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家乡的形势很危急,奶娘只好带着应雨时逃到了松市。
到了松市以后,不识字的奶娘日夜惶恐——奶娘当时三十出头,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脚女人,应雨时当时只有七八岁大。在这么个乱世里,两个女子无依无靠的,和等死没什么区别。
还是应雨时观察了许久以后,指挥着奶娘把她带到了教会。
她拿出一份信件(自己花钱请教书匠写)和一部分金银交给教会的负责人,信件是她模拟父亲的口吻所写,大意是:这是他心爱的小女儿,因故不能及时接走,恳请教会收容,他会每个月固定送些银钱过来云云。
教会的人便收留了应雨时。
一晃多年过去,虽然应雨时每个月都会小心翼翼地打发奶娘去外地给教会汇些钱,甚至还会伪造外地的家人给自己寄信……
但她的家人多年都没有过来看望过她,有的只是她自己请人假扮家中仆妇、下人“奉老爷的命令前来探望小姐”……
可单身又美丽的妙龄少女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觊觎。
应雨时心急如焚。
这时她遇到了别逢君。
在照顾别逢君的过程中,少年少女毫不意外的相爱……应雨时一五一十地将她的景况告知于别逢君。然后应雨时央求别逢君,以她表哥的名义留下来,和她一块儿在教会学校读书,费用由她来出。
别逢君同意了。
他虽出身小山村,但本身跟着读过几年私塾。在教会学校里上了两年的学,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各种知识。
1934年,二十岁的别逢君和十九岁的应雨时结了婚。
同年,应雨时打听到当时的政府想在松市办一家钢铁厂……但当时的种花国风雨飘摇,各路列强想着法子的想来瓜分种花国国土,本土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才。
应雨时立刻和别逢君一块儿写了自荐信,交与当时的政府,言明自己愿意为国留学。
大约是考虑到应雨时是个女性、不适合学习理工科的缘故,当时的政府没有同意应雨时的自荐,但让别逢君去面试了。后来,别逢君拿到了公派留学的名额。
在这一刻,夫妻俩万般为难。
分开吗?
可两人刚刚才结婚,正是感情好的时候……
不分开?
可两人心里都装着家国天下……
最终,应雨时一咬牙,为丈夫打点行装。
别逢君心里也难受得要命,如果他走了,谁在乱世里照顾美丽又柔弱的妻子呢?
后来,应雨时劝住了别逢君,并且向他保证,她绝对不会离开教会一步!有了教会的保护,她就不会有事儿。
就这样,别逢君带着简单的行李出国留学。
应雨时则留在教会学校,最后选择了医护专业。而别逢君一走,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1935年,她生下长子别燕东。孩子满月后,她抱着孩子拍下了照片,寄给国外的别逢君。
1938年,别逢君回国探亲,应雨时已经成长为教会医院最年轻的外科医生。
1939年,应雨时再生下次子别燕南。
1942年,当时的政府突然撤销了别逢君的公派留学资助,原因是政府预算不足,决定取消松市钢铁厂创建……
别逢君给应雨时写信,说他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留在国外加入鹰国籍,他再把应雨时母子仨接过去,以后他们一家就在国外生活。一是他放弃一切回来,就算当不成工程师,但他可以当战士,为保家为国做最后一点贡献。
应雨时拿着丈夫的信件沉默许久,做出了第三个选择。
她准备好丈夫的履历,又写了一封长信,辗转托人送给当时的洪军领袖,说明了丈夫的情况,又问领袖,她丈夫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
很快,她就拿到了领袖的亲笔回信。
信中说:
【……请别逢君同志继续安心在国外学习,党会为他支付留学费用。但务必请再学□□XX与XXXX、以及XXXX方面相关的知识……别逢君同志应当成为和平后,拿着锤子和钉子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期待他成为开拓科学技术生产的第一人……】
应雨时高兴坏了。
她立刻应信中的要求,将丈夫在国外的联系方式告知于洪军,并且立刻发了电报给丈夫。
很快,别逢君就写信告诉她,说国外已经有花侨联系上他了,给了他很多资料。他想了想,觉得以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回国参战毫无意义。但他很乐意为国家继续读书……
就这样,别逢君成为洪军公派留学第一人,除去他自己本身在学习的专业之外,又开始废寝忘食地按照领袖要求的专业,开始了艰难的学习。
1945年,尽管还没有完全解放,但松市已经成为洪军势力,松市钢铁厂开始了建设,应雨时主动要求加入,成为松市钢铁厂的开山远祖。同年,别逢君回国供职……夫妻俩分别了14年后,终于团聚。
再后来,老三别燕西和老五别栀栀相继出生,别逢君和应雨时又收养了侄女别芃芃和外甥女别棠棠……
听到这儿,史清玉好奇地问道:“那四姑呢?一直没听说过四姑的情况啊!”
