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ゴ蛱D阍醯降萌绱送恚俊
裴萧元说路上另外有事,耽搁了行程。
“到了就好,到了就好!快随舅父来,进去说话!”
崔道嗣亲自将外甥领到他的书房,坐下后,夸了一番他三年前所立的战功,又问裴冀近况。裴萧元说伯父安好,转达裴冀对崔道嗣的问候,随后问舅母安。
崔家娘子王氏是当今太皇太后的远亲,一向自视甚高,又对当年裴家之事耿耿于怀,觉得如今自家子弟不显,全是当年受裴家拖累所致,所以刚才听到家人讲裴家那儿子来了,独自一人,连个随从也无,坐骑都是他自己停的,还有携来的拜礼,好似是甘凉带来的一些土产,如何看得上,厌烦不已,面也不想见,便称体恙。
崔道嗣在外甥面前,自然加以遮掩。
“你舅母这几日恰好身体不适,卧床不起,故今日不便出来见你,不过,获悉你来,也很是欢喜,方才特意叮嘱我转话,叫你往后经常走动。”
裴萧元含笑点头:“多谢舅母。”
崔道嗣微微咳嗽一声,想到裴家从前在长安的旧宅早已易主,便转话题,问外甥落脚的事,说自家在京中另有一处宅子空着,虽不算大,也有三进,带个园子,叫他住过去。裴萧元说金吾卫有公廨可供他居住,那里更方便些。
外甥的态度很是恭敬,却又疏远。十几年音讯隔绝,这回他一到长安便上门来,恐怕也是出于裴冀的缘故。
崔道嗣心知肚明,一时也不知该讲什么,望着他的面容,想起从前旧事,也是百感交集,叹了口气。
“萧元,舅父也知我崔家当年做得有些不妥,但情势所迫,确是无奈之举,但愿你对舅父勿怪罪过甚。”
崔道嗣口中的“当年事”,发生在平叛战事即将结束的时候,裴萧元八岁。那个时候,长安已被官军收复,他随母亲崔氏回到长安,翘首等待父亲裴固凯旋。
裴固是当时神虎军的大将军,领着这支他带了多年的精锐军队多次阻击趁势入侵的西蕃军,牢牢守着长安西境,为另外几支朝廷军全力平叛扫除后顾之忧。
大局将定之际,他收到了太子的命令,命即刻领军回调长安,他的军务交给别人接管。
那个时候,神虎军驻在长安西北方向的河州北渊城一带,目的是为防范西蕃再次异动——叛军此前之所以一度能掀动滔天巨浪,西蕃的助力便是一个重要因素。
遭到多次狙击之后,西蕃军对他很是忌惮,无奈龟缩,但并没有死心,仍然虎视眈眈,战情并未完全解除,北渊城便是神虎军筑成的一道重要的西面防线。
老圣人那个时候已卧病不起,政令几乎都是出自太子了。这道调令又是最高等级的急令,命他见到之后,火速执行。
裴固不能违命,只能和前来换防的军队交接,留下何晋和侄儿裴怀光协防,安排好事情后,他率军连夜悄然奔往长安。
不料,在他上路不久,身后又追来一道来自北渊的急报。
极有可能是他撤走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原本已退去的西蕃军竟卷土重来,且重兵压境,大有不破北渊不罢休的态势。
那支换防军的战斗力本就不及神虎军,更要命的是,将领在首战便意外阵亡,守军人心惶惶。若不是还有裴固离开前留下的一小部分神虎军将士撑着,恐怕已是守不住了,只能给他送来急报,请示如何应对。
裴固虽然是名领兵打仗的武将,但对于当时的皇储之争,并非不明。
太子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来急令命他火速领军回往长安,目的为何,他十分清楚。
因为这场变乱,此前并不如何显山露水的定王展露峥嵘,表现出了他过人的果决和不凡的军事才能,不但声望大涨,身边更是积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开始威胁太子的地位。
此前叛乱未平,矛盾不显,而今长安收复,战事收尾,争斗自然浮出水面。
就在几个月前,远在西北的他,接连三次见到了三拨来自定王的秘密使者。
使者除以犒军之名,送来定王对他的褒嘉和厚赐,私下更是转赠由定王亲自手书的魏武名篇《短歌行》其一,名为请教书法,暗则表达思慕延揽之意。
太子这么急地要他不顾一切地领兵归京,自然是为应对定王,捍卫他储君的地位。
