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瑶也在一旁道:“我带你们去。”说着,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堂姐,怕她不愿意。
姜蓉蓉倒没多想,应了下来。
姜瑶不由松了一口气。当年的事,现在想来,确实是自己混账,包括小时候的一些事儿,比如她嘲笑姐姐吃饭抱着个碗,都像抱个宝贝疙瘩一样;再比如,她嘲笑姐姐竟然会把奶糖放在杯子里泡水当牛奶喝。
等自己来了乡下,吃的是黑不溜秋的陶瓷碗,才知道自己家那带着花样儿的细白瓷,可不就是个宝贝吗?
把糖果放水里当糖水来招待客人,更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儿。
当时她对姐姐的嘲笑,现在看起来也挺可笑的,但是对十四五岁的姐姐来说,应该是感受到了很大的歧视和恶意吧?
老太太看着姐妹俩的互动,嘴角不由露了点笑意。和小孙女道:“瑶瑶,你刚好去看看,有没有新长出来的蘑菇,摘点回来打个鸡蛋汤。”
“哎,好!”
老太太笑道:“瑶瑶刚来的时候,真正是五谷不分,现在这地里的活,山上的野菜。蘑菇的,就没有她不认识的。就是农村里没什么好前程,不然我都舍不得她回汉城去。”
话题引到这里,老太太才对着爱立道:“小沈同志,你在汉城待得久些,人也聪明能干,这俩姐妹以后到了那边,还要你多帮帮忙照应一下。”
爱立忙放下碗筷道:“姜奶奶,您客气了,我和蓉蓉她们本来就是朋友,我昨天还和蓉蓉姐说,我们缘分深着呢!”
老太太笑眯眯地道:“那就好,那就好!”转头一看,发现自家小孙女一张脸红扑扑的,不由奇怪道:“瑶瑶,是哪里不舒服吗?”
姜瑶略有些不自在地道:“没有,奶奶,就是吃粥热的。”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还会求到沈爱立的头上。
第296章
姜瑶默默地咬着掺了一点稗子面的饼子,她知道奶奶是好意,她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这小山村,担心她们姐妹俩以后在外面遇到事了,也没有人拉拔一下。
奶奶的这种顾虑,以前必然不会发生在她的身上,但是随着她亲爸的落魄,她和堂姐离开这个小山村,就连个家都没有了。
所以即便不自在,她也没有逞强说“不需要”。“不用”之类的话,免得伤了老人家的心。
姜瑶的沉默,倒让沈爱立有些侧目。她以为姜瑶会拒绝的,毕竟以前姜瑶的性格,说骄矜都是客气的。
骄横自我,目中无人。
回房间门收拾东西的时候,姜蓉蓉和爱立道:“爱立,你别往心里去,你已经帮助我很多了,我奶奶就是担心我和瑶瑶,忍不住多念叨了两句。”
爱立笑道:“姐,你和我客气什么,我俩认识这么多年了。其实奶奶的担心也是能理解的,你在边疆待了几年,再回来工作,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姜蓉蓉点头道:“我心里有数,但是再难,我想也没有四年前,走投无路的时候难。”
这时候,院子里的姜瑶喊道:“姐,你们好了没?”
姜蓉蓉忙应道:“好了好了!马上来!”
俩人出来的时候,姜瑶已经背上她昨天的背篓,里头放着一把镰刀,见到姜蓉蓉和爱立出来,拿了两个小香包给她们,“奶奶给你们准备的,驱蛇用的。现在深秋,草正深着,山上不常有人去,有时候会遇到蛇。”
顿了一下,又道:“遇到也不要怕,不要惊了它,一般都会自己游走的。”后面一句,像是对沈爱立说的。
因为姜蓉蓉在这山村里住了十几年,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她还是知道的。
姜蓉蓉接过来,递了一个给爱立,又看了一眼前面的堂妹,有心想为堂妹和爱立之间门缓和两句,又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合适。
毕竟当初两家闹得确实很不愉快,不说爱立心里还有没有芥蒂,就是瑶瑶这边,都不知道还记不记恨沈姨举报二叔的事。
觉得这事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也就按下没提。
爱立道了一声谢,将香包别在了自己的帆布包上。
临出门的时候,姜奶奶跑过来叮嘱姜瑶道:“就去村里人常去的那个山头,别往草密的地方去,早点回来。”
“好的,奶奶!”