众人面面相觑。
别芃芃啊?
第536章
栀栀陷入怔忡。
其他人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
别芃芃啊?
说起来;确实已经很久都没有别芃芃的消息了。
栀栀和黎恕是七四年结的婚,别芃芃和罗建华也是同年结婚,然后他俩就去了黑鹤洲建设水电站……
到现在快十年了;还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别芃芃每个月都会写一封信给应雨时;简单地说一下她在那边儿的情况。后来应雨时跟着别逢君去了大西北;别芃芃那边儿就没了音讯。
这一次的家人团聚;是栀栀组织的。
其他人都好联系,就是别芃芃联系不上。
栀栀按照别芃芃原来留下的地址发电报过去、被退回;说查无此人。于是栀栀又给黑鹤洲方面打了电话;询问能不能联系上罗建华。得到的答复是罗建华已经是黑鹤洲水利高级工程师,但最近被外调到另外一个水电站援建去了,对方给了栀栀一个新的地址。
栀栀尝试着想要打电话过去,但得到的答复是那是一个特别偏远的地方;目前不通水电也不通电话……
栀栀只好给罗建华写了一封加急挂号信过去,希望他能把别家人聚会的事情告诉别芃芃,要是别芃芃有空;就让她和罗建华一块儿赶回来聚一聚。
但罗建华也始终没有回信。
所以栀栀也不知道;这一次别芃芃和罗建华会不会来。
栀栀如实相告。
别星星小小声告诉未来的准堂嫂史玉清,“四姑跟我们向来不亲近,这一次啊她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咱们就别勉强。”
别月月也说道:“再说了,当年四姑结婚的时候,还摆了伯奶奶一道……说不准伯奶奶记恨到现在呢!不回来也好;免得又吵架!”
史玉清又问起当年别芃芃的婚礼。
她是别巍巍的未婚妻,两家已经为这对小情侣定下了明年秋天结婚的婚约。史玉清算是别逢君和应雨时的长孙媳妇儿,以后这家里的人情走动;主要还得靠她来维系和经营。
当下,大家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
史玉清明白了,说道:“四姑好像有点儿……那个不太自信?”
栀栀笑了。
——史玉清是个很聪明的姑娘,一眼就看出了核心问题。很好,她和别巍巍还挺般配的,典型的男的沉默寡言但内心主意大,女的温柔亲切很有亲和力。
单朝凤解释道:“其实都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别星星说道:“这个我有体会!其实就是四姑觉着在她那一辈儿的兄弟姐妹里啊,就她最不中用,瞧我大伯!我爸也不差,三叔和五姑都已经当上硕导了……她可以是觉着她太平庸了,呆在这家里压力太大……”
别辰辰不服气,“那她也可以向六姑看齐啊!六姑当年连高中都没上,现在还不是靠着函授学习拿到了本科学历,现在还考研呢!”
别星星冷笑,“你倒是很会感同身受么!别辰辰,你要是真的感同身受呢,那你就像六姑学习啊!可我怎么觉得,其实你的行动一直在向四姑靠拢呢?一直在逃避呢?”
——别辰辰今年升高一,理科成绩很不错,文科成绩却一塌糊涂,除了英语勉强能上八十分之外,语文一直在及格与不及格的线上垂死挣扎,政治历史小测从未上过三十分……
别星星为了管弟弟的学习,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里,愁得头发一把一把掉,偏偏别辰辰还不领情。姐弟俩说不上三句话就会吵起来……
这会儿别辰辰就不服气地反击了起来,“你秃顶治好了吗?职称评上了吗?考研答辩了吗?你为了我的事儿这么着急上火我姐夫知道吗?”
别星星也炸了毛,“你还知道我是因为你的缘故啊?别辰辰你怎么有脸啊!”
他俩的长姐别月月赶紧出面安抚,她先是把抱在怀里的孩子塞给星星,说道:“都出来了还说什么学习成绩!来之前不是已经答应过我么……”
然后她又把辰辰拉到一旁去,“你姐是为你好,可不许闹了啊!不然就送你回去补习语文了!”
