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她慢条斯理地抬起头来,“从前啊,我觉得这幻境自己不能去,别人替我去又有什么意思?不过,看那个方翠翠如临其境的模样,我倒是有些兴趣了。”
颜华并没有被眼前这一切迷惑,对着如此危险又脆弱的美人,说出的话却一针见血并不留情:“你若是能做到,上辈子早就做了,又怎会寄希望于重生?重生一回,一事变事事变,你如此自信自己不会重蹈覆辙?”
赵愉乐整理袖摆的手顿在那里,樱口微张,却说不出话来。
重生一回,她能做到心中所想吗?
赵愉乐闭上眼,所有的妖冶气质散去,扑簌簌落下泪来。
颜青颜修缓缓从颜华身后走出,看着如此落泪的美人,心中闪过不忍。
颜华缓步走到赵愉乐面前:“能做到在怨女部几百年仍保持理智,你看似柔弱,实则是个强大的姑娘。”
“那又有什么用呢?生前可怜女子身,心有滔天之恨,却只能备受□□;死后日日夜夜记着那些人,但除了记着,我又能做什么呢?”
“大人说得对,前世我做不到,再来一回我还是想不到如何破局,我只是恨啊!”
赵愉乐哭得凄怨。
颜华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不能做什么,便出一口气吧,前世不可追,幻境就随你心意过一回,如何?”
赵愉乐擦眼泪的手一顿,看过来。
正好对上颜华仿佛能看透一切又包容温和的目光,她轻轻捏了捏手心,垂下头不敢与之对视。
她等的就是这句话,可仿佛这句话,是颜华猜出了她的心才说的。
“难得遇到一个如此清醒的执念之魂,不如你亲自与我讲讲你的故事?”颜华并没有在意,牵着她往大殿内走去。
赵愉乐犹豫地跟着她坐到了大殿内的沙发上。
“大人是个很好的人,”说故事前,赵愉乐看着颜华和善的笑容,想到她刚才那了然的目光,权衡利弊后选择坦然,“大人来到怨女部后的每个世界,我都在远远看着。”
颜华脸上没有任何意外,轻轻点头表示自己听着。
“大人善恶分明,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同时心胸宽大,许多小算计都能从容不理,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大人走的是阳关大道,用的向来是正义凛然的阳谋,身正,气清,这是小女十分钦佩的品德。”
颜华笑:“你无需给我戴高帽,显然,你是不认同这一点的,可对?”
赵愉乐垂下眼:“有些人事,大人这样做小女能理解,但小女的事,”她直直看过来,“小女不希望大人因此放过他们任何一人!”
她坦承:“小女今日的确有三分做戏,大人恐怕已经看穿了,也明白小女的愿望是什么了,小女想问大人,您,能答应吗?”
颜华问:“若是我不答应,你是不是就不愿意我去你的世界了?”
赵愉乐点头,不曾犹豫:“是。”
颜华确认:“你希望,亲手报复所有人,哪怕你已经胜利而他们落魄不堪。”
赵愉乐眼神坚定,浸着浓烈的恨:“是,他们的落魄不堪,必须是我亲手促成!”
颜华沉吟许久,缓缓起身。
赵愉乐目光跟着她的身影而动,虽然眼神坚定神色倔强,但是她的心却高高提着。
千百年了,她第一次选择一个人去试着托付信任……
颜华侧身,对上她的目光,微微一笑:“好,我答应你。”
原本以为颜华不会答应,正要为美人难过的颜青颜修惊讶地看过来。
尤其颜青,他的目光里明晃晃写着:你为什么要答应她?
虽然赵愉乐看着楚楚可怜,但是她提出来的要求实在是过于苛刻。
颜华对他轻轻点头表示安抚,她会答应赵愉乐看似“仇恨至偏执”的要求,是因为她已经看到了赵愉乐的一生。
赵,在魏国是非常显赫的大姓。
显赫到什么程度呢?
