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杂货-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们这些挨着水泥路的村子里,只要说是从离石那边过来的商队,大抵都能受到比较热情的接待。

    当初修路的时候,他们这些村民还跟那些离石人一起干过活呢。这条路通了以后,这一年到头的,途经他们这里的商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只要有商队经过,他们这些村子就有收入。

    一场秋雨一场凉,眼下已是深秋,前两日那一场雨下过之后,空气中便透出几分寒意。

    道路两旁那些大树小树的树叶子,差不多都已掉完了,地里收过了庄稼,这时候也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只有少数靠近村庄的田地里,被人种上了一些芦菔白菜之类耐寒的菜蔬。

    运货路上诸多艰难,道路漫长而辛劳,好在他们运的是茶叶,此物轻便,再加上多年经商又有些积累,于是这一次他们这个队伍便都配了马车,这马车跑起来,比牛车驴车那是快得多了。

    “差不多该入冬了吧”

    “该添衣裳了。”两名汉子坐在车辕上说着话,那口里竟已能哈出些许白气来了。农历十月份,确实也可以算是冬季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的评论区很温暖,多谢大家的支持和喜爱,作为一个作者,我肯定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时候看到一些质疑否定的评价,也会自我反省是不是确实写得不够好,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章节,尽自己所能把它写好,然后看到这么多肯定的评价,感觉十分欣慰,以后也会好好写下去,多谢大家。鞠躬。爱你们。

    :

321 来客

    

作者有话要说: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其实这几年以来; 在他们关内道这一带,每年都有不少人口流向南方。

    只是这一现象在一些城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来是消息更加灵通; 二来是很多城里人原本就没有土地; 不必为了户籍为题纠结为难。

    在这一条横穿关内道的水泥路上,每天都有商贾往来; 尤其是入秋以来,更是有大批的羊绒羊脂皂经由这条道路; 从关内道运往长安等地。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而从定胡县通往长安城的这一条水泥路,则要更加繁华热闹一些; 尤其是在穿过了吕梁山以后; 汾州隰城以南的那一段路。

    汾州汇聚了从太原府南下; 以及从定胡方向过来的大量行人货物; 不仅有水泥路; 还有水运; 大宗货物到了汾州以后,便可以在这里雇船南下; 汾水之上每日都有许多南下的舟船,有一些舟船到了南方以后便如渭水; 去往长安城,有一些则是沿黄河继续南下。

    水运可以大大减少运输成本,从上游往下游; 只需顺流而下便可。

    大量的北方货物流入长安等地,在长安城东面的新丰集市; 一年更比一年兴盛,原本只是在冬季的时候汇集一些从北方过来买货的商贾农户,现在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有许多商贾常驻,不仅是长安城的大小商贾,听闻五陵原上那些世族大家也时常派遣家人去新丰买货。

    今年入冬以后,不少河东百姓便像前几年一样,赶着自家的牛车驴车,沿着水泥路前往新丰集市。

    十月底,河东道许多地方都飘起了小雪,这一条绵延千里的水泥路上,无数行人货物正在缓缓向着南面移动,一车一车的货物大多都用油纸稻草捆扎得结结实实的,木车前进的时候发出吱呀声响

    罗四娘这两日与阿姊食铺的两名管事同去新丰集市买货,五郎六郎都要读书,她这回便把七娘带出来了。

    七娘今年也有十岁了,不能整日将她养在家中,要经常带她出来见见世面。

    四娘当初这么大的时候,罗用就敢叫她看杂货铺了,以罗家现在的情况,那一家小小的乡间小铺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对当时那时候的罗家来说,那可是一间能够养家糊口的铺子。

    四娘从前还觉得自家阿兄着实有些不靠谱,如今看来,倒是她自己想岔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四娘因为经常到白府去与白家子弟一同上课,与白家那些小郎君小娘子们走得颇近。

    白家人也很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经史子集到为人处世甚至是澡堂谋略,就没有不教的,骑马拉弓更是必修,年纪轻轻的,一个个走出来,便已是颇具文士风范,比之寻常百姓的子女,几乎可称是人中龙凤了。

