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申君不由在心里苦笑。
他已经看出来,李斯虽然年轻,也没有名声,但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
春申君突然想起了关于朱襄的一个传闻。
他问道:“你是由朱襄公举荐做官吗?”
李斯眼眸闪了闪,敛眉垂目,恭敬道:“不敢提朱襄公举荐。”
春申君沉默。
这“不敢提”,是否认,还是说在未成名前不敢提起自己是朱襄公举荐一事,以免为朱襄公名声抹黑?
春申君打量李斯,最终长叹一口气:“朱襄公是夸我,还是想杀我?”
李斯这次没有给春申君绕圈子,保持着敛眉垂目的表情,平静道:“春申君不也敬仰朱襄公,所以恨不得除之后快?”
春申君听李斯此话,心中再次确定,李斯恐怕真的是朱襄举荐的人才。
“那朱襄做此事,是想杀我吗?”春申君问道。
李斯摇头:“此事真是商贾所为。不过楚臣让我回禀朱襄公,我自会带朱襄公的意见来。”
春申君再次长叹一口气,道:“好,我静候朱襄公之言。”
春申君离开,李斯一直送到门口。
关上门后,李斯揉了揉头发,差点把发冠揉散。
当春申君问是否是朱襄公举荐他为官时,李斯本想直接承认。
他知道“朱襄公举荐”一事,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名声。
但话在出口时,他却否认了。
“我是怕贸然利用朱襄公的名声,会引来公子、太子和秦王不快。”李斯自言自语。
他确实是这么想,但话说出口,李斯怎么觉得有点恼羞成怒之感?
真是怪哉。
李斯将楚国之事,特别是春申君来访所说的话告诉朱襄。
朱襄怅然许久,摆了摆手,让李斯先休息,自己先思索一阵子再告知他该如何做。
雪姬察觉到朱襄心中的苦闷,询问朱襄原因。
朱襄本想将事憋在心中,但或许是太想找人倾诉,便和雪姬说了。
“我原本只是为了救同村人才去了长平,后来被人捧上了心怀天下庶民的神坛。我自知不是这样的圣人,却在要做出害人之事时,还是有些羞愧。”
雪姬疑惑:“良人为何不是圣人?良人确实心怀天下庶民。”
朱襄苦笑着摇头:“我没有。我心中很小,只装得下眼前之人。”
雪姬仍旧不理解朱襄为何过分自谦:“良人确实有。除了良人,还有哪位封君会埋头地间,与庶民一同耕种?还有当初在赵国,即便是他人执刀,良人也不肯杀人。”
朱襄嘴唇动了动,反驳的话化作了一声长叹。
不想杀人是因为他不想破了心中现代人那根已经岌岌可危的道德底线;埋头地间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庶民,无论前世今生都是。
现在不想在楚国做出危害庶民的事,也是因为现代人的三观,不算什么圣人。
不过在当世人看来,或许就是了。
战争是一定会发生的,但自己主导一次战争的心理压力,与旁观秦国发动战争完全不同。
但朱襄这次不想再退往友人身后。
他不亲自参与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而发动的这一连串的战争,难道这些战争就和他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粮食是他帮助增产的;兵器是他带人改良的;连战略之事,他也与友人多次私下讨论。
只是他没有站在人前,所以外界人关于嫌弃战争负面的抨击,都被友人挡下而已。
然而别人的评论是别人的事,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难道自己还不清楚?
既要加速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又想当一只伪善的鸵鸟,朱襄啊朱襄,即便天下人称赞你为圣人,你自己问心无愧吗?
“你说得对,我想明白了。”朱襄将外衣披到雪姬肩上,道,“虽然吴郡冬日温和,也该多披一件衣服。”
雪姬点头:“好。良人,你真的不苦闷了吗?”
朱襄笑道:“在要做伤害别人的事前,良心难安在所难免。不过我不会因为于心不忍而丧失战机。”
他确实想明白了。
雪姬道:“若良人真不想做,就交由他人。政儿定会愿意帮良人做。”
朱襄笑得直不起腰:“那算了,什么都让政儿做,我这个舅父就太没用了。”
雪姬想了想,再次点头:“良人说得很对。那良人赶紧别苦闷了,免得政儿看着难受。”
朱襄笑不出来了。
他算是看出来,自己在雪姬心中地位果然已经在政儿之后了。
明天就给政儿做他不爱吃的东西!