等出了家门,爱立见地里头没什么人,有些奇怪道:“今天不割稻子吗?”
姜瑶答道:“今天不割,没有稻场晒谷子,等把前几天的晒干收起来了,再割剩下的,剩的也不多了,大概割个两三天就差不多。”
姜蓉蓉也问道:“那你今天要不要去晒谷子?”
姜瑶答道:“不用,这活用不上许多人。我下午要去种萝卜,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一起过来,这活不累人。”
左学武问道:“小姜同志,你们这边十个工分多少钱?”
“三四毛钱吧?要看年底村里的情况,去年是三毛五。”
左学武道:“那和我们那边差不多。”顿了一下又道:“那些知青,辛苦一年,可能还攒不下回家的路费。”
姜瑶道:“攒下来也没用,村里不一定给他们批假,每年的探亲名额,都得排的。知青点的同志们,常为这事闹矛盾,今年张仲婷回家,还是向圆圆把名额让给了她的。向圆圆家在云省,太远了。”
爱立笑道:“我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一两分熟悉,好像听谁说起过。”
姜蓉蓉道:“你们厂是大厂,工人也多,可能有名字相似的。”
爱立想想也是,张仲婷看起来比她小七八岁,两个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才对。
越往山脚下走,越发显得草色枯黄,有深秋的气息,爱立忽然有感而发道:“这边的气候好像比汉城还分明一些,是不是更偏南边的缘故。”
姜蓉蓉道:“其实我们这边离皖南比较近,我们村子穷些,房子建的都不是很好,再往前面两三个村子,就是比较整齐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你冬天过去的时候,他们那碧色的水里映着枯枝。马头墙,风一吹,画面都跟着轻轻晃荡,特别好看。我小时候,常有很多艺术家去那边采风,一坐就是一天。”
爱立光听她描述,都觉得很有画面感。
姜蓉蓉接着道:“两边的吃食也比较相近,皖南那边爱吃笋子。毛豆腐,我们这边也是。对了,等你回去的时候,带点我奶奶做的米酒,给沈姨他们尝尝。”
她说到皖南,爱立就想到了被下放到那边养猪的生父,从谢镜清给铎匀寄的信来看,这时候他应该已经到了皖南了。
不由问道:“皖南那边,农村里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活应该还好,虽说山比较多,但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边人都颇有生意头脑,就是现在,也常有人来捣鼓山货,再高一两毛钱卖出去。就是逮到的话,得挂木牌游街的。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家不会铤而走险。”
爱立又问道:“现在村子里,对黑五类看得重不重啊?批判的时候,会不会比较过激啊?”谢镜清的腿还没痊愈,要是还被武斗的话,怕是难留下命来。
这个问题,让姜蓉蓉一时语塞,“这我还真不知道,没听奶奶说过。”
倒是姜瑶主动接话道:“不严重,大家接到通知要开会的时候,就把他们推上台去说几句,会开完了,大家该做什么做什么。这边比较看重亲缘关系,村子里的人家,认真论起来,都沾亲带故的。”
顿了一下又道:“但也不排除个别村子,有那么一两个比较激进的,闹出来的事,就比较偏激。前头有个村子里,一家人都逃到海外去了,留了一个小妾在家,68年闹得厉害的时候,把人闹没了,就拖到河滩边埋了。她儿子倒是走了,都说以后肯定会回来找他妈妈。”
这也是前几年,妈妈让她留在乡下的原因,怕爸爸的事牵连到她。乡下这边,到底都是沾亲带故的,奶奶在村子里的人缘也好,不会出什么大的纰漏。
很快就到了山脚下,渐渐遇到了人,大家也就停止了这个话题。
正是七八点的光景,有好些个妇人和半大的孩子,背着竹篓在找野菜。割猪草。捡拾柴火,看到姜瑶都笑呵呵地打招呼,喊她“姜二姐”或者“姜二妹”。显然,这是顺着姜蓉蓉的排序来喊的。
姜瑶也会用方言和她们说两句话,“小妹,你今天运气真好,还捡到了鸟蛋咧!”
“是呀,姜二姐,你后来跟着的是大姐她们吗?我阿妈说,昨天你家大姐回来了。”这是一个扎着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看起来和姜瑶很熟的样子。
姜瑶笑道:“是啊,是大姐,还有她的朋友。”
过一会,又遇到一个打着赤脚,脚上满是泥巴的男孩,“二姐,你带她们上山吗?那你去那棵歪脖子树下面,给她们尝尝那上头的酸枣。我前两天去瞧了,好的差不多了。”男孩说着还吞了下口水,像是光说说,都能被那枣子酸到一样。
姜瑶笑问道:“好,谢谢二蛋,要不要给你带一点?”
