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珊妮的身体一直不好,沈梦昔便将第三个孙女带在自己身边。
韩珊妮舍不得,但自己又照顾不来,常常哭泣。
六年后,韩珊妮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喜极而泣。
但身体更糟糕,依然不能照顾孩子,沈梦昔于是又将只有五斤的孙子许嘉承接了过来。58岁的时候,老两口重新开始照顾一个婴儿。
对于这个没有什么心眼,喜怒完全形于色的儿媳,沈梦昔是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
韩珊妮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专心照顾丈夫和孩子。如今生了儿子,她觉得自己完成了责任。整个人放松了下来,对于婆婆的教育方法也不认同,认为她过于严苛,对孩子的教育不科学,还常常和娘家母亲和外人抱怨婆婆的强势。
对于婆婆,她既敬又怕,有意见不敢当面提,如今还多了一丝丝嫉恨,她常常和丈夫感慨,自己一个年轻人的身体都不如婆婆的好,恐怕是活不过婆婆的。阿欢有些着恼,也很无奈。母亲对于他们的付出,他记得清清楚楚,出力出钱,没有怨言。但妻子因为生育,身体确实糟糕了很多,情绪也忧郁起来。他只能默默地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做着调和。
沈梦昔当然察觉到了这一切。
1960年,沈梦昔60岁了,她决定退休。
王守卿65岁,头发花白,但是重返军校的这些年,让他精神饱满,身体硬朗。
沈梦昔把孙女孙子送回韩珊妮身边,最难带的两年熬过去了,孙子现在健康坚韧,活泼懂礼,两岁多的孩子,不哭不闹,会做简单的算术,会背诗词,后面再带就容易了。
老两口登上了去欧洲的邮轮,两人第一站去了剑桥,那里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幸会,这位小姐,请问您是中国人吗?”王守卿笑着问老妻。
“是的。”沈梦昔也笑着伸出右手,“章嘉瑜,江苏宝山人。很高兴遇见你。”
“那是同乡啊,江苏无锡王守卿,很高兴认识你。”
两人哈哈一笑,深情相拥。
半年后,阿欢接到母亲的信,信上说,他们周游了欧洲,拜访了昔日的朋友劳拉,还遇到了老朋友丹尼尔和弗兰克,他们已经决定在德国的维茨小镇定居,让他们夫妻好好过日子,不必操心她。随信寄了几张照片,康桥边、莱茵河畔、米兰大教堂前,沈梦昔神采飞扬,挽着王守卿的手臂,看着远方。
四十多岁的阿欢,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