    不过这些龙凤现在至多也就能算是雏龙雏凤,经不起什么事。

    四娘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今年夏天的时候,白府一个十三四岁的小郎君打碎了书房里的一方砚台,当时便惊慌不已,生怕长辈怪罪。

    说白了,就是一方价值颇贵的砚台而已,又不是什么绝品珍品,若是在罗家,罗四娘只需向兄长说明事情原委,罗用定不会怪罪,因为他知道四娘很珍惜家中物件,这种情况一定是意外。

    换一种情况,若是四娘打坏了白家的这方砚台,那她肯定要赔的,不管白家长辈说什么,她都会去买一方新的回来,钱没了总是可以再挣的,就算一时挣不回来,那她也认了,何需那般惊慌失措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那白家的那个小郎君却因为这一番砚台,之后的大半日时间里一直心神不定。

    这还是在他们自己家,还只是一方砚台而已,若是换了在外面呢,若是发生了比打碎砚台更加严重的事情呢

    白家人学识丰富,对年轻子弟的教育也是很好的,但是罗四娘却并不希望自家兄弟姐妹也变成像那个白家小郎君那样的人。

    她得让下面这几个小的多见见世面,凡事都学会自己拿主意。现在阿兄阿姊都不再身边,四娘就是他们中间岁数最大的,所以这些事情就要让她来做了。

    “那新丰集市人多,到了那边莫要乱跑,若是被人略卖了去,我可寻不回你。”马车上,四娘如此叮嘱七娘道。

    “哦。”七娘这丫头也不知道听进去了没有,只管埋头啃点心。十来岁本来就是抽条长个的时候,再加上近来天气转冷,他们家这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一天到晚总想吃东西。

    “这时候吃这么多糕,等到了集市上,看你还吃得下什么”四娘瞅她那没心没肺的样儿就觉得糟心。

    别人家的小娘子十来岁就知道梳妆打扮了,女红也都要开始学了,再看看自己家这个,除了吃还知道什么

    “阿姊,那新丰集市上都有甚好吃食啊”

    “甚样儿的好吃食都有,你只管留着肚子便是。”

    “有罐头没有”

    “不止有罐头,还有新鲜的蜜桔蜜柚。”

    “那你这回可是要去买这些”

    “我去买布。”

    “也买蜜桔嘛”

    “不买,要吃你自己买。”

    “我没有钱啊。”

    “没钱不会自己挣,去杂货铺那边干活啊。”

    “阿姊”

    “不买。”

    “阿姊”

    “不买。”

    “”

    口里说着不买,待到了新丰集市上,罗四娘还是领着七娘往买那些买南方特产的地方去了。

    那一筐筐的蜜桔,黄橙橙的,卖蜜桔的那些商贾里头,有识得罗四娘的,当即便有人捧了自家的蜜桔过来叫她品尝,言是昨晚刚到的一批货,还未被别人挑拣过,南北杂货若是肯收,他便把价钱放低些许。

    四娘剥了一个蜜桔来吃,自己吃了半个,余下半个递给了七娘,七娘接过这半个橘子,高兴得那叫一个见牙不见眼。

    “颇甜,我要看看货。”

    “娘子这边请,这一批货物不多,乃是上好的淮南蜜桔,发货的时候五六车,待运到我们这里,便只余下这不到三车了,我都是拣了好的”

    四娘看过这几车蜜桔,问过价钱,细细检查过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很快便决定要把这批货买下来。

    与她们同来的伙计这时候已经跑去租了院子,这两日她们买来的货物一时便都放在那边,待到最后都买好了,再雇了牛车一起运回长安城。

    “阿姊,你方才怎的不与那商贾议价”离开那个卖蜜桔的地方,七娘怀里揣着几个蜜桔,一路走一路剥,很是惬意。

    “他的蜜桔卖得又不贵,我与他议价作甚。”四娘答道:“总该叫别人也挣些钱,下回有好货的时候才会想到我们。”