第二日,嬴小政看着桌子上的菜,不敢置信地问道:“这是什么菜?”怎么觉得有点不敢入口?
朱襄微笑道:“藿香豆花烧脑花,臭豆腐焖臭鳜鱼,酸笋爆炒脆肥肠,素菜是最简单的酱辣椒拌韭菜。”
嬴小政哪怕已经习惯了大葱蘸蒜泥,也对这满桌子无论是外形还是气味都非常恐怖的饭菜产生了恐惧心。
他问道:“舅父,我最近没有在被子里批改文书。”
朱襄道:“嗯,我知道。”
他解释:“虽然有几次没有午睡,但我真的有好好休息。”
朱襄道:“这个之后再提。”
他捏着鼻子:“为什么我要吃这些!”
朱襄道:“尝尝,味道真的不错。”
李牧扶额:“你别仗着雪姬去纺织工坊就欺负政儿,这些东西能入口吗?政儿!别吃!”
嬴小政在朱襄说“味道不错”的时候,就放下偏见,拿起勺子舀了一勺不知道是豆花还是脑花的东西放入嘴里,然后眼睛一亮:“真的!”
李牧:“……”
嬴小政又尝了尝肥肠。
肥肠洗得很干净,一丝肥油都没有,先腌制后爆炒,再加上酸笋的味道,回味无穷。
嬴小政夸赞:“肥肠好吃!酸笋也好吃!”
他将筷子伸到臭豆腐焖臭鳜鱼上,捏着鼻子吃了几筷子:“虽然臭,但真的很香,越吃越香。”
至于酱辣椒拌韭菜,那就是普通菜了。
“好吃,真的好吃!老师,你也快吃!”不挑食的嬴小政立刻运筷如飞,大快朵颐。
李牧欲言又止,然后在桌子下面狠狠踢了朱襄一脚。
朱襄痛呼一声捂住腿,担心自己的腿被李牧踢断。
“不要给政儿做奇怪的饭菜。”李牧咬牙切齿,“王宫之中膳食多清淡,这是礼仪。若政儿习惯这些奇怪的饭菜,将来该如何?”
朱襄捂着腿道:“把礼仪改了?”
秦始皇连六国都灭了,在宫里难道不能吃脑花酸笋肥肠臭豆腐臭鳜鱼?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李牧道:“你这是想要教出一个暴君?”
朱襄问道:“秦王不是暴君,这话你说,你自己信吗?”
嬴小政抬头:“我阿父也能算?”
朱襄道:“病恹恹的暴君也是暴君。”
“哦。”他继续低头闷头苦吃。
第140章 白菜粪菜肥泥
几日后;李斯带走了朱襄的亲笔信。
春申君在李斯离开后就寝食难安,晚上睡觉时脑海里都不断闪过朱襄那张长了满头白毛的冷淡脸,亲自驱车到长江南岸等着。
李斯刚一度过长江;他就拆开了朱襄的信。
朱襄没有说这件事与他有关还是无关,只介绍了棉花的习性;说秦国人纺织棉布是为了替代麻布。
棉布比麻布更柔软保暖;庶民若改麻为棉,可能能与“温饱”一字理想稍近一步。
朱襄还提醒;棉花和麻的纺织过程不一样,楚国盲目种植棉花;却又不知道如何纺织,恐怕会害民。若楚国真想种棉花;先让工匠改造纺织机之后再试种。秦国是肯定不会将棉花纺织机直接卖给楚国的。
春申君翻来覆去看朱襄的信,怎么也看不出朱襄在用什么计策。
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秦国自己都在大批量种植。楚国摸着秦国的石头走路,还能摔河里去?
春申君不由有些愧疚。他不能因为朱襄曾与他不睦;就怀疑朱襄的品德。
何况当初朱襄所施展计谋;是建立在自己要杀朱襄的前提上。若自己没有杀朱襄的心思,朱襄的计谋就不成立。
春申君长叹一声;拿着信去找楚王。
楚王看完朱襄的信后;立刻将朱襄的信揣进怀里,然后问道:“朱襄公的言下之意,是不赞同楚国种棉花了?”
春申君道:“朱襄公只是提醒我们;现在楚国种了棉花也无法纺织棉布。”
一大臣立刻道:“商人能买来棉种,自然也能买来纺织棉花的工具。大王又不是下令全国推广种植棉花,他们私人的田地种什么,和大王有何关系?”