魏国一共五位皇帝,两位皇后出自赵家,一位皇帝是赵家的外甥,赵氏一族,世代忠君爱国,每一朝代都有文臣武将报效国家。
到了赵愉乐出生时,她们家里虽然没有女子进入宫中,但是她的祖父官拜一品,他的爹爹少年英才,京城闻名。
赵愉乐取名“愉乐”,便是赵家人自觉得家中富贵名声一切不缺,只愿女儿愉快安乐一生。
这和多少人家生女“秀、慧、贤、德”而不同。
魏国是个繁盛的国家,地处中原,周边各有梁国、燕国、越国三个国家。
燕国在北,经常侵略魏国的北边城市,抢夺魏国百姓的财物品、侵占魏国的土地,甚至杀烧掳掠。
赵愉乐五岁那年,燕国换了新君,御驾亲征,武力似乎强盛几倍,连夺魏国北方两城,还出言不逊,向魏国君王约战;魏国繁荣昌盛,向来受到周边国家尊敬,许久不曾被如此挑衅,30岁的皇帝龙威大怒,决定御驾亲征。
两军对垒,主帅都是一国之君,这一战――
魏国丢尽脸面。
魏国君王被北魏军队俘虏,十几万大军损失十之六七,魏国几乎是一夜之间,国运折断,眼看着衰落。
君主被俘,国土被占,将士伤亡惨重,魏国只能一退再退,让出去北方大部分城池,这才换来两国暂时熄火休战。
但即便如此,燕国对魏国依旧虎视眈眈,扣着皇帝坚决不还,似乎另有图谋。
魏国没有办法,担心北燕会挟持皇帝逼迫魏国城门大开迎接来犯,这样一来,整个魏国都将不复存在,朝廷上的肱骨大臣联合后宫太后,决定另立皇帝。
第542章 锦绣堆2
魏国国姓司马,被俘的皇帝是第五任,名司马鸿。
赵愉乐的父亲名赵建炎。
赵建炎与司马鸿某种程度来说,是表亲。
魏国开国皇帝司马景,娶赵家女为妻,魏国建立,赵家女成为魏国第一任皇后。赵皇后育有三子,长子随父征战,建国后被立为太子,并顺利登基成为第二任皇帝。
第二任皇帝娶了武国公张氏为后,亲热地称呼赵家为舅家,与赵家同辈子弟从小一起长大甚至经历沙场同生共死。
张皇后生下长子,皇长子八岁被立为太子,从小受大儒名将教导,其中一位老师便是赵家表舅,也因为赵家和皇家亲近,皇长子与赵家姑娘青梅竹马从小见面甚至玩耍,在他十五岁时,皇帝为他定下了赵家女为太子妃。
这位太子妃后来成了小赵皇后,是魏国第三任国母。
也就是皇帝司马鸿的嫡祖母。
第三任皇帝和小赵皇后琴瑟相和,小赵皇后虽然只生下长公主一个孩子,但是无论得力的娘家还是皇帝的尊重都让她地位稳固,她年轻早逝,去世后皇帝再没立后。
鉴于赵家短短三朝出了两位皇后,到未来的第四任皇帝定亲时,皇家挑选人选有意避开了赵家,甚至给了赵家恩典,允许赵家女三代不入宫。
这的确是恩典,赵家显赫,家中女子跟着金贵,皇家有心不让赵家女再为后,那么不入后宫就不必成为庶妃,以后的皇帝都不能逼迫赵家。
于是司马鸿的父亲定了左相孙女苏氏为后,司马鸿的皇后则是靖国公之女伍氏。
从皇帝的血脉来算,司马鸿和赵建炎依旧是五服内的血亲;从赵家女的血脉来看,司马鸿和赵家已经没有关系了,长公主之子萧国公才是赵家的表亲。
魏国重臣之间、皇帝和重臣之间联姻极多,若没有两任受皇帝尊重的皇后,赵家和皇家也没什么太特殊的关系。
司马鸿20岁登基为帝,登基三年后,立五岁的长子司马炀为太子。
连云山大败,司马鸿被燕军活捉,魏国一退再退失去北边九个州府,几乎是魏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魏国朝内大臣觉得不能再如此放任事态恶化,集体求见皇后、太后,请求让时年12岁的少年太子登基为帝。
司马炀是当时的贵妃所出,皇后生了两个女儿,如今腹中正怀胎八月,眼看着就要生产,让贵妃之子直接登基?
伍氏身后靖国公一脉并不甘心。
但是不甘心无用,拖了这么久,眼看着一半的国土都要让之于人,再执着皇位又有什么意义?
