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嫡女-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批了,看到赵群过来谢恩。

    “仲哥儿是个实诚人,日后必会本分做事的,信王还请放心。”

    赵群笑道:“蒙皇上圣恩,也是想让这黄口小儿出去长长见识。”

    他开玩笑道:“仲哥儿去那么远,你和王妃不会想他吗”

    却见赵群正色道:“自古忠孝哪能两全,我们做爹娘的,只盼着孩子好,在不在身边的又有什么要紧的。若他过的不好,强留在我们身边,也不一定会孝顺。”

    原来如此,赵佑宁夸了一句:“信王妃果真是女中豪杰。”

    听别人夸他的妻子,尤其是皇上夸耀,赵群一幅与有荣焉的样子,“他跟了臣这么多年也没让她享福,她这个人豁达的很,还让我多谢谢您,说您不仅对我们世子那么关照,对府上也照顾。”

    赵佑宁微笑:“应当的。”

    他真的是应当的,如同赵群所说,只要他过的好,就是不在娘身边又如何更何况上辈子他已经得到他的娘全身心的爱护了,这就够了。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陶心湄番外(一)

    

蒲州县陶家湾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陶家湾方圆五十里有一座气派的大宅子,青砖绿瓦; 窗明几净,陶家湾的人都十分羡慕,若是能住上那样的屋子; 就是一死也得偿所愿了。

    陶家出过大人物; 陶家的老爷子官至国子监祭酒,正正经经的京官; 三年前却带着一家老小回到这里推翻了小茅草房; 建了这座大宅子。有人说是陶老爷犯了事被赶回来了,有人说陶老爷年纪大了告老还乡;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人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陶家的仆从、田地都是本地的员外郎所望其项背的。陶老爷一共有俩子,长子陶大爷娶的是侯府的姑娘; 次子是回来蒲州娶的; 是本地乡绅家的姑娘。不过陶老爷的长媳命不好,从京城回到蒲州的途中动了胎气,孩子早产了。

    现在陶大爷没有娶妻; 独自抚养这位小姑娘。

    “湄儿,天快黑了; 进来吧。”

    听到自家爹爹的叫声,陶心湄放下手中的几根草; 跟着丫头跑回家去。家里仆人并不多; 她有一个婆子和一个丫头伺候着; 在陶家湾她是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就是二房的婶子生了个儿子也比不得她。

    “爹爹,湄儿回来了,你给我带什么好吃的了”

    陶大爷此时还很年轻,他今年满打满算也才二十五岁,因为父亲的关系回乡避难,陶家在蒲州县有个小铺子,每隔三个月陶大爷便去城里结账,今次也是。他手里拿了个糖人递给她:“喏,湄儿,你要的糖人。”

    陶心湄高兴的转圈儿,“爹爹太好啦。”

    看着这么高兴的女儿,陶大爷满身的疲倦都不翼而飞了。他跟妻子虽然是婚后才认识,可妻子的容貌才情跟他十分契合,更何况,若不是为了这个家,妻子也不会早死。所以妻子虽然没了,可他对这个唯一的女儿十分宠爱奉若珍宝。

    女儿集他和妻子所长,才三岁的年纪,就已经出落成这个样子,以后也不知道会如何

    陶大爷正值盛年,虽然对妻子感情很深,可他是嫡长子,家里不可能让他一直这样作为一个鳏夫活下去。很快陶老夫人就寻了一位在家守孝错过了花信之期的姑娘刘氏,刘氏是位秀才的姑娘,读书识字,还生的婀娜袅袅,对陶心湄也视如己出,陶大爷十分放心。

    只是,再怎么视如己出陶心湄也不是刘氏的亲生女儿,尤其是刘氏也生了女儿之后,陶大爷对长女又疼宠一些,盖因她生而丧母身世堪怜。况且陶心湄的母亲虽然过世了,可留下来不少嫁妆,陶大爷有心想为女儿留着,可财帛动人心,随着陶家每况愈下,他也没办法守着一大笔嫁妆不用,要家里人吃苦受累。

    恰好这时侯府的人来了,他们说侯府的老太太慈悲,老太爷怜惜外孙女生而丧母,想接孩子去侯府。此时陶大爷内心是不想送女儿去的,别人家里再好,总是寄人篱下,可女儿却一定要走。

    他不解:“湄儿,跟爹爹在家不是很好吗”

    却见女儿道:“你连我娘给我的嫁妆都用到心妍母女身上,你根本就对我不好”

