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无忌戏谑朱襄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士,天天埋头农田灰头土脸,比他这个匪徒也好不到哪去。
  魏无忌与朱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是朱襄被逼离开赵国的时刻。
  他们在邯郸城外相见,喝了第一场酒,也是最后一场酒。
  之后天高地远,相隔十几年,两人虽然有书信往来,但书信连五指之数都没有。
  一个秦国长平君,一个魏国信陵君;一个在江南,一个在塞北。
  他们要通信太难了。
  但魏无忌和朱襄都认为,他们是很合拍的好友。
  如果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相处,一定关系会非常亲密,会无话不谈,会勾肩搭背做天下士人都会扶额的荒唐事,一点都不像封君该有的模样。
  他们在得到对方的好消息时,总会想象自己当面与友人庆贺的模样。
  他们会相互夸赞,也会相互打趣,甚至可能相互打起来。
  朱襄肯定打不过魏无忌,但魏无忌一定会装作能被朱襄打过。
  那场景,一定十分快活。
  正如现在一样。
  朱襄和魏无忌虽然出身不同,对世上许多事的见解也不同。但两人的性情确实非常合拍,聊得确实非常尽兴。
  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他们合该是一对挚友。
  魏无忌又说起他那些放心不下的门客,说起葬在雁门郡的侯嬴,还说起雁门那些豪爽的赵将。
  朱襄则向魏无忌抱怨秦王子楚,抱怨丞相蔺贽,嘲笑可怜的相国蔡泽被这两人折腾得焦头烂额。
  魏无忌羡慕朱襄的好友。
  朱襄则向往魏无忌在北疆的豪迈生活。
  “待我闲下来,也去北疆看看。”朱襄道。
  “你记得替我祭拜侯公。”魏无忌道。
  两人的胃就像是没有底一样,酒喝光了,菜也吃光了。
  魏无忌邀请朱襄一同躺在他的坟堆上,仰面看着本不该是满月的月亮。
  魏无忌道:“我和你约好至少再喝一次酒却失信了,抱歉。”
  朱襄道:“没什么抱歉的,这不是喝上了吗?”
  两人又沉默了许久。
  朱襄问道:“你还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
  魏无忌道:“让你劝说秦王别灭魏国?”
  朱襄道:“就算现在是做梦,你也想太多。”
  魏无忌失笑:“你真是连梦里都不肯给我点念想。那让朱亥别去挖我兄长的墓。”
  朱襄道:“你听到朱亥的话了?这个还是你自己入梦和他说吧,我劝不住。”
  魏无忌无奈:“那我要你何用?”
  朱襄道:“你可以为你子嗣求荣华富贵啊。别看我字写得不如你,我可是当世大儒……”
  魏无忌打断道:“停停停,我听说荀卿多次骂你不是儒家人?”
  朱襄道:“荀子骂我,我就不是儒家人了吗?再说了,别说儒家,当世百家掌门人,我若想当,他们都会求着我去当。”
  “啊呸。”魏无忌笑骂道,“你脸皮比我还厚。”
  朱襄谦虚道:“还好还好。真不需要我帮忙?”
  魏无忌道:“我死后,兄长和魏国一定会厚待我的家人。我后代中没有才能特别出众者,脱离朝堂安稳度日也不错。秦灭魏时,没有权力的闲散宗室或许过得更好。若子嗣中有出色者,不需要我拜托你去寻他,他自会来寻你。”
  魏无忌笑道:“不要低估贵族子弟的厚脸皮啊。”
  朱襄笑着叹息道:“行,我相信你的后代一定会有人继承了你的脸皮。”
  两人打趣了一会儿,然后又安静了许久。
  直到月光更亮了,亮得朱襄感觉自己和魏无忌快要融化在月光里了。
  魏无忌抬起手,看着自己变透明的手掌,道:“该和你告别了。”
  朱襄只看着月亮,没有转头去看逐渐消失的魏无忌:“保重。”
  魏无忌道:“嗯,朱襄,你也保重。”
  月光亮到了极致,随即渐渐淡去。
  朱襄仍旧仰面看着逐渐灰暗的天空:“等我到了大梁,我就把你的府邸改成信陵君祠,把你的祖祠中牌位都移到信陵君祠中。”
  魏无忌的笑声很缥缈,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哈哈哈,没必要,别为了我恶了秦王。即使秦王是你友人,君臣有别,你也要谨慎。”
  “朱襄,别如我一样。”
  “千万别如我一样。”
  朱襄回答:“放心,不会。”
  “那就好。”魏无忌伸了个懒腰,道,“我该走了。”
  说完,他不再与朱襄道别,一边往前踏着拍子,一边歌唱,手舞足蹈。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魏无忌含着笑,唱着歌,跳着舞,融入了最后一缕月色。
  朱襄幽幽转醒。
  他睁开眼,眼前是一轮残月。
  圆月已经消失了。
  朱襄坐起来,将酒坛放到一旁。
  他看了一眼身上的棉被,叹了口气。
  “谁见过堤上筑鹊巢,谁见过土丘长水草?”
