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霹雳和火焰向来被认为是神灵的能力,要让工匠认可这只是“技术”,毫不畏惧地学习和掌握,并且严格遵守保密流程,这对李冰的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朱襄:“我相信你!”
  李牧:“你是郡守,这些事该你自己做。”
  李冰:“……”他坚硬的后盾,他最好的挚友,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为什么他会突然萌生绝交的念头?
  朱襄:“我还要继续育种。”
  李牧:“我准备去楚国边境晃一圈。”
  朱襄和李牧:“你努力,我们会在心里支持你!”
  李冰被气得拂袖而去,朱襄和李牧在他身后东倒西歪地大笑。
  嬴小政老气横秋地叹气道:“老师,怎么你也沾染了舅父的坏习惯?好好说话不行吗?为什么要逗弄李冰伯夫?”
  朱襄笑着问道:“那政儿说,我们还怎么好好说话?”
  嬴小政继续叹气:“李冰伯父是蜀郡郡守,这些事是他的本职工作。你们如果过多干涉,终归不好。而且如果你们参与得过多,等分水堤坝修建好,或许会有人说是你们的功劳。虽然李冰伯父不介意,但你们都不想抢夺伯父的名声。”
  “我们如果好好说话,他就会有理有据地反驳我们。我们这样推脱来推脱去,多浪费时间?”朱襄摸了摸嬴小政的脑袋,道,“但我们把他气走了,他就不会来了。”
  李牧揉了揉笑出眼泪的眼睛,道:“的确如此。”
  嬴小政耸耸肩膀,摊摊小手。
  虽然的确如此,但他总认为舅父和老师是在故意欺负人。以他对舅父和老师的了解,自己的猜想绝对没错。
  当然,舅父和老师绝对不会承认。
  李冰果然没有继续找朱襄和李牧帮忙。朱襄回到了田地,李牧没有立刻去楚国边境,而是陪了嬴小政一段时日,继续教导嬴小政骑马。
  经过朱襄的荼毒,嬴小政也勉强无奈地接受自己是六岁,而不是七岁或者八岁。
  反正只要自己权力够大,想要提前到十五六岁加冠都没问题。
  这一世阿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恐怕自己三十岁左右才能当秦王。就算阿父不争气,将来也是舅父辅政。
  自己现在就帮舅父处理杂事,将来舅父辅政,那辅政的工作还不是自己做?
  我辅政我自己,什么时候亲政有什么区别。
  所以舅父开心就好。
  六岁的嬴小政终于有了一点俊俏儿童的模样,不再是圆滚滚的一团。
  他的手脚开始抽长,慢慢进入了第一次生长发育期,骑着小马驹的时候能夹住马背。
  朱襄、李牧、李冰三人一同寻了许久,给嬴小政寻了一匹有千里马血统的小马驹当六岁生日礼物。
  当得知朱襄要送给嬴小政生日礼物,并为嬴小政做生日大餐的时候,李冰很不适应。
  这个时代不庆祝生日。
  华国古代的传统,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不仅不会贺喜,还应该悲伤。
  虽然私下肯定会有人在生日的时候偷偷庆祝,但整个社会层面,生日是不应该大规模庆祝的。
  直到佛教盛行,“佛诞日”作为一个宗教盛大节日进入百姓的视线,“庆祝生日”才渐渐盛行。
  到了唐太宗的时期,唐太宗就因为民间开始普遍盛行庆祝生日,对民风不纯而进行过感叹和愤怒,并试图下令纠正。
  不过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认为自己的功绩够大了,是应该好好庆祝一下,成了皇帝中公开庆祝生日的第一人,称“千秋节”,后又改名为“天长节”。皇帝诞辰自那以后,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被后世皇帝延续。
  民间隆重庆祝生日,也成了公开的传统。
  所以在先秦,为孩童庆祝生日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
  但朱襄说:“我感谢上苍让政儿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想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一定会认为孩子诞生的那一天是幸福的日子。如果她不认为,她就不给孩子庆祝生日便好了。孩童又无法隆重自己庆祝自己的生日。”
  李冰便被朱襄的“歪理”说服了。
  嬴小政其实对是否庆祝生日无所谓。在舅父帮他庆祝生日的时候,他还未想过这件事。
  因为朱襄是庶民,父母不重视,他不知道自己的具体生辰。而雪是被捡来的,连年龄都是估算的。朱襄和雪都不过生日。
  但他们二人都非要给嬴小政过生日,嬴小政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
  他想,将来长大了,就以皇帝的命令指定一天成为舅父和舅母的生日,他也要给舅父舅母过生日。
  他是皇帝,他说舅父舅母的生日是哪天就是哪天。
  嬴小政的小短腿骑马比较困难,朱襄看了几次笑话之后,就被嬴小政轰走了。
  当李牧准备回军营的时候,嬴小政抱怨了一句,腿悬空不好发力夹住马肚子。朱襄一拍脑袋,突然想起了什么。
  “那为什么不做马镫?”朱襄道,“只要在马鞍两边挂两个绳套,不就能踩着了吗?”
