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麦香也懒得跟他多说,拍拍他的小脑袋,“你妹妹哪比得上你这个书痴?整天恨不得活在书里了。”
爱国不满地撅着嘴,“老姑,我已经是个大人了,你能不能不要用整天拍大黄脑袋的架势来拍我?”
大黄是程大嫂家养的一条土狗,程麦香从前世就很喜欢宠物,每次去了大嫂家,总是拍拍大黄的脑袋,然后喂它些吃的,时间一久,大黄居然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脑袋一被拍,就明白有吃的了,然后对人各种撒欢舔媚。
林嘉余忍不住笑了起来,程麦香又在他头上凌空虚拍,“少废话,你今天撇下你的宝贝书,特意跑山上来找我们做什么?”
“是林姨让我来的,说让林叔今天跟她回省城一趟,省城那边下文件了,愿意归还林家的老房子。”
………………………………
第63章 没那么容易
开往省城的大巴车里,满满当当地坐满了人,正是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在乡下的知青都忙着返城,去省城的汽车一票难求,林嘉余去汽车站排了半天的队,才勉强买到了第二天去省城的车票。
这次去省城,除了林家姐弟,程麦香也跟了过来,滢滢不愿意跟荞麦分开,在征得了程母和程大嫂的同意后,荞麦也跟着上了省城的汽车。
这个时代的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一路上汽车颠簸个不停,等到了中午下车后,程麦香蹲在地上足足二十分钟,整个人才算是缓了过来。
省城是东省的省会城市,比起林文县自然繁华了不知多少,可是跟广市相比,还是落后了不少。
林清菀站在马路边,游目四顾,道路两旁依然是几栋红砖小楼,间杂无数间平房,马路上偶尔开过一辆两厢公交车,行人多为步行,还有人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
算起来,她跟父母弟弟离开此地已经整整十年了,景致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她的父母在离开省城没多久就先后病逝,如今只有姐弟俩如愿回来了。
林清菀叹了口气,见程麦香正拉着林嘉余指点着路两旁的树木花草,而荞麦和滢滢第一次有机会来到大城市,两双眼睛都不够用了,兴奋地叽叽喳喳议论着,不禁微微笑了。
或许父母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两姐弟能照着自己的心意活着,如今小嘉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滢滢也慢慢恢复成了正常的孩子,父母如果九泉下有知,应该也会欣慰吧。
程麦香正跟林嘉余议论省城的建设,突然见林清菀站在那里发呆,知她触景生情,忙岔开了话题,“大姐,我休息得差不多了,你带路到林家的老房子去吧,嘉余记性太差,早就不记得老房子在哪了。”
林嘉余确实没有林清菀那么深的感触,毕竟跟随父母离开时,他还是个招猫逗狗的孩子,每日里就知道疯玩,他真正被改变是在父母去世之后,对于省城,他的记忆没有那么强。
“好,那你们跟我来吧,如果公交车没变的话,应该是坐十三路。”
程麦香和林嘉余两人并肩跟在林清菀身后,程麦香回头招呼那俩小姐妹,却见两人手拉手,自觉得跟在大人身后走着,不时悄悄地咬耳朵。
程麦香看的好笑,故意逗荞麦,“荞麦,你那么喜欢滢滢,干脆认她当妹妹好了。”
“老姑,你才多大,怎么就糊涂了?滢滢本来就是我的妹妹啊,是不是,滢滢?”
荞麦小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痛惜的神色,仿佛没想到一向聪明的老姑居然变笨了,问出了这么可笑的问题。
滢滢白嫩的小脸上甜甜地笑着,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荞麦就是我姐姐,她对我可好可好了。”
三个大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林嘉余故意使坏,对滢滢说,“可是滢滢,等过了年你就要去城里上学,就没办法天天见到你姐姐了,怎么办呢?”