    “那你怎知他卖得不贵”七娘又问。

    四娘看了这吃货一眼,很想当街给她吼过去:你这脑壳里边装的是吃食吗

    想想还是算了,阿兄不在身边,这蠢货只能是她自己来教。

    “自然是提前打听过了,我们南北杂货那么多活计,要打听着点消息还不是轻而易举,凡事都要提早做些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说完这一番话,罗四娘觉得自己现在脾气真是好多了,多去白家蹭课果然还是很有用的,那些书本上的内容就算一时用不上,那也很能修身养性。

    “阿姊。”

    “作甚”

    “你看那边有个买糕的,那牌子上写着呢,洛阳来的,牡丹花糕。”

    “”

    罗四娘转头就走。

    “阿姊”七娘连忙跟了上去,口里还嘟囔着什么牡丹花糕。

    “”四娘给了她一个眼神,让她自己体会。

    “还是去买布吧。”七娘嘴里咕哝一声,然后就安安静静当起了跟班。

    不能怪她怂,罗四娘是谁啊,长安城那些平日里挺厉害的小娘子们看见她都要绕道走的。

    听闻长安城中有几个小娘子原本也是挺中意她们兄长罗用的人品,奈何这小姑子太厉害,想想便都放弃了。

    “阿嚏”因为自家妹子太厉害而惨遭长安小娘子们抛弃的罗某人,这时候正在陇西的墙头上吹着冷风。

    前两日常乐县中来了一群高昌商贾,都是来买酒买针的,还给罗永带来了一个消息,言是他们这些人离开高昌那一日,刚好有一个大食商队抵达高昌。

    他们之所以说这个,也不过就是向罗用感慨了一下那些大食商贾要钱不要命的精神,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罗用对这一件事却是相当的在意。

    “可是带了昆仑奴”罗用向他们打听。

    “并无。”那些高昌商贾言道。

    之后这几日,罗用有事没事便要登墙眺望,有人问他是不是在等阿普回来,他却说不是。

    从大唐到阿普他们的故乡,这么远的路途,再加上他们又不是熟悉商道的胡商,这一路上还不知道要遇到多少状况,多走多少弯路,一年时间打个来回,那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

    十一月初六这一日,罗用刚刚起床,县尉郭凤来便告诉他一个消息。

    大食人哈桑又来了,他们的商队昨天夜里抵达常乐县,虽然是宵禁时间,但是他们的文书路引都没有问题,冬夜寒冷,郭凤来便让人把他们放了进来。

    后来又听闻了哈桑等人去岁在常乐县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于是郭凤来这一大清早便把这件事报与罗用。

    “对这些大食人,可是要多加提防”毕竟先前有过龃龉。

    “无碍,我这便去会一会他们。”罗用笑道。看他面上的神色,明显是高兴的。

    :

322 交易

    

罗用打算去见哈桑; 刚走到县衙门口,就看到有两名大食人正在与看守县衙大门的差役说话。

    “可是哈桑商队的人”罗用问他们。

    “正是。”这两名大食人也像汉人那般; 向罗用拱手行礼。

    “我正好要去找他; 一起过去吧。”罗用抬手示意他们带路。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县令这边请。”一名大食人言道。

    罗用正打算要走; 县尉郭凤来匆匆从县衙里走出来:“不若我与县令同去”

    “那你也来吧。”罗用爽快道。

    四人行到大街上,遇到迎面走来的乔俊林; 乔俊林问他们这是要去哪里,罗用说去见哈桑; 乔俊林便说要与他一道去。

    “如此,郭县尉便不去了吧; 这两日常有高昌商贾往来常乐县中; 这里里外外的事情; 总是少不了郭县尉; 我这边无甚大事; 有乔大郎与我同行便可。”罗用转而对郭凤来说道。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郭凤来略一迟疑; 然后便向罗用抱了抱拳,退下了。

    罗用几人继续前行; 郭凤来站在街角往他们离开的方向看了一眼,目光落在乔俊林腰间的那一把佩刀上面。

    乔俊林近日多在酒坊那边; 时而出入常乐书院,鲜少出城,并非日日佩刀。

    今日竟又将这把大刀佩上了; 不知是因为先前与那些大食人有过龃龉,所以这一次听闻他们到来; 才会有所提防,还是他一早就已料到罗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