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媳妇:富贵临门-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老头站在窗户外面听到宝贝大孙子哭了,又听刘氏跟李青青说话,便焦急的道:“我的大乖孙,你莫哭了,你娘起床还没喝口水呢,你让你娘歇会。”
  王老头回忆当年,亲生的长子王浩刚出生时,没像亲生的大长孙王捷安这么能哭闹,胃口也没有这么好。
  不过,王捷安的小模样随了李家人,长得比王浩清秀好看。
  小王捷安,真是叫王老头怎么爱都爱不够。
  一会儿,王老头守在门口见刘氏空着手出来了,问道:“我大孙子呢?”
  刘氏嗔怪道:“你以为他几岁了?他才满月,不能老出门,不能见太多人。今天上午我和青青同意你抱他见宾客,瞧你那个傻样,不肯让他回去,抱着他到处给人看。等会大贵人来了,你别冒傻气!”
  湘城通往和县的官道。
  大队骑兵浩浩荡荡的奔驰而过。
  这些骑兵身着盔甲,腰佩长刀,他们便是湘王府的三百名亲兵、二百名护卫。
  被他们团团护在中间是二十几个男女,这些男女当中,一男子身着紫衫,一男子身着黑衫,其余男子有身着灰衫,有身着官袍。
  紫衫男子便是湘王赵安。
  黑衫男子是贴身保护赵安的亲兵队长楚南胜。
  十几个灰衫男子是顶极高手。
  几个身着官袍的男子则是湘王府的大总管、湘城刺史、湘城农官。
  最引人注目的三名女子
  ,其中一名女子穿着紫衣黑裤,容貌倾城,另外两名女子身着青衣青裤。
  紫衣黑裤的女子是湘王妃马莲。两名青衣青裤的女子则是马莲的贴身大奴婢。
  一名小分队长从和县方向奔来,向湘王赵安等人高声道:“报,二十里外便是红石村!”


第528章 求贤若渴
  湘王赵安扭头望向发丝飞飘容颜绝色的马莲,问道:“先去红石村看稻田养鱼?”
  马莲笑道:“您说了算。”
  赵安上次走出湘城还是吴应海在的时候。赵安不敢离开湘城太远,怕他在湘城坐阵,湘城出乱子。
  这次是马莲说服赵安先去红石村验收稻田养鱼的成果,再去王家看望国士李青青。
  赵安这才走出湘城。
  赵安心里早就期盼收获稻田养鱼的成果,这可是关系到湘城无数百姓的大好事,下令道:“去红石村!”
  很快,亲兵队小分队长奔至王家,道:“湘王爷有令,急传稻田养鱼王家负责人王大山至红石村。”而后又很客气的跟王家人道:“王爷、王妃要看稻田养鱼收割稻谷。”
  之前湘城官员传令说的是会有高官于明日或后日到红石村验收稻田养鱼。
  哪知,提前到了今日,并且湘王赵安夫妻亲自驾到。
  因王家摆喜宴,王老头就没在自家的田地守着,还因为很高兴喝了几杯。
  这下,王老头急坏了,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急道:“老婆子,怎么办,我穿什么去红石村?”
  李青青朝小分队长问道:“麻烦问下,我爹穿便服还是穿下地干农活的衣服?”
  小分队长跟王浩的关系不错,他媳妇今天中午还来王家吃满月宴了呢,笑道:“弟妹,依我看,王叔穿能下地干农活的衣裤便可。”
  李青青便道:“爹,您不用紧张,也不用担
  心,王爷、王妃是来验收稻田养鱼,只要我们家的稻田里产的稻谷多鱼多就行。”
  刘氏也安慰道:“莫急。”
  王老头赶紧用井水冲了冲脸,让自己清醒下来,而后换上平时下地干活的衣裤,骑了马就跟着亲兵队小分队长去了红石村。
  王老头走后,刘氏心里担心,王亮、王桔也有些不安,倒是李青青这个刚出月子的小妇人比较沉稳,道:“王爷、王妃这般重视,这对我们家、对湘城所有种地的百姓是好事。”
  张宝从外面急匆匆回来,激动的道:“和县守军封了红石村至和县的官道,不让任何人进出。”
  李青青跟家人道:“我们家的人就不要去红石村打听了,去了也会被拦着。”
  这边王家在等待消息,那边王老头到了红石村自家的稻田,紧张的下马都差点摔倒。
  先一步得到消息的丁升、明天亮、杨林、曾晃已经带着镰刀、绳子、称、麻袋等干农活的家伙在此等候。
  五个全程参与稻田养鱼的汉子相视对望,均是无比的亢奋、激动。
  辛苦了几个月,日夜操心了几个月,终于等到收获的这一天!
