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祉找来跟容若交好的曹寅一问,果然,容若凭自己的才情,这两个多月下来,已经在苏州有了不小的名气,也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甚至; 有一些他在京城的门客; 听他信中说会在苏州停留一段不短的时间; 也追随他而来了。
胤祉乐了; “正好。”
这不是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吗?
“三爷; 您这是又要办什么大事儿啊; 要不要属下帮忙?”曹寅主动请缨,非常主动。
自从飞梭织布机和走锭精纺纱出来后,曹寅就对胤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了。
虽说胤祉说是‘迟老’给的孤本里看来的,但迟老为什么谁也不给,就给他‘涧中鱼’这个弟子?
还有,就算别人看了孤本,也不可能像三爷一样,就那么刚好,能找到隐藏在市井里的能手,来把这些鬼斧神工的东西做出来呢?
总之,还是三爷有本事!
比起容若是被他阿玛留下的,曹寅可是不顾自家老爹的反对,自己跟皇上请旨,从御船上返程,回来跟着胤祉的。
不过,当他请作为江宁织造的老爹,过来参观过纺织厂后,他爹就开始拼命夸他有眼光了。
作为康熙朝的第一代暗卫,有曹寅保护胤祉,康熙才真正放心胤祉留在苏州。
可康熙一定不会想到,曹寅有自己的私心,并且成了胤祉事业上的第二大助力。
第一大助力当然是步山了,但曹寅有信心,以后肯定会成为三爷手下最得力的那个!
胤祉最喜欢主动积极、又有能力、又听话的下属了,他大气道:“让容若、办个、诗社吧,我出钱。”
曹寅:“诶?”
胤祉没有解释过多,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拿出章程来。
曹寅便又自动脑补了‘三爷必有深意’,领了命就去找容若了。
纳兰容若听曹寅说,三爷居然提供财物和一处园林给自己,让自己像在京城时一样,招待志趣相投的食客,只为让自己办诗社,当下都惊呆了。
“三爷的好意,容若心领了,但容若怎能用三爷的钱,来满足自己的喜好,成全自己的名声?”
曹寅深沉道:“这你就太不了解三爷了,三爷此举必有深意。”
纳兰容若追问:“什么深意?”
曹寅:“……”我怎么知道?
曹寅顿了顿,猜测:“或许就是他自己想结交江南才子,但你也知道他那性子,害羞。”
纳兰容若点点头,“那倒也是。既如此,我定会为三爷办好诗社的!”
曹寅:“…………”
我胡扯的,你这就信了?!
曹寅也知道容若的脾性,你跟他说太多生意上的事情,他也不过心,于是只提醒道:“但你还是先别提三爷。”
容若:“为何?”
“……”曹寅现想理由,“因为不一定每个才子都值得结交,等以后你确定哪个人品才情都好,再引荐给三爷不迟。”
容若:“是这个理儿,还是子清想得周到。”
此事就此定下,胤祉不但免了容若的护卫工作,还将史上有名的‘拙政园’借给了纳兰容若,还给园子安排了伺候的人手,让他专心办诗社。
这园子是胤祉早前就跟汗阿玛要了使用权的,园子几经易主,如今虽然山林不再雅致,但声明极显。
胤祉表明愿意出钱,让容若和其他文人自由发挥,去重新修葺,容若大喜过望。
容若终于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诗社很快就办起来了。
趁着诗社发展的时间,胤祉收购了两家快倒闭的书坊,将印刷设备和人才都事前安排好。
超揆了解了什么是报纸之后,极为支持胤祉的这项举措,并表示自己也可以出一份力。
胤祉:“?”
超揆:“我可为你的报纸写佛家故事。”
胤祉眼前一亮,“好呀好呀!”
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专栏,宣传正能量的专栏。
胤祉给这个专栏起名‘小鱼问禅’,以小鱼和高僧的一问一答,给读者讲禅意小故事。
超揆:“不错不错,这样百姓更容易看明白。不过,小鱼是谁,高僧又是谁。”
胤祉嘿嘿一笑,指指自己,又指指超揆。
超揆:“……阿弥陀佛,贫僧愧不敢当。”
胤祉:“哦。”
话是这么说,那你神情别那么装逼啊。
超揆:“此报名为何?”