  “谁见过庭院瓦铺道,谁见过山上长绶草?”
  “谁在离间我和心上人,让我害怕又烦恼?”
  “可是我的友人公子无忌,若心无间隙,哪能离间?离间,是先有间啊。”
  朱襄双手抱起酒坛,将酒坛中残酒一饮而尽。
  到最后,魏无忌仍旧对兄长怀抱最后一丝幻想。
  难以抒怀。
  ……
  道别之后,魏无忌的好感度差一丝到四颗心,但赠送给了朱襄一把大豆。
  公子无忌身份高贵,送给朱襄的离别礼物却是一把大豆。
  赠言里说,雁门郡的军粮多是豆饭。他去雁门郡后,吃的豆子比之前几十年加起来还多。若有些更可口的豆子吃就好了。
  朱襄失笑。
  吃不惯豆饭,不去想与兵卒吃不一样的食物,而是希望有更好吃的豆子?
  魏无忌啊魏无忌,不愧是你。
  “黍稷菽麦稻”,菽即大豆。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豆子作饭,豆叶作羹。豆子是中国从古至今平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从黄帝时期便是庶民最重要的口粮。
  大豆不挑土壤,不耗水肥,生长周期短,耐储存,既能当主粮,也能当蔬菜。
  秦国虽已经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将石磨推广到了村庄,但豆子也是最主要的储备粮。军粮多以豆子为主。
  魏无忌给的豆子产量高,抗倒抗病,还抗低温干旱,正好适合魏国和赵国的北疆种植。
  优良豆种即使到了现代也十分重要。豆子是优良的油料作物,也是用途最广泛的饲料作物。
  现代中国进口最多的粮食就是大豆。关于大豆的粮食安全教训是每一个粮食人心头的疤痕。
  魏无忌赠送的这不起眼的豆子,是中国从古至今与庶民关系最紧密的粮食。
  “无忌,谢了。”
  朱襄将这一把豆种种在魏无忌的墓前。
  春去秋来,取豆荚,作一盘盐水豆子,再与友人喝上一场。
  “朱亥,昨日魏无忌来梦中寻我。”
  “主父说什么了?”
  “他啊,还坚称魏王是听信了谗言,本性是好的。”
  朱亥狠狠地瞪了魏无忌的墓碑一眼。
  朱襄摊手:“他还让我劝你,别去挖他兄长的尸骨。我说我管不着,让他自己去你梦里说。”
  朱亥瓮声瓮气道:“主父若在我梦里来说这事,我就背对他。”
  朱襄笑道:“对,就该这样!”
  朱亥生了一会儿气,问道:“朱襄公,你说的是真的?主父真的入你梦来了。”
  朱襄道:“当然是真的。你看,我在他墓前种下了好吃的豆子。他是不是说过,军中的豆饭真难吃?”
  朱亥嘴角上弯,露出一个许久未出现过的笑容:“是,主父说过!”
  他再次看向墓碑,脸上表情很是惊喜。
  原来主父真的与他一同南下了,并没有留在荒芜的战场,也没有去那令人厌恶的魏王身边。
  主父就在这里!
