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话?”
“就是说甜甜那句,给你喝的啊!你为啥不让我问啊!咱们一走她肯定骂甜甜了,说不定得动手揍她呢。我妈说她奶年轻时候就可厉害了,谁要得罪她了,能蹦高骂到人家炕上去,骂上一天都不打奔儿,我妈说,老爷们不敢说的脏话她都敢说,能把人臊死。还有还有,她爷死得早,她爸贼孝顺,她奶说啥是啥,她家有一个鸡蛋,就一定是她奶吃,甜甜也不行吃。她奶说小孩子享福的时候在后头呢!她奶还老是端着鸡蛋水、奶粉啥的,到秦迎弟家去显摆,秦迎弟家穷,她奶啥啥喝不起,完了就骂秦迎弟她妈,她们家就天天干架。”
“哦,”
尚静回头看看,小声说:“我妈说,可以和葛艳玲玩儿,但是不许我去她们家,说惹不起那个老太太。”
“我妈也说了。”
“你看你看,我说对了吧!”
“葛艳玲她妈一直没有工作吗?”沈梦昔想起葛艳玲母亲一身洗的发白的衣服。
“没有。哎?我想明白了!我妈也是没工作,不挣钱,我奶活着时候,就成天欺负我妈,说我妈吃闲饭,可我妈一天干老多活儿了,早起就做饭洗衣服喂鸡喂猪收拾家里还伺候菜园子,不到天黑都歇不着,她还说我妈吃闲饭!我老婶有工作,一天天家里啥活儿不管,进家门就吃饭,我奶还就怕她!哼!以后我说啥也得找个好工作!看谁敢欺负我!齐宝珠,你也得找个好工作!”尚静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好。”
“不对呀,我咋觉着怪了吧唧的,明明我比你大两岁,咋好像你比我大两岁似的呢!”
“没有啊,就是你比我大啊!”沈梦昔笑。
“呵呵,不管!快走吧!你没有我跑的快!”尚静把书包往屁股后一甩,抢先跑起来,文具盒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跑了十多米,才发现沈梦昔并没有追上来,气馁地站住,“齐宝珠!你快点儿啊!”
齐保健从后面过来,打了两下车铃,长腿一支,停在沈梦昔身边,沈梦昔熟练地踩着车蹬子爬上大梁,冲尚静一甩头,“上车!”
“哎!”尚静欢快地跳上车后座,一路叽里呱啦说着话。
“齐宝珠,你大哥真好,我大哥就从来不送我,我二哥也不送我。。。。。。”
沈梦昔对齐保健说:“大哥,我觉得她真不该叫尚静!”
“哦?那叫什么?”齐保健配合地问。
“应该,叫尚闹!”
“哈哈哈!”齐保健爆发大笑。
“齐宝珠!”尚静在后面抗议地大喊:“我不跟你好了!”
******
班主任张老师,叫做张文才,今年四十七岁,从上海来到嘉阳已经二十六年了,一直在小学任教,娶的妻子也是嘉阳人,他是真正扎根边疆的知识青年。
当年还有两个知青一同来到嘉阳,其一就是指导过齐保安他们滑冰的女老师,她在二中做语文老师,另外一个前几年回了江苏。
张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嗓音好,会识谱,还会吹笛子,会弹琵琶、拉手风琴等等,沈梦昔听王红梅提起过,他经常到文化馆的乐队客串,有时还拉京胡为人伴奏。
张老师听过沈梦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就建议她到少年宫活动中心,他在少年合唱团和小乐团担任老师,可以教她声乐知识和乐器。
沈梦昔看着老师殷殷的目光,点点头说,“我回家问问我妈。”
“对对,应该先跟你妈说一声。”
沈梦昔对于乐器和合唱团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她最近想和四姑父学做榫卯结构的木匠活儿。
还没想好和不和鲁秀芝说,鲁秀芝下班就先说起此事,“下班碰到你张老师了,你就学个笛子吧,那玩意儿方便拿,过年给你爷表演节目拿着也轻快,你看你二嫂,那手风琴死沉死沉的!”
沈梦昔说:“天天都练习,耽误学习。”
“耽误啥耽误?我看你天天老早就写完作业,屁事没有,净看图书馆那些乱七八糟的书,还不如好好学门乐器,你看你二嫂,拉手风琴多像样!”鲁秀芝声音高了八度。
“那就学个乐器吧,合唱团不去。”沈梦昔觉得学乐器也好,以后玩乐器也算师出有名。
“反正礼拜天也没事儿,你唱歌也挺好听的,一堆儿学了吧!你张老师说了不要钱。”
沈梦昔与鲁秀芝对视,不肯妥协。
“行行行,这么点儿我就管不了了!”鲁秀芝气馁地摆摆手,“就学笛子吧,你张老师推荐的。”
“嘉阳有卖笛子的吗?”