    他语塞了,他是擅自用了妻子的嫁妆,但是是给全家人用的,可他在蒲州新开的铺子有了起色,过了一年半载的挣了银子,自然还是会给女儿作为陪嫁。

    他想解释,哪里知道女儿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一定要跟着侯府的管家走,他去留,却见那管家道:“陶姑爷,表小姐都跟我说了,你宠爱后面的妻子,根本就对她不好。”

    “张管家,我”

    那管家一幅明白的表情劝他:“陶姑爷,表小姐这样的貌美,在这乡野之地又怎么会有机会出头我们侯爷说了,家里开了闺学,表小姐进了闺学,日后我们老太太再帮着寻摸一桩体面的亲事,岂不是两下便宜”

    这确实触动到了他的心事,女儿生的太好看了,陶家湾哪里又有配得上她的人

    他亲自找到女儿,陶心湄看到她的爹爹,不像小时候那样依恋,反而觉得父亲是想断了她的好前程,她一个没娘的孩子,若自己不为自己打算着些,日后怎么办刘氏对她是面上好,更何况刘氏不过一个穷秀才的女儿,现在穿得起绸缎,还不是用的她娘的嫁妆钱。

    她冷着脸对她爹道:“不管如何,女儿肯定是要去侯府的。爹爹日后不必为了女儿挂心。”

    却没想到她爹同意了,“湄儿,你既然那么想去,爹爹也不会阻拦你。只是别人说的一入侯门深似海啊,你的亲外祖母早就过世了,爹爹也没多的东西给你,这两百两银票你带着,进了府之后也好打点一番。”

    也许在侯府两百两并不算什么,可在还八岁的陶心湄眼中两百两无疑是一笔巨款,她仔细的放在贴身的荷包里,坐在宽阔舒适的马车里,望着早已被甩在脑后的陶家湾,她怎么还有些心疼。也许是想起父亲最后一个表情,想起小时候父亲对她的百般疼爱,可她终究还是要为自己打算

    从蒲州到京里,并不算近,她就近观察着侯府派过来的人,仅仅一个伺候的嬷嬷就浑身绫罗绸缎,未语先笑行礼请安,说不出的气派。她既忐忑又多了几分期待,难怪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和陶家湾的那些人不一样,甚至跟同是乡绅家的姑娘也并不一样,原来她骨子里更像她娘更多一些,她娘是侯门女,她也是。

    这一路乘船、坐马车,折腾了快两个月才到京城。这也是她头一次到京城来,京城实在是太气派了,就那城墙都比一般地界儿的高。她战战兢兢的下了马车,由下人们扶着从角门进去,换了轿子,又再换了轿子,她觉得自己仿若皮影戏里面的人,本人提着走。

    不过,这也足以说明侯府很大,她们在陶家湾的屋子谁不羡慕,可看到侯府,她才知道陶家湾的那房子放在侯府也不过是下人住的屋子,甚至比下人住的屋子还要差。

    “表姑娘,请下轿。”

    她咬着牙,丝毫不想露怯,昂首阔步的跟着丫头去见侯府的老太太,也就是她的外祖母还有舅妈们。老太太倒是慈眉善目的,赏了她一幅头面让她戴着玩儿,舅妈们都各有表示,就是表姐妹们都差不多跟她年龄相仿,她真是觉得太好了,人人都这么和气,人人都这么好。

    第二日又从外边来了一位汪家表妹,说起来她和这位汪表妹的关系更亲近呢因为她的亲外祖母和汪表妹的亲外祖母是亲姐妹,她比汪表妹过的还好一点,至少她爹爹还在,而汪表妹则是父母双亡,基于这个,她也要多照应汪表妹几分。

    侯府的人对她很好,像院子就单独跟她分了一个大的,衣裳首饰的样子都是她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她很是欣喜。

    过了几日,她再去请安的时候,却又跟第一天所见的时候不大一样了。大家似乎有意无意的总是把焦点放在大表姐身上,跟看不到她一样,还有那位在大表姐身边站着的六表妹玉琪。就是老太太也一口一个心肝儿的叫大表姐,她站在一旁觉得有些失落,看到身旁站着的更加懵懂的汪淑儿,她又叹了一口气,如果这丫头能够大一点还可以跟她一起商量。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她兴冲冲的问她的乳母:“妈妈,今年除夕我要跟淑儿表妹坐在一处吗侯府里都吃什么呀是在老太太的院子里吗”