胤祉:“《江宁日报》。”
超揆:“那又如何获知江宁时事?”
胤祉:“培养记者。”
胤祉用纸笔给师父解释了何为记者,超揆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忽然叹了句:“不容易啊。”
胤祉眨眨眼,扁嘴,“就是啊。”
超揆:“那每日便少上半个时辰课吧。”
未料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胤祉忙不迭应下来:“多谢师父!师父,深明大义!”
超揆笑得格外高深:“少拍马屁。”
筹办报社的期间,玻璃厂和香皂厂的生意都越来越好了,卖场和外面行的业务也是蒸蒸日上。
只有纺织厂,因为缺少原料,器械都在研发阶段,没有做成生意。
玻璃昂贵无比,多是卖给洋人的。香皂也有七八成货量是出口的。这两样商品出口的关税,让松江府的海关也大赚特赚。
而这些关税,其实是不入国库的,都入的是汗阿玛的私库。
既然是汗阿玛的,那就肯定还有自己的一份,胤祉赚洋人两分钱,心情美滋滋。
而香皂不止在苏州卖得好,就连之前签了契书的运河沿岸州府,也时常供不应求,需求的订单量越来越大。
有了订单,自然就能招募更多工人了。
再次看到招募女工的告示,江宁许多女子狂喜不已。过去一个月,已经有在厂子里做活儿的女工,证明了香皂厂的待遇是真的优厚,人人趋之若鹜。
最后,香皂厂又在江宁开了两个分厂,员工达到了一千多人!日常香皂数万块!
胤祉不知道的是,随之享受到这些福利的人原来越多,涧中鱼先生‘活菩萨’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了。
一开始,别人提起涧中鱼先生,简称都是‘鱼先生’,现在,私底下她们都叫他
‘鱼菩萨’了。
胤祉偶然听工人提起,只觉得好笑,还特意让人交代下去,别再这么叫他了。
谁知交代没有效果,过了一阵,竟然还发生了一件令他方寸大乱的事情。
——有百姓准备给他建生祠,地址都选好了,就在城隍庙旁边。
胤祉:“???!!!”
胤祉可达鸭抱头,'不要啊!!!。jpg'
他虽然对员工很好,但也切切实实是赚了很多钱的,最多就是个良心老板,实在不敢担这虚名。
他连忙派人去阻止百姓这种夸张行为,但好像没什么用。
无奈好像没什么用,胤祉只能利用特权,让汤斌帮他明令禁止百姓给自己立生祠的举动。
不料这边刚松一口气,就听说在高邮那边,涧中鱼先生的生祠已经动工了。
而江宁巡抚管不到汤斌。
据说那生祠,还是河道总督靳辅主持修建的。
胤祉:“!!!”
胤祉:QAQ……
不要这样,好奇怪啊!
胤祉一个现代的灵魂,真的接受不了这样的偶像崇拜……
“这不是很好吗?”步山理解不了小主子的抗拒,“若是有人给小的立个生祠,即使是在乡下,小的做梦都能笑醒呢。”
“不要、不要!”胤祉拼命拒绝。
他不得不以自己三阿哥的身份,亲自写信命令靳辅停止这种奇怪的封。建。迷。信行为。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底,胤祉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选了个师父提议的‘黄道吉日’,第一份《江宁日报》创刊面世了!
作为新鲜事物,胤祉出的第一份报纸,没有特别多的内容,只有苏州时事、趣闻,还有两个专栏,诗文和‘小鱼问禅’。
售价也极低,只需要两文铜钱一份。
一开始,这新鲜事物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官府邸报一样的东西。
见有小儿竟敢当街叫卖官报,都远远避开,怕惹祸上身。
第152章 第 152 章
“卖报啦、卖报啦——”
“《江宁日报》; 江宁百姓自己的报纸,让你获取江宁每日最新见闻!”
“民办报纸,只要两文钱一份嘞; 带您看遍江宁奇闻轶事!”
卖报的少年卖力地吆喝着; 朝气满满; 却无人问津。
胤祉一早就来到阊门这边; 在二楼看卖报的情况。
半个早市的时间都过去了,连个上前问的人都没有,甚至他还看到有些人远远避开了。
胤祉不解; 胤祉不懂。
“主子; 怎么办,要不……今日先分文不收; 赠予他人试读?”
