝,不忍皇后为外戚思虑过甚,才会屡次为罪人司马骄说话……父皇,儿臣求父皇明鉴,司马骄之错,与太子无关。”
前排的赵伯雍闻言,内心深处无声叹息,元狩帝摆明盛怒中,五皇子想求情也不该在这时候出来。
卢知院踌躇片刻,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走出:“陛下,臣以为五殿下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暂且不论司马氏门风如何,便说皇后多年来行事从无差错,谨言慎行,太子更是一国储君,岂不知私自屯兵乃弥天大罪?何况安怀德真正效忠之人是靖王,司马骄但凡有一点为皇后和太子着想,便不会搜刮民脂民膏资助安怀德屯兵!因此,臣以为,司马骄罪行皆是他个人所为,与皇后和东宫无干。”
卢知院一开口,陆陆续续有朝臣出列发表看法,内容无非是甩脱东宫和司马骄的干系。
元狩帝表情结霜,忽地笑了声:“朕没有一句话责怪皇后和东宫,诸卿家倒是先急切地为太子撇清干系,朕有时候甚至怀疑究竟谁是你们的君、谁是你们的臣?”
此言一出,如雷霆落地,朝官齐刷刷跪倒一片,满头冷汗,不敢再求情。
元狩帝:“郑楚之,朕再给你一次机会,查清淮南大案的真相,所有和此案有关联的人,不管他是皇子王孙、三公九卿,还是地方官员、贩夫走卒,统统抓起来盘问,从重从严,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企图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如果再有人告密,说出你没查出的东西,就不是乌纱帽落地那么简单,而是小心你的项上人头!”
郑楚之吓得浑身哆嗦:“臣……微臣领旨!”
元狩帝:“康王,你亲去扬州问审靖王及其家眷,凡京都府与其有干系的名单一出来,涉及淮南官场,便由你去抓捕!”
“太子,老五,既然你们坚称无辜,便是不怕火炼,就各自留在府里别外出了。”
话没说太绝,也是圈禁的意思。
太子和五皇子面色颓然,不敢多言语。
卢知院还想开口,迎来元狩帝阴冷的目光:“谁再求情,一律视为同党处置!”
朝官顿时闭紧嘴巴,人人自危。
元狩帝:“退朝!”
***
太子和五皇子追上康王,郑楚之等人跟在身后。
“十叔,能否告诉孤,何人告密?”眼下天都被捅破了,太子懒得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地问。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康王摇头:“作为臣子,我不能告诉你案情内幕。作为你们的十叔,我劝你们别轻举妄动,你们斗不过靖王,别干与虎为谋的傻事,你们会被他吃得骨头都不剩。”
话已至此,佐证太子的猜想。
“果然是八叔所为。他没想过保全淮南的……而是借此时机动摇大景朝堂,斗垮我这个储君,比任何交易来得划算。”
可笑他看不清靖王玉石俱焚的心狠毒辣程度。
这么一句话已然暴露太子等人和靖王的勾当,康王极为失望,但面色淡然:“太子慎言。”
太子浑身一震,连忙问:“十叔,父皇知不知道孤和八叔——”
“臣不知道!和靖王勾结的人只有司马骄,太子莫糊涂。”
太子嘴唇嚅动两下,深深地望着康王:“孤谢过十叔。”
康王没回话,转身就走。
郑楚之走下台阶时没留神,直接摔倒在地,磕得满头是血。
旁人惊呼,却无人敢将他扶起,郑楚之挣扎着起身,摇摇晃晃想跟同僚说话。同僚吓得连连摆手自证清白,道他和靖王、司马骄以及东宫都无干系。郑楚之愣住,发不出声来,摇摇晃晃地走在宫道上,满脑子都是天塌下来的绝望。
元狩帝震怒,这次的阵仗肉眼可见比上次江南科考还更严重,怕不是血雨腥风能形容。
上回主持大狱的人是老臣赵伯雍,摸清元狩帝的心思,只伐除他们郑国公府部分门党,但还留下一些给他们对抗太子门党的资本,实际没有搞出天怒人怨的冤案。
反观当下,元狩帝怒得句句重话,‘从重从严’、‘谋朝篡位’和‘乱臣贼子’等帽子一扣下来便是不死不休。
这事看来,算太子门党倒霉,郑国公府获利,焉知事了后,东宫不会将矛头对准他们郑国公府?
千方百计试图遮掩的淮南屯兵被陛下知道,靖王浮出水面,困局彻底摆上明面,他该怎么处理?