太子储君,裴固又岂会转投定王,这个时刻,他自当一切以太子为重。他本也可以不管身后,继续行军奔赴长安。毕竟他已不是北渊的守军将领了,即便北渊被破,罪也不至于降到他的头上。
但是他犹豫了。
北渊的这道防线极其重要,一旦被破,帝国的整个西北将再次不宁,甚至长安也将再次陷入危局。若是因此而引发另一场新的战事,到了那个时候,侥幸从上一场屠戮里幸存下来的民众将再次面临死亡,此前所有官军曾浴血奋战付出过的牺牲,也都将付诸东流。
在摇摆和犹豫之后,裴固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他此生或许最为艰难的决定。
他决定自己回往北渊,和留在那里的将士一起抵御来犯之敌,同时命他麾下最为信任的如同兄弟般的将军陈思达代他领军继续赶赴长安,效命太子。
与此同时,他派人向当时驻军在最近的原州的另一守将冯贞平发去求援信,请他务必尽快派援军前来支援。
做好这些安排后,裴固目送陈思达领兵离去,掉头连夜赶回北渊。
他的归来,对于北渊留守军而言,犹如天降甘霖,军心大振,面对西蕃军的猛烈进攻,北渊留守军以不及敌方三分之一的兵力,坚守了长达七八天之久。
按照路程计算,这个时候,冯贞平的人马原本应当早就到了。
冯贞平此前也和他多次协同作战,按理不会不救,但不知何故,人马却是迟迟不到。
第十天,守军被迫放弃关城,计划退守到裴固从前构筑的第二道防线上。
当时敌军应也觉察到了裴固的意图,进攻更为疯狂,倾巢而动。为给大部人马争取到顺利撤退的时间,裴固不顾何晋等人的强烈反对,亲率八百将士越出关城,主动出击,在一片河谷地带狙击敌军。
对方发现是他领军,起初以为是他计谋,忌惮不敢冒进。
就这样,裴固以区区八百人,和对方数万人马对峙了数日。
几天之后,当时亲自领兵的西蕃王子终于探明,对方是支孤军,惊怒万分,当即下令包围。
双方随即展开惨烈的肉搏之战。
这是裴固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八百将士一个一个地倒下,厮杀到了最后,只剩下裴固一人。
西蕃王子下令将他活捉。
他已杀死不知多少人了,通身的血,刀锋也早已卷刃。在又一刀杀死一个和他贴身缠斗的敌军后,他慢慢地停了下来,刀尖点地,双目望着前方那些如蝗虫般密密麻麻向着他涌来的敌军,久久地立着,一动不动。
无数人将他包围了起来,如临大敌,举着手中的刀和弓,紧张地盯着中间那个凝如岩石的人,一步一步地逼近。
大风吹动将军盔顶上的红缨,鲜血如泉般自他的手心往下流,沿着刀刃渗入地面。将军的双目盯着对面正向他逼来的人,身影忽然动了一下。几个迫在最前的西蕃士兵猛然后退,防备他的又一次挥刀劈斩。
然而这一次,刀未再举起。
将军倒了下去。
在气绝的最后一刻,他眼中的杀气也未消去,五指更是紧紧地握着刀柄,始终没有放开。
裴固的侄儿裴怀光也随叔父一道,死在了这一场以我死换同袍生的有去无回的狙击战里。
他本完全可以活下去的。裴固强命他随大队一道撤退,他表面答应,随后却悄然脱离大队,独自追赶上来,追随叔父,成为了八百壮士当中的一员。
那个时候,他才十八岁。
在这之后不久,便传来太子逼宫不成畏罪自尽,老圣人另立定王的消息。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那时裴冀还远在淮南道剿逆抚民。等他终于脱离羁绊赶回长安,定王已登基为帝。
裴固曾对两个人托付了信任。
陈思达没有如他允诺的那样如期领兵到达。他遇洪水阻道,耽搁在了半道。
冯贞平的援军最后虽然终于抵达,又夺回北渊,危机解除。然而,就在何晋这些神虎军的部将以为朝廷将会为裴固追封战功的时候,没有想到,冯贞平声称裴固根本没有给他送过消息,是他自己数日后探查到战况,主动发兵救援。
裴固自视过高,贪功在先,守城不力,弃地在后,险些酿出大祸,理应追责。朝廷念在裴家过往功高,对当日的弃关之罪也不予追责,是为宽宥。
消息传开,何晋和神虎军的许多将士愤怒至极,以致哗变,被镇压后,何晋与几十名带头反抗的将士按律当斩。
不但如此,此时裴冀也遭人告发,称他自恃功高,暗中怂恿何晋等人公然对抗朝廷,图谋不轨。若不是那时他的声望太高,恐怕也将身陷囹圄。