  一会儿,五十名亲兵队、护卫队冲进红石村,下令各家各户不得出门。
  那和县的洪县令都没有机会进红石村拜见湘王赵安夫妻,更何况村里的村民。
  很快,赵安夫妻在众人簇拥下到了红石村,下马把马放在村口,然后步行前往稻田。
  已经来
  过十几次的几位农官一边带路,一边讲述稻田养鱼的经过。
  他们说了几句,赵安就点下头,偶尔发问。
  有那专门负责记录的官员,跟在赵安夫妻等人屁股后面,竖起耳朵听,生怕漏下一个字。
  马莲指着村路左侧的一座用砖砌的大宅子,道:“王爷,这座宅子便是名士林河凡先生的家。”
  赵安自是知道林河凡,当年湘王府穷的要死,还是靠着林河凡向大唐国的权贵出售越国的人、货,这才有了可以运转的钱。
  赵安停下脚步,惊诧道:“哦,原来林先生就居住在此处。”
  马莲俯在赵安耳边轻声道:“听说您邀请林先生入仕当官遭拒。您看,您今日已至红石村,是否登门相邀?”
  赵安求贤若渴,并不怕被林河凡再次拒绝,他就是这么的心胸广阔,哈哈大笑道:“那本王就邀请林先生一起看稻田养鱼。来人,看看林先生在家中否?”
  湘城刺史拍开林家的大门,赵安进了林家,见到了阔别数年的林河凡。
  林河凡穿着一袭青衫,头发乌黑浓密,容貌英俊,气质不凡,风度翩翩,带着林慎等人磕头行礼,道:“河凡见过王爷。”
  当年,林河凡仪表堂堂,才华横溢,因受亲戚牵连,被湘城高官关进地牢,错过科举。
  刚进湘王府给赵安当幕僚的吴应海得知此事后,立即把林河凡从地牢里救出,而后说服林河凡一起辅佐赵安。
  吴应海在明处
  。林河凡在暗处。
  林河凡同意后,奉湘王赵安秘令北上昌城,凭着才华、手段,很快就当了昌城官员的师爷,而后一当就是十几年,在此期间,负责给湘王赵安提供庞大数额的巨银,还给湘王府提供人才及大量的信息……
  若不是前年林河凡的儿子、儿媳均去世,林慎的年龄太小还生着重病,吴应海就是拖也要把林河凡拖进湘王府!
  赵安激动的道:“林先生,多年不见,你风采依旧!”
  林河凡没想到赵安会亲自上门,不由得心情激荡,有些热泪盈眶,微笑道:“王爷仍是英明威武!”
  赵安哈哈笑道:“河凡就是嘴上夸我,若是心里也认为我英明威武,那就来王府帮我!”
  众位官员见赵安这话说的如此诚恳,便立即对林河凡重视起来。
  马莲蹲下来,摸了摸林慎的头发,道:“你是林先生的孙子,模样生得真好。”
  林慎是怕生的人,平时要有人这么对他,他会躲到林河凡身后,但是马莲太美了,身上还有淡淡的好闻的香气。
  林慎就低下头没有吭声。
  “河凡都有孙子了。我才只有一对龙凤胎儿女。哈哈。”赵安秀龙凤胎儿女秀习惯了,逢人就这么说,不过这次话毕,又觉得有些不妥,林河凡唯一的儿子已去世……
  马莲跟林慎问道:“我们去稻田看鱼,好不好?”
  林慎最喜欢看稻田里的鱼了,他还吃过稻田里的鱼呢,抬头然后点
  头。
  这般,赵安夫妻、林河凡祖孙及众人便出了林府,前往稻田。


第529章 鱼谷丰收
  王家在红石村有七十六亩良田,其中六十三亩符合稻田养鱼。
  王老头在这六十三亩稻田里面都养了鱼,每亩放了近三百条鱼苗。
  这么多的鱼苗不是都能存活下来,有一些身体弱的鱼苗在初期时就死了,还有一些鱼苗长大些,被天上的鸟、山里的野猫叼走。
  在汛期时,有两次下特大暴雨,水从稻田里溢了出来,有一些鱼苗跑了,还有一些鱼苗蹦到田埂死了,被王老头等人捡回家吃掉。
  这般现在每亩有一百多条鱼!
