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围观人群已经散开,她声音略略一高,周围人就都听见了。
张氏瞠目道:“三弟妹,你这说的啥?什么龙血竭,还缝合……”
第31章 中医外科
张氏没有见识,不知道龙血竭,不代表悬壶堂的大夫们就不知道龙血竭。
龙血竭止血,的确是有奇效,这一点应该许多医者都知道,《本草纲目》上对这一点也有明确记载。只是李时珍是明代人,如今的大靖朝没有李时珍,自然也没有《本草纲目》的存在。
江慧嘉不知道如今的大夫们对龙血竭是个什么看法,龙血竭不是中土的药材,主要产自云南。而在大靖朝,云南是独立立国的,时称南诏。江慧嘉不知道龙血竭在大靖朝的流传度怎样,所以才特意提了提龙血竭。
但最主要的,她还是想要引出缝合术。
实在是,照目前这个伤者的状况来看,他那伤口若不能缝合,保命的几率那就太低了。
同时,江慧嘉提出缝合,也应该算不得冒失。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并不知晓缝合之术,但这并不代表中医缝合就不存在。江慧嘉所说的缝合,绝不是开先河之言。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外科手术早有流传。也并不像是后来许多现代人以为的那样,外科手术是西医的专利。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三国时期的华佗等,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代外科名医。
中医的博大精深,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只是经历过数千年的传承与遗失,到了后来,有太多古老的神技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才使得许多现代人误以为中医不如西医。
当然,到了现代以后,中医之所以凋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的学习太需要岁月的累积。一个验方,要背诵容易,可要实际运用到病患身上,却往往可能需要经过千万种变化,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这门学问精细又宏大,同样的传承,由不同的人学习,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千差万别。
有人学成了庸医,有人不好不坏,而真正能够学有所成,甚至青出于蓝的,却是万中无一!
江慧嘉的神情微微黯淡了下来,中医的发展到了后来反而呈现后退趋势,其实又何尝不与中医内部本身的流派之争有关?就比如外科手术,华夏古代自有不少外科先驱,可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将外科之术斥为异端邪道,不肯接受,反而打压。
她说出了缝合之法,可惜竟无人应答,她也只能就此住口,不能再说更多。
张氏又拉扯她:“三弟妹,咱走罢!”
江慧嘉微微垂首,往后退开一步。
正要转身走,大堂外忽然传来一阵金石相击般的浑厚笑声:“不意市井之间竟还有人能返璞归真,直指本质!可不正该如此?伤口破了就应当缝起来!可笑有些蠢物,人命难道不及规矩重要?”
江慧嘉惊讶地抬眼看过去,只见大门外忽地行来一群人。
走在最前头的却是一个须发怒张的虬髯老人,这人天庭饱满,面色紫红,鼻直口方,眼明目亮,虽然明显已经是超过五旬的老者模样,却瞧来十分精神。他大步走在最前头,后面还跟了一行人。
这一行人中最醒目的却是几个身穿捕快公服的男子,还有一名须发斑白的老者也随行其中,这人瞧来有六旬模样,背微微有些驼,身边紧跟着两个童子,一个提药箱,一个挨在他身边虚扶着他。
孙掌柜最先迎上去,就向几人行礼:“杨公,您来了!”这是对着虬髯老者说的,又向另一名老者行礼,口称“老太爷”,向几名捕快行礼,称领头的为“赵捕头”,其余几个都叫“捕爷”。
张大夫等坐堂大夫也纷纷过来行礼厮见,被称作杨公的老者摆手道:“啰嗦!伤者在哪里?”
孙掌柜连忙将几人引到伤者身边去,一边又试探着问:“赵捕头与几位捕爷今日亲来,可是有公干?”毕竟里头这个伤者身上的口子可是刀伤呢,一看这就不是正常受伤,孙掌柜当然要问清楚。
赵捕头倒是一笑:“里头这位伤者今日却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孙掌柜,我与几位兄弟可是特意来探望这位英雄的,你们可千万要将人治好啊!”
孙掌柜“啊”了一声,忙笑道:“瞧您说的,我们悬壶堂是怎样的,赵捕头您还会不知道吗?”
