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女炮灰[快穿]-第2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觉得浑身不适。
  崔妙最终决定等出了城,四周再没有围观的百姓再去接触萧大老爷夫妇。
  萧大老爷夫妇虽然对不起萧遥;但对她是不错的,如今又年迈被流放,也不知能走多远,她上去;正好有个照应。
  萧大郎完全没有想到;萧大老爷夫妇出城之后,自己便遗臭万年了。
  他气得砸了屋里的所有东西,随后急匆匆地出门了。
  哪知才走到大门口;便见一仆人急匆匆地将一封信递过来:“萧大郎君,只是我家郎君使我送来的,你且瞧一瞧罢。”
  萧大郎心急如焚,忙低头看信。
  当看清信中说,因为他不孝,声誉尽毁,原定给他安排的在长安城内当夫子的计划走不动了,让他考虑远离长安城的偏僻之地,免得再生波折,至于萧大娘子,萧大郎若愿意,两家的婚事照旧,他投桃报李,也会出力帮他在远离长安城的地方安排一个夫子工作的。
  萧大郎直接将信撕烂了,扔到一边。
  远离长安城的夫子工作,他自己就能找得到,哪里需要赔上个千娇百媚的妹子?
  萧大郎是打定主意在京中站稳脚跟的,因此又苦心钻营,到处结交,最终攀上了一个有点势力的年过半百小将,以将萧大娘子送给他做小妾为代价,终于在长安城外没多远的城市得到了夫子的工作,对方还承诺,等风声过了,会将他调回长安城的。
  萧大娘子得知萧大郎居然让自己做一个老人的小妾,哭得死去活来,当场就闹起来。
  因萧遥颁布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制,严禁纳妾,禁止买卖人口和妇女,禁止包办婚姻,故此事闹大,萧大郎和那老年小将都遭了秧,不仅丢了工作,永不录用,还被扔进大牢里关了大半年。
  萧大郎坐了大牢,萧大娘子知道自己未婚,只能暂时依靠苏家小娘子,因此着意讨好苏家小娘子。
  苏家小娘子有世家教养,做不到扔下萧大娘子不管,因此替自己和萧大娘子接了誊抄的工作,挣些钱度日,又积极请冰人帮萧大娘子说亲。
  新朝刚立,朝中百官大多出身寒门庶族或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当中除了大部分早成亲的,还有一些是跟红妆营的女郎并肩作战后心生爱慕在一起的,除此之外剩一批未婚的,都希望娶个世家贵女。
  可一流二流的世家大族虽然落魄了,心里还残存着骄傲和清高,所以不愿意让族中贵女嫁寒门庶族,因此,朝中未婚官员可选择的世家贵女便不多了。
  萧家大娘子出身世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快便有人来提亲了。
  苏家小娘子叫来萧大娘子:“如今有人来提亲,做的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可到底是吃皇粮的,你若愿意,便嫁了罢。只一样,我们家穷,你的聘礼,我得留一半的。”
  萧家大娘子一听就摇头:“我不嫁。”
  苏家小娘子吃惊:“为何不嫁?你难道要日日这般跟着我受苦么?我嫁给了你大兄,这是没法子,若我还是自由身,定要嫁出去的。”
  萧大娘子道:“只是微末小官,嫁过去又能如何?我还不如去读书,将来考个夫子或是小官当一当呢。我们如今不是抄书么?一边抄一边记,倒省了买书的银子了。”
  苏家小娘子听得心动不已:“这倒也是个好法子,若我未曾出嫁,也要考一考的。”说到这里叹息一声,又道,“只是,这考试做官做夫子,不知何时才能考上,若时间长了,你年纪大了,便不好说亲了,你可得想清楚。”
  萧大娘子道:“只有有了权,我什么时候成亲不成?有了权利,我可以选择的人选也多。”
  苏家小娘子再次吃惊:“你怎么会这样想的?”
  萧大娘子道:“这不是明摆着的么?皇上便是如此的啊。她是皇上,她便选了天下第一美男子苏守之,完全不顾苏守之有心仪之人,不愿意做皇夫。”
  苏家小娘子吓得马上捂住她的嘴:“你还没受够教训么?怎地还要胡说八道?”
