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他换过来,得知玄狐每次进宫,都要把皇帝和德妃的点心蹭一遍,萧靖承脸都黑了。
  他吃点心满心腻味,见阿梦还在那里故弄玄虚,还不知何时能结束出宫,故而他直接道:“没有逼迫,父皇。
  是九弟的义妹白姑娘,她给了我们一本小册子,叫《千字》,就是把一千字编成朗朗上口的歌儿。
  孩子们先跟着先生学背诵《千字》的歌儿,很容易就背熟了。然后再一个个对照着认字。
  一个月后,他们几个能把千字上的字认全。白姑娘让先生教孩子们‘听写’,就是先生念,他们写。
  这个真有效果,现在三个孩子都认识字了。别说孩子们,白姑娘身边的丫鬟短短时日也识字了。”
  建弘帝听得一愣一愣。
  在这个年代,读书是高门大户的事。权力和官场被垄断,也是因为寒门士子提拔不出来,他们没有认字、念书的条件。
  往往启蒙是三五年,就是说光认字这一项,就是三五年光阴。
  三五年请先生,花费不赀。
  读书、认字,的确是很昂贵的事。
  不成想,靖王却说成阳郡主有很好的办法,不仅仅可以让孩童快速掌握认字,连婢女都能学会。
  皇帝又想起,前些日子有人的确说过,庄王府连下人都认识字。
  “什么《千字》?”建弘帝坐正了身姿。
  “皇祖父,孙儿知道,孙儿念给您听: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孩子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清脆悦耳。他所念的,朗朗上口,平仄押韵,既像是儿歌,又像是小调。
  建弘帝听住了。
  阿梦则招呼太监,跟他耳语几句,太监转身去了。
  建弘帝没有留意到,他所有注意力都在靖王世子身上。
  这个寡言、有点笨拙的孙儿,此刻口齿清晰,流畅得像唱歌,口中滔滔不绝。
  建弘帝一句句听,感觉不仅仅读音上押韵,意义上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故而不会读完就忘记,很容易背诵。
  《千字》应该是这个年代后期出现的,也就是说,哪怕薛湄不带过来,它也很快要问世了。
  它是几千年验证过的、启蒙最好的章,没有之一。
  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让人掌握基本上的字,达到脱盲的效果。它成效斐然,效果极佳,故而到了太空时代也在用。
  靖王世子已经机械背诵了这篇章成千上万次,故而那些词都是他脑海中的潜意识,他毫不磕巴读完了。
  建弘帝听罢,就像久渴的人痛饮下了一杯凉水,面颊上的毛孔都似舒张开了。
  “好章,好章!”素来自持的建弘帝,连连感叹。
  派往靖王府的太监,也从靖王府拿到了《千字》,送给了建弘帝。
  薄薄一本,只不过千字,却是如此上口。
  编这样一篇启蒙章的人,是如何的锦绣玲珑心?
  “成阳郡主教的?”建弘帝手轻轻抚过小册子封面,心里默默道,“成阳郡主!理所当然,世上有人如此睿智博学的,应该是她!”