说着又将目光看向那位“老太爷”,既是被孙掌柜直呼“老太爷”,这老者其实就是悬壶堂的背后大东家,刘老爷子。
刘老爷子面上虽显老态,精神倒也还算不错的样子。他说话慢声慢气:“赵捕头,我辈行医,尽力而为是必要的。然而人力有事而穷,凡事又岂有一定?”说罢,微微一叹,看向躺在地上的伤者。
这伤者躺在担架上,面上尽是一片失血过多带来的苍白,口中还不住发出低低的呻吟。虽未完全昏迷,可瞧这状态,显然也早就痛得神智不甚清楚了。
几人面上都现出恻隐之色,赵捕头更是认真对着伤者一躬身,又向陪同伤者前来的另几人道:“几位好汉辑盗有功,赵某在此先拜谢了。几位只管放心,这位英雄的伤病资费,县衙全数承担,悬壶堂这边也必会尽全力救治。”
原来这人之所以会受伤,竟是因为与盗匪搏斗!
围观众人齐齐惊呼,一些原先等待看病的患者百姓就三五个聚在一起,低声议论起来。
张氏也有些兴奋,不想今日来县城,竟还能看到这样一出热闹。她就没了要拉江慧嘉离开的心思,反而也与她八卦来:“怪不得这一来就是好几个捕爷呢!这大白天的,也不知道那人是哪里抓的盗匪,里头肯定有事儿!就不知是咋个事儿!”
她伸长了脖子直往伤者那边看,就连江慧嘉根本没搭她的话茬,她也一样说得津津有味。
送伤者来的几个大汉得了赵捕头的话,一边草草谢过,就只急问张大夫:“大夫,那你瞧着如今呢?咱这兄弟好点了没?”
张大夫为难极了,他本来就没有十分把握,正推脱着呢,哪想就来了这样一群人。如今赵捕头一顶大帽子扣了下来,虽有刘老爷子拿话兜底,可这个时候他也不好再像之前那样说话了。但要他说这人一定能救,他也没那个胆子。实在是做不到,又怎敢乱应承?
第32章 二提缝合术
张大夫这边正为难着,却见之前走在最前头,被称作杨公的老者蹲到了伤者身边,他伸手轻触患者伤处,碰了一下,又抬起手。
他手上就隐隐现出了一片血印子,虽然之前就用过针灸,后来上了药又包扎了好几道,可这伤者患处的出血状况明显尚未完全止住!
杨公就起了身,忽地对着刘老爷子道:“老刘,这血止不住,问题大着呢,要不然,你来缝?”
缝?
缝什么?
这人伤了还真能缝?
杨公说话太惊人,他言下之意,竟是赞同江慧嘉之前提的那个缝合之术!
在这位杨公接话之前,众人可都只当那位突然说话的小娘子是在胡说八道呢!许多人心里都是这样想的:妇人之见,何其可笑,理都不需理的!
被点名的刘老爷子倒是神色不变,他只慢吞吞道:“缝合呀?老头子我老眼昏花,只怕一错手,将人缝坏了。”倒也并不斥责说缝合之事不合理,只是摆出自己不能动手的理由来。
他说的又是实情,外科大夫,若没有经验,至少还需有眼力。可刘老爷子在外科方面一没经验,二没眼力,这事情自然不能做。
杨公又看向张大夫:“小子,那你来!”
张大夫论年纪其实也有三十多岁了,但在这位更老的杨公面前,他却只有被叫“小子”的份。
张大夫小心回道:“杨公,晚辈从未行过缝合之事。更何况,这也没有器械啊!”
“要什么器械?”杨公冷笑道,“剪刀?针线?净水?烙铁?药膏?不信你这悬壶堂内找不出这些寻常物件!”
张大夫忙道:“杨公,古医书有记载,外科缝合应以羊肠线为佳,我们这里一时间却到哪里去寻羊肠线?”
杨公就嗤一声:“羊肠线你都知道,还说不懂外科缝合?可别欺我不是医者,便以为我当真四六不懂。以丝缕缝合外创口,也是古来有之,何必非羊肠线不可?内创多用羊肠线,外创则用丝缕。辅以净水祛毒,膏剂镇痛,不比如今好?说来说去,还不是你等自诩儒医,不肯动刀针。岂不知,动刀针并非残忍,不肯动,才是假仁慈!”