  萧大娘子拉开苏家小娘子的手,低声道:
  “嫂子,我可不是胡说八道。那日我上街卖绣活儿,可是听说了,苏家老夫人跟老姐妹哭诉,说皇上仗势欺人,强迫苏守之做皇夫呢。她还说,苏守之有心仪之人,正是十大世家的,可被皇上看上了,只能含泪进宫做皇夫,从此无后了。”
  “断然不会如此。”苏家小娘子不住地摇头,“我可是听说过的,那年在荥阳郑氏家,许多世家郎主都瞧上了苏守之,想叫他做女婿的,可是他一概不应,只钟情于皇上,并一再维护皇上。皇上也是因着这段情义,才立他为皇夫的。”
  萧大娘子说道:“这种事,你清楚些,还是人家亲娘清楚些?”
  苏家小娘子还是摇头:“她便是苏守之的亲娘又如何?可能因为无后而胡乱编排呢。再有,皇上有倾国倾城色,又是九五之尊,说不定许多家族都想自家儿郎进宫为妃,才这般乱传呢。”
  萧大娘子听到这里,目光亮晶晶的:“莫管其他真假,这有了权,许多儿郎都喜欢,总不是错的罢?我便要好生读书,也争一争权,将来随便挑个好儿郎。”
  苏家小娘子从前是跟着家里人做过学问的,很是清楚萧大娘子的文采,此时听了她如此自信的话,心知可能性不大,但人活着便该有个念想,因此就没再说什么话打击萧大娘子。
  郑绣除了忙着带人搞发明,也关注着城中舆论,得知苏老夫人竟说这样的话,差点没气坏了,当即便进宫。
  进了宫,她想起疏不间亲,直接跟萧遥告状不合适,不如看苏守之的态度,等证据确凿了再找萧遥,于是便去找苏守之,将流言告诉他,问他知不知道此事,知道了有什么打算。
  苏守之勃然大怒,道:“此事是我的不是,我这便出宫一趟。回来了,我再去跟萧遥说。”
  他回家,问苏老夫人是否有此事,苏老夫人振振有词:“是我说的。可我也是为了你好啊,若皇上知道你有许多爱慕之人,自己亦心仪他人,她才会慌张,愿意退让,给你生一个姓苏的孩儿。”
  “阿娘,我不管有没有他人心仪我,但我心仪之人,一直只有皇上一个。这些谎话,你以后莫要再说了。至于姓苏的孩儿,是不可能有的,你死了这条心罢。”苏守之说到这里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你若怕将来无法跟阿爹交代,便由我去交代罢。皇族之中,若有两姓,将来为了争权夺利,定会打起来的。就算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也不该让孩子姓苏。”
  苏老夫人抹着眼泪哭:“你说得倒是轻巧,我们苏家无后了,将来连给我们上个坟的人都没有,我还好,有你摔盆子,而你呢,连个摔盆子的人都没有,死了之后,是要做孤魂野鬼的啊……”哭诉片刻,又苦劝苏守之回去跟萧遥闹。
  苏守之头疼得很,沉思片刻,决定换个思路:“阿娘,我若跟她闹,她若生气,说不得便要召更多妃子进宫,到时我可就不好过了。”
  苏老夫人道:“她若休了你更好。你回到我们苏家,娶妻生子,这不比在宫里做什么皇夫好么?”
  苏守之没料到苏老夫人是这么个思路,一时语塞,过了片刻才又道:“你以为皇上厌了我,便会休了我,让我回家娶妻生子么?断然不会的,当年陈阿娇被废,能回家么?她不还是得在长门宫住着么?”