滢滢原本笑意盎然的小脸顿时垮了下来,她马上冲到林清菀身边,抱着她的大腿,扬着脸焦急地对她说,“妈妈,我不要去城里上学,我不要跟荞麦分开,你别让我去城里上学。”
其实这几天,林清菀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她发现滢滢跟双水村小学的孩子们相处得越来越好,由于爱国和荞麦的缘故,孩子们也不排斥她,滢的性子虽说开始改变,可一旦离开这个环境,让她独自去面对陌生的同学,就不知道她能不能还像在双水村那么快乐。
“大姐,不如这样,明年就让滢滢在双水村上学,让荞麦再带带她,等她胆子再大些,那时去城里上学也不晚,反正小学学的东西都一样,也不会落下功课。”
林清菀听程麦香这么说,也很是动心,不光是滢滢,她也渐渐喜欢上了制衣坊的婶子大娘,在制衣坊做活虽然辛苦,可热闹得紧,很多时候一天下来,笑的嘴都合不拢,她也很想继续在制衣坊做事。
林嘉余见大姐的脸上尽是向往,于是拿出一家之主的气派来,对滢滢说,“这事舅舅做主了,滢滢明年继续在双水村上学。”
两个小女孩顿时大声欢呼起来,两人手拉着手,蹦跳着庆祝,似乎这对她俩来说,是天大的喜事。
林清菀见滢滢高兴成这样,也暗暗欣慰,于是松口说,“就这么办吧,不过整天麻烦程姨,我真是不好意思。”
一行人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在六里坡下了站,眼前是一条寂静的街道,街道北边绿树掩映下,一座大宅若隐若现。
“大门在西边,走过去两百米就是。”
林清菀竭力压抑着内心激动的神情,平静地说着。
林嘉余抬头看着身畔高约两米的粉墙,墙上镂空的花窗和黑色的盖瓦,童年时那无忧无虑的时光竟一下子冲来了他记忆的阀门。
林家老屋的大门上,挂着一块木制牌匾,上面用黑漆写了“省城纺织厂女工宿舍”九个大字。
一行人跨进大门,过了影壁墙,只见右边又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管理处”三个大字,还附带一个指向箭头。
众人向右拐,没过多久便看到两间厢房,门上挂着“管理处”的牌子,林清菀轻轻敲了敲门,门里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谁啊?进来说话。”
林清菀推开门,众人走进了办公室,一个留着短发的中年妇女坐在一张办公桌旁,一见一行人中不禁有男人还有孩子,便发作道,“不识字吗?我们这里是女工宿舍,只提供给单身女工,男人和孩子都不能入住。”
滢滢被她吓得躲在荞麦身后,荞麦实在看不下去这个嚣张的女人,不由气鼓鼓地说,“老姑,这明明就是滢滢家,为什么外人都可以在这里住,她却不能住,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啊。”
那女人眉眼一横,便要怒骂荞麦,林清菀赶紧取出省城政府出具的同意书,陪笑着说,“这位同志,这是省城政府批复的文件,请您过目。”
那女人一把夺过同意书,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又扔在了桌上,“我不负责这件事,你到隔壁找我们经理吧。”
林嘉余眉头一皱,便要发作,程麦香赶紧轻轻握了握他的手,“那咱们就去找经理去,这位同志,你们经理贵姓啊?”
“黄。”那女人爱搭不理地说。
一行人刚出门,就听那女人冷嘲热讽地说,“世道是真的变了,连原本要夹着尾巴做人的人也能来要宅子了,这宅子还给了你们,工厂这几十号工人住哪?睡大马路吗?”
林嘉余脸色铁青,胸口上下起伏,尽管他早就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语,可每一次,他还是像个就要爆炸的火药桶一样,怒火中烧。
“不值得,不值得。”程麦香轻声低喃了两句,林嘉余心头狠狠一震,他转过头,见林清菀满脸担忧地看着他,又见程麦香清澈的大眼睛里满是了然,顿时清醒了许多。
是啊,不值得,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为了这个生气,只怕真的气死了也是白饶。
荞麦紧紧握着滢滢的手,鼓励她说,“没关系,滢滢,我家就是你家,就算这房子要不回来,你也有地方住。”
滢滢年纪太小,对老房子全然没有印象,她不在意这个,倒是被那个女人吓得不轻。
一行人又去隔壁办公室找黄经理,他言谈举止倒是客气了许多,也认可房子应该还给林家,可是话里话外还是透着难处,表示一旦归还,女工们便无处居住了。
眼见事情僵住了,林清菀有些灰心,正想带着一行人离开,程麦香突然笑着问,“黄经理,既然省城政府下了这个文件,想来肯定是知会过贵厂厂长的,难道贵厂厂长就没有对女工宿舍的搬迁想办法吗?”