二蛋忙摆手道:“不要,那酸枣越吃越饿,我可不想半夜爬起来灌水填肚子,她们城里人吃个新鲜。”
姜瑶没说话,从口袋里悄悄给拿了一颗糖给二蛋。
二蛋眼睛一亮,红着脸,道了一声谢。
姜蓉蓉和爱立都不由对视一眼,看来姜瑶在村子里处得还挺熟络的,这些孩子像是都挺喜欢她。爱立悄悄和姜蓉蓉道:“不得不说,她妈妈把她送到乡下来,真是送对了。真像换了个人一样。”
姜蓉蓉听得心里一动,也帮着堂妹说道:“确实变化很大。”
等姜瑶带她们到酸枣树下的时候,已经到了半山腰,除了左学武,几个人都爬得气喘吁吁,就左学武踩在山石上,也像是如履平地一样。
走一会,还停下来等她们一会儿。姜瑶的背篓也早背在他身上了。
酸枣树下早围了好些人,看打扮像是村里的知青,其中一个穿黑色毛背心的男同志,朝姜瑶喊道:“姜瑶,你出门的时候,看到圆圆和仲婷没有啊?我们说好了,今天一起来摘酸枣的,就她俩到现在还没到。”
姜瑶摇头道:“不知道,我出门比较早。”
一个穿着黄色灯绒褂子的姑娘,捧了一把酸枣给她,“你们也尝尝,我们准备做点酸枣糕,下午的时候,你们也来知青点玩。”说完,似乎又怕她们嫌弃,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回去再吃吧,这都现摘的,山上也没水洗。”
姜瑶忙道了谢,给他们介绍姜蓉蓉和沈爱立。
左学武见他们把枣树下面一点的都打了下来,更上面一些的,似乎就有些束手无策了,脱了外褂,有些跃跃欲试地道:“我爬上去给你们摘吧!”
爱立忙道:“学武,你小心一点,山上石头多,摔下来不当玩的。”
“爱立姐,你放心,我爬树厉害着呢,你忘记了,我家也在山脚下。”
左学武三两下就爬了上去,十来分钟,就摘了好些扔下来。见他还要往更高的地方爬,底下的知青忙喊道:“够了,够了,吃不完了。”
左学武这才慢慢滑了下来。
这一下子,两边都算熟悉了,又得知姜蓉蓉去支边之前是汉城出版社的,沈爱立是汉城国棉厂的,其中一个叫李学兵的男同志问道:“那你们认识曹诚吗?他说他叔叔就是汉城出版社的社长。”
姜蓉蓉有些讶异地出声问道:“曹均同志是他叔叔?”她想不到,在西省老家,还能听到以前出版社社长的名字。
李学兵挠挠头道:“对,好像就是叫这个名字,我们都当他吹牛呢,真是他叔啊?”
姜蓉蓉道:“汉城出版社的社长确实是曹均同志。”但是曹社长有没有侄子,她并不清楚。
一旁的姜瑶捧着一把酸枣,有点发懵,她怎么记得小如姐的对象,就是叫曹诚的?妈妈说,他苦追了小如姐两年,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又死活看上了一个回来探亲的女知青,跟着人下乡去了。
这个女知青,就是张仲婷吗?
可是张仲婷不是祁县的吗?妈妈和她说,那个女知青是汉城的啊,还说曹诚往女知青家里送了好些东西,把小如姐气的不得了。
姜蓉蓉注意到堂妹眼神有些发懵,喊了两声道:“瑶瑶,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姜瑶摇摇头,“没有,姐,就是觉得曹诚这个名字有点熟。”忍不住问李学兵道:“仲婷的对象叫曹诚?汉城的曹诚?”
李学兵笑道:“是啊,对了,我想起来了,姜瑶你也是汉城的,你认识曹诚?”
姜瑶点头,轻声道:“好像认识,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如果真是小如姐的对象,这事就滑稽了,借住在她家的女知青,抢走了小如姐的对象,小如姐要是知道,怕是还以为中间门有她什么手脚呢!
李学兵笑道:“那下回曹诚到这边来,我喊你一起过来认识一下,我和曹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