“是啊!”鲁秀芝这才发觉,对齐有恒说:“咋整?要不给老二写信,让他放假带一个回来?得多少钱啊?先买个便宜的。”
“人张老师幸亏没推荐你姑娘学钢琴!”齐有恒说。
“钢琴我也买!今年买不起,我攒钱,明年买!张老师说了,珠珠这年龄正是学音乐的时候,还想让她学琵琶呢!我寻思学那玩意儿像是过去卖唱儿的,就没同意。哎呀,那琵琶好像整个嘉阳就他一个人会弹,你到伊市都不一定能找着!”
沈梦昔听得一头冷汗,都扯到卖唱的了。
“行行行,听你的。”齐有恒对沈梦昔说:“你妈说学就学吧,艺多不压身,要觉着累了咱就不学了!”
沈梦昔除了点头,还能说什么。
少年宫活动中心,就在城南文化馆的楼上。周日,沈梦昔背着一个小挎包去了文化馆,一楼一个一百多平方的大厅里,许多人在跳交谊舞,录音机音量开得老大,震耳欲聋的。
一群刚下课的合唱团学生从楼上下来,沈梦昔站在楼梯边等他们走过,齐卫明也在人群里,看到沈梦昔笑了一下,就钻进舞厅去了,沈梦昔喊他,“齐卫明!”
他头一摆,“我找我妈去。”
沈梦昔朝里面张望了一下,还真看到拉手风琴的王红梅。
第145章 知音难觅
沈梦昔信步上楼,在一个堆满小鼓和彩旗的大屋子里,找到张老师。
张老师闻声看了她一眼,低头一边整理教具,一边说:“你来了。你妈妈想要你学笛子,我还能教你口琴、二胡、琵琶,手风琴也能凑合,哦,手风琴王红梅也会,她是你嫂子吧?”
沈梦昔点头说是。
张老师的头发有些长,一半已经变白,他的额角有一条疤痕,向后延伸到头发里,细看那处是不生头发的。耳边更有一撮头发倔强地站着,显得整个人带着落拓。高度近视镜让他的眼睛变形凸了出来。当他摘下眼镜擦拭镜片的时候,眼珠就没什么焦距,看上去像个盲人,又像个孩子。
沈梦昔觉得,这是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他目光纯净,信念坚定,即便当年遭受过不公平待遇,依然执着地将一腔热情奉献给了边疆,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沈梦昔到了四年二班第二天,张老师就问她,跳级后写作文是否有困难,并告诉她,已经跟鲁秀芝提过了给她订阅东方少年、小学生作文指导等刊物。还常常提醒她,不能骄傲,跳级了要更加努力等等。
张老师应该是十分想让沈梦昔学习琵琶,他戴好指甲,端坐椅上,给沈梦昔示范了一曲高山流水,他弹得十分投入,丝毫不受楼下舞曲的影响,沈梦昔也坐在一边认真地听。
张老师十指纤长,略显粗糙,按压弹拨却显得温柔而有力。
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世间,酒肉朋友易得,灵魂知音难寻。沈梦昔孤独了几十年,没人可以倾诉,没人可以交流,她已经认可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了。
张老师也是孤独的吧。
一曲结束,沈梦昔轻轻地起立鼓掌。
张老师抚摸着琵琶,怀念地说:“从前那个,比这个音色好,很可惜,让他们给砸了。”
声音很轻很淡,仿佛说着别人的事情,仿佛被砸的不是他自己的心爱之物。
沈梦昔不知道说什么好,心中猜度,应该不止是砸乐器,还动手打他了吧。
“我先给你讲乐理,以后你再决定到底要学什么。”张老师放下琵琶,拿起了粉笔。
张老师从五线谱和节拍讲起,沈梦昔拿出自己带的笔记本,一一记录。
一小时后下课,张老师很欣慰,“齐宝珠同学,你比我想的还要聪明,一点就通。但是,你也不能放松,还得努力,知道吗?”