  皇帝情绪兴奋又激动。
  他知道薛湄在梁国推行科举制,但取的还是门阀望族的子弟,只是比较落魄,一时得不到推举做官罢了。
  这根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想要动摇门阀分夺皇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讲门阀冲垮。
  这么一本启蒙书,只要让茶馆的先生会背、会读,甚至将它编成歌,流传出去,慢慢就会有很多人通过这些歌词去对照本,从而识字。
  世上聪明人很多,想要往上爬的人也很多。
  成阳郡主解决了皇帝一大难题。
  这个难题困扰了他几十年。
  建弘帝要在自己老年的时候,替儿子办成此事,将来儿子的王朝就不用受门阀望族欺负了。
  “父皇,您冷静些。”阿梦和萧靖承都劝,怕建弘帝一高兴就背过气。
  建弘帝站起身,在宫殿里踱步,来缓解自己的激动。他要冷静点。
  “来人。”他喊了大太监。
  大太监立马到跟前说话。
  “快到中秋了,朕想着阖家团圆。庄王府偏僻,朕想见他一面都难。赐青雀街宅院一栋,着令庄王搬过来,时常进宫陪伴朕,承欢膝下。
  至于庄王义妹,聪明毓秀,赐红宝石头面一套,蜀锦五十匹。”皇帝道。
  青雀街的宅子,住着皇帝的叔叔谆王,以及五皇子纪王、六皇子辰王。现在让九皇子庄王也搬过去。
  这朝局,越发热闹了。
  薛湄应该很高兴。
  她睚眦必报,大皇子才逼迫薛池娶亲,她转手就把薛池抬到这样的位置上,让大皇子处境尴尬。
  萧靖承也很想看看大皇子此刻表情。
第672章 郡主大才华
  圣旨下来的时候,薛池整个人懵了。
  好好的,怎么赏赐他青雀街的宅子?传闻,青雀街可以闻到皇宫的丹桂清香,与东宫只有一墙之隔。
  能住在青雀街的,才是真正的皇亲国戚,身份尊贵。
  青雀街是紧挨着护城河的,可以喝护城河里的水。
  消息不胫而走。
  一时间,众人都是一头雾水,同时被深深震撼了下。
  “……是萧靖承和阿梦推波助澜的。”薛湄道,“自从靖王府三个孩子启蒙很顺利,咱们府上的照影和临波认字很流畅之后,萧靖承就想要把这件事告诉皇帝。”
  薛池:“……”
  顿时不太想要承这个恩情了。
  “这个时候去说,让大皇子知道我的能耐。”薛湄又笑道,“旁人猜测不透,大皇子和成兰卿肯定知道是我帮你。
  你拒绝了裴家,他们怎么猜测?定然以为你想要娶我——不要这样想,不会有结果。总之,在他们看到我能左右皇帝的时候,他们肯定更希望你可以娶我。”
  薛池:“……”
  锦屏就瞧见自家大小姐嘚瑟不已,而大少爷一言难尽。
  好半晌,锦屏都觉得大少爷寻不到合适的词,一脸无语看着大小姐。
  何人有大小姐这般自夸?
  当然,何人又有大小姐这般本事?
  屋子里一时沉默,薛池良久之后,终于把自己的舌头寻了回来:“我得辞了那宅子。”
  “当然得辞了。谁稀罕住青雀街?跟个活靶子似的。咱们要住就住护城河内,护城河外的地界都看不上。”薛湄道。
  薛池:“……”
  护城河内,只有皇宫了。
  他一时觉得薛湄无比霸气,同时又恨不能问问她是不是脑子进水。
  不过,她说住在青雀街像活靶子,倒是说到了薛池心坎上。
  依照他现如今的地位,住在青雀街的确就是人人围攻的对象,毫无意义。
  果然,翌日早朝的时候,薛池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奏章,当众念了出来,要辞掉皇帝赏赐给他的宅子。
  皇帝本也不是要赏他。
  建弘帝这个人,讲究集中力量干大事。比如说,他现在就想死前让门阀分崩离析,以及他想选出个爱民如子的人做太子。
  至于其他的,他一般都懒得计较,除非触及逆鳞。
  就像薛池这样不识抬举,在建弘帝的心里,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而薛池辞了,他顺势就收回了。
  好像只是父子间一个玩笑。
  倒把观察局势的朝臣们看愣了,不知皇帝到底对庄王是个什么态度。
  要说皇帝不器重庄亲王,皇帝给庄王的义妹赏赐程娘子的五彩线,又赏赐绫罗绸缎和头面,可都是看着庄王爷的面子。
  要说器重,皇帝对庄王态度散漫,完全就是看小吏的神态。
  总之,稀里糊涂。
  皇帝赏了,薛池辞了,皇帝收回了,事情发生到现在,一切都像是做了场梦。
  只有裴相能猜测到缘故。
  这日下朝,裴相回家之后,正好他老妻跟他说起了女儿婚事——四小姐至今也没定亲。
  “……谢夫人上门,说庄王爷人不错。虽然腿有残疾,但其他方面挑不出错儿。人哪有十全十美?
  谢家一心要辅佐大皇子起复,谢夫人的意思,就是想试探咱们口风,好给庄王爷提亲。”裴夫人说。
  裴相听了,好像意料之中:“你如何回答?”
  “自然是拒绝了。”裴夫人道,“庄王爷哪里都好,就是跟大皇子牵扯太深。”
  裴相点点头。
  裴夫人又说起庄王的宅子,裴相就说早朝的时候庄王推辞了。
  “不要了?”裴夫人很是错愕,“为何不要?”