这个免费试用的法子; 还是胤祉以前教的; 他去谈香皂生意时; 就用过这法子。
胤祉却摇摇头; 别看这报纸才两文钱一份; 苏州百姓大多都买得起。但你要是开始就开了免费的口子; 恐怕总会有人觉得,不过就两文钱; 干嘛不继续送?
认为本来就能白得的东西,自己掏钱买就是亏了。
“那怎么办?”将胤祉不语,步山继续出主意,“不如以那上边的名士之名做噱头?”
胤祉又摇摇头; 看来; 只能用那招了。
他拿出一张纸给步山; 让他召集卖报郎过来; 用那纸上写的新话术。
“嗨呀~原来小主子早有成算,小的就说嘛……”
步山打开一看,倏然瞪大眼睛,笑容僵住,而后噗嗤一下。
对上小主子的眼神,又没敢大笑,憋笑快憋坏了。
未几,他用特殊的哨声,把十几个卖报郎都给召了回来。
一问之下,十几个人还真是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步山好不容易憋住笑,一本正经地教他们新的宣传口号。
众卖报郎:“哈哈哈……”
步山:“不得无礼,不准笑!”
众人只好拼命抿住唇瓣,不敢笑。
“都记住了吗?”
“唔唔唔!”记住了!
不敢张嘴,张嘴就破功了。
这些卖报郎,都是从卖场临时调用过来的学徒,里面就有沈平安。
步山手一挥,众人散去。
接着,胤祉就看到那些卖报郎走远了,有的捂肚子,有的扶墙,避开人群,“哈哈哈哈哈……”
胤祉::“……”
有什么好笑的,还是见识太少。
那些卖报郎笑够了,才散入赶早市的人群中,调整好心态和表情,准备吆喝。
可胤祉看了半天,发现他们好像都张不开嘴。
步山憋笑:“小主子,没事儿,可能是脸皮薄,再等等看?”
胤祉木着脸,“谁先开口,有赏。”
步山继续憋笑:“小的遵命。”
过了好一会儿,早市的角落里,一个嘹亮的声音忽然响起:
“财主家老母猪为何夜半惨叫?寡妇家为何夜夜点灯人影幢幢?破庙里书生为何屡屡失踪?八旬乞丐为何一夜暴富?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①《江宁日报》给你答案!”
早市的百姓:“!!!”
天哪,还有这种事情?!
这话术,果然引起了所有路人的兴趣。
几乎是肉眼可见的,整个早市的百姓都停顿了一下,接着就哗然起来。
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往那喊话的方向看去,却见那人拿着一沓厚厚的纸张,手里也仰着一张纸,“快来买诶,两文钱看个稀奇嘞!
步山终于没忍住,“噗哈哈哈……”
胤祉:“……让他、把那玩意儿、取下来!”
那少年正是沈平安,虽然喊出了声
,但是……脸上蒙着布巾,好像做贼一样。
也没有这么丢人吧?胤祉无语。
步山忍着笑,赶紧吩咐人去提醒沈平安了。
这话术的效果显然是极好的,人群把卖报的少年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就想听他说书呢。
结果一听说是卖‘报纸’的,两文钱一份,上面就有答案。
普通百姓可不知道邸报不能买,自然不会想太多,心里实在太好奇了,就有识字的人先买了一份。
然后周围人都围上去,让买报纸的人说说到底为何寡妇家里夜夜人影幢幢?
买报那人翻了半天也没得到答案,不由对沈平安怒目而视,少年摸摸鼻子。
“客官别急,您看那新闻上,家庭纺织小作坊的采访,就是寡妇家的。”
众百姓:“……?”
有人怒道:“你耍我们呢?”
沈平安:“没有啊!你们再看那‘破庙里书生屡屡失踪’,可是最近正热卖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先生所写的最新聊斋故事呢,两文钱买一份回去,值了!”
“真有聊斋的新故事?看看!”
围观人群里有读书人,恰好也看过《聊斋志异》,一听说又有新的故事,才两文钱,自然想买了。
这一开张,就逐渐有人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