  嬴小政:“?”
  李牧:“??”
  李牧把朱襄拖走:“试试。”
  嬴小政迈动着小短腿跟在后面追:“我也要试试!”
  然后,李牧现打了两个绳套挂在小马驹的马鞍两侧,让嬴小政踩着试了试。
  嬴小政欢呼:“果然容易多了!如果踩的地方更结实就好了!”
  李牧亲自削了两块木板,绑在绳套下方。
  嬴小政道:“果然更容易了!蹬一脚就能发力,所以叫马‘蹬’吗?”
  朱襄敲敲自己的脑袋。
  啊,自己骑了那么多次马,怎么把马镫马蹄铁忘记了。哦,因为自己下意识地想要忽视打仗的事。
  “我也试试。”李牧给自己做了一套马镫,并且无师自通踩着马镫翻身上马。
  他先骑马跑了两圈,然后让朱襄递给他棍棒,在马上做穿刺的动作。
  之后,他又接过弓箭,双手离开缰绳,箭枝准确无误地射中被他选成标靶的树干。
  “朱襄!我要向君上上书,为你记一大功!”李牧兴奋道,“有马‘蹬’,我能迅速训练出精锐骑兵!”
  “别给我记,我功劳已经太多了。”朱襄道,“你自己拿着,正好向君上要更多的权力。你不是想去楚国逛逛吗?”
  李牧不悦道:“我不能抢你的功劳。”
  朱襄道:“那就说我二人一起想的。我提议,你做马镫,都有功劳。哦,给政儿也加一份功劳。如果不是政儿说想在马上踩着点什么东西发力,我也想不起来。”
  李牧道:“这倒是……这么说起来,政儿的功劳最大。”
  他不知道朱襄本来就知道马镫,只是一直忘记了。所以以为提出“要踩点什么发力”的政儿,才是第一个提出点子的人。
  李牧抱起嬴小政蹭了蹭:“政儿果然聪明!”
  嬴小政一头雾水。这真的是我的功劳吗?我只是随口一说。
  但舅父和老师都这么说,嬴小政也就犹犹豫豫认了。好像确实是自己的功劳?
  “如果把马镫做成铁环,就能用得更久,并且能批量制造。”朱襄道,“说到踩,我听说有的地方为了不让牛的脚掌过于磨损,会给牛脚掌钉铁板。马的脚底板磨损之后,马就不能上战场了吧?马是不是也可以钉铁脚掌?”
  李牧没有怀疑朱襄的话。朱襄是最擅长和田地打交道的人,在赵国秦国都经常走访田地,所以见到这种稀奇古怪的事很正常。
  他抬起马的前脚,摸了摸马的前脚掌:“或许真的可以,就是废铁。”
  朱襄道:“废铁比废马强。”
  李牧笑道:“当然。没有什么比马更珍贵。”
  身为赵人,他最擅长的就是骑兵。秦国虽然也有骑兵,但在战术和训练上比其他还是差远了。
  他一直想组建一支精锐骑兵,但因为刚来秦国,想要足够的战马很困难。此刻他非常想念自己在雁门郡的时候。
  若朱襄的提议能够成真,他就能用更少的战马打出成绩,那时候问秦王要马就简单多了。
  “我这就回军营。”李牧道,“我让军营中的铁匠先打造一批装备出来,去找楚人试试。如果好用,我就向君上表功。”
  李牧攥紧拳头。他既然已经来了秦国,可不想碌碌无为。
  他还年轻,正是当打之年。朱襄说他是未来的武安君,那么他一定不负友人的期望!