皇后捏着鼻子同意了。
太后当然毫无意见,司马炀是她的亲孙子,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自然该由他登基。她更怕的是皇帝那些兄弟不安分,欺负司马炀年纪小,妄图造反篡位。
赵建炎是当时求见太后要求另立新君的大臣之一。连云山大败,大臣们死伤很多,朝中很多重要岗位都没了主持大局的人,只能让原本代为主持事务的官员继续主持,赵建炎是当时代主持兵部的官员。
连云山一战,赵家也有人战死,赵建炎的父亲也就是赵愉乐的祖父便是,还有赵建炎的大哥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魏国满朝恨燕国入骨,两国仇恨前所未有得深。
赵建炎原本受父亲和大哥荫蔽,一直没什么太大的上进心,虽然朝中为官却只跟着父兄节奏,办完事就回家和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
连云山大败后,赵建炎一夜头发半白,整个人大为变样,从此仿佛赵大伯和赵老爷子上身,行事作风和父兄越来越像,开始显露出让众人意外的能力本事。
也就是这时,曾经嫉妒赵家显赫的众人才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认:赵家的人果真个个都是肱骨之才。
赵建炎先从代理兵部变为兵部尚书,接着成为辅助十二岁新帝的大臣之一,他们这些辅助大臣一边帮皇帝处理国事一边教导皇帝各方面知识,所有人团结一心,不去想被俘的皇帝、不去想丢失的九州,只一心平复国内乱相,稳定魏国经济民生。
也许是因为新帝5岁便开始接受储君教育,12岁的新帝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慧,跟着辅政大臣学了3年,15岁生辰一过,便开始亲手批阅奏折,亲自参与国事决策。
而这三年,赵建炎和几位辅政大臣齐心将魏国这匹失去控制朝着下坡奔去的马勒住了缰绳,并一点一点往回引,引到了战败前的正轨上,毕竟魏国有当年的丰厚积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国库渐渐丰盈。
燕国也看到了这一点,深觉不能再给魏国喘息机会,开始在边境蠢蠢欲动。
父兄的血海深仇日夜不能忘,赵建炎联合几位主战的大臣集体上书,请求与燕国再战。
连云山惨败,魏**队可以说是被打得吓破了胆,想要重塑军心非常之难。
赵建炎坚定辞去兵部尚书之位,自请带兵征燕军。
少年皇帝在大臣们的激烈争吵中,排除众议,准了。
从此之后,北燕和魏国开始持续对战。
一年、两年、三年……一州、两州、三州……九州。
赵建炎亲自夺回了魏国全部失地,并且打到了北燕境内,直捣燕王营帐。
失地收回,两国终于可以坐下来和谈。
燕王说,他们一直好吃好喝供着司马鸿,虽然当初两军对垒,你们混不在乎司马鸿的生死,但是既然两国和谈,从此成为友好之邦,那么你们的皇帝,还是要还给你们。
于是,和谈之后,司马鸿跟着班师回朝的胜利之师回到了魏国京城。
故国远去六载,归来物是人非。
天下早已不是他的天下,而是他儿子的。
他走的时候,天下昌盛,他回来时,天下越发昌盛。
司马鸿看着身着玄色龙袍朝着自己走来的少年郎,几乎认不出这是自己的长子,直到他喊了一声:“父亲。”
他望着自己的目光不再崇拜仰慕,而是平静尊重。
是的,尊重,但是这是平视下的尊重,而不是从前的仰视了。
司马鸿沉默不语,低头去看抱着六岁小儿在他身边哭泣的皇后――不,如今成了太后了。
“皇上,这是您的嫡子,他已经六岁了,终于见到了他的父皇!”皇后哭得肝肠寸断。
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国不能有两君。
司马炀虽然才18岁,但是他收复了皇父丢失的国土,洗雪了六年前的巨大国耻,他让百姓休养生息,让魏国重回昌隆。
他没有主动提出退位。
18岁的少年做了6年皇帝已经不是事事听父亲话的孩子了,他只给太上皇划了一片行宫,让太后和所有太妃住进去,未成年皇子也可跟着居住,成年后再搬出来。
行宫就在后宫之中,非必要不得对宫外开放,大臣无皇帝旨意不得入内。
司马鸿才36岁,被迫从北燕的监狱进入后宫,开始养老生活。
四年后,22岁的青年天子急病,病情发展迅速,不过一个月便驾崩归天,膝下只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众位大臣重新来到后宫,请修养在行宫的太上皇司马鸿再次登基为帝。
司马鸿登基后,一步步拔掉儿子留下的肱骨大臣,任用自己的亲信,司马炀为帝十年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