崔家那样的世族,岂会嗅不到气味,便要崔氏归家,与裴家断绝关系。
崔氏断然拒绝,割发与母家划界。
在一个寒风飒飒的冬日清早,承天门上街鼓擂动第一声,她一身缟素,牵着八岁的儿子来到皇宫南大门丹凤门外,面北下跪,申诉鸣冤。
她不是为亡夫伸冤。
将军大罪,未能尽到守城之责。但何晋以及所有那些将要获罪的神虎军将士,他们无罪,是奉将军之命行的事。
母子跪于宫门之外,引发全城围观,亦震动了朝廷。当天百官上朝,是从跪在御道中央的母子身边避让走过去的。
当天的朝会上,也无人说话,即便是此前主张严惩裴冀和神虎军反叛将士的人,也闭口不语。最后是新帝感念崔氏大义,何晋等人这才得以去罪免死。
但随后,那支曾为平乱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神虎军肢解,原来的将士或散,或被分融到了别的军中,这个番号从此消亡,如同从未存在过一样。
“你的母亲……她的性子太烈了……”
崔道嗣叹息,“当时不是舅父主家,舅父实在有心无力。不过事后,陛下也未怪罪你母子二人,倘若她能松口,舅父无论如何也会将你留在京中的,不至于叫你一去就是多年,饱受风沙之苦……”
“母亲当日安排得当,我很是感激。”
裴萧元平静地说道。
崔道嗣一顿,片刻后再次开口:“你有如此心志,实属难得,舅父很是欣慰。”
“如今终于回来,也是你应得的。这回入朝当差,舅父已去韩克让那里打听过,他虽推说未定,但以我之见,应当不至于过低。不过,高低都是无妨,你无须过虑。”
“还有,你回来了,往后难免也会与当年的人碰在一起。他们如今地位不低,势也不小。陈思达是如今禁军神武大将军,与柳策业做了姻亲。宫中已薨的冯妃,则是冯贞平的女儿,育有一位皇嗣,是为康王李泽。可巧,陈思达与冯贞平前些时日都在我面前问及你,对你很是欣赏。舅父虽然无用,将来在朝堂里为你打点一番,还是能做到的……”
裴萧元霍然起身。
他这个突然的举动,令崔道嗣也猝不及防。他停话,望了过去,只见外甥双目转向自己,缓缓露出一缕笑意。
“舅父好意,甥男心领,不敢劳烦舅父过甚。打扰舅父也有些功夫了,告辞。”
他向崔道嗣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转身迈步去了。
崔道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眉头不由地紧锁了起来。
皇帝即将到来的万寿之庆,金吾卫内那从下至上离谱到荒唐的所谓误报,还有一别十数年,如今已变得完全陌生,令他也看不透内心所想的外甥……
一切自然不会如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崔道嗣有一种感觉,自今日起,这座平静了多年的帝家城,或又有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也不知何日,长安的雨,便将淋落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之上。
第21章
春风楼坐落在全城最为繁华的被称为天街的朱雀大街近畔。日暮街鼓早已停了;此间的欢宴和豪饮却刚开始。远望去,华灯点点,璀璨若星;将这座供人纵情享乐的高楼映得如若夜幕下的一座仙宫。
裴萧元如约到来;承平和一众来自不同禁军率卫的子弟都已在等他了。这些年轻子弟个个出身不凡;出则天子近卫,入则公侯豪门,终日里闲呼鹰犬,飞鞚斗箭;从不担忧明日将会如何,只梦想他朝能够建功立业;名传天下。
但是今晚;这位初归长安的客,却成了这场筵席的中心人物。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早在三年前就已听闻神虎将军之子的名;遥想自己若也那般策马沙场,纵横决断,无不慷慨激扬,热血沸腾。此次得知他受召入金吾卫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