  “去吧去吧。记得给政儿也打一套。”朱襄道,“记得别把功劳全推在我身上。”
  李牧无奈道:“好,知道了。不过朱襄,你有更多的功绩,才更好保护政儿。”
  嬴小政仰头看着李牧,不高兴道:“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舅父保护。”
  李牧拍了拍嬴小政的脑袋:“你越是逐渐长大,越需要朱襄的保护。”
  朱襄道:“功劳太小太大都不好。而且我不是因为淡泊名利才不想独揽功劳,我只是担心君上认为我在军事上也是可造之材,把我丢去军屯。虽然军屯也是种田,但总会遇到打仗。”
  朱襄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虽然见多了死亡,我还是很害怕打仗。”
  嬴小政深深地叹了口气:“舅父,你这话被廉翁听到了,又要被廉翁追着打骂,说你胆小软弱。”
  朱襄理直气壮道:“只要接受了自己的软弱,我就是无敌的!”
  嬴小政和李牧:“……”
  他们真的不知道朱襄在骄傲什么。
  不过朱襄的担忧也有道理,李牧同意了朱襄的要求。
  李牧回到军营实验马镫和马蹄铁,朱襄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宝 书 网  w w w 。 b  a o s h u 7 。  c o  m 
  此时气候十分温暖,连朱襄离开时的冬季遇上大雪,都被称为是“异象”。本来冬季气候就十分温和的四川盆地,温度就更高了。
  今年冬季的温度相较前两年十分“正常”,也就是温度很高。朱襄才能在冬季为水稻育种。
  否则水稻晚稻应该是在七八月种植,十月到十一月收获。
  朱襄推广双季稻之后,即便天气暖和,他也会指导农人按照正常的农时耕种。
  即早稻三四月耕种,六七月的时候收获;收获早稻的时候同时种植晚稻,最迟八月种完,初冬能再次收获一次。
  其实早稻和晚稻并非严格按照时间来种植,全年温度合适都可以种植,只是收获时间不同。
  晚稻的生长周期,更适合由热到冷,但其他时候也能种。
  朱襄原本打算先培育晚稻种子,再培育早稻种子,明年秋季就能直接推广双季稻种植。但他种下系统给的晚稻种子后发现,这“晚稻”可能是再生稻,能直接双季收割,那推广就简单了。
第89章 开山平地雷
  再生稻又叫多年生稻;利用地下茎生物学系统,达成了多年生长,多次收割的特性。
  现代高产作物无一例外需要购买种子;以免种子劣化,造成绝收。在可以实现双季稻种植的地区,再生稻可以减少种子和人力的投入,收割后继续生长。
  比起需要大量人力劳作的晚稻早稻;再生稻更容易进行双季稻种植推广。
  只是种子劣化仍旧是一个大麻烦;朱襄只能留下种子培育和杂交的实验方法;希冀自己离世之后;后人仍旧能够持续地为农人提供持续高产的种子。
  他对此并不悲观。
  任何粮食作物种子连续种植都会劣化。在没有系统的农业科学的时代,农人凭借的经验,也能进行初步选种;延续千年的种植文明。
  不要小瞧劳动人民的智慧。
  再生稻种植的麻烦之处和双季稻一样;都需要精细的劳作和足够的水肥。
  南宋的时候;双季稻轮种已经较为普遍;说明不依靠化肥,也能满足双季稻轮种的肥料需求。
  发酵农家氮肥、绿肥、腐殖肥等;朱襄所知道的“天然肥料”十分多。将这些“天然肥料”初步加工的方法;以现在的人力也能够做到。魏晋时期,就有将肥料做成“团肥”“肥料丸”进行贩卖的记载。
  现代社会吃饱后还要吃好;吃好后还要吃“矫情”,所以各种“纯天然有机”的噱头甚嚣尘上,与各种“古法饮食”一样。
  不过吃“纯天然有机”只是贵;甭管是否真的更营养更健康;只要按照合规的生产流程来;不会吃出问题。能提高农业收入;有这个需求,农业技术人员自然也会研究。
  朱襄等农学院的人一边摇头叹气说没必要,一边高高兴兴地在自家学院卖“有机食品”。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很多时候必须“有机”。现在有额外科研经费收入,谁不高兴?
  这不冲突,一点都不冲突。
  那时傻乐的朱襄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回到两千年以前去搞真正的“纯天然有机食品”。
  天然有机的肥料,天然有机的除虫剂,天然有机的人工手动除草……朱襄想,如果他能回到现代,一辈子都会对“有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