楚王想了想;是这么一回事。
他喜穿丝绸,就算要穿棉布,哪怕楚国能纺织棉布了,他肯定也只穿从秦国买来的最好的棉布,所以不会特意推广棉花种植。
之前他之所以让人驳斥李斯,只是因为李斯斥责楚国“偷”棉种,拂了他的脸面,让他很愤怒。
又一大臣言:“庶人不知如何纺织棉花,自然不会种植棉花;商人想要牟利,他们改种棉花,盈亏自负。只要收得上来税赋,便是对楚国无碍的。”
楚王又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春申君嘴唇翕动,双手在膝盖上握紧,在心中长叹一口气,没有与群臣争辩。
除了他现在地位远不如以前,不能再一力与群臣争辩之外,他也知道,自己就算说出了与他们不同的话,也无济于事。
春申君本想说,除了收税,或许也可关注一下其他方面的事。
朱襄改麻为棉,肯定不是因为秦国的农人交不上来税,而是因为他信中所说的,棉比麻更柔软保暖,做成衣服更舒适。
楚国多蚕桑,遍地绫罗,但养蚕织锦的人穿不起绫罗。他们甚至连细麻衣都穿不起,只能穿粗麻衣。
春申君跟随还是秦国质子的楚王在秦国吃苦时,曾被关在监牢中,穿过粗麻衣。他知道粗麻衣有多粗糙,能将人的皮肤磨红磨破。
朱襄劝农人改麻为棉,农人就能穿上不磨破皮肤的柔软布料。
秦棉在六国畅销只是附带的,朱襄的愿望只是如此罢了。
楚王如果下令仿制秦国的棉布纺织机,然后在全国改麻为棉,楚国的庶民便也能穿上这柔软的布料。
不过春申君只是心里想想。
对楚国而言,庶人只要能交上税赋,负担徭役兵役即可。比牲畜还便宜的东西,谁会关心他们吃什么穿什么?
所以自己说了也无用。
春申君突然想,朱襄是不是已经料到了这件事,所以才不在意将棉种给楚国?
或许是自己又在无端怀疑朱襄了。
朱襄应该只是想着楚国的庶人也是庶人,棉花又不是什么能提高楚国国力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种罢了。
春申君离开王宫时,向楚王索要朱襄的信件。
楚王直言要收集朱襄公的墨宝,不肯返还。
春申君不依不饶,多次索要。楚王起身转头就走,让侍卫拦住春申君。
见楚王耍赖的模样,春申君哭笑不得。
众人纷纷打趣,若不是楚王先抢了,他们也想抢一抢。
春申君打着哈哈与周围人寒暄,回府的路上叹了口气。
楚王和一部分楚臣确实对朱襄很推崇敬仰,才会做出抢夺朱襄给自己写的信这种荒诞事。
但推崇归推崇,敬仰归敬仰,他们完全不能理解朱襄的理想,也不会去理解。
倒是自己这个对朱襄有杀心的人,反而能理解朱襄一一。
春申君手伸进袖口,拿出几页信纸。
他没有将信全部给楚王。朱襄写了寒暄和种植棉花的方法等几页纸,他留了下来。
关于棉花的种植方法,他会重新誊抄几份,然后交予楚王和其他封君。
“我该给长平君写信,感谢他的慷慨。”春申君看着朱襄写的棉花种植方法,再次深深地叹了口气。
……
长江南岸春耕忙碌的时候,江淮平原也忙碌了起来。
七国的商人们得知楚国也能种棉花之后,便急急来楚国提前预订棉花。
原来秦国对进出口的商品控制非常严格,他国商人们只能买棉布,很难买到棉花原材料。从棉花到棉布,价格增长了好几倍。即便商人们往他国贩卖棉布之后仍旧有得赚,但对于商人而言,赚得少了,便是亏了。
秦国的关中、关东平原早就推广了棉花种植,农人家中便有简单的轧棉机,和麻、棉都能用的纺织机。商人们要购买轧棉机和纺织机很容易,只是不知道这个棉花怎么种,所以还在观望中。
楚国居然得到了朱襄公亲手写的棉花种植方法,他们相信楚国肯定能种出棉花,便来向楚人收购。
楚国大部分肥沃的田地都在封君手中。农人们不敢改麻为棉无所谓,封君们自己又不穿麻布,自然立刻强制命令为自己种田的人将麻全部改为棉。
商人们来预定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