  “主父,我们到了。”朱亥跪下,道,“知道你来了,我就安心了。
  “但你的要求,我不听。”朱亥倔强道。
  正往火盆里丢纸做的金银珠宝的朱襄手一抖,差点把手指头烧到。


第218章 灭六国号角
  信陵君的头七很快就过去了。
  因信陵君自缢而造成的涟漪已经平息;只有少数人在心底继续哀悼信陵君。
  再大的石头扔进深潭中,激起再大的浪花;最终总是很快就恢复平静。
  只要是一潭死水;涟漪就只是涟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就连魏国,都已经无人再提起信陵君了。
  信陵君被魏王逼走的时候;就无人向魏王死谏。朱襄在头七的最后一夜又和墓碑喝了一场,笑那后世的腐儒骗廷杖行为;倒是比这个时代好了。
  宋明清文臣虽迂腐,但别人真的敢拽着皇帝的衣袖喷,还会为了心中的正义直接磕死在宫里的柱子上。
  这个时代六国大部分身在高堂的卿大夫与国君沆瀣一气;眼中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权力;与这个时代有识之士的慷慨悲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样的矛盾,大概也是这个时代的魅力。”朱襄对墓碑道,“只是这种魅力;要与这一世无关的人看故事才能看出来。身在故事中的人;还是对这魅力敬谢不敏了。”
  朱襄将酒倒在墓碑前;起身拂袖离去。
  不回头。
  ……
  新的一年春耕又开始了。
  嬴小政处理一郡政务已经驾轻就熟;秦王子楚派人来给他加了一点码,让他总领南秦三郡之事,协调三郡运粮屯兵收税之事。
  原本这些事是朱襄在负责。
  别看朱襄自嘲他就是一个管种地的;其他政务都不怎么做。实际上他在南秦三郡的权力堪比割据南秦的诸侯。
  只是他给咸阳报告政务太频繁,才让他这个“诸侯”不怎么显眼。
  现在秦王子楚将这个权力交到了嬴小政手中。
  治理一个县的人很常见,治理一个郡的人就已经变得稀少,治理一个国家的人那就是千百万也难见一人。
  嬴小政已经能治理一郡,秦王子楚便让嬴小政治理一“国”——南秦之地的面积;比魏国和韩国还大。嬴小政若能治理好三郡,差不多就有治国之才了。
  秦王子楚本来想将汉水流域诸地也让嬴小政顺带管了,但被荀子劝住。
  太子权力过大对朝堂并不是一件好事。开了这个头,将来秦王和太子的关系不好处理。
  现在三郡之地的统领者名义上仍旧是长平君朱襄。这算是南秦与咸阳太远的权宜之计。
  汉水流域直达关中腹地,是秦国权力的中心,必须在秦王手中,不能假以他人,就算是太子也不行。
  秦王子楚被荀子劝住,只单独给王翦秘密诏书。
  王翦学了李牧,现在卡着大别山三关的关隘之地,又在江汉平原屯田,常驻四万精兵基本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咸阳支援,所以可以随意调动。
  秦王子楚秘密下诏,若嬴小政有需要,不需要向咸阳请示,可直接先听从嬴小政的指挥。
  他又给嬴小政写信,让嬴小政随时盯着南楚国。一旦发现机会,南秦三郡和王翦的兵随嬴小政调动。
  打仗将领和兵力是其次,最难的是后勤调配。
  嬴小政想要出兵,就要自己统筹安排南秦的后勤补给调配。
  他身边没有秦国朝堂那么多卿大夫帮忙,几乎要自己一人做决断。所以这对他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
  嬴小政看看李斯,又看看韩非,再看看蒙恬,最后把视线落在了新的下属浮丘身上。
  最后他收回所有视线,仰天长叹。
  这四个人好像都不是什么内政后勤人才,靠不住啊。难道只能我一个人又当君又当相?
  啊,不对,还有一个人!
  “舅父!”嬴小政喊道。
  朱襄叼着一块红薯干:“嗯?”
  嬴小政立刻忘记了自己要说什么:“什么,我叫你来开会,你居然偷吃!”
  在朱襄膝盖上坐着的小成蟜使劲吞咽,舔了舔嘴上的糖霜,道:“我没偷吃!”
  嬴小政:“……”
  他先走到小成蟜面前,把小成蟜手上的红薯干拿走咬一口,然后在弟弟幽怨的眼神中道:“舅父,如果要对南楚国开战,后勤就交给你了。”
  朱襄擦了擦嘴角,道:“好。什么时候开打?”
  嬴小政道:“我倒是觉得随时都能开打,舅父认为呢?”
  朱襄想了想,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打。”
  现在虽没有青黄不接的成语,但这种成语本就是前人先用了形象的比喻后,被后人当做典故。
  所以当它不是典故的时候,朱襄说出来别人也听得懂,只是后人会将他的话当做典故出处而已。
  嬴小政当然立刻就听懂了:“四月的时候?那不是立刻就要出兵!来得及吗?!”
  朱襄无奈:“今年四月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