黄经理被噎了一下,随即说,“我们章厂长也不是赖着别人房子不还的人,何况政府都同意了,我们有什么理由霸占呢?可是真的有难处,现在各处都在归还住宅,这样能当宿舍的地方自然更少了,这几十号工人,总不能露天席地。”
程麦香笑了笑,“政府既然这么照顾林家,林家人自然理解政府的难处,如果章厂长同意,林家可以同意暂时不收回全部的房子,留下一部分继续当纺织厂的宿舍,这样工人不必露宿街头,也算对政府的批文有个交待。”
林家姐弟一起向程麦香看去,林清菀奇怪地看着程麦香,不懂她到底是什么意思,林嘉余倒是立时明白她的用意,他虽然并不赞同,可他从来不违拗小媳妇的意思,只要她发话,别说只是收回一部分,这宅子他不要都可以。
黄经理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拉着程麦香的手,“林同志真的是高风亮节啊,把集体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有你这么说,我们就心里有底了。
放心吧,林同志让了这么一大步,我们纺织厂自然不是不知回报的,这样,我这两天就让住在第三进的工人搬出来,跟第二进房子的工人挤挤,先把第三进的房子还给林家。”
程麦香笑着问,“大姐,这法子可还行?”
林清菀虽不明白她的意思,却相信她聪慧过人,想出来的办法从来就没失算过,不禁点头说,“你做主就是。”
程麦香点点头,对黄经理说,“黄经理,那我们就先这么办吧,您年前把第三进的房子腾出来,年后林家人会过来收拾,您跟章厂长说,在工人找到新宿舍之前,仍然可以住在这里。”
………………………………
第64章 年终分红
从省城回来几天后,便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农历小年,尽管制衣坊的女工还想多做几天,可程麦香想着各家都要打扫办年货,女工又是做这些事情的主力军,还是做主给制衣坊放了假。
至于众人最关心的工资奖金,程麦香也一直在准备,并且这几天一直在埋头做账,力求尽快把钱发放到每位女工的手中。
从制衣坊开张到现在,满打满算五个月,可是收益却远超过程麦香当初的想象,无论是县供销社还是广市都有相当不错的收益,当然程麦香私下从学校接到的订单数量也很可观,还有阮佩玲姐妹那边也介绍了不少客户。
这五个月下来,刨去成本,制衣坊纯盈利竟然超过了七千元,除去给工人发工资一千多块,竟然还有六千元的盈利。
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程麦香这边能分到两千元,其余的四千块,则都属于双水村大队的。
程麦青也不食言,双水村大约有一百多户人家,约莫上千人,程麦青按照每人四块钱,把钱都平摊到每个人头上。
至于程麦香的那两千块钱,她也打算一分不少得都给妹子,可程麦香拒绝了,她早就想好了,这部分钱她只拿百分之二十,剩余的百分之八十,她都打算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买缝纫机和布料,聘请更多的人来制衣坊做事。
收益分配定好后,双水村大队很快就用红纸贴了告示,通知村民小年这天来大队部领钱。
双水村顿时沸腾了!
按照这个标准,即使是村里一个刚出生的娃娃都能领到四块钱,而村里每个家庭至少有四人,算起来能领到十六块,而多的有十人,能领到四十块。
四十块,那比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都多,足可以过个肥年了!
告示一贴出,双水村大队部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村民在大队部外排起了长队,来领自家人的钱,人人脸上都笑逐颜开,欢声笑语不断。
连往常见了程麦青,喜欢端架子的长辈,这会也客客气气地叫程队长,惊得程麦青连连推辞,后来实在架不住村民的热情,把发钱的事托付给了村里的其他大队干部和会计,自己找地方躲清静去了。
制衣坊里,也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众女工都到程母这里来领工资奖金,程麦香说话算话,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