星星和辰辰隔空怒视,各自翻了个大白眼。
栀栀忍不住笑了。
她还挺喜欢侄儿侄女们在一块吵吵闹闹的,虽然有时候确实也气人,但大家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
别棠棠也过来主持公道,“好了好了都不许闹了啊!你们五姑一家才回来,走!咱们上食堂吃饭去……我昨天向食堂订了两桌席,全都是咱们以前爱吃的……还有几道菜啊,是你们这小辈儿应该很久都没吃过的家乡菜了,走走走!”
于是,一大家子高高兴兴地下了楼,往钢铁厂食堂而去。
别逢君抱着孙女儿月月的孩子萧诗诗,喜欢得不得了;应雨时一手牵着铁蛋、一手牵着铁柱,也高兴得笑眯了眼……
一路上,不少人停下脚步,诧异地看向了别逢君和应雨时,眼神停留片刻,当即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别工?哎哟别工你回来了啊?什么时候回来的?”
“别工啊你现在退休了吧?”
“别工啊,最近你和应医生都在哪儿呢?”
“别工,你这头发全白啦!”
“别工啊你身体还好吧?”
“应医生?好久不见……你和别工离开了快有五六年了吧?”
“应医生啊你还真是保养得好哟,看起来还这么年轻!”
“应医生难得回来一趟,快上我家去玩,我们一起喝喝茶嗑嗑瓜子吧!”
“应医生最近怎么样了啊……”
……
别逢君接受的是秘密任务,当然不会说去大西北造武器了。当初他离开松市钢铁厂的时候,是以退休的名义走的。
别人问起别棠棠的时候,棠棠是这么回答的,“我爸妈现在在京都帮哥哥们带孩子呢!”
现在,别逢君便也以同样的理由搪塞,“我这些年呆在京都照看孙子们呢!感谢大家还记得我啊,晚上去小操场唠嗑啊!”
应雨时也一样,“我们退休以后就去了京都,这一次是昨晚上回来的,主要是我们巍巍快要结婚了,还想着小姑娘回老家看看去……难得有机会回来啊……晚上一块儿去小操场啊!”
到了食堂,几个大厨也跑来和别逢君、应雨时见面,大家都有点儿激动。
相互问好过后,棠棠带着侄儿侄女们去把她事先订好的席面全都搬了出来……因为人多,一共办了两桌,年长的一桌,年轻的一桌。
应雨时一看到桌上的饭菜,立时笑了,对孙子孙女们说道:“你们小姑啊还真是把十几年前的饭菜给我整了出来!”
栀栀一看,也笑了。
——雪白的大米饭上,象征性地撒了几粒黄豆、红豆和绿豆。这是在忆苦思甜当年吃不饱饭的时候,食堂不得已做出了豆子饭,还限量呢!不过这样的日子并不多,五六十年代里,工厂和工人的待遇都挺好。肉不太吃得上,但吃饱还是可以的。
——在一大盘子里盛着八样不同的腌菜,有腌萝卜、腌萝卜缨子、腌豆角,酸包菜、酸黄瓜、酸大白菜和酸辣椒……这样的腌菜,在过去是最最最常见的,家家户户都没少吃。
以前栀栀一家还住在厂子里的时候,和其他的职工们一样,也在后山开了一块菜地。那会儿自家菜园子里种出的菜都舍不得吃,眼看着白菜叶子快要老了就赶紧扒下来晒干,再用盐给腌起来。家里坛子里的腌菜,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攒起来的。不为别的,只为了到冬天还能有个下饭工菜!
——还有一道酿豆腐!
豆腐在过去可是被当成荤菜来吃的,这酿豆腐被切得方方正正的,中间被挖掉一块……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了,就说酿豆腐的中间那一块其实是块肉。但在五六十年代,酿豆腐里被酿的那一块,也依旧是豆腐。
就是被挖出来的那一块豆腐,再掺上点蛋汁、葱花、盐末和淀粉揉成小丸子,再酿回豆腐上,但顶端的那小丸子上味道比较香,大人会骗小孩子说那就是肉……
——再就是野菜小米饼。
野菜其实就是婆婆丁(蒲公英),小米饼呢,就是一半儿小米磨成糊,一半小米泡发,然后和焯了水又切得碎碎的婆婆丁混和了,发酵一晚,第二天上锅蒸。
说实话,这种野菜小米饼并不好吃。但这样的饼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