    她一连串问了许多问题,却没见她的乳母回答,她又问侯府派过来伺候她的丫头。那丫头支支吾吾道:“表姑娘就在院子里吃便是。”

    “什么你搞错了吧。大过年的怎么会让我们冷锅冷灶的吃饭呢”陶心湄不信,而且老太太人也和蔼,她肯定不会让自己一个人过年的。

    往年在陶家湾,家里过年都是热热闹闹的,爹爹会跟她买好几身新衣服,孩子们抓着花生瓜子装一满荷包,再趁机向大人讨要红包,即便是最抠门的二婶在那天都会笑眯眯的给红包给她。

    这个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这些,还在请安的时候跟老太太说了出来,恰好老太爷也在那里,老太太看向老太爷,“您看如何”

    老太爷沉吟一声,“孩子们来了咱们家,就是一家人了,再者二丫头和三丫头都是没福气的,好容易留了这俩个孩子,让她们跟我们一处吃吧。”

    陶心湄偷偷的看了一眼老太太,只觉得老太太不是很高兴,但仍然是笑着安排好她们。

    她对于自己说动了老太爷和老太太有些自得,于是去了汪表妹那里告诉她和她的嬷嬷,淑儿年纪小,不大懂,春嬷嬷却明白了。

    “心湄小姐,你是说老太爷让咱们姑娘也去吃团圆饭”

    陶心湄点头道:“那是自然,老太太也同意了呢,过几天我再来喊淑儿表妹。”

第168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陶心湄番外(二)

    

年夜饭上; 她和汪表妹跟诸表姐妹坐在一起,大家都好奇的看着她们,那种目光好像是说她们怎么坐在这里了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 其实大家并不是欢迎她们过来。

    上闺学后; 她一开始还不知道,只是觉得能读书识字学女红和规矩很兴奋,她表现的很积极; 可她再怎么积极,先生喜欢的人还是张家的姑娘,甚至张玉琪这样资质平庸之人,就因为是大舅母所生; 所以能让先生带在身边学。

    她不大服气,有一次跟淑儿在后花园逛的时候说起,淑儿懵懂不知; 却被老太爷听了去; 老太爷是个立身很正的人; 立马把闺学的先生换了; 换了位姓白的先生。这位先生不偏不倚,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她高兴极了。

    也许,没有张玉窈成为王妃; 她或许就这样在安平侯府这样安安心心的混下去了。张玉窈成亲的时候; 那宏大的场面; 精美尊贵的吉服,不仅仅让张家其她的姑娘一脸欣羡,就是她自己也非常羡慕。

    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女人也可以这样,以前的张玉窈于她来说只是一个大表姐罢了,现在就是老太太见了她还要行礼,因为她是皇家人。

    要成为张玉窈这样,唯一的途径只有选秀了,而她陶心湄只是安平侯府的外孙女,并不符合这样的资格,尽管她比张家的姑娘们长的都漂亮,比她们学的更好,但是没用。她不像汪表妹,成日糊里糊涂的,懵懵懂懂,她从陶家湾出来不是想在这里混日子的,她是想真的有一门体面的婚事的。

    此时,端午节将至,大舅母的娘家人过来张家玩。张家的姑娘们脸上都兴奋极了,她看玉晴脸上露出不屑的笑容,有些奇怪。倒是四房的玉涵偷偷跟她道:“今天大舅母娘家的侄儿也要过来,尤其是二公子年纪轻轻的就面圣了,大家都想见见他呢”

    四房的玉涵虽然是庶出,但特别受宠,学问也好,人也好,跟长房的玉琪不一样,玉琪不仅心胸狭窄,还嫉贤妒能。也只有她会对她这么友善,像张玉晴一直都是阴阳怪气的,玉屏也就面上好,其实心机深沉。

    在张家住的越久她就越了解这些人,真不知道刚开始她怎么还会觉得她们很好的。

    大家都想见的人,她自然也不会错过,等那位李二公子和他的哥哥世子一起进来的时候,大家的眼光都聚焦在李二公子身上,因为他实在是太出众了。

    金冠束发,行礼也是干净利落,她纯粹是抱着欣赏的目光去看的。

    大舅母看到娘家的侄子也是高兴的很,拉着他们问长问短,建国候世子反而跳脱一些,而李二很是沉稳。

    说完话后,大舅母又安排大家出去看龙舟,这对于成日关在闺房的姑娘们来说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以前她都是和汪淑儿安排在一处,偏偏这次汪表妹不大舒服,所以留在家里了,玉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