  体型最大的是鲤鱼,每条将近一斤二两,然后是鲢鱼,每条将近一斤,最后是鲫鱼,半斤左右,这种鲫鱼生长的很慢,也长不大。
  今天天气炎热,鱼塘没有遮挡,阳光直接照射在鱼塘的水面,水里的温度很高,鱼容易死。
  但是稻田就不同了,稻秧遮挡住阳光,田里的水温比鱼塘低,鱼在稻田的水里生活,比在鱼塘的塘水里生活,死亡率低。
  赵安夫妻站在田埂上,面前是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田,一条一条的鱼在稻田里畅游,夏风徐徐,蛙鸣声声,好一派丰收美景。
  随着赵安一声“收割捕鱼!”令下,王老头、丁升、明天亮等人奔向赵安指定的一亩稻田。
  王老头激动的大声道:“泄水!”
  众人先是在亩稻田田埂的两处的出水口放置渔网,用几根粗木棍、石头把渔网牢牢的固定住,而后挖开出水口,让稻田里面的水全部
  泄出,通过水渠流到不远处的小河。
  水下的很快,水里的一百多条鱼慢慢的全部呈现出来。
  王老头拿着一个半人高的竹篓走进稻田里,大声道:“捉鱼!”
  丁升、明天亮等人每人手持一个竹篓,从稻田的四个方向开始捉鱼。
  鱼身很滑,但是五人手劲很大,下手准、快、狠。
  很快,一条又一条的鱼被他们捉住丢进竹篓。
  林慎忍不住激动的跳起来,拍手掌道:“好多鱼哦!”
  “捉到鱼啦!”
  他忍不住沿着田埂,从这头跑到那头,再从那头跑到另一头,跑完这亩稻田的所有田埂,然后再跑一遍。
  林河凡看到林慎这般兴奋欢乐,也面带笑容。
  几位农官围着田埂走了一圈,心情激荡,议论纷纷,道:“鲤鱼不小,够一家四口的农户吃一顿!”
  “你们可知湘城的鱼价?”
  “陈大人,这可难不到下官,鲤鱼一斤六个铜钱,鲫鱼一斤五个铜钱,鲢鱼一斤四个铜钱。哈哈,下官自从领了稻田养鱼的差事,就天天都让家里的奴仆买菜时打听鱼的价钱。”
  “瞧着这亩稻田至少八十斤鱼,就算一斤四个铜钱,那也有三百二十个铜钱。这些钱够农户吃一年的油盐还富余。”
  “我若是农户,这么多鱼,我就一半自己吃,一半卖掉!”
  “真是不得了。每亩能增收三百二十个铜钱,农户家里至少两亩,有那田地多的,有近十亩地,那得多收三两银子。”
  “不能那么算。不是所有良田都能稻田养鱼。”
  农官中官职最高的陈大人今年四十七岁,长年在乡村巡视农事,肤色黝黑,眼睛炯炯有神,快步走至赵安身前,道:“王爷,老臣恳请下田捕捉稻花鱼。”
  众位农官纷纷道:“王爷,下官也恳请下田。”
  赵安兴致勃勃,哈哈大笑道:“好。你们这么一说,本王也想捕鱼。”扭头望向马莲。
  马莲笑道:“稍后王爷还要去王家。不如明日朝会后,王爷移步湘城近郊下田捕捉稻田鱼收割稻谷,与民同乐,如何?”
  赵安点头,道:“甚好。”
  这般几位农官脱了官袍,让亲兵队的人跟村民买了几身旧衫穿了,把裤子卷至大腿根,脱了鞋,光着脚下田,与王老头、丁升一起捉鱼。
  人多力量大,水泄光时,稻田里的鱼基本上都进了竹篓。
  众人把竹篓抬上来过了称,大声向赵安报喜,“王爷,这亩稻田共捉了一百零七斤八两鱼。”
  一百斤鱼合起来不到一两银子,但是对于农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赵安道:“好!”而后又下令众人赶紧收割稻谷。
  刚才几位农官已经凭着经验禀报赵安,这亩稻谷大概收获能多少稻谷。
  稻田养鱼,除了收获鱼,还要看稻谷减产还是增产。
  稻谷的产量极为重要!
  半个时辰后,这亩稻田稻谷的斤数称出来了。
  几个农官衣裤、脸上沾了好多泥点,却是无比狂喜。
  “三百一十五斤!”
  “我没有听错吧,竟然过三百斤!”
  “昨天我们在湘城收割的二百五十三亩良田,稻谷亩产量最高的是二百九十三斤,这稻田养鱼的亩产稻谷竟然比之高出二十二斤!”
  “恭喜王爷,稻田养鱼,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大获成功!”(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摘自网络)
  “农事乃国之根本。稻田养鱼将令湘城无数村民获益!”
  马莲大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