一番话说得,张大夫面皮隐隐涨红。刘老爷子则微将头偏至一边,只做叹息状。
江慧嘉旁观了事态发展,倒是对这个杨公的身份好奇起来。
他不是医者,可他在外科方面竟有如此见地,又甚是得人尊重,想来身份非同一般。
江慧嘉还知道,华夏古代的外科技术之所以到了后来不但没有大的发展,反而逐渐没落,其实与宋明以后出现的理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正如这位杨公所说,今时医者大多不肯动刀针,其实并不是不懂得刀针之术在外科方面的大用处,而是往往自诩仁慈,害怕被正统斥为异端,这才不肯动,不敢动。
正所谓君子远庖厨,“君子”们连庖厨都不愿意进,害怕宰杀了牲畜影响到自己的仁慈之心,又怎么肯在人的身上动刀针?
但这大靖朝毕竟不是大宋朝,理学思想尚未形成道统,因此相比起后来,这时候的人们对外科手术的排斥也还远未达到高峰,就比如这杨公,他就是赞同外科手术的。
江慧嘉心下又动了一动,忽然就在一片安静中,又对着张氏说道:“大嫂,你说这事奇不奇怪?依我看来,这缝伤口不与缝衣服是一个道理?衣裳破了要缝起来,人身上裂了口子不也一样要缝起来?既然如此,缝便是了,为何竟叫人如此为难?”
她这二度口出“妄”言了,旁观众人又是一呆。
再看她年纪轻轻,更身为女子,竟两次大胆说话,一时就纷纷侧目。
杨公却再次大笑起来,他从知道外科之术以来,就常常提起,却每每总在人前受挫。十几年来,竟只有江慧嘉这样一个年轻小娘子不但认同他的观念,更还两次主动提起。杨公简直都要生起得遇知音的感觉了,要不是江慧嘉年纪太小,又是女子,他必定立即上前,与江慧嘉交心长谈。
虽然男女有别,年龄有差,杨公不便太热情,也还是转头过去,欢喜道:“小女娃甚是通透,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可笑许多人,不是看不穿,只是不愿意。”
张大夫被说得脸皮通红,只能频频将视线投向刘老爷子,很有请他示下的意思。刘老爷子却老神在在,八风不动,仿佛这位杨公所指责的一切都不过是耳旁风,与他并无半点干系。
一时气氛又有些尴尬了,杨公眉头微动,正要再说话,忽然从里间就奔出一个小学徒。
却是此前给张大夫打下手的文青,他一溜小跑过来,朝着大堂内的几位老人家团团打了个躬,忙又对张大夫道:“师父,人参当归汤熬好了,可是要端过来?”
原来他是张大夫的亲传弟子,难怪张大夫吩咐他最顺手。
他来得及时,解了张大夫的尴尬,张大夫轻轻松一口气,连忙道:“快端过来!”
这边文青就对着里间喊:“师父说了,药端过来!”
里间又小步疾走出一个学徒,这学徒手上还端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热气腾腾的一碗药。这药着实是有些太烫了,论理不该此时拿过来给伤者喝的,更何况伤者还迷糊着,要吃药只怕有些困难。
但文青也是有私心,他这是有意要替师父解围,再者也寄望于这一碗药下去,伤者情况能有好转,如此,师父也就不必再受逼迫了。
张大夫在伤者身侧半跪下来,又吩咐文青将伤者头部轻轻托起,就伸手轻轻一捏患者下颔,很有技巧地将他口唇捏开了,他一边道:“这位好汉,我这里喂药了,你切记吞咽,可莫叫我这药白喂了。”说着,他空着的另一只手取来汤匙,汤匙里的药并不多,他一边将药吹凉,就亲自给伤者喂起药来。
这伤者本来是昏迷的,后来又被他用银针扎醒了,此刻虽然虚弱无力,神智模糊,但吞咽的本能还是有的。
张大夫就一汤匙又一汤匙地喂起药来,旁观众人眼见伤者真将药喝下了,一时都有种松口气的感觉。尤其是送伤者来的几个大汉,都用感激地目光看向张大夫。杨公也不再催着张大夫一定要他缝合伤口了,这位杨公虽然看过几本医书,懂得些医道的皮毛,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医者,因此到了用药上头他还是宁可相信张平生这个真正的大夫的。
眼看着一碗药将要喂到底,好些人脸上都露出笑容来,忽然,张大夫手底下的伤者就猛地一呛喉咙,大声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