  苏老夫人听到是这个结果,不免又呼天抢地地哭了起来。
  苏守之又安慰她许久,待得她冷静些了,命雇来的人照顾好苏老夫人,这才回宫,找萧遥赔罪。
  萧遥知道这事不能全怪苏守之,因此便摆摆手,没当回事。
  她此时是吃点心休息的,吃完点心,便又回去议事,顺便叫上苏守之。
  这次,萧遥召集几个大臣讨论的,是给天下夫子分等级,具体分为几级,由大家商量决定,一旦分级完成,便在全国开蒙学,让更多小童能上学。
  大臣们对分级没什么意见,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不明白萧遥为何要特地提出办蒙学——如今财政困难,朝中是没多少银子开蒙学的,只能由各地的先生自己收束脩办蒙学,各地先生如何分级,便是他们的事了。
  萧遥听了这话,和林楠郑绣相视一眼,没有说出原因,只说为将来做准备。
  很快,商量好夫子分级之后,又讨论科举考试还剩下的细枝末节,终于商议完成了,萧遥便道:“既如此,来年各州县开始进行考核,先取一批学子,做个暂代小官。别的,再等三年。”


第1224章 
  萧遥想做的事很多;促进人口生长,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免费的基础教育,确定国家的最终版图……事情太多太多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漫长的准备。
  不过,在完成这些之前,她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改变世人心中那些原本天经地义的事——不能三妻四妾;不能买卖人口;女郎不比儿郎差。
  因为世家和萧家等被流放了一大批,涉及的理由除了谋反,也有买卖人口;更有三妻四妾;所以这些观念在老百姓心目中逐渐坍塌,这是好的一方面。
  但如果想巩固,还需要继续努力。
  萧遥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为了活得更长久一点,有足够多的时间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她决定只生一个孩子。
  国子监以及京中的许多学堂筹备起来,因为有明确律法规定;各学堂招收的男女比例不得小于□□;各学堂招不够女学生;便延缓了开学日期。
  对此;百官都颇有微辞,认为这会影响儿郎们学习,纷纷向萧遥上奏。
  萧遥留中不发;坚持这个规定。
  她知道,这的确会影响儿郎们的学习,但是为了尽快将女郎的地位提上去,让更多女郎可以进学堂,她坚持这个政策。
  又过了一个多月,招够了女学生后,筹备多时的国子监开学,京中其他学堂也开学,一切渐渐变得整整有条起来。
  除夕那天,萧遥在宫中设宫宴,大宴群臣。
  由于萧遥提倡节俭,宴会丝毫不显奢华,反而相当朴素,然而这是新帝登基的第一个除夕,能来参加宫宴,便是天大的服气了,故百官都兴致高昂。
  曾经的十大世家,其家主并未收到邀请,只有他们族中的大儒拿到请柬,带了最看重的族中子弟进宫。
  世家们虽然觉得万分憋屈,但是自从夫子改造计划以来,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天寒地冻的漫长时光里饱受饥饿和寒冷,他们无法自控地学会了妥协,向这个新皇朝妥协。
  参加暴发户皇帝的宴会,在世家那里,也就变得抢手起来。
  可惜,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去的。
  博陵崔氏派去的后辈,几经斟酌,最终选定了萧遥的亲兄长,崔家二郎。
  在出发前,族老再三叮嘱崔二郎:“不必谄媚,也不必多话,不卑不亢即可。若陛下认可你,你不可得意忘形,若陛下厌恶你,你不可表露不悦。”
  崔二郎是热衷于做官的,可是这几个月,足够让他认清楚,他想要走上仕途有多困难,因此听了叮嘱,不住地点头。
  雪落下来,天地间到处一片白色。
  崔大老爷夫妇目送崔二郎跟随族中大儒坐上马车驶向宫中,都没有说话,站了许久,目光下意识看向皇城的方向。
  在漫天雪花里,皇城方向投出淡淡的光芒,不难想象那里头衣香鬓影觥筹交错。
  往日世家们最常做的事便是聚在一起吃酒赏花作诗,因这种应酬太多,他们有时懒得去,宁愿进入山林,于山水中感悟自然抒发心中的感怀。
  可是如今,他们想去,也没有资格去了。
  崔家已经衰落,虽然族中有三个大儒,都在国子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夫子,可是束脩并不算多,他们要交所住宅院的租子,要吃饭,要穿衣,还要置办一些炭,更要聘几个长短工,每个月根本没有多少节余,莫说去参加宴会了,便是出去吃一顿饭也是要盘算好些时日才决定吃不吃的。
  到了上元节,萧遥领近臣到城中的高楼上灯笼,崔大老爷夫妇在楼下抬头去看,见彼此云泥之别,萧遥站在高楼上,而他们瑟瑟发抖地站在楼下仰望。
  那一刻,萧大老爷夫妇泪如雨下,再也待不下去了,互相搀扶着,急匆匆地赶回宅子里,互相看着彼此的泪眼,心里同时涌上无比的悔恨。
  崔家本可有大好前程,可惜,就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便什么都没有了。
  崔四郎目送父母离开,一颗心也揪做一团,便不再看花灯,转而在街道上胡乱逛起来。
  想起萧遥被百官簇拥着的繁华,再思及崔家的门庭冷落,崔四郎心里难受,专挑冷清处行去。
  也不知走到了哪里,他忽然听到女郎的痛叫声,忙抬头看过去。
  这一看,他顿时呆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