***
牢狱里的司马骄知道计划败露,心理防线溃败,又遭毫不留情的严刑拷打,胡乱指出曾送过礼、或送礼给他而有书信往来的朝官,列出一长串的名单。
郑楚之不得不带禁军包围名单上的朝官的人,元狩帝还亲派两名侍卫押着他过府抄家,其中一名侍卫是赵长风。
此时被抄的是中书舍人的家,而中书舍人扑过来抓着郑楚之的衣服下摆大喊冤枉,不过一会儿就有人押着他的妻子走出花厅,那妇人浑身颤抖,却突然挣脱桎梏冲向庭柱,碰头而死。
知道结发妻子气尽而亡那一刻,中书舍人指着郑楚之痛骂:“郑大人!郡公大人!吃着同僚的骨血往上爬,你开心了吗?!你这个狗官!佞臣!残暴无良,焉知我今日不是他日的你!郑楚之,你看到了吗?你的同僚们,被你入狱枉死的人都在阎罗殿下面等着你——”
郑楚之战场上杀人如麻,眼下还是手脚冰凉,有种兔死狐悲的悲凉。
背过身,郑楚之低声:“押进天牢。”
言罢就要走,赵长风拦住他:“大人,该到下一家了。”
郑楚之顿时脸色惨白。
***
刑部大牢关押不下所有人犯,便打开大理寺大牢,日日传来人犯被严刑拷打的惨叫声,同样的腥风血雨在淮南官场上演。
所谓屈打成招不仅仅属于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对大狱中受牵连的朝官而言,平头百姓起码有清官为他们做主的念想、有告御状的救命法子,而他们没有。
再如何明镜高悬的青天也不敢对峙天子,唯一告御状的法子被堵死,因为正是能还民清白的天子兴起的这场大狱!
何人能救无辜?
何人能摆平大狱?
公堂阶下血未干,千百冤魂诉无门。
“冤呐——!”
喊冤声刺耳,被挡在森严的刑部大牢里面,传不到天子耳边。饶是满手血腥的郑楚之见了刑讯逼供的过程,回去后也发噩梦,大病一场,但这次没得到假期,元狩帝慷慨地拨太医、银子和药材,唯一要求是谳狱不能中断。
郑楚之独自一人漫步进酒楼里,要来一碟花生米和一坛酒,深感官场的变幻无常,本以为边疆对敌朝不保夕,原来京都府里看似安逸享乐的朝官亦是如履薄冰。
人在边疆至少马革裹尸,死得其所,而在天子近前,稍不小心就是人头落地,到了阎罗殿前都喊不出一个冤字。
“话说此时,小钦差于公堂上口吐珠玑,斥责淮南官官相卫,字字句句,振聋发聩!”
小钦差?
……是赵白鱼啊。
郑楚之自嘲:“还是人家聪明,烦恼事不沾身,明明是捅破淮南官场的人,最后居然是唯一没被搅和进去的。大智若愚,这才是大智若愚啊,别人以为赵白鱼退是输了,殊不知他退才是近,他已经远远走在前头,把别人甩在后面了!”
“他一早就猜到现在的局面……”
郑楚之忽地顿住,是谁告密?
如果是赵白鱼,说明他知道的案情远比他想象的要更全面。
郑楚之禁不住翻来覆去地回想赵白鱼说过的话、做过的每一件事,如老牛反刍,忽然灵台清明,想起赵白鱼拖信使说的一句话:“他说‘郡王府的门常开,随时恭候’……莫不是已经猜到今日局面,暗示我上门求助的意思?”
“他真有这么神吗?”郑楚之再三犹豫,跺脚咬牙:“罢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六皇子不日便回京,我不能得罪太多京官,更不能惹来东宫疯狂的反扑。我郑氏子弟都在前线边境,如果得罪朝堂京官,他们在后方粮草动点手脚,足够我郑氏满门阵亡。”
如是一番深思,郑楚之起身朝临安郡王府而去。
到了门口,郑楚之徘徊片刻,还是敲门。
“何人来访?”
“劳烦传话,郑楚之求见小赵大人。”
第46章
如今官场虽人人自危; 但并非无人乐见眼下混乱的时局,每一次官场大动荡就有人能从中脱颖而出。
比如门下省侍中章说令; 其中一项职务便是负责批驳刑部和大理寺的判决; 有机会插手此次淮南大案。
恰好参与大狱的陪审官里有两人是章侍中的学生,执行谳狱之前,二人按惯例拜访章侍中,询问是否有如何行事的建议。
章侍中虽是正三品; 却有宰相之权; 同为宰相之职但在朝堂上处处不如赵伯雍; 早有意培养膝下门党; 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下这场谳狱如天降甘霖,空出几百个缺; 没有秦王、太子和他争; 至于赵伯雍上次刚主持一场大狱,不敢太冒头以免被抓住把柄,所以基本没人跟他争这个机会。
可以说这就是老天送到他面前,让他青云直上的大好机会!
“你们是想问该不该收着点,怕同时得罪东宫、中宫和郑国公府?”
两位大人连连点头:“对对!恩师英明。”
章侍中:“我先后侍奉过两朝,先帝晚年和陛下登基初期的两个阶段我都赶上了,那会儿隔三差五就有朝官的家被抄; 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冤狱不是?可你们见过哪个冤狱翻案了?那是天子兴起的大狱,天子开的口; 那就是改不得的金科玉律!别管有罪没罪,只要出现在名单上,就是天子容不得了。”
他说到激动处; 敲着桌苦口婆心:“身为朝臣,听令行事就是最高明的内官之道。”
二人对视一眼; 齐齐拱手:“谨遵恩师教诲。”
气氛烘托到位,章侍中露出他的目的,从袖口里抽出一张纸说道:“经过我多年观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