“知道了,张老师。”沈梦昔怀疑张老师的学生中,一定有个聪明而且容易骄傲的学生,不然他为何总是叮嘱她不要放松,不要自满呢。
“很好,你是个有宿慧的孩子。”张老师从窗边桌上端起一个罐头瓶,喝了口水,笑着说,“回家去吧,下周还是这个时间来。”
“老师再见!”沈梦昔把日记本收好,背起小挎包。
门口一个小姑娘轻轻敲门,居然是育红班的同学袁建新,从一年级起,她们就不在一个班级了,但也经常在校园碰面。
她见到沈梦昔也惊讶了一下,但只是上下扫了一眼她的新衣服,翻了个白眼,就错身走过了。
沈梦昔回头看她,她怀里抱着一个布袋,看样子是一把琵琶,原来也是来跟张老师学习乐器的,沈梦昔笑了一下,下了楼。
楼下舞厅里人更多了,舞池里摩肩接踵,周围还坐着许多人。当下的曲子是快三,节奏很好,满屋子相拥的舞者,个个喜气洋洋,颠颠地满屋子转圈,看得人头晕。
棚顶一个大球闪着光怪陆离的光,旋转着,照得人面目诡异。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八十年代,还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压抑多年的人们宣泄一腔热情,沈梦昔扳着指头数了一下,游戏机、电脑、网吧、、广场舞陆续都会出现。
齐卫明居然还在舞厅里。
沈梦昔走过去,到王红梅身边,“二嫂!”
没听到,又扯扯她。
“哟,宝珠!”王红梅一边拉琴,一边大声说。
“嗯,我下课了,我带卫明去我家吃饭,你看是你去接他,还是让他自己回家?”
“啊,哦,自己回吧!”王红梅左右转头找到自己儿子,言简意赅地说完,又继续欢快地弹奏起手风琴。
沈梦昔冲齐卫明招手,朝门外走去,齐卫明不大愿意地跟上,“啥事啊?”
这小子在外面从来不喊她老姑。
“你妈让你上我家吃饭去,赶紧走吧!”
齐卫明回头看看母亲,王红梅冲他一扬头,齐卫明叹口气朝门外走去。
第二周,沈梦昔又遇到了袁建新,原来,她已经跟着张老师学了半年琵琶,进步也挺快,她的琵琶是她妈妈托人从上海买的,花光了家中积蓄。
从尚静那得知,袁建新的父亲是知青,在她出生那年考上大学,再没有回来过。她妈妈带着她一直没有再嫁,她妈妈十分要强,对袁建新要求也十分严格,家里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别的孩子上育红班她也让袁建新去上,别的孩子学乐器,她也让袁建新去学,说实话,听说沈梦昔跳级时,她也动过让袁建新跳级的念头。
沈梦昔还记得当年,半个白面饼和黑面豆包的事情,由此可见袁建新的妈妈自尊心极强,已到了过分刻薄的地步。
袁建新像是护着命一样的时刻抱着那把琵琶,沈梦昔从没想过去碰她的乐器,她对二胡产生了一点兴趣,决定跟张老师学二胡。
张老师有些遗憾,但是也没说什么。鲁秀芝十分不喜欢,她联想到了瞎子阿炳。
沈梦昔却不管,坚持和齐有恒说定了,他去哈市学习的时候,就给她买一把二胡。
总得学门新乐器吧。
王红梅先帮她借了一把二胡,从此,滨江街的邻居就时常听见齐家传出,杀鸡一般的滋滋嘎嘎的二胡声,纷纷叫苦不迭。
鲁秀芝悔不当初,暗示了女儿几次,但她却来了劲,偏偏不肯放弃了。
五月,全国实行了夏时制,时间拨快了一小时。
也不错,早睡早起,节约能源。
早晨上学的时候,清洁工正在扫大街,他们也不洒水,扫得满街都是尘土,像重度雾霾一样,几乎不可视物,沈梦昔用手绢捂着口鼻,坐在齐保健的自行车上。
齐保健最近心情不错,他的电大课程进行顺利,上个月还去了一次伊市,与几个战友相聚。一回来,邮电局就盖了福利房,说是按房子成本全额付款,专门分给年轻职工,五年后产权归个人。全局都轰动了,每天议论的都是谁的工龄几年,谁的资历够不够。
房子眼瞅着就盖起来,就是砖混结构的,一艘大船拉来红砖,一小学、二小学四年级以上各班级都去勤工俭学,到码头搬砖。沈梦昔因为年龄太小,张老师特批她可以不参加,但要缴纳两元五角的勤工俭学费,鲁秀芝千恩万谢地立刻交了钱。
这次勤工俭学,有几个学生受了小伤,都是磨破了手指,砸了脚趾头的,还有一个六年级的男生从跳板上掉到江里,自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