  “那宅子不是赏赐给他的,而是赏赐给成阳郡主的。他拿着,除了令人猜疑,还有什么好处?”裴相道。
  裴夫人觉得可惜了。
  她暗中还是希望能把女儿嫁给庄王。
  裴家的孩子们是男女分开排序,故而裴晚照都七岁了,四小姐这个做姑姑的尚未出阁。
  “成阳郡主真厉害。”裴夫人说,“她这样的人,遇到明君才幸运。否则有人忌惮她才华出众,反而没个好下场。”
  裴相点点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薛湄太出风头,对她无好处。
  “这次,陛下又因为什么赏赐她?”裴夫人问。
  裴相下朝之后就打听过了。
  内侍还把《千字》给裴相看了,说皇帝让人印百万册,要发遍楚国。
  裴相是臣,读完了《千字》,他也是愣住,觉得这篇章一出,任何章拿过来都是笑柄。
  这样长的字,不用重复字,试问天下自负才华的学子们,谁能做到?
  裴夫人也读了。
  读完之后,裴夫人半晌才道:“多智近妖!这等才华,肯定要惊动读书人了。她应该藏拙,如此高才会招惹记恨的。”
  当别人看完《千字》,就会产生一种无法触及的羡慕。
  “我做不到。”学子们会这样想。
  裴夫人突然有点担心成阳郡主了。
  与此同时,皇帝亲笔给《千字》做序,夸这是千古启蒙第一书。
  写完了序,打算拿去大规模印刷的太监,突然对皇帝道:“陛下,这篇《千字》,不书名吗?”
  皇帝沉吟片刻,笑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说此是从梁国传来的,成阳郡主被禁足时候,日夜苦读琢磨而成。”
  故而,皇帝在作者的地方,大大咧咧书上“成阳”二字。
  太监:“……”
  随着第一版印刷,送到了诸位朝臣们手里,他们全部震惊了。
  “梁国传来的吗?怎么第一次听说?”
  “押韵且流畅,词意又相通,成阳郡主果然很厉害。”
  “需得快点教授下去,否则梁国人人识字,咱们楚国拍马也追赶不上。”
  “郡主被禁足,仍想着天下苍生的启蒙难题,实在了不得。”
  “所有的书院、所有的先生,都应用此做启蒙。”有人很极端说。
  很快,楚国京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本小册子一样的书了。
  薛湄人在家中坐,名从天上来。
  她这次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建弘帝直接把这篇章算到了她头上。
  幸好楚国人不知道她就是成阳郡主,否则这会儿她该要忙死了。
第673章 拉入局
  《千字》一经问世,轰动一时。
  四皇子吴王读完了,突然觉得庄王府义妹的诗才华,跟这个《千字》一笔,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这就是才女!”吴王很是感叹。
  他正在家里为这篇《千字》着迷的时候,大皇子府突然派人,邀请他去吃饭。
  听闻大皇子得了几尾新鲜的鲥鱼,在中秋节之前,请兄弟们都聚聚。
  四皇子有点想和兄弟们聊聊《千字》,顺便跟那些不懂欣赏的兄弟说说它的好处。
  到了大皇子府,却不见其他兄弟,只有他来了。
  一时气氛很尴尬。
  “……别急,小九等会儿就到了。”大皇子安抚他,“没想到,他们都这样忙。”
  立嗣问题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兄弟们这个时候就要站队。四皇子若不是被成阳郡主的章迷住了心神,稀里糊涂的,他也不会来。
  不是大皇子党,最近就别登他的门。
  果然,略微等了片刻,薛池就到了。
  兄弟三人坐定,四皇子问大皇子:“大嫂呢?”
  大皇子:“你嫂子在清阳养病,那边天气好,对她身体有好处。孩子们也在清阳。”
  京里的大皇子府,只有大皇子与几名侍妾,其他家眷全部跟皇子妃留在了皇子妃的老家清阳。
  四皇子没话找话,却又没说到点子上,让气氛更加尴尬了。
  “……四弟最近读了那篇《千字》吗?”大皇子突然道。
  四皇子没想到他会说这个,正中下怀,当即和大皇子聊了起来。
  他对这篇章不吝褒奖,又说可惜了。
  “可惜什么?”
  “可惜成阳郡主是女子。若她是男儿郎,凭借这篇章,这天下第一才子美名非她莫属,将来怎么着也是个名满天下的鸿儒了。”四皇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